千万不要害怕,这只是流传于中世纪的传说而已。但是,这个传说也并不完全都是虚构的,在城堡的修建历史上,虽然没有出现真正的恶魔,但它最初的主人里确实存在部分像恶魔一样邪恶的人。他们大多是骑士,常常把路过的有钱人抢入堡中,这导致人们常常以为城堡的唯一功能就是用来关押犯人。
其实,这些城堡是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修建的。在封建社会,一个国王征服了另一个国家的领地后,为了犒劳那些跟他出生入死的将军,会封他们为贵族,并给他们分封领土。得到土地的贵族会效仿国王,把领土再次分给他们手下的骑士。所谓“无功不受禄”,分到领土的骑士得到鼓励,会更死心塌地地为上司服务。
有了土地之后,贵族和骑士们开始修建城堡来保护领土,并成立了自己的军队以巩固地位。城堡附近的村庄也渐渐成了他们的势力范围,受到军队的保护,不再担心外敌的入侵。就像剑有双刃,村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必须把自己用汗水浇灌成熟的粮食上交给贵族享用;一旦发生战争,本应受保护的村民就得拿起武器,供贵族差遣。
为了保护自己的城堡,贵族和骑士们想了很多防卫措施,比如挖掘深不见底的“护城河”,修建高大厚实的石墙,这两项设计是最默契的伙伴,合力把敌人阻隔在城堡之外。
敌人要想进入城堡,必须通过护城河上的吊桥,但每当他们发起进攻,堡内的人就会把吊桥升起来,这样一来,除非长了翅膀,否则敌人就很难进入城堡之内。即使敌人成功强渡护城河,来到了城堡跟前,也轻易进不去,因为还有坚固的“吊闸”和高大厚实的城墙挡在他们面前,这些刀枪不入的家伙可不好对付。
在城堡的城门处以及沿着城墙的地方,还建有许多大型的高塔,塔上有狭窄的窗户。这些窗户可不是用来观赏风景的,那是能百步穿杨的弓箭手的阵地,他们可以从窗口瞄准并射箭,但外面的敌人却很难射进来。
城堡内部有主人居住的“要塞”、马厩,还有士兵和仆人的营房。城堡的地下是牢房和酷刑室。
当敌人大举进犯,附近的村民有时也会到城堡里避难,因此城堡里一般都储备着充足的粮食。
虽然大多数城堡都发挥着保卫领土,抵御外地的作用,但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到矗立在高地上的黑魆魆的城堡,还是会让人不寒而栗。
【涂鸦墙】——巴士底狱
在法语中,“巴士底”就是城堡的意思。14世纪,为了抵抗英国人的入侵,法国国王查理五世命人按照军事城堡的样式修建了这座要塞,成为控制巴黎的制高点。这座建筑包括8个巨大的塔楼,配置着重炮的坚固城墙,又宽又深的壕沟以及结实灵活的吊桥。
在建成200年后,巴士底狱才开始成为囚禁政治犯的监狱,成了法国专制政权的象征。它像一头伏在地上的野兽,虎视眈眈地俯瞰整座巴黎。
第十三回 神秘感十足的哥特式建筑
现在,哥特式建筑被认为是欧洲最特殊、最漂亮的建筑类型之一,但这种风格形成初期,它可没享受到这种被捧在手心的待遇,反而被踩进了泥土里。
这种建筑虽然不是只会盖矮小木棚的哥特人修建的,但也并非和哥特人毫无关联。在以前,有些人认为除希腊或罗马的建筑风格之外,其他建筑都粗俗鄙陋,不符合主流审美;并且,他们认为哥特人恰好符合粗俗野蛮的特点,索性就把这种建筑称为“哥特式建筑”,这是那些自以为高贵的人对哥特人的讽刺和挖苦。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哥特式建筑其实也来源于罗马建筑。那些一边对罗马建筑推崇备至,一边对哥特式建筑嗤之以鼻的人,实在可笑。
一直以来,教堂的中厅拱顶大多使用木头材料,木料较轻,搬运抬升都相对容易,但弊端也非常明显,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很多建筑师都想用不可燃的石头代替木头。
另外,传统教堂的中厅拱顶是宽大的筒形,为了稳固石块,必须用很多木质支架作为支撑,这样的话,还是要耗费大量木材。这是建筑师在创新路上遇到的另一个困难。
人类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有无穷的的智慧和迎难而上的勇气。经过漫长的摸索,终于有人找出了解决方法,那就是在拱顶的四个角建两个相互交叉的拱肋,再把拱的其余部分补齐。之后,随十字军东征的骑士们把小亚细亚人的尖拱建筑样式带回了欧洲,建筑师们发现变圆拱为尖拱的操作过程并不难,而且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圆拱和尖拱有很大不同。比如在拱的高度方面,为了更清楚地讲明这个道理,不妨先跟我做一个简单的实验:请把你的双手相对,指尖相按,手腕处分开撑在桌子上,这样两手就可以组成拱形,如果两掌间距离保持不变,你会发现可以随心所欲做成多个不同高度的尖拱,但圆拱只能做一个。也就是说,圆拱高度由宽度决定,拱顶越宽,高度就越高;尖拱就不一样了,它的高度和宽度没有太大关系。
对建筑师来说,修建尖拱比圆拱容易多了。不过尖拱也有弊端,它会对墙壁造成很大压力,需要更厚更坚固的墙壁来支撑。所以,当建筑师想走捷径把教堂顶部修成尖拱,就必须花费更多时间和材料辅以厚厚的墙壁;最外围的墙壁就像一座建筑的脸面,过于厚重会使整座建筑看上去显得格外笨重;再加上考虑到承重问题,无法安装太多玻璃,教堂内部的采光也会受到影响。
综合以上因素,建筑师们走捷径不成,反而绕了弯路,实在得不偿失。直到人们发现了十字拱顶这种建筑方法,所有问题才迎刃而解,教堂也进入了真正的“光明时期”。
十字拱顶的压力只需要几个角来承受,只要把角做结实就行了。墙壁基本不负责承重,施工者可以放心地在上面安装玻璃,邀请温暖的光线进入这个神圣的殿堂。利用十字拱顶以后,教堂的外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厚厚的墙壁被玻璃壁所取代,还增加了飞扶壁。所谓“飞扶壁”并不是长着翅膀会飞的墙壁,而是把原本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露在了外面,用来分担主墙受到的压力。
哥特式建筑都有交叉拱、玻璃与扶壁交替的墙壁、飞扶壁,这是这种建筑风格最重要的三个特点。
追根溯源,罗马建筑是哥特式建筑的源头,但新兴的建筑显然没有完全继承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的风格。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牢牢地固定在地上,建筑的所有压力都垂直向下;但哥特式建筑却有新的发展,它把压力施加到各个方加,大大减轻了地面承受的重量。
这些高大而神秘的哥特式教堂,耸立在欧洲大陆的各个角落,这是虔诚的教徒献给上帝的颂歌。
【涂鸦墙】——哥特式建筑的彩绘玻璃
“从彩色玻璃中投入的光线变成血红的颜色,变成紫英石与黄玉的华彩,成为一团珠光宝气的神秘的火焰,奇异的照明,好像开向天国的窗户。” 这是法国文艺批评家丹纳对哥特式建筑上的彩绘玻璃艺术充满激情的赞美。
哥特式建筑的墙壁面积有限,内部骨架都袒露不加修饰,主面间也都是以一个又高又大的窗子相接,巨大的窗户是展示彩色玻璃工艺的最佳舞台。工匠们一般以象征天空的蓝色和象征基督的鲜血的红色为主色,以宗教故事为题材,绘制成彩色的图画,既能向民众传达教义,又能起到装饰建筑的作用。窗户形状各异,有纤细柔和的“柳叶窗”,也有丰满圆润的“玫瑰窗”,令人惊艳不已。
第十四回 法国的哥特式教堂
“正面那三道尖顶拱门,那镂刻着二十八座列王雕像神龛的锯齿状束带层,那正中巨大的花瓣格子窗户……所有这一切,连同强有力依附于这肃穆庄严整体的那无数浮雕、雕塑、镂錾细部,都相继而又同时地,成群而又有条不紊地展现在眼前。”你知道这段文字的出处吗?或许你一时想不出来,那我不妨提醒你一下,这是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作品。
你一定猜出来了,这是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中的一段描写,雨果毫不吝啬地表达了他对巴黎圣母院的赞美:“它是一曲用石头谱写成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
这座被各家溢美之词环绕的建筑始建于1163年,在现代社会,建一座高楼大厦只需要用几个月时间,但是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时代,盖一座哥特式建筑却得经过数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譬如巴黎圣母院整整建了182年,到1345年才全部完工,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甚至耗时六百多年才建好。
哥特式教堂的建筑过程非常严谨,凝结着建筑家和工匠们的心血,被认为是仅次于希腊建筑的排名第二的世界最精美建筑。这两种建筑风格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工匠们的严谨性和责任感。
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哥特式教堂大多在法国,巴黎圣母院是其中之一。
巴黎圣母院的形状是拉丁十字形,两端的十字架臂叫做教堂的“翼”,两翼在中厅交叉,形成交叉口,口上建着一座细长而挺拔的尖塔,除了这座塔之外,教堂内还有其他塔楼。
如果从正面欣赏,巴黎圣母院的精致和华美无人可以质疑。但是,每座教堂都有完美的一面,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是一种自然而充满活力的美的状态,是一种残缺美。如果执意把所有完美的部分拼贴在一起,未必能得到完美的整体效果。巴黎圣母院的缺陷在于教堂的尖塔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它们不是建于同一时期,风格自然有所出入。
同病相怜是还有著名的夏特尔大教堂,它的两个尖塔也不尽相同。
夏特尔大教堂坐落于距巴黎约60英里的一座小城。它的独特之处就是墙壁玻璃上那色彩斑斓、精美绝伦的圣经图案,当阳光穿过玻璃,照射到教堂内部,正在做礼拜的教徒甚至会产生宛在天堂的错觉。
巴黎圣礼拜堂的墙壁大部分都是由玻璃构成的,只有少部分用来固定玻璃的石框架。由于玻璃的面积不够大,聪明的人们用铅条把单块玻璃连在一起,固定在一种叫做“窗格”的石框里,形成了巨大的玻璃墙。
法国另一座精美的教堂——兰斯圣母院的特别之处在它的入口、整体比例和教堂外墙的石雕。兰斯圣母院诞生于战火纷飞的二战时期,建成不久就被炮火击毁了。不过人们没有遗忘它,战争一结束,就重修了这座教堂,基本恢复了它的原貌。
在法国北部也有许多哥特式建筑,这些教堂不是为圣母而建,而是为上帝而建。这些金碧辉煌的教堂高耸入云,仿佛为了离天堂更近一些,以聆听圣人的福音。
【涂鸦墙】——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包括兰斯主教堂、沙特尔主教堂、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它们都拥有高大的尖拱形中殿,精美的门廊雕刻,闪闪发光的彩色玻璃,代表着哥特式艺术的卓越成就。
第十五回 法、英国千秋各异的教堂
虽然英法两国同处欧洲,还算近邻,并且都受到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熏陶,但两国的教堂却大不相同,差别主要表现为四点:
首先,两国教堂的选址不同。法国的教堂几乎都位于城市中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周围的商店、住房等设施,形成了以教堂为中心的繁华地带。而英国则正好相反,它的教堂一般都建在相对较偏远的郊区,那里环境优美而清净,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庄严的教堂也增添了几分优雅迷人的气质。
其次,由于两国的教堂用途有差异,因而教堂的形状也有所不同。英国教堂的东端是隐修士做祷告的地方,由于修隐士众多,因而教堂比较长,这样才能容纳下那些虔诚的信徒。法国的教堂是牧师为民众讲经布道的场所,为了让每个人都能清晰地听到牧师的声音,一般会把教堂修得又短又宽。
第三,两国教堂的门也各有讲究。法国教堂的门都在西面,通向中厅和侧廊。英国的教堂除了有西面的大门外,在两侧还有旁门,外面有用来遮风挡雨的小门廊。
最后,法国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教堂的西门入口处都有两座高塔。英国也有许多哥特式教堂,但它们只在中厅建有一座主塔,或者根本就没有塔。
可见,同一种建筑风格在不同的国家也存在差异。这不是优劣好坏之分,只是各国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其实,教堂的建设过程非常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修建教堂的历时性与长久性,与它有关的各种因素也会根据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就像农民要根据天气安排农活,建筑家们也要根据现实的需要对建筑进行改进。
随着时间流逝、时代更迭,建筑风格也在转变,通过英国的教堂,就能看出建筑在不同时期的特点。由于建教堂需要的时间太久,几种不同风格同时出现在一座教堂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比如,一座教堂最初修建时可能被设计为罗马式风格,随着潮流的变化,哥特式风格又大为流行,最后可能导致一座教堂兼具多种风格。达勒姆大教堂就是这种情况,建筑家们边建边改,最后这座建筑既有碉堡式教堂的特点,又有诺曼式教堂的风格,而拱顶上的大胆革新又使它兼具哥特式教堂的特点。
在英国,我们很难找到一座风格统一的教堂,包括那些非常著名的建筑,如索尔兹伯里大教堂、格洛斯特大教堂、坎特伯雷大教堂等,它们的整体风格都是不统一的,而恰恰是这一点,成了英国教堂的独特之处。
此外还有两座非常著名的教堂值得我们关注,一座是彼得伯勒大教堂,它的正面入口处有一排像屋顶一样高的尖拱;另一座是威尔士大教堂,其横翼和中厅的交叉处有一座迷人的高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