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这些教堂非常熟悉,去欧洲旅行时就会游刃有余,不会感到陌生;只有初步的了解也没关系,等你真得站在这些建筑跟前,就能频频感受到眼前一亮的惊喜。
【涂鸦墙】——选址不同有原因
法国教堂的作用除了举行祈祷和拜神等宗教仪式,还兼具学校、剧院、会议厅等多项功能,城市对教堂的需求明显高过乡村,为了使教堂发挥更大作用,法国人选择把教堂建在市中心地带。
而英国的教堂主要是用来举行宗教仪式,供修道士使用,因此,英国的教堂大多是修道士自己筹资修建,也给村民们提供了做礼拜的场所,把教堂建在远离城市的乡村,有利于他们潜心修行。
插入【法、英国千秋各异的教堂】文件夹
第十六回 一起环游欧洲
我有一位美国朋友是位建筑师,他打算用一个夏天的时间,独自骑着自行车环欧洲旅行一圈。在未知的旅程中,他希望与更多更美的建筑邂逅,擦出灵感的火花,并加深对哥特式建筑的了解。做好周密的计划几匹,他勇敢地骑着自行车上路了,一直穿行了大半个欧洲,沿途的自然风光以及美轮美奂的人文建筑让他眼花缭乱,流连往返。等他意识到还有很多被列入计划的建筑没来得及参观时,假期都快结束了。于是他不得不和时间赛跑,丢下自行车,换乘更快捷的飞机。
从蔚蓝天空落地后的第一站,他来到了德国的科隆。因为古龙水也被翻译为“科隆之水”,这使人们一听到科隆这个名字,就仿佛有一股或浓或淡的香味从鼻端飘过。不过,我的建筑师朋友可不是为香水而来,他已经被宏伟的科隆大教堂深深吸引住了,如果目光也有质地,那么他的目光一定是铁质的,此刻,这座哥特式的教堂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牢牢锁定了他的视线。
科隆大教堂是北欧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始建于1248年,1880年完工,前后历时六百多年。教堂的尖顶高达500英尺,差不多能与一座30层的楼房一较高低。
科隆大教堂不仅宏伟壮观,细节也华丽精美,唯一的缺点就是整体比例不太协调,主体很宽,西翼的双子塔和尖顶底部又太大、太笨重,显得教堂的其他部分很小。你可以设想一个人正在你前面行走,长着让人羡慕的修长而笔直的双腿,不过,当他回过头来,第一时间闯入你视线的却是臃肿而肥大的肚子,这种失衡的比例让人感到有些不适。
不过,很多游客显然并不在意这点微小的不足,因为教堂里数以千计的石雕人物、高耸入云的塔尖,以及那些完美的飞扶壁,足以让人忘掉所有缺点,而惊叹于它的神奇和华丽,这些细节也正是令科隆大教堂闻名世界的精髓。
从德国出发,我的建筑师朋友又去了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安特卫普大教堂是比利时最华丽的宗教建筑之一。虽然教堂西侧留着两座高塔的空间,实际上却只建了一座高塔,从而避免了高塔夺走主教堂风光的尴尬。
比利时有许多独立的塔,它们不是教堂这座庞大机器上的一枚螺丝,而是独立的个体。这些塔叫做“唱歌塔”。多么奇怪的名字,难道它们还能发出或婉转或嘹亮的歌声吗?事实上,神奇的歌者是塔内的大钟,每当撞钟人敲响它,低沉悦耳的声音就会响彻整座城市。城市历史上很多重要的时刻都有钟声的伴随,比如召集民众的时刻,出现危机的时刻,或者宣布胜利的消息的时刻。
在这个国家,还有很多漂亮的非教堂的哥特式建筑,比如市政府的办公大楼,供各个行会聚会的俱乐部,等等。这些建筑的屋顶是倾斜的,有一排排天窗,那是建筑望向天空的眼睛。
下一站是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西班牙之旅,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大教堂——布尔戈斯教堂就在西班牙北部的布尔戈斯小镇。这座教堂的双子塔有两个尖顶,中间有一座八边形的高塔,教堂周围有大主教的宫殿、礼拜堂和回廊,兼具法国和德国教堂的风格。这个小镇曾长期受阿拉伯的摩尔人统治,因此建筑又染上了摩尔人建筑的特色。
意大利的威尼斯是此次欧洲之旅的最后一站。我的建筑师朋友慕名来到圣马可广场,拜占庭建筑风格的代表圣马可大教堂屹立在广场中央,还有四层楼高的哥特式总督府也吸引着八方游客。
这座总督府与其他哥特式建筑又有所不同,上半身是由大理石砌成的平面墙壁,下面两层却是长长的游廊,在平面墙壁的衬托下,精美的拱廊更加漂亮,就像一件被旧衣服映衬得更加鲜艳亮丽的彩衣一样。这种比例很难拿捏,平面太大会过于单调,太小则会显得游廊过于花哨俗艳。正是由于建筑师掌握的恰到好处,总督府才成了圣马可广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跻身世界著名建筑之列。
乘坐威尼斯小艇游遍这座水城,我的朋友带着发自内心的满足、难以自抑的兴奋,还有终生难忘的珍贵回忆登上了回美国的飞机。一个人一生中能有机会见识这么多伟大的建筑,真让人羡慕!
【涂鸦墙】——科隆大教堂的“阴阳脸”
科隆大教堂里有一座孪生的连体高塔,一座在南一座在北,像孪生兄弟一样肩并肩矗立着。如果你绕着教堂走一圈,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整座教堂几乎都是灰褐色的,但北塔却有半截是银白色的!
这并非建筑家为标新立异而刻意为之,实在是城市里的工业惹的祸。科隆是德国最大的褐煤生产基地,每天都有大量的工业废气通过高大的烟囱逃逸到大气里,于是,由废气催生的酸雨也成了这座城市的常客。
到了雨季,带着酸性的雨点频繁光临,毫不客气地侵蚀着教堂的石头,几乎整座教堂都由原来的银白色变成了黑褐色,只有半截北塔幸免于难,就这样,科隆大教堂成了“阴阳脸”。
第十七回 佛罗伦萨大教堂的遗留难题
如果把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大教堂比作一个婴儿,那么它诞生的过程非常艰辛。在教堂还没有盖好时,负责的建筑师去世了,当时教堂的圆形拱顶没有建好。没人知道该如何拾掇这个烂摊子,建筑师也没留下任何装有妙计的锦囊。工程陷入难产,在之后的两百多年中一直处于停滞状态,险些胎死腹中。
后来,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出现了。他像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佛罗伦萨大教堂。
当时,无奈的人们决定以比赛的形式选拔优秀的建筑师完成教堂余下的工程。众多竞赛者里有不少毫无建筑经验的人,闹了不少笑话。
有人夸下海口说他只需要一根木头做支撑就能做成圆顶;还有人说可以先在教堂里用金币和泥土堆一个高大的小丘,一直堆到拱顶高度,然后在这个土丘上建好圆顶,再把底部的泥土和金币挖走,圆顶就能腾空固定。
这些天方夜谭式的想法,真让人哭笑不得。
最终布鲁内莱斯基脱颖而出,赢得了这场竞赛。他的计划里既不包括支架,又节省了很多木料,听上去似乎也像吹牛。教堂负责人派了一位叫吉尔贝蒂的雕塑家前去帮忙,实则是监督布鲁内莱斯基。
但是,吉尔贝蒂是雕塑家而非建筑家,他根本不懂如何建筑房屋。即使他每天都会到施工现场,却基本上无事可做,他既不能提供参考意见,又做不了具体的体力活,就像一棵沉默的树矗立在工地上;另一方面,布鲁内莱斯基却忙得脚不沾地,一边设计工程,一边指导工匠,还要解答吉尔贝蒂的问题。
时间久了,布鲁内莱斯基平静的内心起了波澜,并渐渐扩大为汹涌的巨浪,因为吉尔贝蒂和自己拿相同的工资,却帮不上任何忙!这简直太不公平了!
内心失衡的布鲁内莱斯基决定想办法把吉尔贝蒂赶走。最开始,他躺在家里装病,由于吉尔贝蒂根本不知道如何指挥工匠,工程不得不暂停。不过,即便这样,还是没有赶走吉尔贝蒂。
布鲁内莱斯基想了一个更好的办法。他向负责人提出,建圆顶需要两件复杂的工具,其一是泥瓦匠们要使用的高架,其二是将拱顶八个边连在一起的链子,如果让两个建筑师各自负责其中一件,可以大大缩短工期。负责人愉快地答应了这个建议。
当然,布鲁内莱斯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没过多久,对建筑毫无头绪的吉尔贝蒂就被解雇了,教堂的全部工程都由布鲁内莱斯基一人负责。
布鲁内莱斯基没有辜负大家的希望,圆满完成了任务。他建的圆顶由砖块砌成,并被分成八个部分,用很多石肋拱住,顶部还有一个像灯塔一样的小顶篷,
只是里面并没藏着一盏可以帮人实现愿望的神灯。
直到今天,这座圆形拱顶教堂还高耸在佛罗伦萨,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圆顶教堂之一。但布鲁内莱斯基从来没向任何人透露过他是如何完成这项复杂的工程的。为了纪念这位建筑师,人们在教堂以布鲁内莱斯基为原型塑了一座雕像,他正抬头仰望着教堂顶部,好像正在全神贯注地思索。
另外,痴迷于古罗马建筑的布鲁内莱斯基对意大利的建筑风格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根据自己对古罗马建筑的测量、研究结果,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式。他把古罗马建筑的很多特点移植到了自己的作品里,并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哥特式建筑有很多优点,比如它的每一部分都有特殊的作用:扶壁用来支撑墙壁;扶壁上的装饰物会使扶壁更加牢固;彩色玻璃窗和雕塑可以帮助不识字的人们读懂《圣经》里的故事等。但是,由于意大利阳光炙热,人们喜欢室内的凉爽,讨厌阳光的直射。为了减少阳光的照射,他们不喜欢在教堂里建宽大的玻璃墙,所以哥特式建筑并不是特别受欢迎。
意大利人最终更倾向于新文艺复兴式建筑。虽然这种建筑的组成部分只能作为装饰,甚至连圆柱和壁柱都不能发挥支撑作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彻底抛弃了哥特式建筑风格,甚至欲盖弥彰地在一些哥特式建筑外部覆盖了文艺复兴式的装饰,使其看起来能跟得上潮流。
由于宗教建筑已经很多,没必要重建,所以陷入“建筑热”的人们修建了很多宫殿、图书馆等公共建筑,从这些建筑可以得知,当时大部分建筑师明显都是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忠实拥护者。
【涂鸦墙】——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天堂之门”
佛罗伦萨大教堂由大教堂、钟塔和一座八角形的洗礼堂组成。洗礼堂的外墙用绿色和白色的大理石镶嵌而成,一扇青铜浮雕门上镶有十块以《圣经·旧约》故事为主题的浮雕铜板,包括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该隐杀害他的兄弟亚伯、约瑟被卖为奴、摩西接受十戒,等等。
这扇门非常华丽,简直像是用黄金打造而成。当米开朗基罗第一次来到这座洗礼堂,他站在金碧辉煌的门前不由发出了感叹:“啊!这真是一道美丽的门啊!通过这里,应该就会到天堂了吧!”“天堂之门”由此而来。
第十八回 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
当哥伦布率领航海队员们兴致勃勃地登上神秘的美洲大陆时,意大利的建筑家们正忙着在靴子状的亚平宁半岛上一步步完善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这些建于15世纪早期的文艺复兴式建筑,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备很多实际用处。就拿佛罗伦萨的里卡迪宫来说,它不仅外观看上去像一座威严而坚固的碉堡,在历史上也确实被作为碉堡使用。
当时,佛罗伦萨适逢战乱。修建里卡迪宫使用的建筑用料都是最坚固的,它像一个全副武装的战士,矗立在大地上,威严而庄重,似乎时刻都处于备战状态。整个宫殿的底层是结实的石块,用乡村式结构搭建起来。每两块岩石相邻的地方微微隆起,看起来十分牢靠。窗户被粗粗的铁条封起来,有点像笼子,能有效防止外面的敌人破窗而入。视线向上,就能看到建筑顶部墙上的一圈飞檐,就像飞鸟正在展翅,马上要冲上云霄一样。
除了作为碉堡,这座建筑还非常适合居住,一走进去就会发现它的内部设计比外部更有宫殿感。正中央是一个宽敞空旷的大厅,四周是阳台。建筑中还有巨大的宴会厅、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以及许多装潢华丽的房间。
这个宫殿是由著名的美第奇家族设计并建造的,建成后被里卡迪家族买下来,因此得名为里卡迪宫。
通过这个宫殿,我们能看出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式建筑的区别:前者的特色在于对垂直线条的运用,这类建筑大多数都由高耸入云的尖塔组成,观赏时,人们的视线从地面向上延伸到屋顶,会真实得感受到建筑的高大;作为对比,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线条以水平为主,那一排排圆拱的窗户,还有与地面水平的飞檐,都从横向展示了建筑的雄伟。
另一座文艺复兴式建筑的代表是圣彼得大教堂。这座教堂的建造史和佛罗伦萨大教堂十分相似,极为曲折。
最早,它是为罗马教皇而建的大教堂,设计者是当时著名的建筑师布拉曼特。但开工后不久,他就不幸过世了。为了完成教堂的建设,又有几位建筑师陆续加入进来,但都没能使圣彼得教堂最终完工。
我们现在见到的圣彼得教堂,主体设计和建造是由米开朗琪罗完成的。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不仅擅长雕刻,还精通绘画和建筑设计,甚至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设计这座教堂时,他已临近暮年。直到他去世前夕,圣彼得教堂仍然只是完成了雏形。
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圣彼得教堂是希腊十字形的,教堂中央是一个漂亮的圆拱穹顶。在米开朗琪罗去世后,另一位建筑师接手了他的工作。为了挡住米开朗琪罗设计的精美的圆顶,这位建筑师在大教堂的正面建了一个屏障,又将原来的希腊十字形改成拉丁十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