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希利尔讲艺术史
5290200000019

第19章 建筑篇(8)

人们心里都有一颗好奇的种子,一旦破土而出,就会对新奇的、陌生的事物充满向往。这也是巴洛克风格诞生的历史必然——当大街上到处是成排的文艺复兴式建筑,严重的审美疲劳促使建筑师们以这种建筑为胚胎,培育出了崭新的建筑风格,巴洛克风格由此诞生。

“巴洛克”源自葡萄牙语,是“变形的珍珠”的意思。名如其实,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就像变形的美丽珍珠,在建筑史上熠熠生辉。它摆脱了所有细节都必须遵循古罗马建筑理念的严苛规矩,成了文艺复兴式建筑的背叛者,最初甚至作为不守规矩的典型代表而被一些传统建筑家批判的一无是处。事实上,许多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都异常精美。

巴洛克建筑始于17世纪的意大利。它们大多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并且注重布局,能与周围的景色和谐地融为一体。

不过,巴洛克式的建筑看起来过于花哨,里外都布满装饰,到处都是奇形怪状的雕刻和圆柱,还有色彩多样的大理石板,像一块甜腻的奶油蛋糕,对于爱吃甜食的人来说固然值得欣喜,但钟爱朴素、淡雅之美的人常常对其望而却步。

目前世界上最美丽的巴洛克建筑在意大利的威尼斯运河旁边,这就是著名的安康圣母教堂,它为威尼斯水道增添了不少色彩。当年,一场可怕的瘟疫夺去了三分之一威尼斯人的生命,得以幸存的人们修建了这座漂亮的巴洛克式教堂,以表达对上帝的感恩之心。

安康圣母教堂呈希腊十字形,正中央有一个巨大的圆顶,用来支撑圆顶的缎带卷状扶壁上刻满了各式各样的雕像,十分精致,但显得有点拥挤。从教堂高处通向地面的阶梯非常漂亮。

除了威尼斯,在意大利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巴洛克式的建筑,就连临近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有这种建筑的踪迹。在西班牙,各式各样装饰繁冗的巴洛克式建筑矗立在城市中、乡村里,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这座阳光强烈的国家,人们并不觉得华丽和花哨的巴洛克式建筑刺眼,它以蓝天白云、街道花草为背景,这一幕和谐自然,浑然天成。

17世纪,伴随着西班牙的殖民掠夺运动,巴洛克建筑风格也被传播到世界各地。西班牙的罗马天主教有一个专门传播教义的组织,类似中世纪的隐修士,其成员都是耶稣会信徒。所到之处,他们不仅播撒下宗教的种子,还建起了为这些种子遮风避雨的温暖苗圃——教堂,这些宗教建筑大多采用巴洛克式风格。

如果你熟悉历史,很快就能把巴洛克式建筑的传播足迹同17世纪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动联系在一起。西班牙探险者以国王的名义东征西伐,近至欧洲邻国,远至南北美洲,他们把天主教的福音传播过去,也把一座座巴洛克式风格的教堂栽种在那些广袤的土地。在整个美洲,巴洛克式教堂甚至比西班牙本国还要多。这些教堂的根扎得很深,经历了多次地震,且多年疏于修葺,依然屹立不倒。

【涂鸦墙】——巴洛克风

巴洛克建筑艺术大多具有以特点: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打破理性,推崇艺术家的想象力,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运动与变化是它的灵魂;注重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不单与雕刻、绘画结合,还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元素;宗教题材占主要地地位;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会有远离生活的倾向,所以在一些画中,会缩小人的形象。

第二十二回 最华丽的纪念碑

第一位把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带到英国的人是建筑师尼戈·琼斯。他曾在意大利学习建筑,就是在那时迷上了这种典雅而庄重的建筑风格。回到英国后,琼斯设计了第一幢文艺复兴式建筑,让喜欢新鲜事物的英国人大开眼界。就像小朋友对糖果或玩具的渴望,英国的绅士、小姐们迫切地想拥有一幢特别的房子。

一阵春风掠过大地就能唤醒沉睡的青草,文艺复兴式建筑乘着尼戈·琼斯带来的春风,迅速在英国落地生根,并蔓延开来。

虽然文艺复兴式建筑传到英国的时间远远晚于其他国家,但很快就掀起了一股兴建热潮。走在这一潮流最前端的,是英国皇室。他们聘请许多优秀的建筑师,设计并建造了怀特霍尔宫,这座宫殿是英国文艺复兴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由于种种原因,整座宫殿只有宴会厅部分被建成了。而恰恰是这个宴会厅,见证了英国皇权百年变革的艰辛历程:查理一世从这个宴会厅外走向了黑色的断头台;也是在这个地方,查理二世重新恢复了王权。尼戈·琼斯是这座宫殿的设计者之一,这是英国第一座基于罗马和意大利设计理念修建的建筑。

继尼戈·琼斯后,又一位以文艺复兴式建筑闻名英国建筑界的建筑师是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雷恩本来是一位天文学家,还是一所大学里的教授。

1666年,伦敦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火灾,大火熊熊燃起,火势无法控制,冲天的火光映红了伦敦的天空,浓烟呛得附近的居民直流眼泪。在这一片火海中,保罗圣保罗大教堂在内的近五十多所教堂毁于一旦。

之后,雷恩受命重新设计并修建圣保罗大教堂和其他部分教堂,并一举成名,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雷恩本来就是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痴迷者,重建后的圣保罗大教堂自然也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风貌。

英国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多保留着哥特式建筑的特色,这一点在圣保罗大教堂的设计上也能看出来。圣保罗大教堂与所有其他哥特式大教堂一样也是十字形。不过特殊的是,雷恩爵士在十字交叉处上方建了一座安有石顶灯的大圆顶。这个圆顶共有三层,最里面是天花板,天花板上有一个用来支撑石顶灯重量的砖砌夹层,夹层的上面才是真正的圆顶。

再看圣保罗大教堂的外部,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比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多了柱廊。两排柱廊一排在上一排在下,像宴会厅一样排列,使主建筑的比例更协调,看起来也更美观。

不过,修建圣保罗大教堂的时候,使用的建筑材料质量低劣,随着时间推移,教堂竟然渐渐成了一幢危楼。为了避免发生危险,工匠们及时对教堂的地基和支撑结构进行了加固,使它能够继续开放。

重新开放的圣保罗大教堂是伦敦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它作为英国最大的教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除了圣保罗大教堂,雷恩爵士前前后后设计了将近五十座小教堂,其中没有哪两座是相似的,每个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在英国建筑中占据一席之地。有些教堂因为其独特的外部设计闻名,有些则因漂亮的内部装饰受人推崇,不过最受欢迎的还是雷恩设计的优美的尖塔。

【涂鸦墙】——雷恩爵士的墓志铭

雷恩爵士去世后,被葬在他用心血灌注而成的圣保罗大教堂里,墓碑上写着一行拉丁文的墓志铭,意思是:“如果你想看我的纪念碑,请环顾四周。”世上难道还有比这更华丽,更有价值的纪念碑吗?

插入【最华丽的纪念碑】文件夹

第二十三回 在美国大行其道的“殖民式”风格

如果独自一人置身荒无人烟的原野,寒冷而黑暗的夜晚像一张密密麻麻的大网,马上就要从天而降。这时,你会为自己造一处怎样的住所呢?是挖一个洞穴,还是用石头垒一间屋子,或者砍下周围的树木搭一个小木屋?不论如何,你必须找到一个温暖而安全的地方,躲在里面,避开能把人冻僵的寒冷和会把人撕碎的野兽。

第一批来到美洲的英国人,就曾经面临这样的困境。面对眼前的荒野,他们想起了在英国小树林里见过的烧炭人的茅屋。于是,他们砍下树枝为自己建造了类似的简陋住房。早期定居者的住房外形跟印第安人的帐篷类似,尖尖的屋顶是用稻草堆成的。

第一个在美洲盖起小木屋的人是谁呢?我相信一定也是英国殖民者,在他们踏上美洲大陆之前的漫长时间里,当地居民似乎从来不知道那些丰富的木材资源可以用来盖房子。当殖民者就地取材盖起第一间木屋之后,它就成了开拓者、定居者纷纷效仿的模型,这种方法被迅速传到美洲各地。

现在,美国肯塔基州的霍金维尔还保存着一间小木屋,它被一幢高大的大理石建筑围在中间,看上去毫不起眼,却有特殊的意义:这间屋子里,曾有一个男孩呱呱坠地,几十年后他在美国掀起了狂风巨浪,他就是亚伯拉罕·林肯。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木屋渐渐被砖砌的房子取代。早期的英国定居者在美国修建了很多砖砌的哥特式建筑。其中有一座名为“圣路加”的小教堂至今还保存完好。这个教堂有哥特式特有的尖窗和斜屋顶。虽然同一时期,英国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早就过时,但在美国却方兴未艾,渐入佳境。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在这两个地方有许多由早期定居者修建的哥特式房屋。这些古老的房屋被很好地保存到了今天。

房屋多为木质结构,通常装有“竖铰链窗”。所谓的竖绞链窗就是在屋子旁边用铰链固定的有许多玻璃窗格的窗户。这些房屋通常为双层建筑,第二层会有一角突出来,或者第二层的面积远远大于第一层,导致第二层有一部分是悬空的。不用担心悬空部分会坠落下来,它们坚固得很呢,你看这数百年的风雨也没能摧垮它们。

后来,一些建筑方面的书慢慢传入美国,美国的建筑师们在设计建造房子的时候开始有了参考。由于这些书大部分来自于英国,当时英国流行的文艺复兴式建筑也大大方方地到遥远的美洲做客来了,并很快反客为主,成了美国建筑的主流风格,并引发了建造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热潮。

文艺复兴式被认为是对美国影响最大的建筑风格,这种又被称为“乔治亚殖民式”的建筑在美国各大城市都很常见。

建筑师修建乔治亚殖民式房屋时,会根据地域特色挑选建筑用材,比如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北部,人们多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而南部的房屋更多是砖质结构。

可是这种情况在宾夕法尼亚州又遭遇了挑衅:这里的乔治亚殖民式房屋的主要材料是石头。这是因为当地的房屋都是由美国工匠仿照英国建筑书籍中的设计方案修建成的,没有经过专业建筑师的设计。

美国盛行的建筑风格中除了乔治亚殖民式,还有荷兰殖民式。因为美国的部分领土也曾受到荷兰的殖民统治。荷兰殖民式房屋最大的特色是它的双折线屋顶——屋顶从正面斜向下凸出并夹盖在门廊上方。这种建筑风格多出现在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等地,直到今天仍然被广泛运用。

美国流行的殖民式风格建筑最迷人的地方是它的朴素和简约。这些建筑通常没有太多装饰,只有门道、壁炉架、楼梯和天花板的木板上有少量雕刻花纹。屋子的正门上方通常有一个刻着木窗饰的扇形气窗,一阵阵清凉的微风仿佛正从“扇面”上吹过来。有的房屋大门两旁有露出一半的方形或圆形木桩,还有的工匠采用的是罗马风格的圆柱。

在发展较慢的美国西部流行的则是另外一种殖民式风格的建筑——西班牙风格。在美国大革命时期,西班牙的方济会修士通常会穿过加利福尼亚州进入他们在墨西哥的定居地。许多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和教堂被他们留在沿途的城市、乡村,成为殖民者给美国文化烙上的又一条印痕。

西班牙殖民式风格的建筑通常由晒干的砖头和土坯建成,像中世纪的隐修院一样平实牢固。这类建筑最早是西班牙方济会修士的聚居地,又叫做“传教院”。每个传教院内都有一个小教堂,庭院和房间用回廊连接在一起,既简单又实用。在今天,有一些古老的传教院已经坍塌,但还有一些则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除了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建筑,美国西部的印第安人也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印第安人似乎都住在用树皮和草叶搭建的帐篷里。其实,居住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西南部的印第安人的房屋是土砖结构,而且还是真正的套间房,即同一个屋檐下有多个房间供全家人居住。

这种房屋被称为“普埃布罗族印第安式建筑”,都是平顶房,屋顶安放在墙头突出的木桩上,有些时候建筑不止一层,屋子的楼梯单独修在屋外。

当其他殖民国家纷纷在美国土地上打上自己国家的烙印时,法国人也不甘示弱,新奥尔良地区古老建筑中明显的长窗户和铁制露台就是法国建筑风格的体现。

如果你问我这一时期美国的建筑风格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可真得难倒我了。我们不妨把它比作一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或者一座丰富多彩的万国园,各种风格、各种特色在这里交织杂糅,又焕发一种复杂多样的美。

接下来这个万花筒里出现的新景色是古希腊建筑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位于华盛顿的财政大楼,罗伯特·米尔斯是它的建筑师。

米尔斯的作品除了这座希腊柱廊式的财政大楼,还包括位于巴尔的摩的美国首座乔治·华盛顿纪念碑以及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华盛顿纪念碑。乔治·华盛顿纪念碑是一根巨大的多立克式石柱,柱头上安放着华盛顿的雕像。而华盛顿纪念碑是一座巨型的方尖石塔,建设过程耗时数年。时至今日,它们依然是华盛顿的地标性建筑。

总之,美国早期建筑风格各异,每一种风格都同美国的发展史、其他国家的殖民运动紧紧相连。正是这些殖民者们,书写了美国的建筑风格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