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希利尔讲艺术史
5290200000025

第25章 雕塑篇(4)

这座阿波罗神像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可惜后来在一场强烈的地震中,它被震倒在地,后又被阿拉伯入侵者运往叙利亚,从此便销声匿迹了。

第九回 袖珍雕塑

童话里的小人国对孩子们充满了诱惑。在那个神奇的国度,一个手指大小的小人可能是一群孩子的爷爷呢,这是不是非常有趣?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会不会像一颗葵花籽那么大?小人国里到底有没有蚂蚁呢?即使有蚂蚁,恐怕人们用肉眼也无法发现吧!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机会到小人国游玩,但可以欣赏一下古希腊人的袖珍雕塑,也能感受到那种小巧的美。

可能有人要问了:希腊人不是喜欢制作巨型雕像吗?不错,希腊人的巨型雕像十分精美,但他们也会制作一些小到必须用放大镜才能欣赏的袖珍雕像。

我曾见过一个名为《宝石》的古希腊彩色雕像,只有多米诺骨牌大小,重量也只有一盎司,不仅如宝石一样小而珍贵,还具备宝石的另一个特征:几近透明。当灯光穿透这件彩色雕像时,就像触发了一个神秘机关,古希腊众神浅浮雕会出现在眼前。

在这么小的材料上进行雕刻的难度很大,可以想见,雕刻家们的刻刀必然又细又锋利。

类似的“雕塑宝石”可以在伦敦大英博物馆找到。这些小雕像的作者和那些巨型雕像的作者一样技艺高超。由于价格昂贵,普通人负担不起,所以这类微型雕塑应该是专门为国王或富人制作的。可能以前有些富裕的热衷于收集“宝石,”就像今天的人喜欢收集邮票等小物件。

通常,“宝石”的背景是一种颜色,而图像是另一种颜色,这是因为这种小雕刻的用材都是两到三种颜色的彩石。最常见的彩石是黑玛瑙和红条纹玛瑙。所谓黑玛瑙其实是指像斑马一样有黑白两色的彩石;如果石头的上层为红色,下层为黑色或白色,那么它就是红条纹玛瑙。现在,这种彩石已经可以通过人工技术来合成了。

大英博物馆有一件非常有名的藏品是波兰花瓶。这个花瓶本身是蓝色的,上面有一层浅白色玻璃做成的浅浮雕图案。很久之前,这只花瓶的主人是个热衷炫富的狂热徒,他把这只花瓶掷于地上摔了个粉碎。后有人将之拾起,并耐心地粘好,这像一个精密的缝合手术,可能是修补者“医术”太过高超,结果竟然连疤痕也没留下。

在公元前的一段时间,还有一种印章“宝石”很流行。印章上的图案印在蜡上以后会呈现出凹凸感。当时每个人都有一枚独一无二的印章“宝石”,他们用它在属于自己的物品上盖章,以此来宣布自己对这件物品的所有权,并把自己的东西与他人的相区分。那时候,很多人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因此还出现了大量的印章戒指。主人把印章戴在手指上,以方便随时使用。

古时的勋章也常常被做成高浮雕。它和硬币大小相当,当然,使用它不能购买任何物品。勋章不是用印模压印出来的,而是把烧化的金属汁浇在一个模子里,等它冷却后再取出,人们就能得到漂亮的勋章了。勋章要么是用于奖励取得非凡成绩的个人,要么是为了纪念或庆祝什么特别的日子而专门铸造。

现在,很多人家里都收藏着几枚勋章,快去找出来,欣赏一下上面的浮雕图案吧。

【雕刻坊】——硬币上的雕刻

硬币也是一种袖珍浮雕,上面的图案属于浅浮雕。硬币与宝石不同,每颗宝石都是独一无二的,但硬币却必须保持统一的标准,因而会批量制作。说起制作硬币的工艺水平,希腊人一直稳稳地坐着第一把交椅。

希腊人制作硬币时,不会一枚一枚去雕刻,而是先由铸币工人制作出浅浮雕的金属模子或印模,然后用它压出金币、银币或铜币。现在,各个国家的硬币都做得非常精美,但这些硬币“雕刻”得很浅,不像古希腊人,他们的硬币有很多都是高浮雕。

第十回 日常雕塑

我们小时候会用泥巴捏橘子、苹果,古希腊人却常用泥巴或黏土为人物塑像,以土为原料的塑像大多是女性塑像,一般都非常小。雕刻家会先把黏土雕像雕刻好,再用火焙烧,用火烧不仅不会损坏雕像,还会给它们穿上一层无形的防护服,可以有效地防止雕像破裂,焙烧后的雕像便成了陶俑。

绝大部分小雕像都以黏土的赤红本色示人,但也有不少小雕像颜色艳丽,还佩戴着真金的小项链或手环铜质的饰品。小雕像的身体是空心的,只有头部是用最坚实的黏土烧制的实心体。

陶俑一般是古希腊人放入墓穴中的陪葬物。后来人们从一个名叫塔纳格拉的小镇发掘出了上万个这类陶制的小雕像,现今都贮藏在博物馆里,这些雕像被称为“塔纳格拉小雕像”。很多女性雕像都拿着扇子或者打着遮阳伞。扇子和伞的样貌与今天相差不大,但那些古希腊女性与今天的摩登女郎却非常不同,她们都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小雕像中有一部分是那些著名大型雕塑的复制品,虽然它们在工艺、价值上都比不上原作,但仍然意义非凡,要知道,很多大型雕像已经彻底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如果没有这些保留了其模样比例的小雕像,艺术宝库中将有多少空缺无法填补?如果流传下来的只有那些雕塑的名称,却没有原作或复制品供人参考,谁能通过名字想象出那一尊尊雕像究竟是站姿还是卧姿,究竟是长发还是短发,究竟穿着华美的服饰还是裸体雕塑呢?

小雕像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因为著名雕像所刻画的往往是神、运动员和英雄,这些人只是神话传说中的完美的人,或者是希腊人中最优秀的代表,与普通的希腊人相去甚远。小雕像中那些原创的作品恰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白。

如果你想知道日常生活里的希腊人是什么模样,那就去看看这些小雕像吧,有挤牛奶的小女孩,有两个正在嬉闹的孩子,还有一个拄着拐杖的老翁……这些雕像或许在艺术上不够完美,但却像一幕幕被定格的生活画面,还原了生活在遥远年代的希腊人的状态。

这些小雕像是为了死去的人而制作的,还有一种小型的雕塑会出现在多数希腊人的日常生活中,那就是照明用的灯。

古希腊的灯肯定不是电灯,它们要么是用陶土制成,要么是用铜制成,体积很小,中央有塞着灯芯的孔洞,灯芯是用布条做成的,浸泡在橄榄油或油脂里,一点即燃。这类灯发出的光非常微弱,还不及火柴,但可能是因为古人睡得比较早,所以这种微弱的灯光已足以满足他们的需要。灯上有浅浮雕装饰,内容一般以古希腊家喻户晓的神灵或神话人物。

现代人从地底挖出了许多模子,古希腊人就是用这些模子制作出成千上万的灯具。现在,其中一些灯模被当做文物保护了起来;还有一些则被人们用来复制古式灯,作为纪念品卖给来希腊旅行的游客。

【雕刻坊】——新旧灯识别法

被发掘出的铜灯上多半有一层铜绿,虽然经过酸性溶液的浸泡,新制的铜灯也会附上铜绿,但其边沿与真正的古灯相比会锋利许多;若是黏土烧制的灯,那么新灯上的刻痕要比旧灯上的刻痕清楚得多。

记住以上方法,借助铜灯上的铜绿和土灯上的刻痕,就能准确地把旧灯从一堆仿制新灯里挑出来了!

第十一回 半身像和浮雕

Bust和Burst这两个单词长得真像一对孪生兄弟,只不过后者比前者多系了一根腰带而已,以至于我小时候常常把它们混淆。后来我终于知道了,Bust是“胸像、半身像”的意思,既然是半身像,当然就不用系腰带了;而Burst是胖子的别称,因为它有“膨胀、炸开”的意思。

我们现在要介绍的就是胸像雕塑,即只有上半身没有下半身,只有头颈、肩膀和胸部而没有其他部分的人物雕像。

在工艺上,只有古罗马人制作的半身像可与古埃及人相提并论。古希腊人喜欢给绝大多数雕像安上希腊鼻一样,尽管现实生活中长着标准希腊鼻的希腊人为数并不多;古罗马人相对就诚实多了,他们喜欢按照雕刻对象的本来面目做半身像。若谁长了一个鹰钩鼻,那么他的雕像就一定是鹰钩鼻;若谁有着肥嘟嘟的双下巴,那么他的雕像也一定是双下巴;若谁一天到晚愁眉苦脸,那么其半身像也一定长着一张不满愁苦之相的脸。

如果一个古罗马人坐在他自己的半身像前,大概就像在照镜子一样,不过镜子一端是一个鲜活的人,另一端则是用大理石或青铜等材料雕刻成的不会动的假人。

除了半身像外,罗马人对圆雕像做出的贡献不多。征服希腊之后,那些著名的雕像都被罗马人一扫而光,带回了罗马城,甚至连连希腊的著名雕刻家也被带了回来,以为罗马贵族服务。因此,很多“古罗马雕像”其实都是古希腊著名雕像的复制品。也幸亏如此,我们才能窥见那些已经失传的古希腊雕像的模样。像前面提到的米隆的《掷铁饼的人》的原作早已消失,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罗马时期的复制品。

虽然在圆雕方面,罗马人甘拜下风,但他们留下的浅浮雕的艺术价值,却比古希腊人更高一筹。比如,有一幅刻画图拉真大帝征战场面的浮雕被刻画在一根大理石柱上,像螺丝一般自下而上缠绕柱身。其中罗马士兵行军、露营、攻城、捕囚等一些列活动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现在,这根“图拉真凯旋柱”仍然立在罗马城里。

在奥古斯都和平祭坛上有古罗马的另一幅著名浮雕。公元前13年,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成功镇压了西部叛乱,为了纪念胜利和迎接皇帝,罗马参议员下令修建了在和平祭坛,以祭祀和平女神,并在祭坛四周的墙垣上雕刻了浮雕。浮雕共有两层,上层是人物群像,记录了当时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活动场景;下层是植物装饰图案,刻痕精致,构图优美。

所以,如果有人问你古罗马人最擅长的雕塑类型,你可以从容地告诉他们:“他们制作的半身像和浮雕,水平绝对一流。”

【雕刻坊】——家家都有的半身像

只要付得起钱,每个罗马家庭都会为家中的所有成员各制作一座半身雕像,并一代代传承下去。所以,在一些古老的家族里,经常立着许多祖先的半身雕像。

若家中不幸有人去世,送葬的队伍里除了有在世的亲属,还会有祖先们的半身像。由于隔代遗传的原因,许多孙辈成员和他们手上捧着的爷爷的半身雕像往往非常相像,就好像一个人正手捧自己的雕像行走一样,画面十分有趣。

第十二回 雕塑的栖身之地

如果现在突然有人像发怒的狂风一样卷进教堂或博物馆,拎着锤子或棒子将看到的所有雕像砸了个粉身碎骨,那么,肯定会认为这个人的精神不正常,应该被关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但是,在公元8世纪左右,这类擅闯教堂并肆意破坏雕像的“精神病患者”不在少数,没有人要求将他们关押起来。他们反对的当然不是雕像艺术,而是偶像崇拜。这些偶像破坏者像一辆辆横行霸道的坦克,雕塑就是他们要攻克的堡垒,履带碾过之处满目狼藉。以雕刻为生的雕刻家们苦不堪言,最终不得不离开被这些狂热者主宰的城市。

不过,小型的浮雕作品侥幸逃过一劫,那些偶像破坏者似乎对这些不起眼的小雕像并不在意。所以,今天我们才能看到许多那个时代的精美浮雕,它们材质各异,有的是象牙,有的是白银和黄金。象牙浮雕通常用于书的封皮、写字板和小盒子。

现在,这类浮雕常常被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安放在玻璃箱子里面。人们每看到这些浮雕,都会想到那些被偶像破坏者毁掉的巨型雕像。

在巨型雕像遭受不幸的时期,拜占庭的许多雕刻家纷纷来到了法国,但他们的创作还是受到了影响。等到法国出现新一批世界闻名的精美雕像时,距离偶像破坏者横行的时代已经过了几百年。并且,这一时期的雕像多出现在偶像破坏者最不希望其出现的地方——教堂里,这对那些高举着正义旗帜的破坏者真是莫大的讽刺。

这些雕像全部是为了教堂量身雕刻的,用材不再是古希腊或古罗马人常用的大理石,而是修建教堂时用的石头。法国的夏特尔大教堂里就有数以万计的人和动物雕像。渐渐地,雕像成了教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堂的门道、屋顶,甚至是下水道,雕刻痕迹无处不在。

中世纪时期,大多数人既不能读也不能写,教堂里的雕塑是他们了解《圣经》和圣徒故事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教堂雕塑在装饰之外的另一用处。

由于这一时期的教堂建筑大多采用又高又大的哥特式风格,因而教堂里的雕塑也被人们称为“哥特式雕塑”。从石器时代艰难朴素的生活场景到《圣经》里各种各样的故事,都是哥特式雕塑最常见的取材,现实生活也是一些雕塑极力表现的主题。由于这些雕像本身就是教堂的一部分,所以它们从一开始就向教堂的整体风格靠拢,看上去十分和谐。

【雕刻坊】——会喷水的雕塑

就像鱼儿会吐水泡,人要漱口一样,哥特式雕塑也会喷水。不过它们喷水既不是为了呼吸,也不是为了清洁,而是为了将建筑屋顶上的积水引至地面,以避免建筑受潮。这些雕塑就是建筑屋顶上千奇百怪的滴水嘴。

那些早已长眠地下的中世纪雕刻家一定对滴水嘴非常痴迷,他们总是把滴水嘴雕刻得千奇百怪:有的是吐舌扮鬼脸的三头怪物,有的鹰爪人首的怪兽,有的是长着蝙蝠的双翼,面目狰狞的恶魔。总而言之,你能在哥特式建筑的屋顶上找到任何你能想到的或者想不到的奇形怪状的怪物。

第十三回 天堂之门的由来

为了洗净原有的罪恶,不少基督徒都要经过一项重要的基督教仪式:洗礼。为此,很多教堂设有专门的洗礼堂。不过,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角并不是宏伟的洗礼堂,它只是开场的嘉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