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何处是他乡
5302100000051

第51章 疏离

我已经很久没有去电影院看电影了。2004、2005年常常去,看了太多好莱坞新鲜出炉的垃圾,不由分说地遭受一遍遍视觉暴力,年末细想,竟然全部印象模糊,就好像我走过的地方、遇到的人,也许是太多的缘故,大多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记住的,所谓过犹不及。因此2006年只在奥斯卡前看了两部而已——《断背山》和《金钢》,2007年伊始,赶在奥斯卡前再去了两次Berkeley影院,看到了《女王》和《通天塔》。

前者是一部半纪实性的影片,展现了黛安娜王妃猝死后一周内英国王室,尤其是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这件事的反应,由于政府与民众舆论的界入,事件的处理变得复杂。因为里面涉及的人物大都仍然健在,对人物的定义变得微妙,导演的处理显得中规中矩、乏善可陈,对题材的纵深挖掘因此也显得缺乏力度。

而后者,倒是无意中给了我惊喜,绝对是一部让你有话要说的电影。一次无意的枪击事件、一把来福枪,让观众在导演Alejandro Gonzalez in设定的四个场景中转换:摩洛哥的贫穷与粗粝,日本的现代、冷漠与惨烈青春,墨西哥在从贫穷向现代化过渡阶段的热烈与无序,美国白人的情感与道德危机。然后,我们看到了美国对于恐怖主义的简单设定和其移民政策的粗暴。然后,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无处不在的疏离。这种状态不分年龄、地域、语言、文化、种族、社会形态而存在着,甚至往往是人物关系越密切,亲若夫妻、父女、姑侄、兄弟……这种距离反而来得越不知不觉,终于变得沮丧,眼睁睁、手足无措地变成陌生人。

这种疏离感非常让人感同身受。因为肤色而来的嘲讽,因为文化差异而来的难堪,我们有时被别人歧视,有时也歧视别人。处境变化使得昔日朋友变得遥远,阅历变迁使得家庭成员不再亲密,人们在一起,常常说着无聊的话,模棱两可,与内心无关。语言似乎并不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对于不理解,无论怎样的争论与解释,还是不理解。

可喜的是,我们并没有被引导向绝望,导演并没有放弃,因为他心中有爱。摩洛哥少年的兄弟情谊终于战胜了内心的阴暗与恐惧,非洲导游的无私帮助在家徒四壁的衬托下令人动容,一面之交的日本警探用无性的怀抱慰藉了绝望少女的孤独……人间温情尽管微光点点,却依然充满真诚的希望。贫穷是可以改变的,文化差异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也许总会冰释,前提是我们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