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心情荒芜得很,被工作推着亦步亦趋,压力除了来自于业务的不熟悉、对银行整体运作模式的缺乏全局观和语言上的先天不足,更来自于我对于新西兰工作环境常识的缺乏。错误发生在一些不应该发生的地方,比如对数字的反应与联想总好像慢半拍、对于英文姓名及地名拼写的陌生与不准确、处理棘手问题尤其是在电话里处理事情的笨拙、对隐私保护的不够敏感、在办理业务的同时做不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洋人人际关系的微妙还不能够洞察等等。其实,常识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第一语言的人来说都是深入骨髓的事,对我,却还隔着千里万里,彼时彼景,会由衷地沮丧。
周末看了Renee Zellweger主演的传记式影片《波特小姐》,给了我一点向上的力量。故事发生在1902年的英国,在女人以出嫁作为人生终极归属的时代,Beatrix Potter是为数不多的靠创作为生并获得社会认可与财务自由的先驱女性,她的作品《彼得兔》在英语社会家喻户晓,至今依然持久不衰。这是一部典型的英式影片,看似温文尔雅、矜持有度的生活表面,无声蕴含着人生的倾轧与反抗,这种反抗一旦暴发,力量强大且坚韧。当Beatrix冲破社会阻力出版了她的作品并且大获成功时,故事并未结束——她的未婚夫兼出版商在迟到的爱情刚刚收获之时突发疾病撒手而去,她的世界在瞬间轰塌。然而,是人生在进入绝境后的反弹成就了她,她勇敢地站起来,决绝地与家庭告别,在宁静的苏格兰湖区继续从事创作,她变得更加独立、沉默与坚定,命运也终于没有辜负她,新的爱情在数年之后向她招手。亦舒讲:“对于男人,潇洒是金钱换来的;对于女人,潇洒是血泪换来的。”顽强的女性再一次用不屈的经历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才能拯救女人。很明显不是爱情,也不是家庭和亲人,或许女性知己和事业可以避难,但讲到底能够拯救人生的唯有自己而已。
我在感到人生虚无的时候,总会翻出《走出非洲》来反复地看,这也是一部描述女性觉醒的影片。一度丧失人生目的的丹麦女子Karen在非洲寂廖的大地上失去了寻常人珍视的一切——健康、财富和爱情,却找到了珍贵的自我,她在淡定间把一切苦难变作财富,任何厄运都不可以摧毁她的内心。Mergl Streep本色、到位的表演与角色融为一体,我每每在她跪下为土著居民争取土地的瞬间,心生无限敬意。她是这样的女性:看似声名狼藉,也似乎背叛了社会寄予女性的期望,更逃避了有限的女性命运,然而,她却因听从内心的声音,赢得了个人自由。作为女性,她是我永远的榜样。
我不喜欢看将人生指向无奈的电影,比如《百万美元宝贝》,也许是潜意识里喜欢体面、明亮的人生,觉得越是沉重琐碎的现实生活,我们越需要借助美好和向上的力量,比如励志电影。所有负面情绪的产生,比如犹豫、沮丧、妥协、无奈,就如我目前的心境,究其原因是自己还不够强大。而在自己变得足够强大之前,我所能做的便是承受,是在无关宏旨的小节上让自尊心下跪,只要不影响人生的大方向,也或者说是在战术上让步、战略上坚持。我看着屏幕上坚强的女性前辈们,告诉自己:生命要经得住等待,事业也是,幸福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