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何处是他乡
5302100000078

第78章 华尔街的天使与魔鬼

已经是第二遍阅读约翰·戈登的《伟大的博奕——世界强权华尔街的崛起》(The Great Game-—The Emergence of Wall Street as a World Power by John Steele Gordon),我想我还会重读,凡内容与叙述都同样精彩的文字都值得一读再读,这本金融历史著作就具备这样的特点。如果说《漫画英国》的重点是讲英国怎样通过殖民主义攫取全世界的财富,那这本书的重点则是美国怎样通过资本市场攫取欧洲、尤其是英国的财富的。

理性人假说与信息完全假说是现代经济学的两大基本前提,但如果现实真的如此(即假设所有人都是理性的,且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那么未来趋势将会得到准确预测),正如作者所言,那将“会是多么的沉闷和令人窒息”。因此,我们有幸读到了三百五十年间在华尔街上演的一幕幕悲喜剧,这些身处世界上最伟大的博弈场上的博弈者们,“既伟大又渺小,既高贵又卑贱,既聪慧又愚蠢,既自私又慷慨”,这样的故事与人物本身正是吸引我读下去的原因,而且几乎是一旦打开就无法合上。

他们中有现代华尔街的缔造者摩根(J.P.Morgan)和美里尔(Charles E.Merrill)。前者在十九世纪晚期二十世纪早期充当了在野格林斯潘的角色,美联储在他去世的同一年成立,从而结束了美国金融史上长达七十七年没有中央银行调控的时代。摩根一生追求的目标是达到国际银行业的最高水准,同时将个人诚信至上的准则带到了曾经是赌场的代名词的华尔街,并以其个人无以伦比的影响力多次挽救了脆弱的美国金融体系,更将建立现代化大工业、让美国经济合理化作为其从事投资银行业的最高理想,成为了美国铁路工业及钢铁工业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尽管罗斯福执政期间,根据反托拉斯法将其存贷款业务与投行业务分拆,摩根集团不再是美国最大的金融集团,但分拆后的J.P.摩根银行和摩根斯坦利仍然在美国业界举足轻重。后者建立的美林帝国则将连锁的概念引入到证券界,将此前小作坊、私人俱乐部式的证券经纪业务转变为全国性、标准化、专业化且深入人心的投资理财机构,他彻底改变了美国民众对华尔街的偏颇认识,并致力于发展中产阶级客户,让华尔街在二十世纪中期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他取消了经纪人只拿佣金的惯例,让经纪人不再为谋私利而不负责任地促成客户多交易,而是遵循投资的理念为客户提供专业金融服务,从而扭转了此前人们对于证券买卖即投机的观念,他和他的追随者们使华尔街在美国乃至世界民众的心目中变成了一个安全的投资场所。1971年美林上市,成为第一家通过市场融资的经纪公司,让这一曾经只存在于贵族与巨富的行业终于平民化,可以说,美里尔在证券界开创性的贡献与摩根在银行界的声望不相上下、无人能及。

当然,能够在华尔街书写传奇,更多的则是一些亦正亦邪的人物。比如在十九世纪早期极富传奇色彩的“船长”范德比尔特(Cornelius Vanderbilt),他既非经纪人,也非银行家,却在七十岁的时候步入华尔街,凭借与生俱来对先机的洞察力,从一个航运实业家摇身一变,通过操纵铁路股票,成为了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铁路经营者,他巧妙且老谋深算的操作手法向世人证明了“他之于金融正如莎士比亚之于诗歌和米开朗琪罗之于绘画”;再比如天使和魔鬼的化身菲斯特、古尔德、施瓦布、博斯基(Ivan Boesky)、密尔肯(Michael Milkon),最后这两位八十年代在华尔街呼风唤雨的人物,前者将杆杠收购(LBO,Leverage Buyout)和风险套利(Risk Arbitrage)运用得出神入化,并终因其贪婪本性,为了万无一失确保其收购成功,疯狂进行内幕交易(Inside Trading),走上了万劫不复的毁灭之路;后者则擅于寻找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垃圾债券(Junk Bond),更先人一步地认识到这类债券正是为存在着高风险与潜在高收益的新技术领域提供资金的最好渠道,他将这一哲学使用得淋漓尽致,用垃圾债券为杆杠收购提供融资,扶持了CNN、McGraw Cellular等当时算是高新技术类公司的起飞,成为美国历史上年薪最高的雇员(五点五亿美元的年终奖金)。正是这些惊人的成功造成了他的狂妄自大,他深信自己有能力做成任何他所染指的交易,从而低估了市场与敌人,最后终因博斯基的指证,悲剧性地结束了他的职业生涯,被判入狱十年,永生不得再入华尔街。(后在狱中战胜癌症,出狱后创办知识大学和密尔肯学院,真是二十年后又一条好汉,这是后话)迈克尔·道格拉斯的经典作品《华尔街》中的戈登正是他们二人的结合体,其阴险权谋与杰出领袖气质的双重特性成为迄今为止表现华尔街金融大玩家的最好写照。

由于华尔街从来都是金钱与政治的结合体,这里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政客们的身影,他们中有在政治上精明、在经济上弱智的几任总统杰弗逊、格兰特和胡佛,他们都曾在华尔街甚至美国经济的几次大萧条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华尔街正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完善着自己的游戏规则,演变成了今天时时处处体现了高度监管,有着“充分保护中小投资者,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初衷的现代华尔街。

……

若将这其中任何一个人物拎出来,都足以上演一部精彩纷呈的电影,他们身上人性的光芒与丑陋,以及智慧极限的释放都在一场场金钱游戏中被放大,并迸发出一种让人激动人心的特质。经济生活无疑是人类最本质的生活,经济关系因为赤裸裸绝不温情,而具有直达目的的简洁与真实,因此在华尔街上演的戏剧都是那么的活色生香,却绝不伪饰。

不仅如此,书中不时闪现出的精辟、深刻兼有趣的言论每每让我无法不一次次地停下来一再回味。——比如,他说“投机仿佛色情,在适当的监管下,不仅不可避免,而是顺应市场要求的”(因为投机活动一方面通过频繁的交易来牟利,一方面却大大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了交易量,增加了市场的参与者,而这恰恰有助于确保市场产生最公正的价格);比如,他说“金融恐慌,更应该是一个心理学术语,而不是一个经济学术语,经济学本质上是研究市场中人的学问,而人有着与生俱来不可预测的奇怪天性,就像爱无法简单地用一堆数字来解释,经济学同样是这样”(现实中数字往往会成为掩饰真实的工具,不确定性让我们或许开始从文化层面为经济学寻求解释);再比如,他说“在没有外来压力时,任何组织的发展都会朝着有利于该组织精英的方向演变”,还讲“互联网本来就是个传染与跟风情绪的最好系统,那么由谁来监管这种正在出现的新的交易方式呢?答案是,还没有人。就像二十年前密特朗所发现的那样,市场正在彻底地全球化与一体化,华尔街已经超越国界,其影响力也超越了国界,而监管只能止步于各国的边界之内”等等。这样精彩的言论在书中比比皆是,着实令我心中赞叹良久,却不知可以与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