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朝这些人②(后刘邦时代)
5476500000021

第21章 才子贾谊的起落(3)

贾谊成了牺牲品

话说封儿子就封儿子呗,但我们的刘恒皇帝就考虑得周到了,在这次分封三个儿子之前,先下了一道诏书:“当初赵幽王被吕后逼死,我特别难过,之前我已经封了他的太子刘遂为赵王,我认为刘遂的弟弟辟强以及齐悼惠王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都是有着大功劳的,他们也应该封王才对。”

然后刘恒老板就分封了刘辟强为河间王,刘章为城阳王,刘兴居为济北王。

先给你们点儿甜头,再让自己大捞一把,刘恒真是太谦虚了,时刻顾虑着大家的心情。

其实这也是一种政治手段。

让刘辟强当河间王,很好,辟强同学没意见,可是刘章和刘兴居可就不高兴了,人家在剿灭吕氏的政变中,周勃等一干功臣们是答应事成后封刘章为赵王,封刘兴居为梁王的,如今打发我们这点儿土地,还想让我们感恩戴德,做梦去吧。

而我们的刘恒皇帝因为听说刘章和刘兴居曾经想拥立他们的哥哥齐王刘襄为皇帝,心里从来就没有满意过,所以尽管周勃等人常常提醒,却一直也没有兑现功臣们的诺言,如今要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了,才敷衍了事地先分封了刘章和刘兴居,对于皇帝来说,这不过是点儿小恩小惠罢了。

这个城阳和济北不过就是一个郡,比刘章、刘兴居当初期望得到的差得远了去,他们高兴得起来吗?起先你给大哥抢银行的时候,大哥的老伯跟你说了,抢得好,分你一皮箱钻石,于是你拼死拼活去抢,等金银珠宝都到手了,大哥出来分财产的时候,随手撒给你一把小珍珠子,你乐意吗?道理是相通的。

由此我们也可看到,刘恒可能确实本性仁慈,但他并不大度。难怪,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任何人面临皇位这个诱惑,面对窥视自己地位的对手,恐怕都大度不起来。

既然诸侯不满足,皇帝也不满意,那就先搁着吧,打不起来就先搁置一旁,毕竟如今实力相差悬殊,不妨各自先回家巩固巩固自己的实力再说。

接下来刘老板抓起了实事建设。首先废除了“诽谤妖言”之罪,归还老百姓一定的言论自由,接着给各个郡太守颁发了虎符,虎符由铜铸造而成,分为两半,右半留在都城长安,左半赐给各位太守,倘若皇帝某天要发兵了,必须派遣使者带着右半虎符到郡,和太守手中的左半虎符对上号才可以。这个举措好像有点儿熟悉,就是周勃当日不是拿了个符节去搬兵吗,其实这个性质也差不多,反正就是为了避免太守擅自发兵造反的可能。这个措施很重要,它标志着刘恒的皇帝地位进一步稳固了。

年底,刘恒又有一个爱民举动出炉了,他专门下诏书,声称免去老百姓这年的一半田租。接着就到了十月新年(相当于我们的正月新年),过完新年,刘恒紧接着又下了一道诏书,把“列侯之国”的剩饭再炒了一次,再次敦促列侯们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这次我们刘老板可是来真格的,周勃你带头造反是吧,你不想走是吧,赶你走!当然,在诏书里,刘老板是这样说的:

以前我曾经下过诏书,让各位列侯回自己的封地,列侯们各自找出种种借口,不肯奉诏。丞相周勃,是我最器重的人才,我看就让他老人家起个带头作用,给大家作个表率,先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吧。

十二月到来的时候,刘老板果断地让颍阴侯灌婴接替了周勃的右丞相一职。周勃只好被皇帝请回了自己的封地绛国,当然,对于做表率的人物,咱做老板的不能亏待了人家,金银珠宝大把大把地拿走吧。回家当富家翁何乐而不为呢,只要你别闹事,金银珠宝,美女美酒,要多少咱提供多少。

有人可能要说闲话了,刘恒你小子给别人点儿甜头,事后必定要大捞一把才甘心是吧?是的,先收买人心,再做自己的事,大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的呀,举国欢腾。

当然,光打发人家周丞相点儿银子,人家还是很愤恨的,刘老板在办这件事的时候,还是非常体谅的,采取了安抚功臣的策略,把受周勃等人嫉恨的贾谊也同时贬到了长沙,去当蛮夷之地长沙王的太傅。当然,对于贾谊来说,名义上自己还是升了官的,诸侯国的太傅比郡国的太守地位高,安抚了别人,当然也不能委屈了我们的才子。有什么办法呢,政策的改革者嘛,对于某些利益集团来说,你就是“始作俑者”,你不放点儿血,何以平众怒?帝王嘛,就是平衡厉害关系,搞平衡了,大家好商量,搞不平衡,大家撕破脸,别以为天天跪在你脚下就代表什么事都听你的。

周勃大功臣都要走啦,大家也都识相点儿吧,走吧走吧。于是都城一下子成了六月份的大学校园,吃散伙饭呀、送别呀,长亭连短亭的事情此起彼伏着,刘老板终于满意啦!

可是贾谊很不满意。

贾谊的落幕

不满意也没有办法,这是一次明升暗隆的人事调整,弄得贾谊也说不出什么。

汉代初年,诸侯国的太傅比郡国的太守地位确实要高些,当上太傅的贾谊显然是升官了,问题是,贾谊被发配到边疆了。当年的长沙可不是个善地,地势陡峭、环境很差,梅雨季节一来,人都要发霉了。最重要的是,这里紧挨着荒蛮之地,经济不发达,一般在长安城里做官的人,哪里愿意往那个鬼地方奔呀,最主要的是,怕染上瘟疫早死,所以说来说去,贾谊还是被贬了。所以贾谊很忧伤,才子忧伤起来当然与一般人等是有区别的,他在长沙闲来无趣,忧愤中写了两部文学作品《吊屈原赋》和《鵩鸟赋》,用以抒发自己的落寞心境。

事情还没有完结,有一天,皇帝记起远方的贾谊来了。

就是在淮南王谋反被发觉这一年,贾谊被皇帝召回了长安,因为刘恒到底还是有些想他了。贾谊风尘仆仆回到京城,正好是冬天祭完神的那一天,刘恒坐在未央宫的宣室殿接受完祭肉,心情非常棒,同时也略有疑虑。祭祀完毕,刘恒脑子里不免有点儿胡思乱想:咱们如此煞有介事地大搞祭典,那些先祖、鬼神到底有没有来享用祭品啊?正在这时,贾谊来到了皇帝的身边。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刘恒很高兴,贾谊算得上是大汉最博学的小伙子了,关于鬼神问题,不妨请博学之士谈谈高见。

贾谊很尽忠,很受宠若惊,他立刻认认真真地对刘恒的提问做了最详尽的解答。

博学之士如贾谊,那脑瓜子简直就是台高效计算机,旁征博引,口沫横飞,一直讲到半夜(要是搁别人,估计三言两语也就没词儿了)。刘恒没想到这个贾谊还是这么能说,还头头是道,都听傻了,自己的身子不知不觉往贾谊身边移去,生怕耳朵漏掉了一个单词。

贾谊这么极力地表现着,皇帝又是如此地痴迷,看来真是时来运转了。

然而,事实证明贾谊很傻很天真!

毕竟,刘恒是个很有自尊心的皇帝,此刻即便听得过瘾,但在贾谊走后,却是目眩良久,怅然若失:唉!我好久都没有见到贾谊了,自以为学问可以超过他,不想他妈的还是差得远啊!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嫉妒的原因,总之在这次谈话后不久,刘恒立刻又把贾谊贬到梁国,去当梁孝王的太傅。五年后,梁孝王坠马身亡,贾谊深深自责,不久死在梁国,再没回到他忠心的皇帝身边。

倘若贾谊能偶尔拍拍文帝的马屁,尽量收敛收敛自己的才华,或者文帝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贬到外地做官。但是,很不幸,才华横溢的红杏贾谊最终还是出墙了,才子也薄命的道理和红颜薄命的道理基本上是一致的。

贾谊,是一个十足的大才子,但是他却不是一个适合在政治圈里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