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全书
5478200000055

第55章 尽心章句上(4)

回到本题,既然“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既然“观于海者难为水”,那么,“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所以,登山就要登泰山,观水就要观海水,做学问就要从于圣人之门。这就是拓展胸襟,升华境界。做人立志就要高远,胸襟就要开阔。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是因为光有本,水有源。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流水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坑坑洼洼。那么,我们做学问立志于道不也应该这样吗?应该不马虎,不敷衍,循序渐进,厚积薄发,因为与“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有同样的道理,“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向前。

综上所述,这是一段富含哲理的经典之作,激励人立志向学和提高思想境界,确实值得一看。

二十五

[原文]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①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②。”

[注释]

①跖(zhí):指盗跖。春秋战国之际奴隶起义领袖,旧时被诬称为盗跖。见《庄子·盗跖篇》。

②间(jiàn):距离,差别。

[译文]

孟子说:“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行善者,是舜一类的人;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谋利者,是跖一类的人。要想了解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是利和善的差别。”

[延伸阅读]

鸡鸣时就起床,这是在为谁工作呢?

“好忙啊!好累啊!好辛苦啊!”这是我们常常听到,自己也常常发出的感叹,几乎成为口头禅了。同样的,我们也爱问同事和朋友这几天忙什么。

现代人时刻都是匆匆忙忙的,似乎都在疲于奔命之中。虽然“睡懒觉”已经取代“鸡鸣而起”,但“三更不寐”不也同样是这样的吗?

还是那句话:“为什么忙?”

现在的时代连“君子也要言利”,那我们十有八九不会同意孟老夫子关于“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的看法。如果真是这样,那岂不成了“盗跖”者的世界了吗?“君子”不也都成了强盗了吗?

但是,“为谁辛苦为谁忙?”这倒的确是我们应该扪心自问的。虽然我们不同意“孳孳为利者,踱之徒也”的看法,但如果把利看得太重,以至于在利害关系中不能自拔,“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那岂不是有些迷失本性了?

更何况,如果不择手段一味逐利,不惜铤而走险,那倒很可能成为真正的“踱之徒”。所以,不要只顾匆匆忙忙,不要只抱怨太累太辛苦,而应该忙里偷闲时静下心来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忙。

二十六

[原文]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①,为之。子莫执中②。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注释]

①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后跟摩伤,形容不畏劳苦。

②子莫:战国时鲁国的贤人。

[译文]

孟子说:“杨子主张为我,即使是只需拔去自己一根毫毛而有利于天下,他都不愿干;墨子主张兼爱,哪怕是从磨秃头顶到走破脚后跟,只要有利于天下,他都乐意干。子莫采取折中态度。采取折中的态度比较恰当。但折中态度不权衡轻重,不能灵活变通,那就会固执拘泥于一点。我们之所以讨厌固执拘泥的主张,就因为它对仁义之道有损害,它只顾及固执拘泥一点而不计其余的缘故。”

[延伸阅读]

这一章从孟子对杨、墨的评论出发,表达了他主张“执中”而交通的思想。对我们而言,这一章既有研究学术史的价值,又给我们思想方法上的启示。

“子莫执中。”

照理说这应该大加赞扬,因为它符合儒学的中庸之道。事实上,孟子的确也说了“执中为近之”,应该是很不错的。但“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这就出了问题。这里的“权”是指“权变”,通权达变。换句话说,如果只知道死板地坚持“执中”,没有变通,那就不是“执中”,而是“执一”了。而我们知道,中庸之道本来是“执两用中”的,如果只是“执一”,那就不是中庸之道了。这样看来,那就不符合儒学的主张。

为什么“执中”没有问题而“执一”就有问题呢?因为它“举一而废百”,坚持一点反而废弃了其余很多方面,是片面的,其结果必然是“贼道”。“贼”在这里作动词,指损害真正的中庸之道。

回过头来说到杨子的“为我”,墨子的“兼爱”,在孟子看来,这些都是“执一”之道,因此,孟子反对“为其贼道也”。

二十七

[原文]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译文]

孟子说:“肚子饿的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美,嘴巴渴的人喝什么饮料都觉得甜,这实际是没有尝到饮料和食物的正常滋味,原因是受了饥渴之害的缘故。难道只是嘴巴和肚子有饥渴之害吗?人们的心也都有类似的害。要是能够不把这种饥渴之害发展为心害,那么,也就不会因自己一时赶不上别人而发愁了。”

[延伸阅读]

心灵的修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身体的营养一样,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使之饥饿干渴而缺乏养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良性发育,茁壮成长。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身心都健康。

饥渴的妨害是使人饥不择食,渴不择饮。如果对心灵发生类似这样的妨害,就会使一个人对精神,对思想、学术和主张失去辨别力,出现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的现象。这样不管它什么主义,管他什么意识形态都一股脑儿接受下来,不加消化,最终误入歧途。

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使心灵不受到类似饥渴那样的妨害,就不会失去选择力和辨别力,就会对各种思想意识和观念有所认识,有所鉴别,从而选择吸收、消化适合自己的部分,使之成为充实自己的精神营养。

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即使自己有不及他人的地方,那也很容易迎头赶上,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

为了避免自己的心灵受到类似饥渴那样的妨害,我们没有其他方法,只能使心灵经常吸收养分,就像我们平时不口渴也喝茶滋润,不饥饿也按时吃饭补充养分一样。这样,我们的心灵就不会空虚,就不会饥不择食、渴不择饮,更不会囫囵吞枣,消化不良。

回想前些年解放文化的时候,读书人如饥似渴,同时西方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学生们不辨古今,不管倾向而一股脑儿吸收,今天是尼采、叔本华,明天是弗洛伊德,后天又是萨特、海德格尔。如此等等,简直就是饥不择食,渴不择饮。

二十八

[原文]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①。”

[注释]

①介:操守,节操。

[译文]

孟子说:“柳下惠不因为身居三公的高位而改变他的节操。”

[延伸阅读]

孟子赞美了柳下惠不因外物而影响本性的高尚德行。

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是孔子最小的学生之一,求知欲很强。对于他提出的仁、智、德问题,孔子根据樊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予以回答。

樊迟深知老师的核心思想是“仁”,曾三次向老师请教“仁”。

孔子说:“有仁德的人正视并克服困难,而后有收获,就可以叫做仁了。”

孔子又说:“所谓‘仁’,日常生活中要恭敬,办事要认真,对人要忠诚,即使去毫无文化的野蛮地区,也不能丢掉这些品德。”

孔子还说:“‘爱人’便是仁。”

樊迟问:“什么叫明智?”

孔子答:“对鬼神敬而远之便是明智。了解人,提拔正人便是智。”

一次,樊迟跟着老师游观雩坛,问:“怎样增进德行,改正过失?”

孔子答:“做事争先、受禄在后,这不就是增进德行的方法吗?严厉责己而不责别人,这不就是改正过失的态度吗!”

二十九

[原文]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①,犹为弃井也。”

[注释]

①轫:是“仞”的假借字。古代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译文]

孟子说:“有作为的人好比掘井一样,井掘到六七丈深却还没挖到地下泉水,也还是个废井。”

[延伸阅读]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同样的道理,“为井九仞”也可能功亏于最后一仞。不管是一仞还是半仞,一旦功亏,都是半途而废,留下的只是一口废井。

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而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进退成败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孔子对弟子颜渊的精神最赞赏:“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同上)颜渊开始之后就没有停止过,当然也就不会“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就不会出现因为“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就停止的现象。

所以,孔子也罢,孟子也罢,都很赞赏积极进取精神,反对半途而废。时至今日,儒家先贤所着力推崇的这一种风范仍然对我们有激励价值。

三十

[原文]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译文]

孟子说:“尧和舜施行仁义,是天然本性;商汤和周武王施行仁义,是身体力行;至于五霸,却是假借仁义之名,来图谋他们的私利。借久了不归还,又怎么知道他们并没有仁义的实际呢?”

[延伸阅读]

孟子认为,尧舜、汤武及五霸在功业上都有可观之处,但出发点与行事方式各有不同。尤其是五霸,假借利用仁义之名而成就事业,久而久之,就会使人忘记了他们并非真有仁义之心。

孔子在宋国的时候,因为言辞上得罪了在宋国掌权的司马桓魃,所以就离开了宋国。

孔子的弟子司马牛是司马桓魃的弟弟,因为看不惯哥哥的行为,所以也追随孔子学习礼仪。

一天,司马牛问孔子怎样实践仁德。

孔子说:“做仁德之人,就不要轻易说话。”

司马牛说:“不轻易说话,这就叫做仁了吗?”

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是不能随便说的。”

后来,桓魃在宋国发动叛乱,消息传来,司马牛又是害怕又是担心。他向孔子请教怎样做君子。

孔子对他说:“君子不忧愁,不害怕。”

司马牛不懂这话的意思。问道:“不忧愁,不害怕,就叫做君子了。”

孔子说:“君子经常反省自己,所以内心毫无愧疚,还有什么可忧愁、可害怕的呢?”

时隔不久,桓魑叛乱失败,被迫逃往齐国。司马牛感到自己有如此不懂仁义的哥哥,心里十分痛苦,终日闷闷不乐、郁郁寡欢。

一次,司马牛和他的同学子夏闲聊,子夏就问他为何终日苦恼。他忧愁地说:“人家都有兄弟,多快乐呀,唯独我没有。”

子夏听了安慰他说:“我听说过:‘一个人死与生要听从命运的安排,富贵则是由天来安排的。’君子对工作谨慎认真,不出差错,和人交往态度恭谨而合乎礼节,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司马牛听了子夏的劝解之后,于是和同学如兄弟般相处,不断增强自己的修养和学问,而不再为此忧愁。

三十一

[原文]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译文]

公孙丑说:“伊尹说:‘我不亲近那些不顺义理的人。把太甲放逐到桐邑去,百姓非常高兴。太甲改过自新了,又将太甲迎接回来恢复王位,百姓也非常高兴。’贤人当了人家的臣子,要是他的君主不贤明,就可以放逐吗?”

孟子说:“有伊尹那样为公的心志,就可以;没有伊尹那样为公的心志,就是篡权了。”

[延伸阅读]

圣人出于公心,所以能随心所欲而不违背准则,如果只在表面上模仿,甚至可能走向反面。显然,孟子这番话是有所指的。

原壤是孔子的老朋友,其母病故后,孔子立即去他家里帮助入殓并吊唁祭奠。

原壤痛哭了一阵子,不知怎的,他竟上棺而立,大声叫喊:“好久没唱了,今日唱一段儿!”说完,便扯起嗓子唱了两句:

棺材板木纹条条

实在美丽好看;

棺材板刨刮平滑

如同姑娘脸蛋!

原山一把将其弟原壤从棺材上拉下,气得七窍生烟,“啪!啪!”连打两个耳光。原壤无地自容,趴在丧棚里。家人、亲朋,邻居们也都很气愤。

孔子将原壤拉至一边,狠狠地批评说:“殓葬好父母是儿女应尽的孝道!今日母亡,本应十分悲伤,而你站棺而唱,有失伦理,不仁不孝,何等荒唐!快去五体投地,痛哭亲娘!”

听到好友的批评,原壤如梦初醒:“哦!乱了!我的脑子乱了!”说完,跪在母亲灵柩前,痛哭不已,悲痛欲绝。

一位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对孔子说:“你是大名鼎鼎的圣人,对这等忤逆不孝之友,如不当众宣布断绝交情,有累圣德!”

孔子道:“俗话说,亲戚做出非礼之事,不可马上断绝亲情;朋友做出非礼之事,不可马上割断友谊。我对原壤这位朋友教而不弃!”

事后,人们评说:“孔子对做出非礼之事的朋友教而不弃,可谓胸怀大度,宽以恕人!”

三十二

[原文]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①!’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注释]

①不素餐兮:是旨在刺贪的诗句,出自《诗·魏风·伐檀》篇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