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5508200000018

第18章 唐山皮影的文化内涵(7)

第六节 唐山皮影与民歌俚曲

一、民谣谚语

我国的民谣谚语产生的历史很久,堪称世界之最。它在没有文字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史记》、《汉书》等史书中,关于谣谚的记载,屡见不鲜。比如《汉书》有“举孝廉”的民谣,这样写: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清代杜文澜的《古谣谚》就从古籍中选取谣谚三千多条。当代的民谣民谚更是恒河沙数。

在古籍中,谣谚又有俗语、俚语、鄙语、野语、直语、传语、单谣等名称。史学家们之所以看中谣谚,是因为谣谚具有“资治”、“戒鉴”之功。

《古谣谚》序言:欲探风雅之奥者,不妨先向谣谚之途。诚以言为心声,而谣谚皆无籁自呜,直抒己志,如风行水上,自动成文。

谣谚具有巨大的民俗价值、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是汉语海洋里的明珠,人民智慧的宝库,是中华文明的“口碑”历史。

滦河流域唐山地区民间谣谚浩若繁星,内容极其广泛,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修养、天气、人文等各个方面。因为来自民间,发自民声,所以能够代代传承,越积越厚,反映了每个时代的人文现象和自然景观。

现选择一些流传在唐山地区的民间谣谚,以供研究。

(一)谚语——气象类

一年打俩春,黄土变成金。

春分地不透,不过三五六(天)。

立夏不起尘,起尘埋死人。

数伏凉,浇倒墙。

重阳无雨一冬晴。

立秋三日,寸草结籽。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一场秋雨一场凉,三场白露两场霜。

大卯出来二卯赶,三卯出来白瞪眼。

吃了冬至饭,每天长一线。

天河劈岔,要鞋要袜。

(二)谚语——农时类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芒种芒种,不可强种。

麦子掉头,高粱没牛。

收豆不收豆,要看正月二十六。

榆钱落,燕鱼过。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

冬雪是宝,春雪是草。

腊月三场挂,明年收棉花。

(三)谚语——日、月、星辰

日出东南风,无雨也有风。

今夜月下有横云,明日白天雨倾盆。

闪烁星光,雨大风狂。

(四)谚语——风、雨、云、雾、霜、露、雪三天南风,不问天公。

雨前刮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雨打尘,饿死人。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早晨起雾,晌午晒肚。

十雾九晴。

一朝有霜晴不久,三朝有霜天天晴。

十月多霜,粮食满仓。

(五)谚语——农业类

冬前犁金,冬后犁银。

好女不忘伏纳底,好汉不忘秋耕地。

重茬谷,白受苦。

有福没福,豆茬种谷。

豆打长秆,麦打短节。

棉花耪八遍,桃子赛鸡蛋。

三月炎天别歇阴,锄头底下有黄金。

长嘴的要吃,长根的要粪。

庄稼百样宝,肥是无价宝。

三尺白雪三尺玉,一犁春雨一犁金。

有钱买种,无钱买苗。

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

银河掉角,吃上豆角。

七打核桃八摘梨,九月柿子红了皮。

(六)谚语——畜牧类

三岁黄牛四岁马。

寸草铡三刀,没料也上膘。

马怕满天星,牛怕肚底冰。

(七)谚语——工商类

七十二行,庄稼为王。

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不言自来。

大生意怕跌,小生意怕歇。

花不能常开,货不能常卖。

(八)谚语——家庭类

一天省一把,三年买个马。

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

七个小姑,八个婆婆。

天上下雨地下渗,人留后世草留根。

一个祖宗一个坟,一个姓氏一家人。

少穿花红老穿素,小孩要穿开裆裤。

(九)谚语——时政类

国正人心顺,官清民自安。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

船盼风浪静,人盼社会平。

细思出智慧,细嚼品滋味。

(十)谚语——修养类

宁穿过头衣,不说过头话。

人争一口气,佛图一柱香。

宁可无钱,不可无耻。

宁做寒窑逆风草,不做金屋一枝花。

(十一)谚语——立志类

从小看大,三岁知老。

宁可穷有志,不可富失节。

不要气,但要记。

(十二)谚语——规诫类

屈己者能合众,好胜者难容身。

不怕红脸关公,就怕抿嘴菩萨。

人禁不住千言,树受不了千斧。

草怕严霜霜怕日,恶人自有恶人治。

物以稀为贵,事以少为奇。

长木匠短铁匠,不长不短泥瓦匠。

谚语产自民间,词典解释语浅俗称谚。因是口语创作,自然浅显易懂。但细思考,有许多却有深刻含义。它是升斗百姓们实践的总结,有对自然界的,有对社会的,有对处事为人的,有对生活修养的等等。简练和易记易懂是它的基本特点。唐山地区的谚语体现着唐山地区的风土人情和语言方式。

民谣,是一种随口而出的韵语。不用谱曲,百姓们就可以随着劳动的节拍和生活情绪自由自在地哼唱。它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有劳动方面的,有时政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有男女爱情方面的等等。特选数例如下:

苦谣

编席的睡土炕,

泥瓦匠住草房,

纺织娘没衣裳,

卖盐的喝淡汤,

种田的吃米糠.

磨面的吃瓜秧,

炒菜的光闻香,

当奶妈的卖儿郎。

生活谣

老两口争热炕,

老头子说我拾的柴,

老娘子说我烧的炕。

老头子拿起掏火把,

老娘子抄起擀面杖,

一直打到大天亮,

哪也没睡上热乎炕

喜谣

一入新年乐,

财神上边坐,

金子堆成堆,

元宝垛成垛,

不但今年好,

来年也不错。

秋风谣

秋风刮天气变,

一根针一条线,

半夜三更累了我妈一身汗。

“妈呀妈呀为啥忙?”

妈说为儿做衣裳。

妈妈受累不要紧,

等儿挣钱孝敬你!

大雁谣

大雁大雁排不齐,

拔你毛剥你皮!

大雁大雁摆不开,

看你几时回来!

二姐谣

小二姐生来狂,

一心要嫁十二郎。

大郎县里当快手,

二郎府里做刑房,

三郎来把驴脚赶,

四郎要会做托床。

五郎卖的干烧酒,

六郎卖的血灌肠。

七郎卖的叉火烧,

八郎卖的姜辣汤。

九郎是皮匠,

十郎做裁缝。

十一郎是木匠,

十二郎当和尚。

谁要惹了小二姐,

泼死泼活闹一场。

县里告状有快手,

府里告状有刑房。

懒得走路驴赶脚,

铲了屁股坐托床。

渴了喝口干烧酒,

下酒小菜血灌肠。

饿了吃点叉火烧,

头疼喝点姜辣汤。

走破鞋,有皮匠,

穿破了衣裳有裁缝。

要做棺材有木匠,

念经披孝有和尚。

大手厮谣

大手厮爱掷色儿,

一宿输了两吊板儿。

愁得团团转,

急得直瞪眼儿。

有心家去吧,

就怕老婆没好脸儿。

有心在当街,

还怕东风吹屁眼儿。

有心闯关东,

兜里没有子儿。

有心死了吧,

还怕抛下两小崽儿。

大的刚会走,

小的还吃奶儿。

(注:大手厮——皮影中的定型滑稽人物。)

童谣

大肚子蝈蝈刘四海,

烧饼馍馍吃二百。

疙瘩汤,喝两缸,

你说能装不能装?

由此不难看出,民谣即是上了韵的民间口语,它有感而发,来去自由,即兴表达生活情趣和个人情绪。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流动着的记忆。一代又一代的民谣,构成了一部彩色的历史。

二、民歌俚曲

民歌俚曲与民谣民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难解难离。

从字面理解:民歌即是民间百姓的歌,俚曲,即野俗之曲。它是和所谓的高雅相对的。苏东坡曾有诗说:不惜阳春和俚歌。

滦河流域唐山地区的民歌俚曲浩如烟海,大多为口传心授,代代沿承,逐代积累。但在战争和自然灾害的浩劫中损失和破坏了许多。我记得1957年,曾经按照国家的统一布署,全面抢救民间艺术和民歌俚曲。

当时有许多民间老艺人还健在,所以那一次收获很大。

唐山地区各县的文化馆站,几乎全部投入了这一运动。馆里规定,要求每个文化干部不仅要亲自动手挖掘整理,还要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向广大群众具体交待挖掘抢救民间艺术的意义和方法,协助各级政府召开民间老艺人座谈会,动员民间老艺人踊跃“献宝”。许多民间老艺人在文化干部感召下,纷纷献出了祖辈相传的“绝唱”,由文化干部们加以记谱和整理保存下来。这是十分宝贵的民间艺术资料。当时搜集、挖掘、整理工作成绩突出的,是昌黎、乐亭、滦县。

不幸遇到了十年动乱,扫除一切“牛鬼蛇神”,荡涤一切“污泥浊水”,铲除“四旧”,焚烧“封资修”。从1957年到1962年经过五年的全区文化干部的艰苦努力搜集、整理出来的成果,付之一炬。

当年,我还在乐亭师范读书,一天中午我去街上买东西,见文化馆烟火冲天,进去看热闹。正有几个往火堆里扔书。我自小嗜书如命,心疼得直流泪,不顾有人看着,跑上前抱起一捆就跑,他们没有追上,只好作罢。到了宿舍,急匆匆地藏了起来,后来我把这捆书带回家里。原来是唐山地区各县1957年至1962年搜集、整理的民歌俚曲及民间故事、笑话等。计有昌黎、抚宁、芦龙、迁安、遵化等县的。我把它保留至今,共三大本。虽经唐山大地震和多次搬家乔移,也没有损坏。我把它视为珍宝,它饱含着文化干部的心血和当年“献宝”的民间艺人的耿耿精神。

时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家民政部、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发出文件再次抢救、挖掘、整理民间文化,称“三套集成”,即民歌、民谣、民间故事。

这次整理和挖掘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出了许多成果。但不容忽视的是时隔三十多年,当年那些老艺人早已做古,这是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

现将保存下来的民歌俚曲,按题目整理如下,以告慰逝去的年月和做古的老艺人。

《织布》《画扇面》《扑地锦》《绣耳包》《光棍思妻》《采茶》《正对花》《茉莉花》《凤阳歌》《小看戏》《绣汗绱》《四宝上工》《送郎君》《婆媳顶嘴》(三种唱法)《劝姑娘》《劝夫郎》《货郎膘》《打秋千》《寡妇思夫》《昌滦乐摇篮曲》《滦河小唱》《叫声老大娘》《四季小唱》《绣灯笼》《渔家乐》《推鹦?》《补汗褡》《放风筝》《老娘们耍钱》《绣幔帐》《寡妇采桑》《五更耍钱》《倒采茶》(两种唱法)《闹元宵》《哭情郎》《绣门帘》《丁城瞧妻》《冯奎卖妻》《卖饺子儿》《叫老乡》《傅公子游春》《妈妈娘好糊涂》《小上庙》《李方巧得妻》《唐王东征》《十二月花》《要陪送》《崔哥上工》《五岔》……

这些民歌俚曲的原唱者都早已做古,当年留下的音盘绝响了,就是当年文化干部记下的曲谱也失传了。只靠着知情人的回忆,难以保留原貌。上边提到的这些民歌俚曲,只有从我当年保存的“卷宗”里,才可以看到曲谱。现举两首如下。

龙天表,问她十声九不言,问你个心烦口发干,还得跪下央告难。

5.五更一过亮了天,佳人织布又把灯儿免,急忙抱柴去呀去烧火,做晚了婆母嫌,穿裙子你怎知道织布的难。

哭情郎

(慢)

2.二月里白菜生,寡妇的屋里冷清清,象牙床上无人陪伴,红绫锦被半边空。

3.三月里是清明,古人留下上坟茔。人家有郎郎填去,寡妇无郎自己填。

4.四月里呀养蚕忙,手提竹篮去采桑,手拉桑枝无心采,想起了丈夫痛哭一场。

5.五月里来麦焦黄,大麦小麦都上场,人家有郎郎打麦,寡妇无郎自己扬。

6.六月里热难当,寡妇屋里热得慌,人家有郎双打扇,寡妇无郎自己扇。

7.七月里来七月七,上方牛郎会织女,神仙都有团圆会,可叹寡妇两分离。

8.八月里来月儿圆,西瓜月饼供满天,人家有郎郎圆月,寡妇无郎月不圆。

9.九月里来秋风凉,家家户户忙衣裳,人家有郎郎穿去,寡妇无郎压箱底。

小结

这一节讲的是民问谣谚及民歌俚曲。实际上这四种民间形式,有许多相近之处,只是民间谚语只说不唱。

民谣、民谚、民歌、俚曲,可以推溯到没有文字记载时,有了人类活动便有了民间谣谚和民歌俚曲,它们几乎是同步产生的。也可以说它们是一切民间艺术的母体,没有它们便没有后来的诸种民间艺术。可以这样说,发韧于滦河流域唐山地区的唐山皮影、乐亭大鼓、评戏正是唐山地区的民间谣谚、民歌俚曲的派生物。直到今天仍可以从皮影、大鼓、评戏中直接或间接地看见民间谣谚及民歌俚曲的影子。

单就唐山皮影戏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窥见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