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李紫兰(1885~1942),行四,艺名“李四”。乐亭县庄坨人。
唐山皮影旦角兼操纵艺人。李紫兰19岁人科学影,三年出科,在小班唱影。他的嗓音高亢有力度,嘴功利落,气口好。不久被“八大学生”班的张泽国看中,相邀入班。二人合作24年,并结“金鸾之好”。
李紫兰重视知识和文化底蕴的积沉,常与文人墨客相交,最爱与举人高可亭谈艺。高可亭专为他写了《邵玉兰救夫》等唱工影卷,以发挥其长。
李紫兰的唱腔数工最妙,一口气数唱二三十句,才有绕调,别的艺人望尘莫及。他的拿影工夫也有独到之处,尤其是袍带武生、巾帼英雄人物的英武气势,可称一绝。
1942年,昌黎马家乾利堂班花1500块银元做押箱,请他人班。可惜李紫兰47岁时嗓音失润,只好含泪告别了唱工,专做操纵了。
(十二)张绳武(1885~1968),原名张荣绪,滦南县松树人。
张绳武出身农民家庭,自小给大户人家放牛、放猪,做小活。因为喜爱唱影,拜邻村马继三为师,三年徒满以后,自荐到乐亭“庆丰堂”班唱影。他学的是髯行,在这里正遇上著名髯行艺人冯凌云。冯见他有底蕴,便真心栽培于他,使他的艺术更上一层楼。
1907年张绳武辗转到翠荫堂班,又与孙兆祥、苗幼芝共事,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冯凌云之后髯行的又一高峰。
1942年,昌黎马占鳌以千元压班费请其人班。这里高手云集,互相切磋技艺。张绳武潜心用功,创造了唐山皮影艺术髯行的“呵腔”唱法,深得同行赞誉。
1934年,天津昆仑唱片公司灌制皮影唱盘,张绳武首当其邀,灌制了《大封官》、《江车计》、《唐明皇哭妃》的唱段。唱片一上市,备受青睐,扩大了唐山皮影艺术的声威。他是第一个灌制唱片的皮影艺人。以后又接连为昆仑、宝利、荣利、百代、胜利等五个唱片公司灌制了皮影唱盘57张,使得唐山皮影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张绳武晚年到唐山市艺术学校任教,教唱髯行,创造了唐山皮影艺术的不朽事业。
(十三)曹辅全(1887~1969),乐亭边流河人,唐山皮影净行名艺人。
曹辅全出身皮影世家。其父唱一辈子影,略有名气。辅全自七岁随父唱影,先唱小,后改净行。
辅全练功刻苦,每晨必早起去野外,在沙窝窝里练发声、气口,所以底功深厚。他擅长唱老座子(憨厚朴实人物)。如程咬金、杨衮、李克用、包公等人物。
1911年入崔家班,是一杆大旗。百姓有谚说:曹老辅唱大没比的。
1936年,他受昌黎马家之邀入乾利堂班,因为性格倔强,与马占鳌闹翻天,自己逃出马家班潜入天津。马占鳌依仗权势,派人捉拿他,说他是土匪。辅全在天津站不住脚,又乘火车逃到东三省。三年匿名不出。
1952年他回家,第二年参加乐亭县皮影团。1959年,他应唐山市艺校唐剧科邀请,任影调教师,直到1969年病故。
曹辅全性耿坦荡,不为金钱所惑。匿居东北时,有人请他灌唱片,他坚决不允。他说:听我的影必须到影台子底下。
曹辅全的净行艺术堪称唐山皮影一绝,可惜没有留下音像资料,是一大损失。
(十四)梁静轩(1888~1958),艺名梁五。唐山皮影艺术唱工兼操纵名艺人。乐亭西河漕人。
梁五1904年从师李老云,第二年又拜生行大师韩增为师,深得韩增赏识,认梁五为螟蛉义子。
梁五唱寡妇生(老旦)堪称一绝,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唱《岳母训子》,至今无人比拟。
梁五曾与名丑汤子波共事多年,汤子波殁没,皮影花生(丑角)几乎绝响,梁五深觉遗憾。他见其徒李云亭很有丑行的天赋,便将自己对汤子波唱腔的体会教授给李云亭。李云亭认真体悟,终于唱出了汤子波的味道,受到观众的认可,称他为“小汤子波”。
(十五)汤子波(1889~1936),滦南县汤官宅人。唐山皮影艺术丑行鼻祖。
汤子波37岁以前,在滦西农村唱小影,攻旦角。但他身体瘦弱,自小染上气管炎,气力不足,旦角正板的大起大落,高调甩腔,非常吃力,所以一直很“黑”。
汤子波很有心计,决心扬长避短,打通一条道路。过去皮影的丑行,没有固定唱腔,也没有固定演员,只是拿下线的人帮唱。汤子波终于揣摸出一套适合于他的“花生”唱法,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同行的认可。
后来,蒙本天在唐山听了汤子波的“花生”唱腔,很是喜爱,邀请入班,汤子波的艺术又得到了更大提高。
蒙本天为了发挥汤子波的专长,专门请人为他编了丑行影卷,如《算粮登殿》、《审头刺汤》、《马融下店》等等。汤子波把丑行人物唱得活灵活现。
汤子波自成门户,开拓了唐山皮影的丑行艺术。他一张口,台下观众就是一片叫好声。几乎到了没有汤子波,就不去看影的地步。地方乡绅和豪门大院颂扬他说:从北京朝东,可着汤老子一个人捧!
1936年汤子波患恶疮不治而死,蒙本天痛不欲生。汤子波没有亲传弟子,后来他的同事梁五,将自己所悟教给李云亭,李云亭间接地继承了他的艺术。
(十六)周文友(1894~1979),滦南县柏各庄人,唐山皮影著名旦角艺人。
周文友幼时入家乡小影班学影,成绩突出,出徒后到刘恒芝班边学边唱。该班艾锡恩等人都是出名的影匠,周文友谦虚好学进步很快。几年后回柏各庄杨荣久班,与著名艺人齐怀合作。1924年,齐怀到唐山张惠影班,周文友也来到这里,他们又第二次合作。不久,周文友被昌黎马家所邀,到了乾利堂班,并随班赴沈阳演出。在沈阳演出的时候,周文友研究出独有的旦角新腔——扬调,名震东三省。
1958年周文友被唐山市艺校聘请任旦角教师,又遇上齐怀。他们二人是患难与共的结拜兄弟,但在艺术上互不相让,曾经闹过矛盾。第三次相遇他们都已是耄耋之年,回首往事备感辛酸,同声发出“艺毒”的慨叹。
(十七)齐怀(1897~1979),字秀全,乐亭县张安人。唐山皮影生行著名艺人。
齐怀十岁从师赵连成学影,四年期满(三年学艺,一年效力),正值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继而死,全民戴双国孝,不许民间动响器。齐怀不能入班唱影,便随家人去东北做了店员。一年后回乡加入安美班,一直唱了五年。后来到了葛翰林班,与著名艺人冯凌云、梁老福共事,艺术长进很快。不久,柏各庄杨荣久班以120元大洋高价相邀入班,结识了周文友。1924年入唐山张惠班,因与艺人争气,累瞎了左眼。他见周文友唱旦角超过了他,便回乡潜行用功,改旦角为生行,专走低腔低韵,经过几年实践,大获成功。
别人问他成功的经验,他回答说:唱影首先要唱人物,吃透了人情才能唱好影。
齐怀48岁坏了嗓子,他怀着惋惜的心情离开了影班。他说,要让人们记住齐怀唱的好的时候,不给观众留下坏印象。从此谢台回乡。
齐怀的唱腔艺术独特新颖,代表剧目《洞庭湖》至今仍脍炙人口。他一生灌制了八张唱盘流传于世,被人们奉为“影界泰斗”。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他,让他当了人大代表,并出任河北省文史馆馆员。1961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河北省政府还每月发给他34元津贴费。
齐怀老年调唐山市艺校教影调戏,直到病故。
(十八)厉景阳(1897~1982),迁安市建昌营人。唐山皮影净行著名艺人。
厉景阳幼时家贫,随母给富户看坟。其父长年在口外唱腹影,收入低微,难以顾家。
景阳受到熏陶,十二岁到口外学影。他天生一副好嗓子,又刻苦努力,影艺很有发展。他羡慕乐亭崔家班,自荐来到崔家班,一边唱一边跟曹辅全学习。曹辅全为人仗义,二人真心相交,厉景阳得到真传。后来,他又跟张绳武合作去沈阳演出,开阔了眼界。回乡后,被昌黎马家邀去,唱红之后,回迁安拴箱自筹班社,决心把乐亭影在路北发扬光大。1951年唐山地区实验皮影团成立,应邀加盟。直到1967年地区皮影团解散。
(十九)李秀(1897~1985),青龙县打虎店人。唐山皮影髯行著名艺人。
李秀幼年家贫,11岁给地主放猪、放牛,13岁跟本村皮影艺人刘满学唱影。16岁出科,唱了一年,嗓子倒仓,回家务农。
1920年前后李秀加入方家班赴沈阳演出,班主为了壮门面,请来名艺人苗幼芝挂头牌。李秀如鱼得水,虚心向苗幼芝学习,正了“乐亭口”,明白了皮影唱腔的真谛。
1925年,李秀正是旺年,在昌黎县他结识了京剧名票杨某,这对他以后的艺术发展大有帮助。
1935年,李秀受齐怀之约,一齐去上海灌制唱片。唱片发行后,李秀的名声大振。
1940年,李秀在唐山小山茶园演出时,又结识了几个评剧演员,评剧的唱腔对他的启发很大,不久便运用到皮影唱腔里。后李秀又随班去沈阳演出,业余时间去看京戏,京戏的《借东风》二簧唱腔深深吸引了他,很快被他吸收消化,运用到自己的唱腔中去。他的这一改进,获得了成功,被影界称为“皮影簧腔创始人”。
李秀曾到朝鲜、日本灌制唱片24张,代表剧目有《四郎探母》、《芦花计》、《莲花庵》等。
1959年他调唐山市艺校任教师,直到1965年耳聋退休。
李秀虚心好学,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姊妹艺术的精华,首创影戏“簧腔”,为唐山皮影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0年他被选为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
(二十)康雅亭(1899~1943),乐亭县徐家店人。唐山皮影旦行名艺人。
康雅亭17岁人班学影,出科后在乡村小班演唱,后被李国鼎邀请,主唱旦角。
康雅亭嗓音娇、媚、甜、水、脆,韵味迷人,影情深厚,入皮入情,善唱闺门旦。1935年随齐怀到上海灌制唱片11张。其代表剧目有《金玉缘》、《蝴蝶杯》、《打銮驾》等。
康雅亭内向,不善交际,后因郁闷染上烟瘾。
1934年,康雅亭在唐山演出,被日寇当做劳工抓去,押到日本北海道挖煤,当年被折磨而死,埋骨异乡。
(二十一)王遇鸿(1910~1966),著名皮影雕刻艺人,乐亭县苇厂人。
王遇鸿心灵手巧,15岁便离开私塾,慕名找到皮影雕刻家聂春潮,自荐为徒。聂春潮很欣赏他的志向,诚心教其雕刻艺术。
成年后以刻影人和治印为生。1948年流落东北,被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学院聘用,专门从事雕刻艺术。
1952年,调到乐亭县皮影团专做刻影工作,改进和创新了影人和切末的雕刻,深受同行赞许。
1963年灯节,王遇鸿随影团赴京演出,郭沫若对他的雕刻艺术做了很高的评价,送他四个字“雕刻精工”。
王遇鸿的作品多次参加河北省民间美术展,1982年又到日本展览,均获得一致好评。
王遇鸿是唐山皮影艺术雕刻专家,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
(二十二)高荣杰(1915~1966),昌黎县新集镇人。唐山皮影旦角名艺人。
高荣杰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自小酷爱皮影,14岁到乐亭会里镇拜师学影,二年出科。当时被孙老照影班招聘,唱旦角。不久,被乾利堂以重金相聘。
解放后入唐山地区实验皮影团,不久提任团长。唐山地市合并后,继任唐山市皮影团团长。
1956年高荣杰被中国戏剧协会吸收为会员。
高荣杰艺术精湛,唱腔优美,有“皮影界的梅兰芳”之称。
自1955~1965年间,他曾多次应邀到北戴河为中央首长和国际友人演出,六次进京演出,为中外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结
本节所述唐山皮影艺术的著名班社及著名艺人,有以下两点说明。
(一)著名班社,均为在当时当地有影响,出人才的班社早期的班社,均为名门望族、豪门大院所承办。他们一是显摆财势,二为家庭娱乐。但客观上却为皮影艺术培养了大批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的班社,均为各县市主办,有的是国营文艺团体,有的是大集体性质,有的一直坚持到如今。如乐亭皮影团、唐山皮影团、丰润皮影团、玉田皮影团等等,这些皮影团在新时期发扬光大了民族艺术。有的县自“文革”
中被解散,一直没有恢复起来,但也列名于此。
除此之外,各市县仍有许多民间影社,坚持农忙务农农闲演出,自娱自乐地活动着,因为人员少,不固定,因而没有录入。
(二)关于著名艺人,基本采取了“传略”形式,这些艺人都已作古在皮影高度发展期,皮影艺人无法准确统计,就是那些曾在皮影历史起过“皱折”的人物,也无法全部写到。比如名净王小五、宋宝等人,在皮影艺术上都曾经出现过一度辉煌,但他们不到三十岁就离开了人间,好像星光一闪便殒落了。
现在依然健在的唐山皮影艺术名家如齐永衡、邱连贺,他们都是承上启下的人物,在新时期又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重要的是教习了许多皮影艺术新人。他们将在其他章节里写到。至于新时期以来成长起来的皮影新人,就不一一列举了。
从这一节中可以窥见皮影艺术的历史波纹。班社的兴盛衰亡以及艺人的成长和归宿,都可以体悟出点点欣悦和辛酸,皮影事业依然存在,依然有所发展,人生以各种式样演绎着,皮影事业也是一种人生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