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5508200000023

第23章 唐山皮影的文化内涵(5)

第九节 唐山皮影的影卷作家

一、著名影卷作家

祖祖辈辈的唐山皮影艺人都说,唱一辈子影,说不清有多少部影卷,就跟渔民下海一样,打一辈子鱼,不知道大海里有多少种鱼。

大体可以统计的,长篇连台本影卷,可达200余部,大小单出可达500多部,也只能是概算。这些影卷的作者大多没有留下姓名,可以说他们是“无名”的著名皮影作家。

唐山皮影艺术留下名字的著名作家为数不多,谨介绍如下。

(一)高述尧

乐亭城北关帝庙于庄人。约生于清乾隆末年,殁于清道光初年。后人称其为老高先生。

高述尧,满族。先祖蟒国吐、蟒国泰,祖籍辽阳,属满洲镶黄旗。

1644年随清兵入关,封疆乐亭城南关帝庙,跑马行圈占地,建立皇粮庄,其父辈时改汉族高姓。

高述尧自幼读书,博学多才,除攻读子史经集外,尚喜传奇故事,诗词歌赋,古今小说。为人耿介率直,出言多针砭时弊,不为时尚所爱。几次科考受挫,心灰意冷,坐读在家。又因其玩世不恭,慷慨好义,常与知县辩讼,庇护弱者,被知县削去功名。

仕途无望,愤世嫉俗的高述尧便在家中设办私塾,招收穷苦百姓的子弟入塾读书,不收取分文。在教馆之暇,读了大量昆曲戏文,此时乐亭影戏正风起云涌之际,便写起影卷来。

编写影卷是他志向的展示,是他人格的张扬。他写的影卷,主旨是宏扬正气,鞭笞邪恶,歌颂古今贤臣孝子,痛骂奸佞小人,充满了正义感和爱国热忱。高述尧一生编写影卷六部,皆为长篇连台本戏。计有《二度梅》、《定唐》、《三贤传》、《珠宝钗》、《出师表》、《青云剑》。

其中的《二度梅》、《青云剑》久演不衰,深入人心,至今尚在演出,被称为“皮影纲鉴”。

当年,高述尧每出一部影卷,各大班社争相上演,士农工商争先传抄,作为家传之宝,安身立命之本。

高述尧吸收先人之长,又在先人经验之上加以发展和创造。他对皮影唱词的结构做了大量的规范和创新。比如“大金边”、“小金边”、“硬辙”、“三顶七”等格式创作,都是他的功劳。

高述尧的影卷,善于编纂故事,刻画人物。其言辞既华丽又不失乡土气息。从这六部长卷中拆出的“单枝”,可以说是珠玉溅盘,玲珑有声,代代传唱,里巷共鸣。从《二度梅》长卷中拆出的《观路景》可见一斑。

思思想想路上走,

夏末秋初暑热天。

官场大路人稠密,

也有愚来也有贤,

也有老叟与少年。

客商贸易来与往,

士子打马奔长安。

小琴童,将书担,

步履紧忙随在马后边。

路旁有行垂杨柳,

几位农夫乘凉闲。

乐了来,唱上几句太平调,

亦不知什么叫作板,什么叫作弦。

面前倒有河一道,

幸而有桥不用船。

对对鸳鸯桥头卧,

寒鸭浮水寻食眠。

河边树,树靠山,

半山之中起云烟。

山头怪石重叠如坐虎,

河内鲤鱼跳跃钻。

有渔翁,驾小船,

搬罾撒网手不闲。

山坡下绿草芳菲铺满地,

半山中苍松翠柏遮蔽天。

有古刹和旗杆,

庙内木鱼响声连。

蛟龙大碑汉白玉,

钟鼓二楼立两边。

打柴樵夫半山走,

腰曳板斧将柴担。

在路上讲不的晓行夜宿,渴饮饥餐。

观不尽士农工商渔樵耕读,喜怒悲欢。

正走中间抬头看,

太阳坠落在西山。

高述尧的“六大部”,清末民初曾由上海石印书坊分卷刊印,流行全国。那时京东农家,炕头窗台都放着高述尧的影卷唱本。

高述尧是影卷编写大家,后人称他“老高先生”,是对他的景仰。他是京东民间语汇的巨匠,是唐山皮影艺术的莎士比亚。

(二)高可亭

1869年生于乐亭县姜各庄镇。原名高懔皓。他是继高述尧之后著名皮影剧作家,故后人尊称他为“小高先生”。

高可亭自幼聪明好学,是乐邑诸生之冠。光绪丙午年举行乡试,中举。他本意读书做官,飞黄腾达。可是当时的清政府政治腐败,官场之中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百姓疾苦不堪,国事日非,这使高可亭大失所望,自恨自己无力回天,又不愿与贪官为伍,便毅然打消了读书做官的念头,立志不仕,守拙田园。

高可亭经历了戊戌变法、中日甲午海战以及八国联军侵占京津、庚子赔款等重大事变,使他对清朝的政权完全失去了信心。离他的家乡不远的滦州,爆发了旨在推翻清朝政权的起义。这次起义震动了世界,也震撼了高可亭的思想。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思想趋向开明,拥护革命,赞成民主共和。他画了一幅《草虫图》寄托意志,并题诗一首说:“饮露餐风处处游,和声相应自鸣秋。莫分种族相排挤,草底乾坤各自由。”

高可亭的水墨丹青,多取材于乡问平民情趣,关照百姓疾苦,针砭贪官恶势。他在《橘花画眉图》中题:“京兆风流自古传,画眉原与贵人便。

试观近世居官者,到任先筹买妾钱。”

高可亭安居田园,除了编写影卷外,便是诗画自娱。他画了许多画,写了许多诗,大多失传。他在《夜闻虫声不寐》诗中写道:“似怜平民多菜色,助人叹息做悲声。”可见其平民意识。

高可亭晚年只有老妻弱女相伴,囊中拮据,为了生计,他曾在村南海滨建立养鸡场,以求生财之道。他的思想由文墨转向了实业。他曾说,不信百无一用是书生。他的鸡养得虽好,可是生不逢时。军阀混战,直奉相拼,战火就在他的家乡燃烧起来。加之天灾不断,民多逃离,鸡蛋销路不佳,日境艰难,只有罢手。

直奉交战时,贪官如牛毛,到处招募文墨幕僚,高可亭几次被邀,依他的文才和声望,完全可以谋个一官半职。但他生性耿介,羞与权势为伍,甘愿卖书鬻画度日。他在《菊石图》条幅上题道:“我爱篱花晚节香,老来风味不寻常。略将水墨传清韵,何必扬泥自为黄。”

高可亭晚年虽孤苦穷困,但不失气节,被后人称道。

高可亭一生的亮点,便是为皮影艺术编写了许多好剧本。他的代表作有《邵玉兰救夫》、《绿珠坠楼》、《庚娘传》、《西湖主》、《彩楼配》、《武家坡》、《算粮登殿》、《大登殿》、《洞庭湖》、《乾坤带》、《刺虎》等。

高可亭谙音律,喜哼唱。他写的影卷备受艺人喜爱。他乐于和皮影艺人交朋友,共同探讨皮影艺术。早期他曾为皮影髯行名角张绳武编写过《杀府逃国》,后来,皮影旦角李紫兰崭露头角,便按李紫兰的天赋条件专编以旦角为主的唱本。李紫兰口齿脆快,丹田气足,他便在唱词中安排长句、垛口,以发挥其长处。比如在《武家坡》中有这样的长唱词:一年三百六十日,一日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哪时哪刻不盼你回还。李紫兰使用数、堆技巧,一气呵成,台下掌声爆起,大受欢迎。有的观众看一宿影,就等着听李紫兰这一“口儿”。

高可亭在唱词中打破了死板的“七字句”、“十字锦”等规矩,使用散句长排,为皮影艺人淋漓尽致地发挥优势提供了自由的天地。

高可亭的影卷,多是大单出(枝),很少有长卷。正是这些大单出奠定了高可亭皮影戏编剧艺术的不朽地位。

高可亭的影卷,词句华丽文雅,溢满书卷气,但不失通俗易懂。以个性语言塑造人物更见其长。如巾帼英雄邵玉兰、绝代丽人绿珠、志坚质洁的王宝钏……个个鲜明,栩栩如生。这些影卷一直传唱着,冀东平原、燕山丛中、京津大地、白山黑水之间,到处飘荡着他的优美影词。

(三)刘永清

刘永清,乐亭冯哨刘庄人。生于清末民初。自幼喜音韵爱文章,清朝灭亡,科举废止,未及科考,在家务农。后迁滦西开平,在煤矿做工。

闲暇时便写些唱本,到集市庙会上去卖。

刘永清所编影卷,注重词藻和故事的精巧。历时三年,他将平时所撰,编排成集,共48个小单出(枝)。编好之后,拿给好友李海波校正。

李海波是乐亭汤家河麦东村人,因爱好影卷,和刘永清相交甚密。李海波看了影卷,赞不绝口,便建议刘永清到上海出版。刘永清接受李海波的意见,两个人凑齐路费,1921年初到了上海,将书稿交给上海海宁路裕新里的“大成书局”。同年七月,大成书局将该书稿出版。出版之后,风靡全国,一时洛阳纸贵。这就是人人知晓的《影词四十八种》。刘永清与李海波也因此名声在外。

《影词四十八种》的特点是短小精炼,易记易传。选材多来自连台本长卷或大单出(枝)中的一折,故事是家喻户晓的,但刘永清在原作的基础上都做了很大的润色加工,使之各自成篇,自成体系,把原作水准提高了一大步。

刘永清的《影词四十八种》尤其被唱“工夫影”的超级班社所接受。

《影词四十八种》中所集单出(枝)计有:《许仙借伞》、《水漫金山》、《陈杏元跳涧》、《审五儿》、《绝命词》、《陈瑶仙借尸还魂》、《左连城攒御状》、《审土地》、《状元祭塔》、《田恩进宝》、《审张驴儿》、《严素云私改父书》、《秦玉兰丢文凭》、《岳雷醉酒》、《全家福》、《屠月仙惊戏夫主》、《姚献杀妻》、《春香闹学》、《程咬金父子归天》、《张彦观画》、《张彦哭妻》、《梅璧宿店》、《云山寨》、《田恩踏雪》、《孟浩然寻梅》、《观路景》、《真龙王假雷公》、《丛台赠钗》、《白玉楼薄命图》、《胡延廷搬兵》、《杨滚训子》、《陈巧云讨封》、《陈巧云被辱》、《斩窦娥》(共六集),每集八出。

刘永清、李海波二人出身卑微,却矢志不移,兢兢业业,惨淡经营,终于为唐山皮影艺术留下了一宗宝贵的民俗文化遗产,这是后人永世不能忘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