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5508200000030

第30章 唐山皮影影人和切末的制作

第一节 材料的选择与加工

唐山皮影的雕刻艺术,已经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品和民俗研究的载体。各种影人、各种切末都可以作为一种艺术欣赏给人以愉悦。

唐山皮影影人与切末的雕刻材料,很早以前是用素纸打蜡。在明末清初时逐渐改成驴皮了。外地人称唐山皮影为“驴皮影”,说明这是唐山皮影的一大特点。

雕刻皮影所用的驴皮是很讲究的。首先需要把生皮刮制成净膜。

一、净膜工艺

驴皮的选择,一定要严格,不然不能使用。上乘的好驴皮是毛色淡浅、又不透毛的“活驴”皮。

病死的驴,或伤死、累死的驴其剥皮均不可以做生皮。另外,使役的驴,膀背处曾经磨破的地方,也不能使用。

还有一种驴,天生的透毛,也就是毛根扎入皮里,更不能做生皮。

刮制驴皮的方法,是一种特殊的传统工艺。首先要把生驴皮放在瓷缸里浸泡三至五天,使毛皮彻底浸透,变得柔软之后,捞出来放在木板上,擦干正反两面的浮水,然后用绳索把驴皮紧紧地绷在专用的木撑子上,一定绷平绷紧。接着用专制的圆刀将驴皮的正反两面刮净被毛和膘肉。

刮净之后,按照驴皮各部的厚薄区分,制成薄、中、厚三种皮样,再用撑子绷平绷直,晾干之后,取下撑子,便成了净膜影皮了。

二、影皮的加工

净膜晾干后的生皮,叫做皮,但仍不能刻制影人和切末,还需将生影皮变成熟皮。因为生皮上撑子以后,是拉平的,属于强化平整,遇水之后,还要收缩,经不住风吹和火烤。另外生皮依然有油性,不能染色,所以必须经过熟制才能使用。

熟制的工艺,很讲技术。艺人们把这种工艺叫“浆皮”,就是把生皮“放劲”和“去油”。

“浆皮”前要做好浆液。浆液用生水加矾制成。矾和水的比例要适当,以能去油性为准。艺人们各有自己掌握的比例,一般不外传。

把净膜先割成分块,放入矾水缸里,泡制二至三天,净膜泛白为准。

矾过的净膜影皮捞出来以后,先用白布将浮水擦干。擦干后,用洁净的白布分层把净膜影皮包好,夹叠起来,放在平展的木板上,在布层的上边重重地压上沙袋,等候影皮自然阴干。影皮彻底阴干后就取出来,便可使用了。

压实阴于的过程,到底用多少天,这要有经验的艺人来掌握。

浆好的皮子,透明挺拔,不翘不褶,容易着色,防止虫蛀。达到这个标准,皮子就算浆好了。

小结

唐山皮影的影人与切末之所以使用驴皮,就在于它的皮质薄而透明。这样雕刻出来的影人和切末才会细致、亮堂,所以驴皮的选料是关键。有了合乎标准的驴皮,再有好的加工技术,才会使皮影的雕刻具备了先决条件。这就如同打制家具一样,没有好的材料做保障,任何能工巧匠也做不出好家具。

第二节 画样与雕刻

一、奇妙的画样

唐山皮影在雕刻之前,先有画样。画样即是图案的设计。

我见过图案设计的好多底稿,都是前辈雕刻艺人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些底稿有的画在粉莲纸上,有的画在似宣非宣的窗户纸上。有的艺人互相传抄,显然可见描摹的痕迹。

遗憾的是我收集的稿本在地震中损失了。清末民初石印作坊印了许多唱词影卷,可惜没能专印这类图案。也许是专业性太强,销售量不大的原因吧。

一般的艺人,都是照样画稿,但是一代代有成就有出息的艺人,却要在以往的基础上自己创新。这些画稿就这样积累起来。

图案的设计是皮影雕刻的关键一步。唐山皮影的雕刻图案,一般有四种。

1.二方连续带状花纹。比如,云、水纹、花卉、珠孔等。

2.四方连续式。比如,团花、菱纹、人字甲纹、鱼纹、甲纹等。

3.自由式翎毛花卉纹。比如,海水江涯、龙凤、兽类、飞虫等。

4.特定图案。这类图案即是官阶、文武的压梁子纹、英雄帽等的装饰图案,它有一定规距,表示文武官阶的大小。

唐山皮影的雕刻画样,美妙而神秘,因为它源于古老的民间艺术。

比如,有些图案可以在庙堂美术的藻井、花牙、壁画、神像中感知到它的渊源。有的在古老的花木家具中寻到影子,有的在刻砖雕石中发现端倪。甚至可以在民间的印染土布、贴门神、儿童的老虎鞋、金银首饰等民间工艺品中窥见相似之处。

皮影雕刻艺人正是在这浩如海洋的民俗文化中寻找灵感而创造了自成一格的雕刻图案。

这就是艺术的再创造,它使唐山皮影的雕刻图案艺术达到神妙的境界。

图案式样是夸张的,但又是“合理”的。比如,艺人们有句术语叫“圆线”。“圆线”的含义就是结构合理(艺术上合理)。比如,头盔要盖过头型,影人各部件连缀之后,花纹不重叠,条纹相对等,如果不这样就叫“圆线”不准,是雕刻的大忌。

二、奇巧的刀工

底样画好后,先进行选皮。因为影人的各部位对皮子的要求不同。

一般是影人的身子上节要薄,中节适当,下节要厚。

至于头茬用皮的要求就更讲究了。它要求薄厚中度,挺拔透亮,不卷不坠,便于使用。

切末中的马匹头部,用皮要求薄而且软,便于扭头转向。马身子要厚重的,便于操纵。布景花片(彩帘子)用皮厚重而透明,而且是整张皮子,不能缝接。比如椅子、桌子、帅帐、公堂、金銮殿等,一定要直立稳妥,不能斜歪变形。

皮影雕刻的基本工具有两种,即刻刀和蜡板。

刻刀,是用钢片打造的,磨光开刃。刀刃外平里坡,俗称“一面刃”。

艺人们都备有三种刻刀,一是直刻刀,二是转刻刀,三是搜边儿刀。

蜡板,是皮影雕刻的垫子。有圆形、方形两种。不宜过大过小,一般掌握在直径15~30cm。

蜡板的制作原料是蜂蜡、牛油、炭灰,把这三种原料按比例混合。炭灰以农家用的葫芦瓢烧成的灰最佳,也有用香灰和棉絮灰的。牛油起粘合作用,把蜂蜡的脆性和炭灰的涩性中合,使蜡板不塞刀,不抗刀,流利滑润。

雕刻开始,先把画好样儿的皮子放在蜡板上,再逐刀运作。刻刀下去,要一气呵成,这叫一刀。一刀要刻透两层皮子,也就是说,艺人们每刻完一件活计,便是两个成品。不仅显示了雕刻艺术的刀工,而且是影班的要求所决定的。影班中的一棚影,影人和切末都是两套,一是怕不慎丢失或损坏,二是操纵上的需要。尤其戳子(影人身子)和头茬,必备两套,以备换片子而用。这在前边已经讲过。

把画样誊在皮件上有两种方法。一是把皮子压在图样上,用钢针轻轻地描下来。二是“熏样”。在两层皮子中间夹一张薄纸,用水喷湿,贴上刻好的纸样(正面朝下),用油灯熏烤,使其挂烟,就显示出刀口的影线。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纸样过稿的方法。

皮影雕刻的要诀是:意在刀先,刀走中锋,垂直用刀。

刀锋的起点叫“刀口”。“刀口”有齐、尖、圆、转、断五种。

刀法的称谓,有顺刀、逆刀、明刀(把线条花纹镂空)、暗刀(只留刀痕,而不揭掉皮子)、笔刀(实际不用刀,只用墨笔描画出线条)。

“断口”是接头和缀头的地方,一定注意布局合理。因为皮影雕刻不完全等同于剪纸,它没有依托和背靠,是独立的个体。

剪纸可以贴在窗子上,静止地让人观赏,刀口线长短无碍。而皮影则是以运动的方式供人欣赏,所以比较长的刀口,必须中间断口,使部件完整耐用。

三、施色和罩油

唐山皮影雕刻施色和罩油非常细致,技艺要求极严。

施色分“平涂”和“分染”两种工艺。

(一)平涂

平涂就是把颜色平均涂在部件上。为了突出刀口的空白,多采取强烈的重彩施色。

(二)分染

分染就是把颜色分深浅层次染在部件上。这种工艺要求极严,难度很大,好比是中国画的工笔重彩。

分染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先用左手拿起部件,再以右手的食指和中指,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各夹一枝毛笔,一枝笔醮色,一枝笔醮清水。重色上好后,用清水笔把重色晕开,把部件渲染出不同浓度的颜色,给人以立体感。分染的技巧就在于使颜色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分染用的颜色只有三种,即墨、品红、锡绿。白即是镂空,不必用色。

前边讲过黑、白、红、绿四色构成皮影人物的颜色。这是千百年来,无数艺人摸索实践得出来的结论。黑、白、红、绿四种颜色既形成对比,又十分谐调。

皮影施染工艺有两大忌,一忌太火,二忌太杂。颜色太火有刺眼的感觉,颜色太杂会造成乱的感觉。

上好颜色之后的皮影部件,要压平晾干,接着便要罩油。

罩油的目的,一是为了保色,二是加强刀口的明显程度,三是经久耐用,不怕水,不怕灯烟熏。我保存了几身中清时代的影人,如果不在阳光和灯光下照看,它通体乌黑,这是年代的痕迹,也是经过油灯烟熏的结果。但在阳光和灯光下,仍然鲜亮如初。

罩油的原料是上等的熟桐油。

罩油的方法亦很特殊。它不是用工具罩油而直接用手。具体操作方法是:先把油倒在手掌心里,然后双手合掌,用力研磨,研磨均平之后,再把皮影部件放在手掌中,两手同时拍打,直到拍打匀称。

这种特殊的方法,亦是皮影艺人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有效方法。它既可平均布油,又不会使部件的刀口被桐油淹没。

罩油完毕,便将皮影部件架在竹筐上,架一层竹条,放一层部件,直至阴干。特别要注意,放竹筐的地方,既要通风又要无尘,不能用烈日晒,不能沾上半星尘土。

四、装订和镇压

罩油后的部件彻底阴干后,便可以进行皮影制作最后一道工序:装订(连缀)和镇压了。

(一)装订(连缀)

装订,首先要在缀线的地方确定好针眼。为了减少部件的磨擦,针眼处要垫上一块小纸片,然后再用丝线订好。装订时要看好影人的两袖和两腿的正反面,应以皮子的反面朝外为准。

影人身子的部件缀好后,就缝胫套与手条。胫套是为了安头茬而用。

(二)镇压

所谓镇压,不是对影戳和头茬而言,而是专指切末,尤其是大型的彩帘子。因为大型的切末面积大,纹路又很密,使用的皮子又是比较厚的,在分染与罩油时,吃色吃油较重,所以就必须进行特殊处理——镇压。

镇压的方法,仍是用沙袋。将切末景片铺平放匀,上边隔开容易透气的纸或生白布,在上边压沙袋。

镇压时间无定,越长久越好。一般得超过一年的时间。这样,切末景片的皮性和油性就彻底“老化”了,便经久耐用,不怕水,不怕干,不怕油烟熏烤。

我保留的几件切末,小件如“酒幌子”,大件如“四人抬轿”,因为当年镇压不好,至今已经翘边儿。当然这不是上好的工艺,看得出来,是艺人们现刻现用的产品。

小结

唐山皮影的雕刻工艺,可称一绝,是千百年来无数艺人心血的结晶,是他们创造了繁花似锦的辉煌。它是我国民间美术的瑰宝,不但有艺术价值,而且有民俗价值。

远的不可考,自从明末清初至民国年间,唐山皮影艺术中涌现了许多皮影雕刻专家。如张老璧、聂春潮、王遇鸿等等,数不胜数。过去传统的一棚影人和切末,要有戳子1200身以上,头茬1500多个,切末景片应有尽有。一个熟练的雕刻艺人,一年内只能雕刻一棚影。

试想,这样众多的数量,经过五六百年的积累,要有多少件?可惜,它们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湮殁了。这对唐山皮影艺术乃至中国民间美术研究,无疑是一重大损失。

其中或有辗转艰难保留下来的,那也是九牛一毛了。就这“九牛一毛”,也不常在眼前所现,而是散落分藏在滦河流域、燕山丛中的寻常百姓家了。

我前几年曾抽暇做过一点搜集工作,可惜寥寥无几,只访到一两家,使我面见了中清时期的雕刻艺术,只是要价太高,不得全部买下。

唐山皮影的雕刻艺术,独具一格,在整个皮影流系中,可算佼佼者。

尤其是民国以前的雕刻,已具文物价值。这是我们应该研究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一顶急需搜集、整理的刻不容缓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