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5508200000031

第31章 唐山皮影艺术的文化影响(1)

第一节 通俗的人文历史讲义

唐山皮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为它产生于民间,是平头百姓自己的艺术。皮影就在他们身边。

再因皮影的演出形式简单,容易普及和流行,所以它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他戏曲品种。

滦河流域及燕山丛中到处能看到皮影的演出,到处能听到影调的声音。皮影的根深深地扎在平头百姓的心里。

我的家乡在乐亭县。自打我懂事起,便去看皮影。那种快乐生动的场面,至今仍可鲜活地再现。连台本影一连半个月,每晚跑着去看,不怕黑夜过河蹬水,不怕坟地荒场,皮影戏中的情节吸引着我,不知怎么有那么大胆量!

小时候看影,一不是为了听优美的唱腔,二不是为看影人的操纵技巧,主要是“追”皮影戏的故事。每夜影戏都留下一个悬念,勾着心,不看个究竟不罢休。

我的人文历史知识,就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情,历朝历代的兴盛和衰亡……皮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皮影戏的长篇连台本,大多是讲史的。这是由民间讲史评话而来。

那时候并不知道皮影戏是艺术,皮影剧本仅仅是对历史真实的加工和演义。只有读书之后才明白了史实与艺术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古都,如北京、长安、洛阳、金陵、开封等等,也是从皮影戏中首先留存于脑海里的。

还有那些宫廷生活、官宦的品级,以及行武打仗的基本知识,都来自皮影。

每看完一部影,自己就在脑子里连缀着故事。一部影刚看完,又看第二部影,自己就把这两部影联系在一起去想。比如看完了《薛刚反唐》,又看了《薛丁山征西》,故事都发生在唐朝,当时的皇帝都是李世民(唐太宗),其中故事的人物也有的是相同的。比如“程咬金”,两个戏里都有他。我就想,薛丁山是在薛刚之前,他们肯定是父子关系,薛刚的母亲就是樊梨花。接着又浮想联翩,薛仁贵是不是薛丁山的父亲呢?于是就急着要看《薛仁贵征东》的影。

看了这些皮影,便把唐朝初年的历史脉络弄个差不多了。

后来上学学历史,历史记载中并没有薛刚、薛丁山、樊梨花、薛金莲等人物,只有薛仁贵的一点点记载。我便明白了皮影影卷仅仅是根据历史上一点史实进行编撰的。

尽管影卷的故事常常与历史记载有差距,但影卷留给我的印象,仍是美好与生动的。那些英雄豪杰的壮举与磨难,使我兴奋,使我感动。

那些奸臣贼子的凶残和阴险,使我扼腕,使我憎恨。我曾多次为好人被冤屈而落泪,为坏人得势而咒骂。

是皮影的力量塑造了我幼稚的人生观。

皮影里的宾白和唱词,是我幼小时接触最早的文学。比如天子设朝时的上场诗:“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龙车驾六龙。”比如元帅升帐时的上场诗:“赫赫威名四海闻,凛凛义气贯乾坤。两条眉锁江山恨,一片忠怀社稷心。”再比如一般女性人物的上场诗,也给我留下了重重印象:“风吹杏蕊飘飘落,雨打桃花片片流……”

如此种种,皮影戏的上场诗、下场对,是我认识诗歌的最早引路人。

皮影影卷中的宾白,言辞精炼,生活气息浓重,节奏感极强,对我后来的语言形成,起了难以磨灭的作用。比如,“蝼蚁尚且贪生,为人谁不惜命,但命该如此,惜不来了……”“小子们,你看那边路上一乘小轿,一辆小车,车上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子,生得好不风流,是个使女打扮。

后边路上跟着一个骑马的后生,二人就像水儿洗的一般。轿内坐的一定是玉女天仙,可惜看不见她!正好,我也要到那寺里去拜长老,岂不美哉,妙哉!轿中果然是一个美人,眼看着下了轿,使女搀扶着,到后面去了,不免悄悄跟进去,看一个真切哟……”“好个彩云小姐,支使小玉去收拾祭礼,取出尖刀,叫一声梅郎,梅郎,你这未过门的妻子,今生不能与你配偶,只等哪阵子再配良缘,愿与郎君结伴同行……”

这样的宾白浩如烟海,它语言的节奏感、生活的情趣化,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潜移默化,至今仍能背诵。

以我自己为例,可见和我同时代的人们是如何迷恋着皮影,皮影的魅力怎样在他们的心灵中起着作用。

皮影的讲史故事朦胧地告诉他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告诉他们历朝历代兴盛衰亡的规律。

皮影故事造就的历史氛围,感染着他们对人文知识和自然景观的热爱,形成了他们对中华民族人文及历史景观的自豪感。

皮影的唱词及宾白,于不知不觉中引导人们民俗文化观的形成,成为人们了解民族语汇和地域语汇如何交融,乃至变成文学艺术语言的启明星。

唐山皮影艺术是通俗的人文历史讲义,这是我最深刻的心得。

第二节 生动的安身立命教化

唐山皮影之所以源远流长,代代传承而不中断,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它的民众性。甚至可以说它是民众的教师和知心朋友。它是民众心灵的安慰者和鼓舞者,是民众生动的安身立命的教材。民众看了皮影戏,回到家里,往往进行热烈的议论和辩白。谁个好,谁个坏,谁个忠,谁个奸,他们说得头头是道,这是常有的事情。有时候,老人教育晚辈,经常和皮影戏里的人物对照,经常使用皮影戏里的语言。

一部皮影戏,往往造成一时轰动的公正舆论。几部、十几部皮影戏连续上演,自然形成了安身立命的教化。

皮影戏对中国传统美德的传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到故事,讲的是正义战胜奸佞,善良战胜丑恶,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惩。什么叫好,什么叫恶,人类社会有着共同的标准。具体到中华民族更有中华民族的尺度。比如尊老敬贤、忠心爱国、夫妻和睦、持家守道等等。

小到皮影中的唱词和宾白,有的很有哲理性,通俗明了,便于记诵,成了民众的口头禅,甚至是座右铭。这样的例句很多,比如“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浑浊不分鲢共鲤,水清方见两般鱼”之类。这样的人情事理的句子,人人会背诵。能用以教人,也用以律己。因为它极通俗的话语,道出了人生的深刻哲理。

我从16岁开始,到处搜集影卷唱本,遍读之后,记下了影卷中许多名句,也是民间广泛流传、用之安身立命的俗言和雅句。从五字开始,一直记到二十字。现摘抄数句如下:

五字句

坐看云起时,雄心日千里。

平生无一长,性拙身多暇。

贫知日月长,人续古今愁。

耻为升斗谋,迷花不事君。

六字句

立言亦何容易,止谤莫如自修。

有一物添一累,喜名的必多怨。

七字句

成名每在穷苦日,不作风波于世上。

天荒地老无人识,自古风流皆暗消。

白石青泉冷笑人,皇天无多看英雄。

万言不如一杯水,一生傲岸苦不谐。

时人只笑布衣轻,人情太密反成疏。

名垂万古知何用,说到人情剑欲鸣。

八字句

不知礼义生于不学,有志无时人也奈何。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见人一善忘人百非。

浮生如梦为欢几何,以天之高不敢举目。

口可以饮不可以言,天下之人安可尽诬。

九字句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

考人品,在五伦之上看。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

十字句

多读两行书,少说一句话。

识字不?不识。快活也!

人生未行乐,千岁又何奇。

大运自古来,旅人胡叹哉。

人胜我何害,我胜人非福。

与其施新恩,莫如还旧债。

世上事,多半有名无实。

头冠一片月,身披两条云。

谁修醉乡记,添我姓名否?

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

如无好结局,宜寻好散场。

人无所不至,惟无不容伪。

佛容为弟子,天许做闲人。

十一字句

士大夫爱钱,书生化为铜臭。

于无酒时学佛,有酒时学仙。

十二字句

不做未做之官,愿读未读之书。

无官免去荣辱,无家免去经营。

读十年书,天下无不可医之病。

富贵家宜学宽,聪明人宜学厚。

傲骨侠骨媚骨贱骨,终成枯骨。

无功之赏不义之财,祸害之媒。

名利场中,唤不醒许多明白人。

苦恼世上,度不尽许多痴迷汉。

市恩不如报德,要誉不如逃名。

无事时要提防,有事时要镇定。

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

人思成仙成佛,真是大愚大贪。

不为俗情所染,方能说法度人。

十三字句

有志用世,需做件惊天动地之事。

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十四字句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才大难为用。

放胆文章拼命酒,无腔曲子断肠诗。

莫言世事常如此,堪关人生有几何?

无风之波,开眼之梦,皆能增进退心。

心中无崎岖波浪,眼前皆绿水青山。

放不下怜世心肠,装不出媚人面孔。

一月二十九日醉,胜人二十九日醒。

十五字句

闭门读奇书,开门延高客,出门寻山水。

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十六字句

名利两途今古一辙,既慕虚名又贪实利。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五山自倒非人推。

省俭医贫,苦志医贱,安分医贪,痛饮医愁。

十七字句

寂寞深山怎能久住,叹多情花乌不肯放人。

十八字句

路窄处,留一步让人行;味淡处,减三分让人吃。

莫做心上过不去的事,莫生心上行不去的心。

十九字句

海波兴时不惊不叹,船遇浪时仍笑仍吟,方为才。

二十字句

对青天而惧,闻雷霆不惊;履平地而恐,涉风波不疑。

影卷中这样的哲言名句很多,随着故事的发展,通过影人之口说出来,便深入到民众的心中。再经过一代一代祖辈传承,便成了民众的安身立命的根本,并用以教育后代。皮影戏的教化功能可见一斑。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唐山皮影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有不少消极的东西,比如愚忠愚孝,封建迷信,轮回报应等等,都对民众起过消极麻痹的作用。随着生活的进步,民众文化知识的提高,这些消极的东西日益被淘汰了。这也是生活与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

第三节 雅俗相融考风问俗的升华

唐山皮影孕育生成之初,如同田野里的一朵野花,与高雅的文化似乎相去甚远,文人雅士无人问津,甚至鄙视之。皮影艺人也自惭形秽,无望登上大雅之堂。

事物总是在变化中发展。皮影坚强的生命力日益显露,日久天长情形就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构成。

一是皮影本身的风起云涌的发展,吸引了除了百姓在内的各种层面的观众,当然那些“文墨之士”也在其中。二是那些持高雅文化观的人逐步认识到了俗文化也是不可缺乏的生活所需,因而雅与俗逐渐融合在一起。皮影“考风问俗”的功能得到了升华。

这其问融合、升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如下。

一、超级班社的财势,延请了众多知识分子

超级班社一般为名门望族,或有权有势的宅门大院所承办。他们靠着权势和金钱不但以重金招聘艺人,而且为了提高品位,争相延请当地文化名流加入班社,做为影匠艺人的文化教师。尤其是童子班,人班前没读一年书,进了班之后,一面学影,一面学文化。

尤其应该提到的是,有的知识分子,由喜爱皮影到亲自承办影班。

民国初年乐亭县的“八大学生影班”便是突出的代表。班主张泽国是地道的读书人,在京东一带很有声望。他联络了其余七个读书人共同承办影班,社会上尊称为“八大学生”班,也就是读书人办的班。

二、生员编影卷,是皮影进一步的融合、升华最原始的皮影没有影卷,只是背诵一段经文,或口哼一段发生于身边的善事。慢慢有了影卷,也是很简单,大部分影匠不识字,影卷只能做为散影的标志,最多只是做出个“照本宣科”的样子罢了。老百姓民谣这样形容那时的情景:一本影卷有长有方,放在案上做比成样,到了散影没掀一张。

乐亭民间还有一句外地人不懂的歇后语:妈拉巴子的影卷——摆设。

“妈拉巴子”是个带班唱影的人。因为他说话开口就是“妈拉巴子”,后来的人不知其姓名,只把外号留传下来。他不识字,带的影匠也没有一个识字的,只是把影卷当摆设放在案板上做样子。

昌滦乐属于文化县,这里的读书人很多,有些生员不能入仕,又不愿经商,便在家中以读书交友度日,慢慢地他们被蜂拥而来的皮影戏所吸引。当他们看了粗糙的影卷之后,立刻找到了他们的用武之地,于是就专心致志地为皮影写起剧本来。这里边的代表人物,应属乐亭的高述尧和高可亭二人。他们都是受过儒家经典熏陶、书底很深的人,都中过举,有功名,但他们不顾社会世俗的遣责,大胆地与皮影艺人交朋友,谈唱词说唱腔,亲自编写剧本,为后世留下了如《二度梅》、《金玉缘》、《青云剑》、《邵玉兰救夫》等既轰动一时,又世代留芳的名篇佳作。

早在清乾隆时的《圣谕广训》中就有记载,称:乐亭县生员编撰影卷,用笛随之,以法昆曲……

知识分子直接参与影卷的写作,这是进一步雅与俗的融合。皮影不但加盟了新的成分,而且提高了影卷的水平,从而也推动了皮影艺人们的唱腔创造。

三、政府派员化俗移风

这是民国初年的事。1913年乐亭县知县孙焕仑,看了皮影演出后,便派了一个喜爱皮影的劝学所教谕张廷荫专管皮影班社。他在委任状上写:……组织改良社,于劝学所聘为社长,按其剧本删旧撰新,以期化俗移风,借以辅助社会教育之不足……

张廷荫是第一个由政府派任的影社社长。他的任务就是改良剧本,辅助社会教育。

政府官员看中了皮影,把皮影摆上了议事日程,目的在于教化人心,从而使皮影中渗透了政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