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皮影影卷大量出版,皮影唱盘热销
这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那时唐山皮影的影响已经很大很广,出版商人看重金钱,便兴起石印影卷。如上海的“大成书局”、“德和义书局”、“江东书局”,安东的“安东书局”,长春的“新京书局”,天津的报馆及北京的书报馆等等。这些影卷的销量很好,出版商人狠狠地赚了一笔钱。
如同当今“炒作歌星影星”一样,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唐山皮影被炒得火热,除了出书,唱片公司还灌制了很多唱片。当时外国人在华的唱片公司有“百代”、“胜利”、“宝利”、“昆仑”、“宝塔”、“荣利”、“高亭”等家。当年灌制的唱片,大部已经散失,有幸保存下来的皮影唱片,计有132面(资料在中国唱片公司)。
当年唐山皮影艺人灌盘,一致报“乐亭影”,可见乐亭是唐山皮影的发祥地。正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中认定的:“乐亭影也叫滦州影或唐山皮影。皮影戏剧种。流行于河北省东部及东三省。起源于河北省乐亭县(旧属滦州,今属唐山地区)。”
1961年,中国唱片公司对解放前出版的唱盘进行登记,有的版模被外国人带走,有的已经销毁,还有近万数张唱盘没有原始资料。还有当年一些皮影艺人个人被邀出国灌制,也无法登记。所以说保存下来的132面唱盘只是凤毛麟角,千古绝唱了。
第四节 与时俱进古韵流芳
古老的唐山皮影艺术,泛着泥土的芬芳,带着地域文化的特色,走过了漫长的路程。在这漫长的路程中,有平坦有曲折,有顺风顺水,更有冰雹霜杀,但是它没有衰亡,反而走得更坚强。
在我国戏曲史上,剧种的衰亡不乏其例。如元杂剧,曾经炫赫一时,后来便销声匿迹了。究其原因,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南移有直接关系。
元朝灭亡后,明朝建都南京,则出现了“北曲不谐南耳”的现象,便逐渐衰微不振了。
昆剧的衰落,也有类似的原因。昆剧产生于太平之世,兴起于江南。
到了明末清初,平静的江南变成了刀光剑影的战场,昆剧的摇篮被破坏了,遂导致衰亡。
昆剧另一个致命缺点,在于它的轻歌曼舞,没有民众根基,不能与时俱进。当梆子和皮簧兴起之时,它自然相形见绌了。
总之,一个剧种的衰亡有不可抗拒的因素,如政治动荡,经济衰败等。另外就是剧种本身脱离群众脱离生活,被广大民众所抛弃。
唐山皮影为什么能闯过了许多危难,永葆艺术的魅力呢?关键的一条便是它深深扎根于民众,是民众自己的艺术。
唐山皮影走到今天,也是与时俱进的结果。现今的皮影戏比传统的皮影戏进步了许多。如灯光、布景、操纵及音乐设计都在传统皮影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
现今的皮影虽然仍以“俗本”的形式存在,可是呈现于观众面前的面孔却是新颖的了。这首先是剧本的革新。过去把唱工视为至高无上,所谓“无唱不成影”,如今却出现了专以操纵功见长的皮影。如《龟与鹤》、《人参娃娃》等。
唐山皮影赖以生存、并能长久不衰的因素还有两个。一是它的强烈的地域性和民俗性,二是它的辅品艺术成就辉煌,独具魅力。
当今人类的精神状态,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世界文化的交融,地域文化的个性就成了宝贵的东西。人类在探讨“人本”精神的同时,侧重了对民俗民风的追寻。
这些现象对于唐山皮影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床。
唐山皮影的辅品艺术,即是唐山皮影的影人和切末的雕刻技艺,在新的审美观念中有特殊的美学价值。这是唐山皮影“走红”的重要原因。
皮影雕刻已经成了一种独立的民间文化载体,才使独具韵味的唐山皮影艺术古韵流芳,焕发着新的艺术青春。
第五节 皮影艺术的子剧种
一、唐剧的诞生
唐剧是在唐山皮影戏的基础上,结合舞台戏曲表演程式而发展起来的剧种。因为它的母体是唐山皮影,姑且称它为唐山皮影的“子”剧种。
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东北三省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东北应该发展自己的戏曲剧种,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1959年初,吉林省在东北二人转曲调的基础上创建了吉剧。黑龙江省也创建了自己的新剧种,称为龙江剧。
在东北两省的影响下,响应周总理的号召,唐山市主管文教的领导倡议创建唐剧。
唐山皮影历史悠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创建唐剧的计划很快实现。
1960年初,便在唐山戏曲学校开设了唐剧班,聘请了唐山地区的皮影名艺人来校教学。当时被邀请的名艺人有齐怀、周文友、张绳武、张茂兰、高荣杰、李秀等。唐山市民族音乐家韩溪、张豁明等参加音乐设计。又从唐山京剧团等单位聘请了武功教师,在唐山地区内广招学员。
这一年,唐剧班试排了《看家书》和《金鱼记》,公演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观众说,真人唱影调忒好了。
在此之前,皮影小合唱,影调歌剧都曾在业余剧团的舞台上出现过。
有的音乐工作者还以影调谱过歌曲,如著名作曲家阎肃,就写过好几首以皮影为基调的歌。说明广大群众早已认可。
1962年,唐剧班改属河北省戏曲学校为唐剧科,又招收了素质好的学员入校学习。
1966年初,唐剧科第一期学员毕业,组成了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称为“唐山市实验唐剧团”。
唐剧的唱腔来源于皮影,它的唱腔音域广,富有表现力。板式,以皮影为参照,大胆改革创新,有一板三眼的头性板,一板一眼的二性板,有板无眼的三性板,无板无眼的散板。
调式结构,基本上以旦和生为界,分成两大类。
调式的功能,分为五大腔,平调、花调、河东调、悲调、吟腔。
根据传统皮影特殊的唱词结构,另有“三顶七”、“硬辙”。
唐剧的伴奏乐器,仍然沿用皮影的主乐器四根弦,配以其他民族乐器和少量的西洋乐器。伴奏阵容远远超过了皮影戏,但主旋律仍是唐山皮影调,保持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唐剧创建以来,已经排演了六七十个剧目。有的是移植唐山皮影的传统剧目,有的是新创作的现代戏。
唐剧在全国造成很大影响。比较著名的剧目有《断桥》、《血涤鸳鸯剑》、《红云崖》、《寇准罢晏》、《迎风飞燕》。
新时期以来,唐剧又有了新的建树,他们演出的《乡里乡亲》、《人影》等剧目连续荣获全国戏曲大奖。
当年的音乐工作者韩溪,以创建唐剧音乐被授予民族音乐终身荣誉奖。
唐剧培养了许多艺术人才,当年第一批演员中的彭秀兰等人已经成为著名的国家一级演员,唐剧的代表人物。
二、乐亭影调的尝试
乐亭县原有一个评剧团,在“文革”中被解散了。后来恢复“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专唱革命样板戏。
1971年初春,唐山沿海海面发生了一起“风雪冻船”事件,因为是早春出海作业,天气变化无常,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将在海中作业的数十条渔船封冻在冰天雪海之中。这件事惊动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国家有关部门和附近的海军、空军都参加了这次抢险救灾活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搏斗的激扬战歌。此事过后,《人民日报》等传媒单位都发了重要新闻和专题报道。
因为事件就发生在乐亭县沿海的渤海湾,所以乐亭县委非常重视这件事情。不过一个月,乐亭县的主管领导指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赶写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主题的剧本,马上排演,要把这次抢险救灾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宣传出去。
当时宣传队没有编创力量,便把曾经写过剧本的张建国调到宣传队做编剧。
张建国原是教师,时在孟庄公社任总校长。他到任后,接受了任务,立刻深入渔村船队进行采访。经过两个月的采访,回来进行创作,到七月份写出了五场戏曲剧本《冰海战歌》。剧本主线写人与自然的矛盾,在突变到来时,人们的复杂心态和坚强意志,最终战胜了冰海的故事。
剧本经过多番讨论,并请唐山地区文化局的创作人员单学鹏前来共同修改剧本。剧本成形后,投入排练。为了加强导演和作曲的力量,由县领导出面从北京请来了作曲家金紫光、傅雪漪,电影导演李壬林和京剧名家王金路、民族舞蹈家篮衡等人,共同参加导演。
乐亭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是原评剧团的演员,学演样板戏后,改唱京剧,京剧的韵味不足,如果再改唱评戏,在那个时期又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在众多议论声中,受唐剧的启发,又突出乐亭特点,最后确立了“影调”唱腔。
唐山皮影的发祥地在乐亭,乐亭影是其代表。那么乐亭人唱影调戏,是当仁不让的事。
从此,经省文化主管部门批谁,成立了“乐亭县影调剧团”。
《冰海战歌》排成之后,在唐山地区公演,受到观众和专家的好评。
后来进一步修改剧本,更名为《海燕展翅》。在修改剧本的过程中,原作者张建国因有新的创作任务,退出了剧组。
以后的《海燕展翅》因为“紧跟形势”,脱离了生活和艺术,被历史掀过了一页。
乐亭县影调剧团,以后又排演了几个戏,终因音乐设计和演员力量薄弱,超不过唐剧团的水平,中途夭折。
乐亭县影调剧的尝试,有经验有教训,值得戏曲研究家去探讨一番。
乐亭县是唐山皮影的故乡,为什么没能坚持下去,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如前节所述,一个剧种的衰亡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除了乐亭影调剧昙花一现外,还有“辽南戏”。顾名思义,这是辽宁省南部的一个剧种,流行于盖州、凌源、朝阳、营口一带。
辽南地区的皮影戏,属滦州影系。据考证,乐亭影1907年进入营口。因为辽南与乐亭、昌黎、滦县较近,以山海关为界,称关里关外。这里的风土人情接近,乡风民俗相通,当年乐亭影风起云涌时,很快就传播到了辽南地区。昌滦乐人多在关外经商,所以传播途径很多。
辽南皮影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乐亭影的转移,只是口语和口音有些差别。
在黑龙江“龙江剧”和吉林“吉剧”的影响下,创建起来的以皮影唱腔为主旋律的“辽南戏”,实际就是以真人演唱的皮影调。
由唐山皮影派生的唐剧已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音乐上既保存了皮影的特色,又有成功的创新。显然辽南戏在这方面缺乏更好的突破,虽然存在了一个时期,终没有坚持下来。
三、评剧唱腔的皮影成分
其实,评戏(早期称蹦蹦、落子)、乐亭大鼓、皮影,这三种艺术形式,都来自民间,都产生于昌滦乐地区,人称滦河流域三枝花。
按形成年代考证,皮影最早,大鼓次之,评戏只有近百年历史。
三种民间艺术,同产生于滦河三角洲地带,那么它们之间互为吸收,互为借鉴的事是很自然的。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评戏借鉴皮影的唱腔,自评戏发端就已经存在了。到了近现代,评剧艺术已经提前走向全国,成为第二大剧种,也出息了不少好演员。评戏进入城市后,新的音乐工作者加盟,对唱腔的改革起了重大作用。他们和评剧艺人相结合,大胆地借鉴了皮影的唱腔,恰到好处,对塑造人物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评剧《向阳商店》中傅桂香的一段唱,唐山皮影味最浓,最明显。这是评剧艺术家喜彩莲,善于向皮影学习的结晶。她唱道:
哎哟哟,好可惜的手啊——
好一双十指尖尖绣花的手,
如白玉似嫩藕肉肉头头。
生你的这双手啊,
应该住高楼,穿的是绫罗皱,
喝的是燕窝粥,牵着哈巴狗,
坐汽车把风兜。
一呼百诺,狮子滚绣球。
可叹你小姐的身子丫环的命,
偏偏地生在了这个年头。
你不愿坐在家里享清福,
平地不走你走阳沟。
每日里你推着小车大街小巷走,
卖白菜,卖扁豆,卖黄瓜,卖葱头,
一个月挣不了二两香油。
搞的你这一双小手黑不溜秋。
哎哟哟,中学生卖青菜丢人又出丑,
糟蹋了你这一双好手,你还不知羞——
这一大排子唱,喜彩莲完全借用了皮影戏“花旦”的唱腔。稍稍经过了音乐工作者的改造,把一个油头粉面的富婆塑造得淋漓尽致。
不光唱腔好,文词写得也生活化,真可谓是“词合辙,腔合套”,完美无缺。
评剧《向阳商店》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但是这一段唱腔,仍然被人传唱不已。这正是唐山皮影唱腔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