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当代女马可波罗日记(中文)
5531400000007

第7章 内蒙古草原行

蒙古草原漫游记(2004年)

让内蒙古闻名于世的,是那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和碧蓝的天空,天空中飘着大片的白云,这些云团是被中亚的强劲气流而吹来的。我们从北京出发北上,已经坐了12个小时的车了:车驶上了张家口的群山,在山顶上可以看到长城的轮廓,以及雄伟的烽火台,我们已经到达了1000米高的蒙古高原了。开始的公路两边还可以看到树木,但逐渐地,树木就变得越来越稀疏了,而土地也变得更加干旱了,还有大片的黄沙。最后,就只剩下草原了,一望无际的绿地被绵羊群和山羊群零星点缀着。那时正值八月底,所以草已经开始泛黄了。这一景观令人速生赞美之意,同时又具有一种强大的和平感……极度的宁静令人精神愉悦,从一座像北京那样污染嘈杂的大城市突然到了这里,这种愉悦感就格外明显。公路还在修,所以柏油并没有铺全,公共汽车、吉普车和摩托车所留下的轮胎痕迹破坏了草原的轮廓。事实上,如今的蒙古人并不在草原上骑马,而是骑摩托车或开吉普车:我甚至还看到了一位年轻人用摩托车把羊群赶到牧场,开着他那赛车般的摩托车,这位年轻人在草原上朝着某一方向拐着弯前进。除了这些,在附近所能看到的蒙古包少之又少,而我们却习惯地认为蒙古包会遍布在蒙古草原上。牧民们都变成宅民了!经过旁边的村子,我看到了一座座砖瓦平房和牲畜圈,我们距离传统的蒙古包是多么遥远啊!另外,我看到草原都被围墙圈起来了,这是反映如今牧民生活的另一证据。

在挤满蒙古族人和汉人的的公共汽车上,突然,一位老人下车了,他要去哪呢?周围只有一望无际的空地,不过在一座高山之后,出现一片广阔的湖面,几处房屋映入眼帘。这位老人沿着路基朝着那边走去,顶着风吃力地前行……天色正在变暗,乌云密布,他能在下雨之前赶到家吗?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工人,他正从事着修建连接二连浩特和锡林格勒的长达350公里的柏油路:这位工人面色发黑,棱角分明,体格健壮,他来自黑龙江,在内蒙古工作已经两年了,冬天才回家,那时候的内蒙古气温已经达到零下30度了。他去位于蒙古边境的二连买东西了,花掉了所有的钱,现在他要回工地了。在我前面坐的是一位50岁的妇女,面容靓丽,她乘车回苏尼特的家。在二连公共汽车站,她的丈夫自豪地介绍给我说:“这是我的女人!”另外,他还邀我学习蒙古语,他觉得蒙古语很简单,只要三个月就能入门并开口讲话了!蒙古人都很纯朴真诚,他们很开朗,而由于长期在蒙古包里生活,他们也很好客,如果有远客造访他们的蒙古包,那么这就是一个季节里的最重要事件了。在望不到头的公路上,有人骑着自行车过来了,他要去哪呢?又有人徒步在路边那通向地平线的小径上徜徉:这便是蒙古大草原的神秘所在,极度的孤独之中充满着温馨,低草中点缀着的雏菊和紫罗兰散发出阵阵清香,还有罕见的高茎灌木丛,人们用各种方式将高茎杆编织在了一起。很少见有人骑马:其中的一位骑手将他的马拴在了篱笆上,站在一座小山坡上抽着烟。他身着一件蓝色的蒙古长袍,对于他来说,时光显然有另外一种价值。在远方的一座小山顶上,凸出了一座白色的蒙古包,旁边是一副随风快速旋转的螺旋桨,具有发电功能。

一定要在蒙古包里住上一夜,这是不容错过的!特别是在西乌珠穆沁大汗之城旅游度假村的那些蒙古族姑娘们的祝酒歌陪伴下。客人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教授,他们在晚宴上点了一只烤全羊。

我想在布满蒙古包的度假村住上一夜,为的就是欣赏大草原的日落和晨曦之景。实际上,太阳很快就落入了远山之后了,地平面变得暗淡,越来越冷了。在主蒙古包前,小伙子们和蒙古族姑娘们在篝火附近载歌载舞。蒙古典型的乐器是马头琴,马头琴有两根弦,方的木箱,长长的琴颈,末端是一个马头,演奏起来声音深远忧伤。

当然,我们的帐篷内是有床的,连洗手间都有,这豪华待遇我好几天没享受过呢!5点钟,我睡醒了,打开染成红色的木头窗:在东方的一条玫瑰色彩条在几片云中越拉越长,最后分散开了。在清晨的寒冷中,其他蒙古包中的客人们也出来欣赏这一胜景,他们发出兴奋的呐喊,或是沉默以示尊重。轻浮的云又飘了回来,笼罩住了天空,变成了粉色。随即在东方升起了一块圆盘,赐予草原光和热,赐予草原居民们生命。在大自然的美丽和和平面前,人们怎能不被感动?在城市中,我们已经将这一基本的事实所遗忘,而蒙古人却没有,他们继续把大自然当作值得信赖的伙伴,因为大自然养育了他们,赋予了他们灵感。

蒙古人的运动也和户外的生命有关。他们的运动是赛马,摔跤和射箭。8月28日那天,我有幸在锡林格勒参加了一次小的那达慕(蒙古语:Naadam,蒙古节日),活动是在离县城17公里的地方举行的。在早晨还有些下雨,我躲在蒙古计时员的公共汽车里了。好在风开始刮大了,天空又重新放晴了。当地的组织者到的时候,应该说他们已经迟到很长时间了,赛马开始了,比赛路程是一万米,有十来个蒙古小伙儿参赛。在这之后是摔跤(蒙古语:buhe),在这项运动中,两位壮汉相互抓紧,努力将对方摔到地上。现在一场摔跤比赛的时间是15分钟,但有时也会持续一整天。如果两个人都摔不倒,那么就在地上划一个圈,谁出圈就被判负。摔跤选手们穿着宽松的白布裤子,上边装饰着花纹,而胸前是要敞开的,以展示肌肉。他们的肩膀和脊梁被皮块覆盖着。冠军选手们会戴上彩带,每条彩带都代表着一场胜利。在锡林格勒的那次摔跤比赛上,有128名勇士报名,采取双人对决形式。这就是对于这些冠军选手们的介绍:苏赫,巴扬珊特和蒙胡来自锡林格勒,巴亚拉同样来自锡林格勒,阿德亚来自东乌珠穆沁旗,是全国冠军,布穆布尔,同样是全国冠军……在激烈的角逐之后,赛会宣布冠军得主是巴楚赫。

巴楚赫,今年37岁,来自锡林格勒的潮河县,是一位牧民,参加过多场摔跤赛,包括国家级的。有趣的是,这场胜利为他带来了10000元(1000欧元)的奖金。亚军则得到了5000元。

那天还进行了青年组别的比赛,那些小伙子们从小就在蒙古包前练习摔跤,现在则在学校的体育课中练习。

射箭比赛有60位参赛者,在这之中,有一位身着蓝色绸缎的女性鹤立鸡群。她叫图娅,在西林格勒市政府工作。从小就酷爱射箭运动,那天她获得了亚军。可惜的是,弓是现代的,是用塑料和铝制成的。我得知曾经一度丢失的传统结构艺术,很快就会被找回来了。

在西乌珠穆沁旗镇内,我有幸得到了在市政府工作的李雪英女士的引导,她向我介绍了当地的情况。西乌珠穆沁旗位于锡林格勒以西150公里,以其大草原之美而闻名。首先西乌珠穆沁旗看上去就非常多彩现代,宽阔的公路两旁是盛开的花坛。在文化广场耸立着衮布扎布的铜像,他是当地的一位18世纪的蒙古学者。

李女士介绍说:“衮布扎布出生在这里,在清朝时他编写了蒙古族编年史《恒河之流》。衮布扎布懂四种语言:蒙古语、藏语、汉语和满语。他还曾留学蒙古、韩国和日本。在去年8月21—22日,我们旗组织了关于贡布扎布的座谈会,中外学者都参加了活动。还在我们所在的文化广场竖起了这尊铜像。”

在广场的一边矗立了一所刚刚修复的藏传佛教寺庙。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过去蒙古人是信奉藏传佛教的。李女士补充道:“历史上,我们这里是以摔跤而闻名的,我们的斗士们经常在全国比赛中获得金牌。最伟大的摔跤冠军们都出生在这里。为了丰富当地旅游业的内容,我们还推出了摔跤主题,从7月28日起之后的五天内,我们组织了全国摔跤竞赛,2048人参加,是世界级别内规模最宏大的摔跤比赛,来自全中国的800名记者到场报道。这场比赛是那达慕大会的一部分,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和牧民。我们邀请了全国的摔跤冠军,结果还是我们的勇士赢得冠军。

我们的草原比锡林格勒盟更美。牧民的年收入大概在4000元。现在他们都很居家了,1989年,草原的分配制从我们这里开始,分配制是根据家庭成员的数量而分发地皮的。这种分配制度大大增加了牧民的积极性。西乌珠穆沁旗是内蒙古十大牛羊肉生产基地之一。我们有超过20家的牛羊肉加工中心,我们的肥尾羊是优良品种,肉多无野味。它们饮的是天然水,吃的是优质草,因此我们还将肥尾羊销往中东。就在几年前我们还卖活牲畜,但现在不了,因为在当地加工牛肉会让我们获得更多的盈利。我们的工作主要依靠穆斯林员工,所以外国穆斯林客户非常信赖我们的产品。

今年,我们有37个孩子通过了高考。我们旗有一项基金会来帮助贫穷的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孩子们住在学校里,他们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观。我们这里首先进行民族教育,另外,我们已经没有成年文盲了,这要得益于在该领域的强力投资。我们的乡镇有两万居民,共有4所小学校和3所中学,其中的一家是蒙语学校。”

这一代最美的地方之一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在那片草原上流淌着长河,这条河在草原的绿色中任性地流淌着,营造出了一种美妙之景。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位牧民,他撑好了蒙古包来迎接游客。根据他的介绍,这里叫做胡德尔沁(音译:Huudelchin,蒙古语中“游牧部落”的意思)盟。我们刚刚翻过的山叫做加海廷霍舒(Gahaitiin Hoshuu,蒙古语“野猪山”的意思)。他来自附近的一座村庄,叫做三下头(Saishaalt音译),今年28岁,开蒙古包已经4年了,今年因为修路,只有一百来名游客。一个日本人旅游团在这里整整呆了10天。长河与前面不远的一条小河交汇。河水是由一座10公里外的山中涌出的,在那里有一片森林保护区。

让我们从草原上告别吧,Byartai(蒙古语:再见)!

蒙古包、牧民和手机间的渊源(2004年)

锡林格勒是内蒙古的一座城市,以它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而闻名于世。目前,锡林格勒草原的防护已经成为了一大热点问题,为了获得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我向锡林格勒草原工作站副站长石岩生寻求了帮助。

他介绍说:“工作站于1952年成立,那时工作站还叫做拖拉机站,70年代才更名为工作站。现在我们的工作旨在通过限制牧民饲养牲畜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这里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首都北京的生态环境。从2000年起,中央政府每年都会在这个项目上投资上亿元,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2000年之前,草原的状况还算正常,但随之而来的干旱,让这里的青草不再成长,沙尘暴也逐渐增多,你们北京也有沙尘暴。不过现在这里的状况好多了。”

对牧民的政策是什么呢?“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拥有的牧场规模来饲养牛羊和马。在1979年后的30年里,牧场都是由个人承包的,牧场的规模是根据个人所有村庄的面积或‘旗’(蒙古语:Xoshuu)来分配的,一般地,一个六口之家会得到大约8000亩的牧场。这样,牧民就可以通过改善草坪质量和密度来进行自家农场的保护了。他们只能够用自家牧场的草来喂养牲畜,而在冬天为了得到草料,他们也用耕种的玉米来作为饲料。另外,根据‘少拿一点,多给一点’的口号,他们也不用再交税了。”

牧民们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了吗?“这需要具体时期具体分析。在1998年之前他们可以饲养任何想饲养的牲畜,那时的收入自然会多一些,而现在有了限制,他们的收入就减少了,另外,随着更多年的干旱,他们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牧民们的年均收入大概在3000—4000元左右。”

工作站的专职工作是什么?“我们教牧民们种玉米,选出质量最好的玉米;在收获玉米之后,我们还教他们如何将玉米变成饲料等等。另外,我们还致力于抗四害,实际上在近几年,随着草原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蝗虫和老鼠的数量在骤增。出于环保考虑,4月到5月末的这段时间里,草原牧场是禁止进入的,所以牲畜们的饲料就是玉米。国家还下发了其他高质量的饲料,而我们中心则负责让这些饲料富含足够的维他命。牧场恢复的情况还是不错的,但由于连年干旱,某些地区的状况还很严峻。”

大草原的草质如何呢?“锡林格勒盟(蒙古语:Aimag)拥有3亿亩草原,占其总面积的97%,这其中有2.75亿亩是可以利用的。在近几年,我们创造出了一些人工草原,在上边种了草。我们用生长在澳大利亚北部和其他种类的草都做过试验,但这些草只在第一年有着不错的长势,随后便枯萎了。所以我们更多利用的还是当地的草种。每名牧民最多可以用草原上的5亩地耕种,每亩可以收4000—5000公斤的玉米,这就保证了牲畜们的冬天饲料。”

现在养得最多的牲畜是什么呢?“这要看市场需求,但也会根据环境状况来选择。我们这里的冬天很冷,温度可以低到零下三十五六度,每年会有7个月的霜期,这就需要牲畜适应这些条件。我们曾经从澳大利亚和欧洲进口过一些优良品种,但事实说明,还是当地的那些品种适应能力最强。我们这里不适合肉牛生长,而从新西兰进口来的奶牛更能适应这里的气候,但饲养这些奶牛需要大量的水源,而在盟里,只有东部才有水,因此西部是不能养牛的。这里的牧民们主要养肥尾羊。

剪下来的羊毛会被送到河北进行加工,因为这里的羊毛加工厂由于技术缺乏都关闭了。我们这里加工肉制品和奶制品:北京著名的涮肉馆东来顺,所用的羊肉就来自于我们的苏尼特地区,那里的野生草质量非常好。酸奶、乳酪和肉食是牧民饮食的基础,现在他们也吃蔬菜,蔬菜是在地里种的,有土豆、南瓜、白菜和葱,所以说他们的饮食结构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了。

现在的牧场上很少养马了,因为不需要靠马来把羊群带到牧场上,另外军队里对马的利用也减少了;现在的牧民不骑马,而是骑摩托车。运输也可以用北京产的212吉普车,80%的牧民都拥有一辆212吉普。

在曾经的苏尼特地区还会饲养国家保护下的骆驼,不过数量也减少了。”

为了检验一下专家的介绍,我造访了一位锡林格勒北部东乌珠穆沁的牧民。尽管这位牧民家住一层的砖瓦房,但他是在他家旁边的帐篷里与我见面的,他只用帐篷来迎客。

这位牧民名叫宝青达赖,49岁,生有一子一女,两个孩子都结婚了。根据1984年制定的人均3300亩规划,他家有18000亩草原。他在这里有12000亩,另外6000亩在别处,冬天和春天时,他们有时会过去。他们腾出了50亩用来耕种玉米,作为牲畜的饲料。他家有两口井,800只肥尾羊,70只肉牛和10匹马。他们的牧场都是用栅栏围起来的。在他们村里有270口人,村子占地面积68万亩。由于要履行保护草原的新政策,他们在4月到6月这段时间里是不能放羊的。一只羊的市场价大约是300元,而一匹马的价格要超过2000元。他们自己来做乳酪和酸奶,一方面是供自己食用,另一方面是要出售。除了家里人,他们还有一对夫妻助手,女人负责挤奶,男人负责将牲畜赶到牧场上。

聊着聊着,就到了喝茶的时间啦!在那里喝的是奶茶,将茶叶放入烧开的牛奶中,在里边还要放入黄油,硬乳酪和烤小米,那天下着雨,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是非常有营养的饮料。

喝茶之余,我问宝青达赖:“蒙古人怀念过去的游牧生活吗?”他回答说:“事实上,在过去的游牧生活中,我们也会在某些季节去到同一块牧场,而在施行牧场承包制之后,个人区域的划分当然就更加明显了。新的牧场分配是在家中进行的,父亲将土地分给自己的子女,这样的事情就不归村子里管了。所以说,如果孩子太多,家庭就会走向贫穷,因为牧场是有限的。至于年收入,大概在八九万元,比过去要好得多。不过我们们要遵守国家政策的规定,也就是不能再在承包土地上养那些不允许饲养的牲畜了,否则草原就会遭到破坏。现在所有的税务都免除了。我们拥有一辆摩托,一辆拖拉机,一辆吉普,一部固定电话,还有一部手机。然而,不享有医补,看病吃药都要自己掏钱。我儿子打算继续当牧民,就像当地的很多年轻人一样,他们在上完中学之后就会到大草原上了。”

宝青达赖本人只读到了小学四年级,随后“文革”来了,他就只好辍学了。但现在一切都过去了。蒙古人能生多少孩子?“一两个吧,如果第一胎是女孩,所以以前的大家庭已经消失了。小学一年级时,蒙古小孩先学蒙语,二年级学汉语,三年级学英语,而其他文化和计算机课程也不能落下。”

至于婚礼和葬礼,还是会有很隆重的仪式的。然而,葬礼已经过度到了汉族的火葬,而传统的天葬已经不再允许了。结婚之时,与过去一样,牛羊还是会作为女儿的嫁妆。

7年前女儿结婚的时候,宝青达赖曾将100只羊,冰箱和电视机作为女儿的陪嫁,女儿的丈夫也是一位牧民。婚礼就在家中举行,仪式很盛大,参加婚礼的人身着盛装歌唱了两三天,来了大约有100多人,那时家里支起了五六座蒙古包。

Byaarlalaa(蒙古语:谢谢),让我们在草原上再会吧!

游走蓝旗:蒙古包与蒙古医学的奥秘(2004年)

为了进一步了解关于蒙古包的知识,我参观了一家位于蓝旗(蒙古语:Sholuun Xhoshuu)的工厂,在工厂里接待我的,是一名退休工人,名叫赵正华,他现在是厂里顾问。他介绍说:“我们的工厂于1962年成立,独家生产传统的木制蒙古包,蒙古包在蒙古语中叫做‘Ger’。蒙古包所用的木头是硬质的,而篱笆所用的传统材料则是柳树木。过去,蒙古包的规格都是一样的,直径大概在3到4米,用于牧民的游牧生活。然而在80—90年代时,蒙古人就定居的了。现在随着旅游业的进步,我们的生产主要是服务旅游业,制造不同规格的蒙古包,最小的蒙古包直径只有90厘米,可以随身携带,而最大的直径会达到21米,346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凭借着这样的大型蒙古包,我们正在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提名。

除了使用价值,蒙古包还有着显著的美学价值。蒙古包代表着蒙古文化,来到蒙古,人们肯定要看看蒙古包,甚至还要在里边睡上一夜。所以我们现在的用户就不再是牧民了,因为牧民现在已经有了固定的住宅,我们现在的用户是游客。我们的产品销往60余个省市,还出口到日本、加拿大、西班牙、法国、外蒙古,甚至远到南极。

如今蒙古包的丝质材料都是防雨的,而以前,牧民们都是用白色的羊毛毡来作为材料的,没有任何装饰,而现在的蒙古包上面还加上了彩色的花纹。除了蒙古包,我们工厂还生产蒙古风格的家用小桌、小柜子和床。今年我们售出的大大小小的蒙古包大概有1000座;一座直径3—4米的蒙古包价格大概在4000元(500美元)左右,不含装修费用。

蒙古包的门应该是朝向东南方的,蒙古包上的孔事实上有两个功能:采光和报时。草原上是没有钟表的,所以当阳光照到蒙古包内的某一个点时,牧民就会知道一天中的某一个钟点到了。如果将门的方向改变,那么时间的指向就会变得混乱。蒙古包的圆形结构是抵御大风的最理想形状,而倾斜的屋顶则可以让雨雪滑落,因此这样的结构是非常科学的。另外,蒙古包还很方便,可以收放自如。最后要说的是,蒙古包是现存的最环保的住宅了:当人们拆除一座砖房后,会遗留下各种废弃物,砖头、瓦片、水泥、废铁,但当蒙古包被收起来时,只留下了一块空地,而空地上的草很快就会继续生长。以前,牧民们在地上放上一层干羊粪,在这层羊粪上面铺上一块鲜牛皮,以吸收湿度。而现在在蒙古包内放的是作为床的木头,地毯等等。一座蒙古包可以使用20年,每5年要更换一次外套。

夏天的时候,我们的工作任务就会非常繁重,因为夏天是旅游旺季,而在冬天,我们便生产蒙古包的配件。我们可以生产组成蒙古包的所有配件,而这个地区其他的小工厂就只能组装某个部分的配件。我们唯一不能生产的配件是毛毡,人工纤维外皮和一些不常用的金属部分。我们厂产品是牧星牌的,是整个蒙古自治区的驰名商标。我们厂有36名工人和百余名季节工。由于缺少机械资源,我们的工作都是手工活。”

我在蓝旗还结识了一位年轻的汉族农民姑娘,她生在蓝旗。现在的蓝旗,是一个交通发达,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中心,只可惜蓝旗的现代化高楼无异于中国其他地区的高楼。这位姑娘在我面前回忆到在她小时候,蓝旗的空气是何等的清新,每天清晨,看着四面环绕的群山,就像是盖着一层蓝色的被子,正应了其“蓝旗”之名,然而现在,随着小型工厂和汽车的逐渐增多,一切都变了。

我在蓝旗的另一次奇遇是一位在小广场上开诊所的蒙古族大夫。当我走进诊所时,这位大夫正在为一位病人把脉,接着便给他开了自己的独家药;在诊所的旁边,是他儿子工作的药店。这位大夫名叫巴图苏克,今年53岁。在给当地一位大夫当完学徒后,他18岁开始当医生。大约十年前,他开了这家诊所。

蒙古医学来自于民间的实践,没有专门的理论支持。不过,医学的准则还是与佛教一起被引入了内蒙古。传统的医书是用藏语写成的,随后才有蒙古语版本,1949年才开始从藏语翻译到蒙古语。现在为了大众需要,蒙古医生首先用汉语写医书,然后再翻译成蒙语。那么如何依照蒙古医学诊断呢?把脉,询问病情,同时观察症状。蒙古医药的原料有矿物质、动物和蔬菜。一件尤为有趣的事就是:由于在露天的环境下生活,蒙古人最常见的病是因着凉所致的肚子疼和风湿腿,也有与蒙古包内湿气有关的病症,还有因为食用肉奶过多而造成的蛋白质过剩和消化问题。

离开蓝旗后,我短暂的内蒙古之行就要告一段落了。北京距此有400公里远,但由于张家口在修路,再加之那里群山林立,回到北京还需要一些时间。在公共汽车上总会有一些令人喜悦的相遇: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年轻的职业军人,他刚从西林格勒开会回来。他是汉族人,尽管在内蒙古工作很多年,但他还是不说蒙古语。不过他的英语说得倒是不错。这个小伙子在宝昌下车了,把座位留给了一个本地的大学生,他坐车回天津的大学。刚刚过完暑假,他又将开始计算机课的学习了,为此他感到很高兴,他的专业是计算机工程。坐在他旁边那个8岁的小侄子,因为能够和一个外国人讲话而感到很兴奋,他问了我很多问题。

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之后,一个拱门告诉我们,现在已经离开内蒙古了,我们已经进入了河北省。透过车窗,我们看到了张北中心附近的小房屋,那是几年前地震后政府为难民所建的住房。在从高原下了几段陡坡之后,我们就到达了张家口,在过去,张家口是京城北部的战略屏障。在山顶上,出现了长城和雄伟的瞭望塔。上了通往北京的高速路后,可以在沙城看到壮丽的石头山峰——鸡鸣山,在鸡鸣山脚下,是一座名为鸡鸣驿的小城,那是清朝时期(公元1644—1911)的驿站,被雄伟围墙所环绕。傍晚时分,微弱的光线将围墙照亮,又为其平添了一分神秘感。同时,在群山前面,升起了一轮明月,陪伴了我们许久。这或许是北京对于我们的欢迎,对于这样的欢迎,公共汽车上的所有乘客都默默地欣然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