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爷爷奶奶带孩子宝典
5598700000005

第5章 尽情发挥隔代教育之优势(4)

出院后,日子又回到以前。爷爷照旧热衷于打高尔夫,奶奶依然恨不得24小时都在麻将桌上。现实的残酷,令寒寒失望至极,于是他变本加厉地打架、淘气、花钱……就算这样也没能引起爷爷奶奶的注意。一气之下,寒寒给爸爸妈妈打了一个越洋电话:“你们再不回来,我就离家出走,反正也没人管我死活……”

爷爷奶奶不知道小小年纪的孙子也懂“寂寞”,以为衣食住行有人照顾,要啥有啥就是对孙子最好的照顾,没想到孙子的要求很简单,只求爷爷奶奶能陪在他身边。

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孩子已经够可怜了,如果爷爷奶奶再不给予关心和温暖,他们将如何体验亲情的珍贵?

专家指示

1.陪伴孩子需要沟通。通过沟通,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知道孩子的所需所想。有了这些信息,爷爷奶奶就能很好地进行一系列的爱心陪伴行动。

2.试着和孩子建立一种朋友的关系,了解一些最新的儿童用语,知道他们的思维方式,聊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共同探讨一下各自迷惑的事。

3.不要试图束缚孩子,在考虑时代因素的前提下,尽量学会换位思考。比如在看书问题上,孩子现在的读物和以往肯定有所不同,别因为孩子应该看哪种书,如何看书的问题而束缚了孩子。

4.如果孙辈们有早熟的迹象,爷爷奶奶们就要费点心了。要时常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避免让他们的心灵承受太大负担。

第八节 怎样正确使用偏方

特别提醒

民间有“偏方治大病”和“小小偏方,气死名医”的说法。偏方因其用药简单、价廉、疗效独特而受百姓的欢迎,但偏方的疗效会因时令、地域和各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在使用偏方治病时,还是要小心谨慎。固然很多偏方有治愈某些怪病的可能,但由于没有科学验证,,它的背后依然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巨大危害。

问题聚焦与剖析

数千年来,在中国民间蕴藏着非常丰富简单,又疗效神奇的,治疗疑难杂症的偏方、秘方、验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老人们生活经验丰富,对偏方也有一定的了解,当出现一些小病时,他们更愿意在家用偏方治病,免去到医院就医的繁琐。正确的偏方可以救人,错误的偏方则害人不浅。所以,对于年幼的宝宝来说,还是少用为好,遇到一些棘手的疾病最好还是选择医院,不能一味迷信偏方。

案例一:

月月生病了,一直在发烧,反反复复退不下去,挂了两天吊瓶也没见好。妈妈想,孩子发烧可不是小事,要是再引发肺炎就麻烦了,于是决定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正在收拾衣服,奶奶从外面回来了。

“小荣,我刚才听楼下的老李说,他家有治疗小孩发烧的偏方,很管用的,我讨了来,你看看,给月月用着试试。”奶奶兴致勃勃地对媳妇说。

“妈,这偏方能行吗?我还是带孩子上医院吧!”月月妈将信将疑。

“他们家孩子以前用过,据说效果不错。不管行不行,咱先试试嘛!哪有发个烧就住院的,别浪费那个钱了。”奶奶对偏方很有信心。

孩子发烧不算小病,挂了两天吊瓶都没好,偏方真的那么有效吗?就算这个偏方有效,也不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对待孩子的病情,万一有个闪失,就不是住院治疗发烧这么简单的事了。

“妈,咱在小诊所挂吊瓶都没用,这偏方也不见得有效,我还是比较相信大医院。”月月妈妈比较明智,没有听信老人的话。

“怎么就没效呢?人家老李家的孩子都用过。不要动不动就想着去医院,一个月就那么点工资,哪抵得住这么花!”奶奶似乎有些生气,她把抄来的偏方递给媳妇,接着说,“你就放心吧!我还能害自己的孙女不成!按这个去给孩子熬碗汤,孩子喝完睡一觉就好了。”

儿媳拗不过老人,只得按照偏方给孩子做了碗汤,然后哄孩子睡下。孩子睡着后,奶奶又在孩子的被子上压了一个大衣,说是出出汗就好了。

当月月醒来时,不仅没退烧,还热得满头大汗。二话没说,妈妈赶紧带孩子去了医院。

偏方有一定的治疗功效不假,但一剂汤药就能治大病几乎不可能。孩子在发烧时,身体的热量本来就散不了,再把孩子捂得紧紧的,热量更难散出来了。

就算用小偏方治病,爷爷奶奶也要尽量在医生的指导下,并根据孩子的情况正确使用,更别因为确信偏方而贻误治疗良机。另外,在抄写偏方之时,爷爷奶奶要尽量弄清楚偏方的具体作用,比如感冒有好几种,针对不同的感冒肯定有不同的治疗方案,不能混为一谈。

案例二:

爷爷是个老中医,平时没事喜欢捣鼓一些治病小偏方,还买了一本《民间偏方》的书琢磨。孩子有个小病小灾的,他都用那些小偏方治,每次都很见效。

米米这两天一直拉肚子,吃了不少药也没见好。妈妈想到爷爷的偏方可能会管用,就让爷爷想想法子。

“爸,米米这两天老拉肚子,我们也给他吃了止泻药,可一点用都没有,你给看看吧!用你的小偏方试试,说不定有效。”米米妈妈对爷爷说。

爷爷把米米抱了过来,让米米张开嘴巴,看了看他舌苔的颜色,然后问道:

“孩子为什么拉肚子你知道吗?”

“小孩子,还不是吃坏了肚子!”米米妈妈随口答道。

“检查了吗?”爷爷继续问。

“没有。”

“那你怎么能说是吃坏了肚子?这样胡乱下结论,再给孩子胡乱吃药,孩子当然好不了。”爷爷严肃地说。

爷爷对待孩子病情不马虎的态度很值得赞赏,他虽然知道很多小偏方,但在不知道孩子犯病的原因时,并没有随便给孩子按偏方治疗,而且对儿媳猜测孩子犯病原因的行为进行了批评。这才是对待病人,对待偏方应有的态度,做到了这一点,才能防止病急乱投医现象。

在爷爷的提醒下,米米妈妈带着米米来到了医院。通过检查大便,得知孩子并不是吃坏了肚子,而是受了凉。

幸亏爷爷让孩子做了检查,按“吃坏了肚子”治疗,可谓是南辕北辙,怪不得米米吃了几天药也不见好!

米米妈妈带着检查报告回来后,爷爷用艾草叶干揉成软软的小条塞到米米肛门里,然后嘱咐儿媳给米米多穿点衣服。米米睡觉时喜欢蹬被子,爷爷还让他睡觉时穿着棉肚兜。经过爷爷的指导,米米很快就不拉肚子了。

俗话说:“兼信则明,偏信则暗”,针对治病的小偏方,也要有这种态度。爷爷虽然致力于研究土偏方,但却没有偏信它。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他主张孩子先去大医院就诊,确诊后再根据孩子的情况对症下药,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胡乱用药的危险,还能更加有效地治疗病症。

专家指示

1.当孩子身体出现不适时,首先要做的是确诊,只有把孩子的病情弄清楚了,才能够对症下药。比如孩子发烧了,先要弄清孩子是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发烧,还是因为体内有炎症引起的。

2.得到偏方时,一定要弄清楚偏方的来源及它的具体功效,还要弄清楚一些同名或相近药物的服法、用量和疗程,因为有些药剂量不同,作用也大相径庭。

3.选择偏方时一定要遵医嘱,请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指导,根据不同病情不同身体状况,确定选用哪一种偏方,一定不能自作主张,或是听别人说这个偏方有效,就拿过来直接用。

4.不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使用偏方,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孩子的身体和生命不是实验品。只有确定能用并且有效时,才可以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