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儿童教育专家们总结出了爷爷奶奶带孩子的两大误区:太感性和让孩子无所适从。当然,我们编写此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找老人们的茬,纯粹是针对目前隔代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提出一些看法、建议,并不意味着爸爸妈妈们带孩子就能带好,其实都有问题,正是这样才形成眼下中国式教育的局面。
虽然爷爷奶奶在抚养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时间、精力、经验、知识面等也是优势,但教育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才不至于陷入传统教育的误区,才能让孩子在优越的教育环境下成长。
第一节 怎样爱孩子才不是溺爱
特别提醒
爱不是满足孩子无休止的要求,不是什么事都替孩子打理妥当。它是一种给予也是一种索取,是要让孩子在以后的路上少些麻烦,而不是让孩子现在享福以后麻烦不断。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即使打着“爱”的旗号,也无法找到这样的捷径。因为过度的保护和宠爱容易滋生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使孩子变得娇气、任性,甚至丧失了自理能力。
问题聚焦与剖析
对于老师而言,能培养好学生却培育不好自己的子女的现象常让他们难以启齿。同样,有的爷爷奶奶到了孙子孙女面前,完全没了当年教育孩子爸妈们的严厉和执着,心彻底变得柔软了,以前觉得自己的儿女打断骨头连着筋,对孙子则是掉根毫毛都心疼半天。在爷爷奶奶看来,无条件地疼爱孙子孙女无可厚非,但过度的宠爱,就会分不清什么是爱和溺爱,而这混淆两种定义,对孩子来说无疑是致命的隐患。
案例一:
据调查,00后的小孩攀比心特重,思思也不例外。在学校里,她十分在意自己的文具、书包、衣服是不是最好的。只要有同学又拿出了新鲜玩意儿,她就赶紧回家向爷爷奶奶要,如果得不到就大哭大闹。
幼儿教育心理专家表示,儿童具有适当的攀比心是正常的,因为孩子在幼儿期就有强烈地表现欲望,他们会用好看的玩具,漂亮的衣服吸引大家的注意,但过分的不切实际的攀比,则会发展成虚荣心。
爷爷奶奶知道,小孩子哭闹很正常,如果不去理会,孩子觉得无趣也就不闹了。可一方面见不得孙女掉眼泪,又怕思思爸妈回来责怪他们,老人们只好妥协,满足她的愿望。没想到老人家的妥协,却成了思思眼中的“默认”,也让她更加得寸进尺。
这天,同学冰冰说爸爸刚给她买了把漂亮的小提琴,音质特别好……思思看着冰冰得意的劲儿,心里暗暗琢磨如何才能超越冰冰。回家后非要奶奶给她买把小提琴,奶奶很惊讶:“你是学民族舞的,小提琴派不上用场,要那做什么!”
“我不管,反正我就要小提琴,我们班冰冰爸爸都给她买了,特别好看,声音也好听,她有的我也要,我的还要比她好!”
旁边的爷爷倒吸一口气,忍不住过来哄道:“思思,乖,别人有是别人的,现在你用不到那东西……”
思思一看爷爷奶奶都不答应,小脑袋顿时耷拉下来了,不一会儿就泪如雨下,嘴里还不停:“我要小提琴,我要告诉爸爸妈妈你们不给我买……”
爷爷奶奶如此爱孩子,孙女还要去告状,心里自然不是滋味,但难过的同时也应该有所反思,如果一开始就拒绝孙女的无理要求,一开始就制止孩子的撒泼行为,孩子的虚荣心就能得到及时纠正,也不会一直无理取闹了。
案例二:
2007年,刘德华无缘无故惹了一身麻烦,麻烦的制造者是一名他的忠实粉丝——杨丽娟。
16岁之前,杨丽娟和其他女生一样,每天上学放学,简单而快乐。16岁时,因为一个梦,她抛弃学业,封闭自己,除了父母,心心念念的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刘德华。追了13年,盼了13年,到头来却是一场悲剧。
从梦到刘德华的那天起,杨丽娟就把见刘德华当作唯一梦想,她不上学,不工作,不接触其他人,父母在苦劝无果的情况下,只能听之任之,并试图帮助女儿实现梦想。如果这是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梦想,我会佩服杨丽娟的父母,但偏偏这是个不切实际的梦想。
1997年,家住甘肃兰州的杨丽娟第一次到香港寻找刘德华,未果。父母为了帮助孩子实现追星的心愿,把房子卖了。
2004年,刘德华在甘肃兰州拍摄《天下无贼》,得知这一消息后,杨丽娟天天站在自家八楼的阳台眺望,梦想能见梦中情人一面,结果可想而知。
2005年,得到刘德华的住址后,杨氏父女再次赴港,无奈又一次无功而返。当我们看到此处时,不禁要怀疑:杨家所有人是不是都疯了?女儿不清醒也就算了,父母还跟着瞎折腾。
2006年,杨父被逼无奈,只好通过卖肾换钱支持女儿的疯狂举动。结果被媒体大肆报道,一时间,大家对杨丽娟口诛笔伐。这么不清醒的一家人,如果当时能稍微静下心来想一想,也不至于搞得家破人亡。
2007年,杨氏一家再次赴港,杨丽娟终于见到了刘德华,还拍照留念,可杨父觉得刘德华的做法是在敷衍自己的女儿,太不厚道,毕竟杨家为他付出了那么多。于是留下遗书一封,伴随着对“无情无义”刘德华的强烈谴责,跳海自杀了却残生。
正是杨氏父母这种执迷不悟的错爱,令杨丽娟自始至终都看不清自己的处境,无法接受现实,甚至为了一己之私产生了变态心理。
看到了溺爱的害处,爷爷奶奶就要注意了,不要过分满足孩子的要求。虽然孩子常被大人们看作是自己身体里最柔软的一根筋,但也不能因为心疼孩子就失去原则,毕竟,类似杨丽娟这样的惨剧谁也不希望过多地发生。
专家指示
1.尽力别让孩子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如让孩子吃“独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就得买大蛋糕,送礼物……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可能会过于自我,无视他人。
2.孩子合理的要求可以考虑,不能实现的要求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不合理的理由,切忌不顾一切地满足孩子。
3.对于孩子,关注过了头也是很危险的。比如过年过节,大人坐一圈把孩子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会从心里就觉得自己是“小太阳”了,甚至会产生骄傲情绪。
4.不要事事都为孩子考虑周全,要试着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情,如穿衣服、整理书包等,还要适当地让孩子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如:叠被子、刷碗、扫地等。
第二节 怎样做孩子与父母间的桥梁
特别提醒
任何时候,父母在孩子心中都有独特的地位,虽然他们不能永远陪伴孩子,但是却能看到孩子自力更生,成家立业,他们会陪孩子经历更多的风风雨雨。在家庭教育中,爷爷奶奶其实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桥梁,努力保持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对孩子的另一种爱护。
问题聚焦与剖析
快节奏的生活,高压力的工作,导致现代父母不能时刻关注与陪伴孩子,爷爷奶奶此时会分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但 “分担”不是“全权负担”,爷爷奶奶要是看不清自己的立场,还可能使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隔阂,甚至会毁了整个家庭的和谐。爷爷奶奶应该成为孩子与父母感情之间的桥梁,起到拉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的巨大作用。
案例一:
“军军最喜欢的人是谁呀?”奶奶总是这样问六岁的孙子。
“奶奶。”军军虽然面有难色,还是轻声答道。
“嗯,真是乖孙子。奶奶也爱军军。”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何苦如此为难孩子?就像那道一个一个抛弃亲朋好友的测试题一样,面对巨大的选择压力,有多少人能忍心做完?作为爷爷奶奶,你们爱着孩子,好好教育孩子即可,何必一定要在孩子心目中争个高低?不管是“妈妈”还是“奶奶”,都是孩子的唯一,都是最难以割舍的亲人,如果能明白这些,其它方面还用计较吗?
五岁时,爷爷奶奶走进了军军的生活,每天送他上学接他放学,除了在学校,其它时间他都跟奶奶腻在一起,一家人其乐融融。
每当玩到兴头上,奶奶总会逮着机会问他:“军军最喜欢的人是谁呀!”
军军一开始都会回答“妈妈”,后来他发现,一旦答案是“妈妈”,奶奶就会失落好一阵子。军军是个聪明的孩子,他渐渐明白了,答案应该是“奶奶”。从“妈妈”到“奶奶”,孩子的答案虽然变了,心里却倍感压抑。
一天晚上,军军看了匹诺曹的故事后变得忐忑,一直不敢睡觉,还不断用双手摸鼻子,爷爷觉得奇怪,就问军军怎么回事,军军低着头委屈地说:“我怕自己像匹诺曹一样,鼻子变长,因为我说谎了……”
孩子爱父母是天性,不要想着拆散他们,也不要想着和孩子的父母比孩子更爱谁,这毫无意义。爷爷奶奶带孩子时,不管与孩子的关系有多亲密,尽量不要问孩子最爱的人是谁这类问题,因为伴随问题的要么是欺骗,要么是疏远了孩子与他父母的关系,不管是哪一种,相信爷爷奶奶们都不愿看到。
案例二:
爸爸工作了一天,刚进家门,阳阳就从屋子里跑了出来,扑到他怀里。
“你先和奶奶一起玩吧,爸爸实在太累了,没精神和你玩”。爸爸对阳阳说。
“不嘛!我和奶奶都玩一天了,现在要爸爸陪我!”阳阳闹着说。
奶奶看到双方僵持不下,就赶紧抱着小孙子说:“爸爸上班辛苦一天了,先让他休息会儿,一会儿再陪你玩,奶奶先陪你下跳棋!”
一场小小的矛盾,就这样被奶奶巧妙地化解了。不论多忙多累,父母都应该抽出时间陪孩子,在这点上祖辈们不应该插手,可父母如果带着敷衍或者烦躁的情绪来满足孩子的要求,可能会无意间伤害孩子的心。奶奶此时出现,无疑起了桥梁的作用,她既让儿子得到了休息,也让孙子得到了安慰。
“我知道你上班忙了一天很累,但小家伙的要求也不过分,还是尽量满足吧!”吃完晚饭,奶奶来到了儿子的书房。
“妈,小孩子就是想一出是一出,不用管他!况且孩子跟你们在一起也挺好的,不是吗?”看来,爸爸已经习惯让孩子跟着爷爷奶奶了。
“瞧你这话说的,我们毕竟和孩子隔了一辈,你们才是他最亲近的人,千万别用工作忙、没时间当借口,忽视了他们!一会儿忙完了手头的活,就去哄他睡觉!”
“隔代亲”再怎么亲也不能取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主次千万不能颠倒。爷爷奶奶不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摆设,应该努力促进他们之间关系的融洽,成为连结全家感情的良好纽带。
专家指示
1.数落孩子父母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那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心理阴影,从而变得不再快乐。
2.不要试图转变孩子爱父母的心,因为天性使然,聪明的孩子会奉承你,时间长了,性格也会变得狡猾;淳朴的孩子看不懂你们心中的弯弯绕绕,只会造成祖孙之间的尴尬和不愉快。
3.多提醒孩子,父母永远是爱他的,只是为了以后能给他更好的生活,所以暂时不能陪伴他们。也要不时提醒孩子的父母,尽量抽出时间陪陪孩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孩子和父母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4.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简单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比如搞好婆媳关系,不要让大人之间的矛盾影响孩子。
第三节 怎样给孩子适当的活动空间
特别提醒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身体和心灵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越来越多的活动空间来释放自己。专家郑重提醒:过分封闭孩子的活动,不但会导致孩子体制柔弱,而且会延伸出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自卑懦弱等缺点,还有一些孩子表现得非常焦虑,敏感,甚至自闭。
问题聚焦与剖析
为了抵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更好地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很多家长往往矫枉过正,限制孩子与现实社会接触,过分干扰孩子的活动空间。但这样做不仅不能保护孩子,反而会让孩子失去自由。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孩子虽然还处于懵懂无知的成长阶段,可也有自己的活动圈子,作为爷爷奶奶,应引导孩子积极正确地融入社会,教给孩子良好的生存原则,而不是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这对改善他们的体质,丰富他们的内心也有帮助。
案例一:
媛媛的爷爷奶奶感觉自己岁数大了,不能再到外面“折腾”,也不放心媛媛出去“折腾”。经历文化大革命的他们一直认为外面的世界是可怕和复杂的,只有好好在家里待着,别出去惹是生非才是最保险的生活方式。
他们“捆绑”媛媛的方式便是买一堆零食,好多洋娃娃放在家里。只要是在家里,随便媛媛怎么“折腾”都行。媛媛这孩子也“乖”,爷爷奶奶不让出去就不出去,放假时就待在家里吃零食,跟洋娃娃聊天,反反复复地看动画碟片。
不要觉得孩子不反抗就有理由封闭他的活动空间,如今时代不同了,不会再有批斗会、造反派、示威游行,别在禁锢自己的同时,也禁锢了孩子的人生。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没有朋友,孩子很可能会像井底之蛙一样,变得目光短浅,缺乏理想与抱负。
媛媛爸妈回家之后,问她喜欢哪里?她直摇头;问她有什么兴趣?她直摇头;问她有什么理想?还是摇头……媛媛爸妈很诧异,孩子怎么活得那么消极?其实,这和爷爷奶奶限制她的活动空间有一定的关系。
周末的时候,媛媛爸妈带着她去商场买衣服,街上人山人海,喧哗不已。媛媛觉得外面太吵,又怕遇到坏人,没过一会儿就要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