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诏王国传奇(北望长安系列丛书)
5599600000010

第10章 统从六诏到南诏(5)

关于南诏的统一过程,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南诏第四主皮罗阁用最易燃的木料松明建了一座楼,故名松明楼。然后他派人通知其他五诏,说六月二十五日是星回节,请各诏之主都到南诏来共同祭祖。五诏首领到来后,皮罗阁在松明楼设宴款待,当酒宴进行到高潮之时,皮罗阁偷偷下楼,然后命令士兵点火焚楼,其他五诏的首领都被烧死在松明楼中。这样皮罗阁派部队轻松地占领其他五诏的领土。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很广,但是,当然是不可信的。实际上,南诏对六诏的统一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南诏征服的第一个诏是蒙巂诏。

蒙巂诏与南诏紧邻,两诏同处于阳瓜江河谷之中,都在今巍山彝族自治县境内。蒙巂诏的西境可能已经达到漾濞江,因此有学者认为,蒙巂诏在史书中也被称为“样备诏”,“样备”,就是“漾濞”的不同译写而已。

征服蒙巂诏的是南诏第四主,就是上面提到的传说的主人公皮罗阁。由此看来,蒙巂诏的立国时间可能与南诏非常接近,因为到蒙巂诏灭亡时,前后也是经历了四代首领:巂辅首—却阳照—昭原—原罗。

很可能是在公元8世纪初,蒙巂诏在与南诏的竞争中就已经落于下风了。再加上第三主昭原晚年双目失明,不得不将儿子原罗送到南诏去做人质,也换来与南诏间的暂时的和平。而皮罗阁却不满足于蒙巂诏的依附地位,而是要将其彻底吞并,于是他设计送原罗回蒙巂诏,然后杀死昭原,使原罗成为蒙巂诏之主,继而又派兵驱逐了原罗,完全吞并蒙巂诏。据马长寿先生的研究,这可能是公元713年以前的事情。

灭亡蒙巂诏之后,南诏的势力进一步北上,将矛头指向了越析诏。

越析诏位于今宾县境内。其首领出自磨些人,因此史书中也称之为“磨些诏”,磨些人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磨些蛮,现在一般认为是今天纳西族的先世。

就在南诏的势力节节进逼的时候,越析诏竟然还出现了内乱。越析诏的一个豪族张寻求,与诏主波冲的妻子私通,被波冲发觉,张寻求慌乱之中谋杀了波冲。皮罗阁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乘之机,他立即将此事向唐朝的剑南节度使王昱作了汇报。

皮罗阁早就意识到,要完成对六诏的统一,必须得到唐王朝的支持,因而南诏政权一直与唐王朝在四川的地方官员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王昱就任剑南节度使之后,罗皮阁就已经给他送过巨额的贿赂,并向他表示过自己要统一六诏的愿望。也正是这个王昱,积极向唐朝中央建议扶持南诏,而且他向唐朝的皇帝担保,皮罗阁是绝对忠于唐朝的。到这个时候,皮罗阁的前期铺垫开始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王昱接到皮罗阁的报告后迅速作出反应,作为唐朝的剑南节度使,他开始行使自己对六诏地区的管辖权。王昱以上级领导的身份传唤张寻求,并揭露他谋杀波冲的罪行,名正言顺地将张寻求处死。然后,王昱借口越析诏已经没有合法的继承人了,将越析诏的领土并给南诏的皮罗阁来管理。

直到这时,皮罗阁才正式出场,奉王昱的命令来接收越析诏的领土。波冲的侄子于赠率越析诏的部队进行了抵抗,但在皮罗阁的儿子阁罗凤亲自统率的南诏大军的打击下,很快就战败溃逃了。大约是在公元732年左右,南诏吞并了越析诏。

灭亡越析诏之后,南诏的疆域已经北扩至洱海附近,皮罗阁又开始进攻居于今洱海以西和点苍山东麓的洱河蛮。在六诏分立的时候,洱河蛮有自己的领域,不服从于任何一诏,可以说是一个独立的白蛮自治地区。

南诏进攻洱河蛮的战役之所以进行得非常顺利,也与唐朝的帮助密切相关。《德化碑》上提到,一个名叫严正诲的唐朝官员不仅与皮罗阁一起设计了这场战役,还亲自参加了战争。当南诏发动对洱河蛮的进攻时,邓赕诏与南诏合作,夹攻洱河蛮,乘机瓜分大理以西至点苍山的洱河蛮的领土。

邓赕诏、浪穹诏、施浪诏是北部的三个诏,就地理位置上看,呈掎角之势,三诏也经常联盟一致对外,因此在史书中被合称为“三浪诏”。

三浪诏的历史可能比南诏要短,史书中记载的其历代首领的名字如下:

浪穹诏:丰时—罗铎—铎罗望—望偏—偏罗矣—矣罗识

邓赕诏:丰咩—咩罗皮—皮罗邓—邓罗颠—颠之托

施浪诏:施望欠—施望千—千傍—傍罗颠

发动对洱河蛮进攻的邓赕诏首领是咩罗皮,他没有想到的是,在打败洱河蛮之后,南诏的部队立即掉过头来向邓赕诏的军队展开了进攻。咩罗皮兵败,退守邓赕,派人联络邓赕诏的老盟友浪穹诏、施浪诏共同对付南诏。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邓赕诏、浪穹诏、施浪诏的联军竟然被南诏轻松击溃,三诏损失惨重。邓赕诏的首领向北逃到野共川,大约在今天的鹤庆附近;浪穹诏的首领向北逃到剑川,成为后来有名的剑浪诏;施浪诏的首领施望欠投降南诏,并将漂亮的女儿献给皮罗阁,他被南诏的军队带回南诏的都城,最终老死在那里。三诏的疆域基本都被南诏吞并,这大概是公元737年的事情。

施望欠的弟弟逃到了吐蕃并被吐蕃人立为“诏”,吐蕃人帮助他回到剑川一带。这样,邓赕诏、浪穹诏、施浪诏的残余势力就都在吐蕃人的支持下,在剑川一带立足。与三浪诏的势力聚集在一起的,还有同样被南诏从原居住地赶出来的洱河蛮残余势力。苍山洱海间的政治格局变成了吐蕃支持下的三浪诏,与唐朝支持下的南诏之间的对峙了。但是,随着唐朝势力在西南的增长,最终在公元749年,三浪诏的残余势力被南诏彻底征服了。

邓赕诏在咩罗皮时代的都城现在已经被考古工作者发现。城址在剑川的邓川旧城东北1公里,背依大山,西凭深堑,东临弥苴河。古城建在一个山冈上,用夯土筑成,面积很小,仅有3000平方米,应是供少数人居住的城堡。

在前面提到的皮罗阁火烧松明楼的传说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被后世称为“慈善夫人”的邓赕诏首领的妻子,已经觉察到皮罗阁的宴请别有用心,她劝丈夫不要赴会,在劝阻无效之后,她拿出一只铁钏给丈夫戴上。皮罗阁烧死五诏首领之后,派人给各诏送信,说五王酒醉,不巧松明楼失火,五王因醉未能逃离,请各诏派人来认领遗体。其他几王的尸体都被烧得无法辨认了,只有慈善夫人根据丈夫臂上的铁钏认出了丈夫的遗体,将之拉回邓赕诏安葬。皮罗阁惊叹于慈善夫人的智慧,想娶她为妻,但慈善夫人在坚守邓赕诏不果的情况下自尽了。至今还流传着一种说法,云南白族、彝族等族盛行的火把节,最初就是为了纪念松明楼事件以及慈善夫人殉国。还有传说,白族女孩子有用凤仙花染红指甲的风俗,最初就是为了表示对慈善夫人用双手在松明楼的废墟中刨寻丈夫遗体以至十指鲜血淋漓这一感人行动的纪念。

清代艾濂《谒慈善夫人祠》就是一首纪念慈善夫人的著名诗篇:

山坳古庙千尺柏,拔地参天傲霜雪。岁寒然后知后凋,其为木也坚多节。君不见,邓赕诏妻宁北妃,蕙质兰心秀且洁。皮罗阁焚松明楼,四诏一时共殄绝。独有慈善识夫骸,铁钏未经火销灭。鸾凤岂逐鸳鸯群,日为盟心惨烈。心惨烈,声悲咽,不愿偷生愿同穴。闭城固守莫可支,甘从井底泉下别。南诏悔而旌其城,德源至今人称说。年年岁岁荒城头,春夜啼尽子规血。

对于南诏的统一举动,唐朝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后南诏进攻矣罗识的战役中,唐朝再次派出由王承训率领的大军前往支援,最后导致矣罗识战败逃到吐蕃,在逻些度过了余生。

尽管三浪诏的余部仍旧在进行一些无谓的抗争,但是至公元8世纪90年代,南诏已经彻底地完成了对六诏的统一,所有的对手要么被征服,要么被驱逐出洱海地区,大理平坝区域现在已经全部控制在南诏的手里了。

在打败邓赕诏、施浪诏、浪穹诏之后,在公元739年,皮罗阁将南诏的都城从蒙舍迁到了大理平坝的太和城。

太和城的遗址位于今天大理县城和下关市之间的太和村西边,距大理县城7.5公里。遗址至今尚存北、南两道城墙。北城墙的西端从点苍山佛顶峰起,向东延伸至洱海之滨,全长约2公里,南城墙的西端从点苍山五指山起,向东延伸至洱边村,全长约1公里。太和城的主要建筑多位于点苍山的缓坡上,据说当地语言称山坡为“和”,故称这座山城为“大和城”,或“太和城”。

南诏选择太和城为王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该城西靠险峻的点苍山,东临洱海,城西和城东不需构筑城墙,直接利用点苍山和洱海之险作为屏障,南端和北端分别有龙首关(上关)和龙尾关(下关),是一个易于防守而又十分富庶的平坝。在此之后,大理平坝便成为南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779年以后,虽不再作为南诏王都,但太和城仍继续使用,经历了唐、宋两代至元初,前后存在了五百多年。元朝建云南行省后,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大理转移到昆明,太和城才逐渐衰败了。

南诏统一了六诏,高兴的不仅仅是皮罗阁,还有唐朝君臣,他们觉得,自己支持的地方势力在竞争中胜出,意味着自己在云南的势力完全有把握遏制吐蕃的渗透了,唐与吐蕃对云南的长期争夺,看来要以唐朝的获胜而告终。为了对皮罗阁统一洱海地区表示奖励,唐朝赐给他更显赫的封号——云南王,只有皮罗阁和他的继承者阁罗凤从唐朝获得过这一封号。若从封号的政治意义分析,这意味着唐王朝不仅承认了南诏对原来六诏所有地区,即洱海地区的统治,甚至授权皮罗阁可以控制整个云南。

统一之后的南诏,在皮罗阁和阁罗凤两王在位期间走向了全盛。

南诏的统一,改变了中国西南边疆的政治格局,当地局势由混乱逐渐走向明朗。当地的地方势力已经在外在的压力下完成了整合,形成两大势力——以洱海地区为中心的云南西部的南诏和云南东部地区的两爨。在唐王朝的统治者看来,南诏是他们一手扶植起来的,对唐朝的忠诚是没有问题的,只要唐朝再牢牢地控制爨地,那么,就可以完全将吐蕃的势力逐出云南,就可以保证大唐西南边疆的长治久安。

可是,爨地的局势却不那么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