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楚史传奇(北望长安系列丛书 )
5599800000018

第18章 亮剑:雄踞大江南北的盛世豪情(8)

公元前555年(楚康王五年),晋国为了打击屡次攻伐自己盟国鲁国的齐灵公的嚣张气焰,率兵攻齐。郑简公竭尽全力为新主子效劳,亲自领兵参加讨伐。留守国内的大夫子孔是亲楚派,为了排斥异己,借国内空虚之机消灭亲晋的子展和子西等大夫,夺取郑国的朝政大权,他派自己的亲信来到楚国,请求令尹子庚派兵协助。子庚当场没有答应,而楚康王听到子庚的禀报后,认为北上中原争霸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命令子庚出兵支援郑国大夫子孔的行动。子庚无奈,只好率兵攻打郑国。郑军固守不出城,楚师求战不得,两天后楚军撤退。第二年,郑国发生内乱,子孔被杀死,其同党子革等人逃到楚国,楚国任子革为右尹。

楚康王此次伐郑虽然遭到了一些挫折,但其善于抓住机遇、北图中原的雄心壮志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楚康王第二次伐郑是在公元前549年,目的是从西边策应盟国,缓解晋国对齐国的攻打。当时晋国刚刚消灭了叛逃齐国并借助齐国力量潜入曲沃发动内乱的栾盈。齐庄公因资助栾盈反叛,担心晋国报复,想与楚康王会盟,以便联合共抗晋国。楚康王便派大将蒍启强随齐国使者访齐,与齐国协商会盟的时间和地点。恰在此时,齐庄公听说晋国在夷仪大会诸侯,马上就要讨伐齐国,忙派大臣陈无宇随同就要返回楚国的蒍启强再到楚国,以求兵抗晋。应齐庄公之邀,楚康王马上就组建起了楚、蔡、陈、许四国联军再次杀向郑国,以缓解齐国所受的军事威胁,晋国只好放弃了正在进行的攻齐之战,率军回救。楚康王见战略意图已经达到,就撤军回国。

公元前547年(楚康王十三年)春,楚国与秦国联合向东攻打吴国,军抵雩娄,见吴国戒备森严,防守有道,便兵锋一转,杀向郑国,一举攻克郑国国都,俘获了郑国的印堇父、皇颉两位大将。印堇父被作为战利品献给了秦国,皇颉则被楚国囚禁。

公子围(就是后来的楚灵王)为了邀功,与大夫穿封戌争夺皇颉,但这个穿封戌也不是吃素的,况且这确实是他当场俘虏的,哪能轻易让他人占据自己的功劳呢?二人相持不下,于是楚康王让太宰伯州犁评判。伯州犁虽位至高官,但他原是晋人,不愿轻易得罪楚国这些贵族权臣,尤其不能得罪公子围,所以他为求自安,只能偏袒公子围。善于计谋的他,当然不会在面上让人看出他的意图,于是他对着两人说道:“你们二位争夺的这个俘虏是一位君子,我们去问问他不就知道真相了吗?”他当着皇颉的面,故意抬高手,指向公子围介绍道:“这位是我们君王的弟弟公子围!”手又低了低,指向穿封戌说道:“这位是方城的一个县尹!”接着,他问皇颉:“你说,是哪一位把你抓住的?”皇颉一看就明白了,应声说道:“我遇到王子,被王子打败了。”这意思很明白,他是被公子围俘虏的。穿封戌气得七窍冒烟,拔了剑就要杀向公子围。公子围逃得快,才没被刺中。最后还是楚康王出面,同时对两人进行奖励、宴请,才得以调停。

同年,仍然臣服于楚国的许国与已附晋国的郑国发生冲突。许国国小兵微,奈何郑国不得,许灵王亲赴楚国请援兵伐郑,然而楚兵未出,许灵王就病逝于楚。楚康王信守诺言,统兵伐郑,取胜后才归楚葬许灵公。

纵观楚康王的伐郑之战,有时是为了与晋争夺对中原一带的控制权,有时是为了替手下的附属国报仇雪恨,有时是为了从侧面缓解盟国所受到的军事压力。其战虽并不激烈,场面并不宏大,但却将一个执著向上、疾恶如仇、奋发有为的楚王形象入木三分地刻画在我们的脑海。

楚康王时期,楚国面临着东有吴国侵扰、北有晋国争夺的这样一种腹背受敌的政治环境。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楚康王实施了远交近结的外交战略。

公元前559年,晋国率联军攻打秦国,秦国向楚国求救,楚国借机与秦建立同盟关系。公元前555年,晋国又攻打齐国,楚康王派军讨伐郑国,迫使晋国放弃齐国而解救郑国。齐灵公对楚康王危难之际出手相救,非常感动,两国再次缔结盟约,建立友好关系。这样,楚康王就西结秦、东联齐,有效地牵制了晋、吴的威胁,特别是给晋国增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得晋国在制定对外策略,尤其是对待楚国的政治态度方面,不得不谨慎。

关于陈、蔡、许、卫这些小国,它们惯于见风使舵。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些小国,楚康王颇费周折,以军事打压和外交斡旋相结合的政策,多次瓦解了它们投靠晋国的谋划,使得它们依附于楚国,同楚国建立友好关系。如公元前553年(楚康王七年),蔡国司马公子燮借口楚国经常讨伐蔡国,企图投靠晋国。楚康王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向蔡国施压。蔡国国君认真考虑了与晋、楚的政治关系及发展前途,认为蔡国距离楚国近,摆脱不了这一大国的控制,既然这样还不如倒向楚国,有这棵大树罩着,可以更好地乘凉。为了表示对楚国的友好诚意,蔡国国君下令处死了公子燮,与楚国缔结盟约。

陈国也同样。陈国有庆虎、庆寅两兄弟,他们与公子黄矛盾很深,为了铲除公子黄及其势力,他们想求助于楚国。于是,他们派人向楚康王进言,陈国公子黄与蔡国公子燮一样,想策划陈国投靠晋国,请楚康王出面救救陈国。楚康王当然不会拒绝,立即发兵征讨,公子黄只好弃城而逃。三年后,陈侯出访楚国,庆氏两兄弟趁机谋反篡权,想归附晋国。陈侯恳请楚康王帮其剿灭叛乱者,保护陈国社稷。楚康王爽快地答应了,派兵前往镇压,赶走了庆氏两兄弟,铲除了他们的势力。同时,楚康王命人护送陈侯和早已归楚的公子黄回国。国家失而复得,陈侯对楚康王危难之际的救命之恩,非常感激,遂与楚国签订永世称臣纳贡之盟约。

当然,不论楚国还是晋国,内外矛盾都很多,双方的统治集团也无力继续发动大规模的争霸战争,他们实际上都在渴望和平,以便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而追随这两大诸侯国的那些小国,更无心也无力与它们周旋下去,夹板气的感觉让人无法忍受,所以停止战争、寻求和平,成为它们共同的夙愿。宋国是最受冤枉气的小国,吃的苦头也最多,故它主动、积极、热心地充当了晋、楚第二次弭兵之盟的发起者。

宋国大夫向戌与晋国的大夫赵武和楚国令尹子木关系很好,开始游说于两国之间。他先来到晋国,向赵武说明来意。晋国大夫韩宣子说道:“战争确实给百姓带来了苦难,也消耗了大量国家财富,完全消除战争,这很难,但少一些攻伐,我们还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应该答应向戌的提议,否则,如果楚国先允诺,并以此来号令诸侯,那么我们晋国就陷于被动,从而真正失去霸主的话语权和地位了。”赵武等人觉得这番话很有道理,于是晋国就接受了向戌的倡议。随后,向戌又来到楚、齐、秦等国,同样进行一番游说,这些诸侯国都答应了。

公元前546年(楚康王十四年),楚、晋、鲁、蔡、卫、陈、郑、许、曹、滕等国的代表齐聚于宋国,举行春秋时期的第二次弭兵之会盟。

大家都按时进入会场,当然各国的军队只能驻扎在郊外。当楚国代表翩翩走来时,一些诸侯代表吸了一口凉气,因为他们看到楚国代表的外衣里穿着皮甲。晋大夫叔向说:“大家不用担心,一个大国,在这么多诸侯会盟时,如果作出不守信用、背信弃义的事,一定没有人愿意归附它,它就会成为孤家寡人。”其实,楚国根本没有要发动武装袭击的计划,至于皮甲的穿戴,可能与他们的习俗有关。

在盟约内容方面,宋国起草了一个初稿,会上让大家讨论,然后再由宋国负责修改,经各国最终确认后,再正式签订盟约。

开始楚国令尹子木提出,跟从楚、晋两国的诸侯互相朝见。赵武反对这一点,他认为,晋、楚、齐、秦四国地位平等,晋国不能指挥齐国,楚国也不能指挥秦国。其他诸侯代表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协议结果是,除了齐、秦两大国和附属于它们的小国外,原来分属于楚、晋的各国现在变成双方的附庸国,对两国要尽同样的义务。

会盟还有一个仪式,即歃血盟誓。这时候,晋、楚都想先来。晋人的理由是,晋国本来就是诸侯的盟主,从来没有人在晋国之前歃血的。楚人的理由是,既然你们已经承认齐、秦、晋、楚地位平等,如果晋国永远都在前面歃血,不就意味着不平等吗?而且楚取代晋成为盟主已经很久了,这次也该由楚国先歃血了吧。晋国叔向见双方争执不下,就劝赵武让步,由楚国先歃血。

这次弭兵之盟的签订,使得近半个世纪中原地区的战争大大减少,呈现出和平友好的景象,对于各国的百姓生活和生产是十分有利的。当然,这样的会盟,只不过是大国之间的一次平均瓜分而已,一些小国永远都是受奴役和压迫的对象。

第二次弭兵会盟也意味着楚、晋争霸接近尾声。而公元前537年(楚灵王四年),晋平公将女儿嫁给楚国,晋、楚长达百年的争霸战争基本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楚国与长江下游的吴国之间的争霸斗争。

客观而言,弭兵之会中楚国得到的东西远比晋国得到的东西多。此后,楚国北面的威胁基本得以解除,楚国可以将全部之力转向与吴争战。

楚共、康王时代,在先祖开疆扩土、入主中原、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楚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繁荣兴盛,硕果累累。大量考古实践证实了这一点。如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河南淅川县下寺的24座楚墓,所出大量青铜器,显示出楚国青铜铸造的新工艺,证明早在春秋时代楚国已有高度发达的熔模铸造工艺,令当今世人为之惊叹。西方的熔模铸造技术,虽发明得比中国早,但发展得却比中国慢。西方所留下的古代熔模铸造品,与楚国相比,显得有些粗糙、简单。

楚国的青铜礼器虽最初来自于对中原的学习与模仿,但到春秋时代,已发展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工艺了。尤其是楚国的青铜编钟,超过了同时期的中原水平。铸造青铜编钟,要求具有很高的技艺,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事先必须设计好各件钟的不同声响,制作好各件钟的不同熔模,调剂好各种材料的配比,然后才可以正式铸造。古人没有现代的科学仪器,全凭经验来把握,因此没有非常娴熟的技艺,是不能胜任这一工作的。下寺所出的甬钟,最大的通高1.22米,重达160.5公斤。楚文化青铜器的总体风格是器型清秀,工艺精巧,纹饰富丽。

在语言文化方面,这一时期的楚人,已能熟练地使用中原语言,还常常引经据典,这对促进华夏民族一统是有积极意义的。

楚康王在位15年,公元前544年(楚康王十五年)病死,其长子继位,是为郏敖,以叔父公子围担任令尹,执掌朝政大权。

公子围是个贪婪暴戾之人,有很大的政治野心,根本不把他的这个侄子放在眼里。他当了令尹一职,便拉拢朝中大臣和贵族,扩充自己的党羽,甚至常以国君自居。这不仅引起宋、陈、郑、卫等周边诸侯的不满,而且使得楚国国内怨声载道,对其产生了仇恨。有一次公子围出去打猎,一个叫芋尹无宇的大夫看见他竟挂着国君才能使用的旌旗,愤怒地砍断了旗杆,并骂道:“一个国家怎么能有两个君王,还不反了天了。”

公子围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更加狂妄,不断地打击那些不服从于他的忠诚之士,以削弱反对他的力量。

公元前541年春,公子围亲自前往郑国迎娶丰氏女为妻。由于随行士兵很多,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往郑国国都,像是打仗一样。将入国都时,郑人将其拦截下来,理由是公子围这样的阵势不像是来娶亲的,倒像隐藏某种祸心。公子围为了尽快见到日思夜想的心爱之人,只好命令士兵倒悬箭囊,以示无箭可藏,这样才被允许进入城内。迎亲之后,他参加一个诸侯会盟,气派俨然像一个国君,随从诸侯对其颇有微词,但他毫不理会。

是年冬,公子围奉命出使晋国,伍举为副使。当他们走到楚国边境时,有自己的密探禀报郏敖病重。公子围觉得机会来了,于是他一方面命伍举继续出使晋国,以免引起他人怀疑;另一方面自己率领亲信秘密返回楚国国都。当他回到国都自己的府中后,连夜策划夺位行动,让自己的党羽包围了王宫,而自己假惺惺地进入宫殿,来到侄子的床前,握着侄子的手说道:“听说你生病了,叔叔赶紧回来看看你,不要紧吧?”他一看郏敖还处于高烧、昏睡状态,便趁机解下自己帽子上的缨带,亲手勒死了自己的侄子。这时屏风后面的宫女正带着郏敖的两个儿子前来看望父亲,一看到那惨状,他们一下子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说时迟那时快,公子围一个箭步蹿上去,拔出宝剑,刺死了这两个可怜的小孩。

公子围派人前往敖地杀死了太宰伯州犁,这也是伯州犁为了苟且偷安而放纵的后果。公子围的两个弟弟,听到哥哥发动宫廷政变,一个跑到了郑国,另一个跑到了晋国。其他大夫和贵族也不敢公开对抗。这样,公子围控制了朝中大权,登上了国君的宝座,即楚灵王。

楚灵王即位之初,晋国有贤臣叔向,郑国有贤臣子产,齐国有贤臣晏婴,北方相对和平、安宁。而这对楚国争霸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