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楚史传奇(北望长安系列丛书 )
5599800000021

第21章 亮剑:雄踞大江南北的盛世豪情(11)

此地不可久留,伍子胥背着孩子匆匆离开了。当他走出几丈远时,只听“扑通”一声,回头一看,渔夫连人带船一起投入江河之中了。伍子胥流着眼泪,向船沉没的方向磕头拜谢,对这位渔夫肃然起敬。

伍子胥来到吴国境内,才松了口气。此时他已身无分文,孩子又饿得哇哇大哭,只好沿路乞讨。一路艰辛,终于到了吴国国都,见到了吴王僚。

伍子胥吃饱饭后,大力向吴王宣讲进攻楚国的好处,说得吴王频频点头称道。而一旁的吴国公子光却极力反对征伐楚国,认为伍子胥是想报私仇而故意煽动,君王不能轻信他的话。伍子胥一眼看穿了公子光的算盘,他知道,公子光一向是主张攻打楚国的,今天却一反常态,无非是担心吴王重用他,妨碍公子光的执政地位。既然如此,何不将计就计,助他一臂之力,帮其实现梦想,然后再借他的手伐楚。

伍子胥帮公子光挑选了一位任侠之士,名叫专诸,自己留在吴国边境的乡下,暂时种地,等待时机。

当太子建逃离楚国来到郑国时,他的母亲也因此离开了楚都,来到娘家郧地。当得知儿子被杀的消息后,她悲痛欲绝,接着又听说孙子胜由伍子胥带着逃到了吴国,她便决定也奔赴吴国。

公元前519年(楚平王十年),吴国公子光率兵攻打楚国。太子建的母亲趁机随吴兵来到吴国国都。她千方百计,终于找到了伍子胥和孙子胜,一起在吴国住下,安心抚养,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公元前518年(楚平王十一年),吴、楚发生边民纠纷。起因是两地的养蚕之女为争桑树而相互扭打,事态越闹越大,楚女的家人杀死了吴女的家人,遂引发两地军事斗争。随后,楚平王与吴国公子光直接参战,本来一场小小的民间纠纷,结果却酿成两国之间的军事战争。楚平王率领队伍浩浩荡荡地转了一圈,以为达到了威慑吴国的目的,就回去了。谁知楚师刚撤走,吴师就攻占了楚国的这一边邑。

两年后,即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年仅8岁的太子壬继位,是为楚昭王。楚平王善终,但他把祸患留给了他的儿子楚昭王。楚昭王可谓是楚国的一位中兴之主。

楚平王比楚灵王聪明,他能保持清晰的头脑,装扮成良好的形象,密切地注视着臣僚,对危险的征兆颇为敏感,既不能容忍骄横跋扈的权臣,也不能容忍才高望重的贤臣,这种人一旦出现了,就必欲除之而后快。

楚平王因楚灵王的虐政引起国内动乱而率陈、蔡之师破郢,取而代之。楚平王即位之初,曾施行了一些革弊兴国的政策,但他不久就变得昏庸,重用佞臣费无极,娶太子建之妻秦女,轻信费无极编造的太子建谋反的谗言,株连重臣伍奢父子,逼得伍子胥奔吴。楚内乱以后刚趋稳定的政局又被破坏,埋下了日后吴师破郢、伍子胥鞭楚平王之尸的祸根。楚平王在位13年,这其间楚国政治黑暗的两个重要表现是嫉贤害能的“费无极现象”及由此而产生的“人才外流”现象,这既是楚为吴所败的原因,也是楚以后终至亡国的重要原因。

这30年里,楚、吴之间征战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双方作战达二十余次,其中以楚国进攻的次数为多,吴国多是报复性进攻,互有取胜,但楚国略占上风。总体来看,这期间并未发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决战。

吴国公子光的宫廷政变,使楚、吴战局发生了重要转变。

还未等楚平王的新丧结束,吴国就对楚国发动了攻击。楚国不甘示弱,出动四路大军,对吴军进行拦截,使之进退不得。这样,吴王僚身边的亲信和谋臣基本上全在外率军攻打楚国,公子光觉得机会来了,便和伍子胥推荐的勇士专诸商议谋杀吴王僚。专诸倒是没有拒绝,但他说:“我可以去杀君王,但我家里的老小怎么办?”公子光安慰说:“如果你不幸被捕,那么你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我一定会好好照顾他们的,请放心吧。”于是,二人开始策划这一蓄谋已久的宫廷政变。

吴王僚其实多少有些觉察到了公子光的叛乱之心,当公子光邀请他前往赴宴时,他带上了自己的警卫队,并作了精心布置。从王宫到公子光的府门口布满了吴王僚的士兵,从府门口到坐席旁,也全都是吴王僚的亲兵,要想行刺确实很难,能够进出的只有端菜的人。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公子光早已作了精密策划。他知道吴王僚爱吃炙鱼,就让专诸学会了烹饪技术。同时,他也在地下室埋伏了甲兵。如何携带武器进入,就成了一个难题。因为吴王僚让每一个上菜的人,进入之前先脱光衣服,接受检查,再穿上他准备的衣服才能上菜。即使上菜的时候,也必须得跪在地上,以膝盖前行,慢慢放在几(即现在的餐桌)上。

但这也难不倒聪明的公子光,他让专诸把一把锋利的短兵器藏在鱼肚里,做得让人难以看出一丝破绽。吴王僚觉得自己做得很精细了,于是高兴地喝着、吃着。不一会儿,公子光假装脚疼,躲到地下室了。吴王僚借着酒兴,拥着美女,大声喊道:“我爱吃的炙鱼怎么还不上来?”专诸赶紧端着这道美味走上前来,他脱光衣服接受检查,换好衣服,继续端着菜,以膝前行。吴王僚亲兵的利剑几乎碰到了他的身上。当靠近吴王僚的席时,他把鱼放在几上,突然扒开鱼肚,拿出准备好的短剑,快速地向吴王僚刺去,但同时,吴王僚亲兵的两把利剑也刺进了他的胸膛。吴王僚“哎哟”一声,倒在了地上。专诸也鲜血直流,嘴角露出了胜利的笑容。这时,早已埋伏好的公子光,率领自己的甲兵冲出来,控制了整个局面,杀死了吴王僚的亲兵。

公子光就这样夺取了王位,即位后即吴王阖闾。他论功行赏,任命专诸的儿子为大夫,伍子胥为行人,管理朝觐聘问的事务,并参与军政大事的谋划。

从此,吴王阖闾在谋士伍子胥的支持下,开始了争霸行动,伍子胥也借着这棵大树逐步实现自己的复仇梦。二人相得益彰,使吴、楚关系进入了一个紧张而激烈的争夺时期。

伍子胥是一个非常善于发现人才的人,前面我们讲的勇士专诸,对吴国政局的重大转变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后他发现的一代军事家孙武,更是对吴国的争霸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孙武的祖先居住在陈国,因避祸而到了齐国。他的祖父陈书为齐国大将,因征战有功,而被赐姓孙。孙武从小就喜欢武术,具有军事天赋,后因齐国内乱,被迫来到吴国。伍子胥在浪迹吴国时,有幸结识了这位伟大的军事家。

在吴王阖闾当政后,伍子胥把孙武推荐给吴王。经过一席交谈,吴王觉得英雄相见恨晚,立马任命孙武为将军。此外,伍子胥还推荐伯州犁的孙子伯嚭,伯嚭也得到吴王的重用。

吴王阖闾是一个雄心勃勃、有勇有谋的君王,他决心打败楚国,争夺霸主地位。伍子胥、孙武等一批谋士对其的辅佐,可谓如虎添翼。再加上他体恤民情,爱护部下,节俭清贫,励精图治,从此,楚、吴争衡中楚对吴的进攻阶段转变为吴对楚的反攻阶段。

在吴国发生政变不久,楚国也发生了近乎动乱的危机。惯于造谣和进谗的费无极,为了打击一些忠臣、贵族,铲除他升官发财的绊脚石,开始设计陷害他人。左尹郤宛为人正直,深受国人爱戴,费无极和鄢将师却对他恨之入骨。有一天,他见到郤宛说:“令尹囊瓦想到贵府拜访,不知是否方便?”郤宛也没多想,说道:“令尹前来,我怎敢不接待?”费无极接着说:“据我了解,令尹囊瓦喜欢兵器,假如你在门外放一些精美的兵器,那么令尹看到一定格外高兴。”郤宛说这好办,于是设宴请令尹囊瓦前来。而费无极又来到令尹囊瓦家中,对他说:“我听说您要到郤宛家中作客,我劝您还是别去了。”令尹纳闷地问道:“为什么?”费无极说道:“郤宛请您前去,是要谋害您。您要不信,看看他家门口是不是放着兵器。”令尹派人前往察看,果然在门口发现兵器。囊瓦大怒,鄢将师趁机表示自己愿意替他惩罚这个不识抬举的郤宛。于是,鄢将师率兵杀死了郤宛及其家人,还连带杀了其族人。被杀的族人后代,在国都大声喊冤。这时,令尹囊瓦部下也进言说:“您怎么能相信费无极这样的小人,您现在杀了那么多冤枉之人,国人会嫉恨您的。”令尹囊瓦为了平息国人的怒气,派人处死了费无极和鄢将师,尽灭其族。这个卑劣、无耻的小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下场。正是他,把楚国一次次推向险境,使像伍子胥那样难得的贤才被迫跑到他国,为他国服务,而报复自己的祖国,留给后世楚人难以解开的一个心结。

公元前512年(楚昭王四年),吴王阖闾要求徐国和钟吾两国引渡他的两个弟弟回到吴国,但这两个小国并没有听从,而是把他们送给了楚国,楚国还盛情款待他们,并安排一定的职务,赐予部分领地,为二公子筑城。这是故意气吴王,与吴国过不去。吴王对此很是气愤,下令攻灭徐国和钟吾。

同时,吴国开始策划攻打楚国。吴王阖闾向伍子胥请教如何伐楚。伍子胥建议三分吴师,轮流侵扰楚国。不久,吴王把朝政大权交给了伍子胥。在伍子胥的精心治理下,吴国的国力得到了飞速提升。这时的吴国,人才荟萃,盛极一时,令各诸侯国为之刮目。阖闾为明主,伍子胥为贤臣,孙武为良将,三美兼得,世难其遇。

吴军发动了对楚国的讨伐,一举拔舒,攻杀了吴王阖闾的两个弟弟。此时,吴王阖闾想直捣楚国国都郢,但孙武认为,民众疲惫,不宜远征,以后再等待时机。吴王从其议,班师回朝。

第二年,即公元前511年,吴师两度袭击楚国,都是打完就撤退。

公元前508年(楚昭王八年),楚国的一个附庸小国桐(在今安徽桐城西北)叛楚。但让楚人没有想到的是,吴国出兵攻打桐。其实,这是吴国放的一个烟幕弹,故意让楚以为吴人无意伐楚,反而帮助楚国惩罚附庸国的叛变。同时,吴王暗派人放风让楚袭击吴国。令尹囊瓦不知是计,率兵伐吴。

吴师由伍子胥亲自指挥作战,他们采取诱敌深入、灵活作战的战术,击溃楚师,俘获了楚公子繁,取胜而归。吴王下令国人抓紧备战,铸造兵器,操练人马。

公元前506年(楚昭王十年),一场几乎使楚人亡国的危机发生了。

惯于外线作战的楚人,惯于灭人之国、夺人之地的楚人,是不会想到会有敌国直插楚国的心脏——郢都的那一天的。待到吴师果真冲入他们的国都时,所有楚人都不知所以然,像是在做梦,但梦醒时分,差一点做了亡国奴。

对吴国来讲,直捣楚国国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路途遥远,需要坚实的后方补给。同时,虽然吴国在兵器和士兵的作战能力方面相对于楚国要占上风,但人数却远远不如楚国。要想取胜,必须出其不意,打其不备。这样,仅靠吴国自己的后方补养,是不可能的。因此,吴国现在需要在吴、楚的中间地带寻找几个盟国,如果得到它们的支持和援助,那么吴国就有了取胜的重要保障。

而吴王苦苦寻找的盟友竟是楚人拱手相送的。蔡国和唐国是楚国的两个附庸国。有一次,蔡侯前往觐见楚昭王,在其行囊中,有两件华贵的裘袍和两副精美的玉佩。他来到楚国国都时,楚国令尹囊瓦先接待了他,待第二天上朝时,带着他觐见楚昭王。蔡侯准备把其中一件裘袍和一副玉佩送给楚昭王,剩下的自己穿戴。囊瓦一看到这么精美的东西,心里直痒痒,不断夸赞这些东西如何好,示意蔡侯把他准备自己留下的那一套送给他。蔡侯并没答应他,不料囊瓦派人挟持他,没有让他回国。

大致与蔡侯朝见楚昭王同时,唐国国君唐成公也来觐见。这位国君乘坐的两匹马可谓宝马,囊瓦同样示意唐国国君送给他。唐成公也没有答应他,也被迫待在楚国。

这一待,就是三年。公元前507年(楚昭王九年),唐成公觉得不能继续滞留在楚国,不然自己的王位也保不住了,于是就把心爱的两匹骏马送给了囊瓦,这才得以回国。蔡侯见此,也只能忍痛割爱了,把自己穿戴的裘袍和玉佩送给了囊瓦,这才得以回去。过汉水时,蔡侯终于憋不住心中的怒火,大声吼道:“天下诸侯,无论是谁,只要伐楚,寡人甘冲前列。”说完就把一块随身带的玉璧狠狠地投入汉水中,暗暗发誓,再也不南渡汉水,意思是不再进入楚国朝见楚王。

离开楚国后,蔡侯并没有直接回蔡国,而是直奔晋国,请求晋人讨伐楚国。为了表示诚意,蔡侯留一个儿子在晋国做人质。

公元前506年春,晋、齐、鲁、宋、陈、郑、卫等18个诸侯国在召陵会盟,商讨伐楚大计。但晋大夫荀寅也像囊瓦一样贪婪,他向蔡侯索要珍贵的礼物,蔡侯不给,他就建议主盟的晋上卿范献子不要轻易攻打楚国。范献子听信了这个小人的话,结果这次会盟并没有实质性成果。这让蔡侯等人对晋国很失望,他们不得不寻求新的盟主来为他们主持公道,洗刷耻辱。

是年冬,蔡侯派一位公子到吴国做人质,请求吴王伐楚。经蔡侯积极努力,吴、蔡、唐三国组成一个小的联盟集团,开始策划伐楚。其实,在这之前,吴王曾派伍子胥北上,试图组织一个反楚的大联盟,但无功而返。

这样,吴国的后方补给就有了保障。十一月,在没有任何征兆的前提下,吴国来了个不宣而战,直捣楚国的国都。这次讨伐,吴国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力量,可谓下了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