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楚史传奇(北望长安系列丛书 )
5599800000022

第22章 亮剑:雄踞大江南北的盛世豪情(12)

仅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吴师便一举进逼到楚国国都,楚师溃不成军。楚昭王慌乱之中带着随从和妹妹弃都而逃,南渡淮水时,遇到吴师。楚昭王命人上岸,用象群阻击敌军。部下们遂在象尾上一一系上火把,并点燃,驱赶它们向吴师攻击。

慌乱中,他们不敢继续停留,便逃亡到了郧地。这时郧公为斗辛,其弟为斗怀和斗巢。斗怀要加害楚昭王,因为他要替父亲蔓成然报仇。郧公斗辛则认为,君主在落难时,臣子是不能落井下石的,而是应该保护他,再者说天不灭楚,他们也不能做对不起国人的事。于是,他亲自与弟弟斗巢护送楚昭王进入随国。

就在楚昭王逃离国都一天后,吴师攻下楚国国都郢。当时的楚都,一片火海,只听到人的惨叫声、马的嘶叫声。大地在颤抖,天神在徘徊,左右为难,是否要下去解救这个狂妄多年的楚国。伍子胥作为吴师主帅,为了报仇雪恨,又杀回来了,起初他很得意,觉得终于实现了自己忍辱负重多年所要得到的,甚至对楚平王鞭尸三百,但作为楚人,当他看到自己的祖国一片凄惨时,他落泪了,毕竟他也是人。

吴师以征服者的高傲姿态,按照功劳大小、尊卑等级,纷纷住进了昔日楚王所享受的豪华宫殿和大臣、贵族们的官邸、府邸。

虽然楚昭王一行人跑到了随国,但吴师紧追不放,令他久久不能安定。吴王威逼随国交出楚昭王,说天命所归,吴人是奉天命来灭楚国的,也是来拯救随国那些常年被楚国欺压的小国的。

楚昭王有一个庶兄叫子期,长得有点像楚昭王。在吴人紧逼随侯要人时,他先让楚昭王逃出随都躲避,自己则假扮成楚昭王,让随侯带他前往见吴人。随侯听后非常感动,觉得还是不忍心这样做,无奈之下,进行占卜,让神来决定吧。结果,神警示:如果交出楚昭王,对随国大大不利。在随国的坚持和努力下,楚昭王终于得到了一个避风港湾,暂时可以存活下来。吴人也只好撤离,楚昭王再次进入随都,歃血与随侯盟誓。

楚昭王在逃离过程中的种种表现,让跟随的人很感动,也对这位君王有了信心,他们觉得一定要保护好君王,这是他们复国的希望。如在逃跑时,楚昭王的一只鞋掉了,后有追兵,他却不顾危险把它捡了回来。当他们到达随国时,随从问他说:“君王,您为何冒着生命危险去捡一只普通的鞋呢?”楚昭王说:“它是随我出来的,也应该随我回去。”意思是说,你们这些人是跟着我跑出来的,我要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把你们安安全全地带回国都。大家一听,都激动而高兴地掉下了眼泪。

吴人虽然占据了楚国国都,但时时刻刻遭到抵抗。楚人历史血统中的怀旧、爱国、尊君,特别是尚武好斗、不服输的那股精神,使得吴人就像陷入一片泥潭之中,越陷越深。他们把事情想得简单了,觉得武力可以征服一切,事实上,灭国必须灭其史,意思是要想灭亡一个国家,必须彻底消灭国人的意志力,而不是战斗力。那些曾受楚昭王恩惠的百姓,拼命抵抗吴师,吴王阖闾甚至有一夜五次变换住处。楚人在没有将帅的统领下,自发组成小队,誓死抗争。

没过多久,吴人撑不下去了,他们只好匆匆撤出楚国国都。得知吴师退却,随国派人护送楚昭王回国。楚昭王回到国都一看,满目疮痍,觉得对不起全城的臣民。他一边封赏护驾和誓死抵抗的将士和臣民,一边慰问救济受难的百姓。为了尽快从这场噩梦中走出去,他决定迁都,重振国业。新的都城仍名为郢,以示不忘国耻,只不过称为“栽郢”,旧都则被称为“鄢郢”。

公元前505年(楚昭王十一年)秋天,吴国国内发生内乱,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为了夺取权力,率兵先回吴国,自立为王,但很快就被吴王打败,逃到了楚国。随后,秦、楚联军多次击溃吴师,吴王不得已率大军回国。

正当吴、楚争夺霸主之时,会稽山下的越国兴起。公元前510年(楚昭王六年),越受到吴国进攻,这样吴、越矛盾加深。所以,在吴师大举进攻楚军时,越人趁机袭击吴军的大后方。这也是吴师不得不撤退的原因之一。

历时10个月的大战就这样落下了帷幕,可以说吴国大获全胜。他们以精湛的战略和战术袭击了楚国,以寡敌众,以少胜多,他们的胜利来之不易。但他们从最初的有道伐无道,变成了后来的无道伐有道。若从长远来看,似乎楚人胜利了,起码在道义上战胜了吴国。东汉史学家班固曾言:“楚昭王,善败而不亡者也。”这场大战让郢都的臣民及其后世,永远牢记这个难以忘怀的岁月和历史片段,也让他们感恩于那个时代的明主楚昭王。唐代大诗人韩愈来到此地时,曾题曰:“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

申包胥是楚昭王特别嘉奖的一位将军。他最初和伍子胥关系很好,当时伍子胥逃离楚国时遇到了他,他并没有为难伍子胥。伍子胥也向他说出了心里话:“我一定要覆灭楚国。”申包胥答道:“如果你灭了楚国,那我一定恢复楚国。”楚昭王逃到随国后,申包胥连夜奔赴秦国,请求秦国出面解救楚国。秦哀公说:“你先休息,我们得开会研究研究。”申包胥说道:“我们的君王现在过着以泪洗面、颠沛流离的生活,我怎么能安享生活呢?”于是他靠着秦宫外的一棵大树坐着,一连哭了七天七夜,嗓子哑了,眼泪流干了,已经奄奄一息了。秦国君臣一看,也有些感动,觉得楚国能有这样的忠诚将士,复兴是迟早的事,当然也想借机发点小财,于是秦国答应出兵救楚。

申包胥谢绝了赏赐,他说:“我所做的一切,是我的本职所要求的,并不是为了我自己。”

起初楚昭王要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申包胥,可他的妹妹不愿意。因为在她逃跑途中,一个随从时刻保护她,甚至在危难关头还背着她,她觉得他们的心早已在一起了。患难之中见的是真情,是毫无等级、尊卑的纯真感情。楚昭王也没再勉强,不仅答应了她,还封赏给她的这位患难之夫以乐尹这样的官职。

还有一位也谢绝了赏赐,那就是蒙谷。他在听说楚昭王离开国都后,自己冒着生命危险潜入王宫,带走了《鸡次之典》,使楚国以后有章可循。但他辞赏不受,也不愿意为官,隐居山林之中。

令尹子西、司马子期,护王有功,受赏。斗辛、斗巢等人,均得到了奖赏。对于斗怀,子西认为不应该奖赏他,因为当初他是打算处死大王的。楚昭王摆摆手说:“不要这样说嘛,他要害死寡人,那是小怨,而他和他的哥哥们还保护我们,这是大德,应该得到奖赏。”

子高因功受命为叶公,叶县邻近中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非重臣是不能担任此职的。

公元前504年(楚昭王十二年),郑国趁楚国内伤未愈,率兵攻打许国。楚人此时只能置若罔闻,无暇也无力顾及。吴师又继续伐楚,楚军一度失利。吴师不敢太冒进,害怕遭受上次的教训,适可而止,退兵回国。

公元前496年(楚昭王二十年),吴、越进行决战,吴王阖闾受伤而死,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从此,吴、越争夺代替了吴、楚争霸。时近百年的吴、楚争衡,到此就基本结束了。

楚人休养生息了两年,基本恢复了元气,又想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顿是一个小国,因叛楚向晋,楚便发兵伐顿。

第二年,楚国又灭了胡国。因为胡国在吴、楚大战时,趁机掠夺楚国边境县邑。

蔡国在吴、楚大战中充当了重要角色,是吴胜楚败的重要因素。对这个昔日的盟友在关键时刻的背叛,楚国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忍受的。公元前494年(楚昭王二十二年),楚与随、陈、许合兵围蔡国国都。子西命人筑城准备攻打蔡国国都。蔡侯害怕,忙命男女列队出城投降。楚昭王宽容了他们一次,同意蔡人迁移到吴国的附近。

吴败楚,楚人一直忧心忡忡。可子西却认为,吴王夫差正在走自取灭亡之路,不值得害怕。

公元前489年(楚昭王二十七年),吴国伐陈国。楚昭王率兵前往救陈国,驻兵于城父。自春至秋,双方相持不下。此时,楚昭王突然病重。恰巧他看见太阳边上接连有三片红云,觉得奇怪,派使者前往咨询周太史。周太史告诉使者,这将是楚昭王受祸之兆,如果举行禳灾祭典,就可使这一不祥之兆移到令尹、司马身上。楚昭王听后,说道:“令尹、司马全都是寡人的心腹大臣、得力助手,功勋卓著,寡人哪能为了自己把灾祸转给他们呢?”楚昭王没有这样做。有人占卜,说是惹怒了河神,必须祭奠才能消除灾祸。楚昭王又反对。当时的孔子听说此事后,对楚昭王大加称道:“楚昭王知大道矣。”

楚昭王久闻孔子大名,想请他前来指教。孔子也想一睹这位明主的风采,结果受困于陈、蔡之间。门生子贡忙向楚昭王告急,楚昭王派人前去解围。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并没有留在楚国。

楚昭王这时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于是他命令子西继承王位,子西不同意;又命子期继承王位,子期也不愿意;最后命令子闾(公子启)继位,子闾推辞了多次,没办法才勉强答应下来。

没过几日,楚昭王驾崩了。子闾与子期等人商议,秘不发丧,他们都没有争夺王位,而是秘密派人迎接楚昭王与越女所生的一个儿子熊章继承王位,即楚惠王。楚惠王立,楚师才回国。

这时的楚国已从困境中走了出来,国力渐盛,民众安宁。社稷转危为安的教训、公族融合和谐的气氛、臣僚志同道合的协作,造就了楚惠王温和、谦恭的性格。

楚惠王在位的最初十年,楚国是一个民众安居乐业的诸侯国。而此时在“国际”舞台上异常活跃的则是吴王夫差,他并不满足于父王对楚的胜利和自己打败越国这些功业,傲慢自大,以霸主自居,肆意践踏他国国土,成了当时“国际”冲突的元凶。

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十年),楚国打破了往日的沉寂和安宁,国都发生了一场内乱,史称“白公之乱”。

白公,即太子建的儿子胜。胜原逃到吴国。三十多年过去了,胜从一个嗷嗷待哺的襁褓幼儿,长成强壮的中年人。楚惠王二年(公元前487年),此时担任令尹的子西,是楚平王的儿子,即胜的叔父。子西觉得,胜是楚王室的嫡系血统,应该把他接回来。但叶公子高并不同意,理由是他听说胜奸诈阴险,弄不好会给楚国带来祸患。子西反驳道:“我怎么听说他诚实勇敢、敢作敢为呢?让他回来到边疆做一个管理者,保卫边境安全吧。”叶公子高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道:“如果召他回来,你会后悔的。”子西还是派人把胜接回楚国,命其管理一个叫白的县邑(在今河南息县东),所以称为白公。这个地方与吴国接壤。

为了实现母亲的遗言,报杀父之仇,白公胜几次请求攻打郑国。令尹子西虽同意,但迟迟没有行动。公元前480年(楚惠王九年),晋国出兵伐郑,楚国竟派人前去救郑。这样,白公胜非常不满,就把仇恨转移到两个叔叔身上。同时他还认为,他有楚王室的嫡系血统,是楚平王的嫡长孙,有资格继承王位。所以他想杀死子西和子期,然后从楚惠王那里争夺王位。

有一天,子期的儿子前往白县拜访白公胜,一进院子,看见白公胜在磨剑,就好奇地问道:“大哥,你怎么自己磨剑?”白公胜答道:“大家都说我率直,那我就不瞒你了,告诉你,我要杀你的父亲。”子期的儿子一听,先是一惊,然后定了定神笑着说:“你是在开玩笑吧。”白公胜严肃地答道:“你看我像是在开玩笑吗?”子期的儿子赶紧回来告诉了伯父子西。子西听后,觉得根本不可能,说:“胜就像一个蛋,是在我的翅膀下成长的,以后我死了,令尹、司马还不是他的?他根本没必要这么干。”白公胜听到此话后,暗暗高兴:“你这个骄傲的家伙,要是不杀你,我就不是白公胜。”

白公胜开始罗织党羽,积蓄力量。他对谋士石乞说:“我们只要有五百甲兵,就可以对付君王和两位大夫(子期与子西)了。”石乞说道:“现在很难招收五百甲兵,在街市南边倒有一个勇士,听说他一个人可以抵得上五百人,我们不妨找他帮忙。”于是二人立马起身探访这位神奇的大力士。起初他们谈得很好,但当白公胜提出想请他前往刺杀君王和两位大夫时,这位勇士严词拒绝。白公胜再三劝说,并以重金支付报酬,甚至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这位勇士也不答应。他们很无奈地离开了,石乞悄悄对白公胜说:“我们不能放他走,这样他会告密的。”白公胜说:“不用了,他既然这么不为利诱,不怕危险,那么他是一个正直之人,不会走漏风声的,放心吧。”

他们回到府上后,继续商议对策,等待时机。公元前479年,复仇的机会来了,吴师对楚国边境进行了侵扰,白公胜率兵打败了吴师,俘获了不少武器和财物。他派人向楚惠王请示,想把这批战利品上交给国都。楚惠王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这一请求。白公胜秘密率领化了装的亲兵押着物品前往王宫,这时子期和子西都在朝中。他一看时机成熟,号令亲兵造反,杀死了子西和子期,劫持了楚惠王。石乞要杀死楚惠王,白公胜觉得弑君是不可以的。一是他并不想篡权夺位,一直以来的目的就是复仇,所以他并非执意要杀死君王,二是他想借挟持楚惠王,暂时控制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