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公胜心里也明白,国人对子期、子西执政以来所取得的安宁很满意,而他杀了他们,国人当然对他愤恨和仇视,况且他挟持君主、杀死大臣的兴兵作乱行为也是国人所不能容忍的,同时他长期生活在吴国,在楚国内并没有培养自己的亲信与实力。鉴于这些考虑,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即借助扶持子闾来稳住局势,稳定人心。子闾是楚平王的儿子,楚昭王的哥哥,也是白公胜的另一个叔父。当年楚昭王死去时,子闾多次辞让王位,在国人心目中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在朝中有着很高的政治威信。但让白公胜未料到的是,子闾坚决不从,最后死于白公胜的屠刀下。
他们把楚惠王关在一个仓库中,由石乞看守。结果,夜里楚惠王被人挖墙救走,并送到其母昭夫人宫中,白公胜对昭夫人还不敢冒犯,这样,楚惠王暂时是安全的。最后,白公胜自立为王。
驻守在蔡地的叶公子高,在国人的请求下,率兵来到国都。都城的百姓听说叶公子高前来救驾,纷纷表示愿意誓死效力。于是,叶公子高从府库里拿出财物分给大家,从武库里拿出兵器武装百姓,就这样开始了与白公胜的决战。很快,白公胜就被打败了。白公胜见大势已去,就上吊自尽了。石乞被俘获,后被施以烹刑。
叛乱平定之后,楚惠王对叶公等人表示嘉奖。叶公受命身兼令尹和司马二职,这在楚国是空前绝后的。叶公镇守北疆,功绩卓著。白公之乱后,他更是威名远扬。没过多久,叶公见局势已稳定,向楚惠王请求辞去令尹与司马。楚惠王开始并不答应他,经再三请求,楚惠王才允许他这样做,但离开前,得定好令尹与司马的人选。于是叶公与楚惠王商议、占卜,最终以子期的儿子公孙宽为司马,以子西的儿子公孙宁(子国)为令尹。安排妥当后,叶公辞别楚惠王,回到叶县,准备退休养老了。
危难可以兴国,白公之乱后的楚国就是这样。这时,楚人周边的中原诸侯比较安宁,它所关注的是东边的吴和越。楚国正在观望吴、越两只老虎相互争斗,但这种坐山观虎斗的局面,很快就被打破了。
公元前476年(楚惠王十三年),越师侵扰楚国东境。其实,这是一次佯攻,越师的目的是引导吴国产生越国已把楚国当作竞争对手的错觉。但楚人并不知情,也没多想,对此侵扰进行了严厉的回击。公孙宽和公子庆奉命追击越师,接着叶公也率兵再次攻打越师。
公元前475年(楚惠王十四年),越师突然袭击吴师,并迅速包围了吴国国都。经过两年多的激战,吴国灭亡,夫差自缢。
早在吴国灭亡前,吴王夫差听信谗言,处死了伍子胥。或许吴国的灭亡,与失去这样一位谋士有很大关联。伍子胥这位人物,是难以评判的。就爱国来讲,伍子胥这个楚人比吴人更像吴人,因此吴国的百姓怀念他,在伍子胥死后两千年,当地百姓仍把他奉为神灵进行祭奠。
对于吴国灭亡的原因,有多种说法,如战国魏人李克提出:“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淮南子》则认为,夫差的纵欲、拒谏等弱点导致的民气虚,是吴国灭亡的主要原因。还有人认为,吴国灭亡是因为夫差亲近了楚人伯嚭,而疏远并处死了伍子胥,即楚人使之兴,楚人亦使之亡。甚至有人提出,吴国灭亡是夫差为西施蛊惑所致。还有人提出,若从深层次原因来看,吴国速兴速亡,与其文化的不发达息息相关。越国之所以很快被楚国所灭,也与越国不重视文化积累有关。
在楚惠王后期,随着越王勾践的去世,越国的形势也出现了衰落的迹象。北边的晋国发生了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动乱,楚国竭力巩固自己在淮水中游的统治,公元前447年(楚惠王四十二年),楚国灭了反复无常的蔡国。接着,楚国往东北方向发展。公元前445年(楚惠王四十四年),楚国灭杞国。然后,楚师继续东进,进逼鲁国。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楚国与秦国建立友好关系。同时,楚国始终没有放松对越人的警惕。楚、越两国舟师多次在长江交战,结果楚军屡屡失利。后鲁班来到楚国,帮助楚国改进了作战工具,如“钩强之备”、“云梯”等,使得楚师连连反击,节节取胜。
公元前432年(楚惠王五十七年),楚惠王去世。他在位长达57年。在所有楚王中,在位超过50年的仅有楚惠王一人。太子熊中继位,即楚简王。
昭、惠时代长达84年,其间楚国遭遇两次惊涛骇浪,几乎灭亡,但楚人再接再厉,奋力抗争,拨乱反正,均成功化解了这两次危机。经历了严酷考验的楚国,以稳健的步伐迈向发展的道路,其文化成就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与共存的其他诸侯相比,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重大考古成果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发掘出土的精美编钟,就是楚文化发达的重要表现。在楚惠王去世前一年,楚惠王赠送了刚去世的曾侯一枚钟。这位曾侯名乙,酷爱音乐,精通声律,出土的那套编钟就是他生前制造、收藏的。
这套编钟制作精美、宏大,性能卓绝,音色浑厚丰满,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具有十二个半音音阶关系的定调器。器物上还有铭文,其内容是乐理,反映出当时楚国和曾国乐学的发展水平。曾是楚的附庸国,位于楚的腹地,附庸国的水平尚且如此,更何况宗主国了。
根据考古出土的青铜器,春秋战国之际,楚国已经创造了冶炼可锻铸铁的技术,这是一项重大发明,不仅使楚国在东亚领先打开了铁器时代的大门,而且使中国冶炼可锻铸铁的技术领先于西方约1700年。迄今已有的铜镜,绝大多数是楚国的铜镜。铜镜的普及和使用,反映了楚人生活状况的改善和审美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楚国在文字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据说,从考古发现来看,毛笔就是楚人发明的。
昭、惠时代,是楚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被誉为楚国思想界的早春二月。齐鲁大地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而在以楚国为核心的江淮大地上,则产生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
楚国最早的学术形态是巫学,巫学并非我们今天所讲的迷信学说,而是一种原生态的学说,它包含原始的科学,如天文、自然地理、医药等;有原始的哲学,即道学的萌芽;有原始的艺术,如诗歌、乐舞和美术等;有神话与传说;当然也有巫术、巫师等。楚国之所以能成为道学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与巫学的发达有着直接关系。
四、变法图强,重振雄风
楚简王在位24年,楚国基本处于安宁、平稳、继续发展的社会状态。即位初北伐灭莒(今山东莒县),以莒为邑。楚人灭莒后,发现魏国行将成为自己的劲敌,于是把战略防御的重心转移到正北面。公元前419年(楚简王十三年),魏与秦争河西。公元前417年(楚简王十五年),楚伐周而援秦,后因秦、魏罢兵而撤退回国。公元前413年(楚简王十九年),楚、齐、秦联合伐魏,但无功而返。
公元前407年(楚声王元年),楚简王去世,其子熊当继位,即楚声王,在位仅6年。楚声王在位时期,楚国社会动荡不安,国事积弊日深。公元前402年,楚声王被“盗”所杀,其子熊疑继位,是为楚悼王。楚声王被“盗”而杀,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楚国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从侧面反映了楚声王的无能错乱和穷兵黩武。所以,他死后,楚国为其上谥号“声”。《史记·谥法解》云:“不生其国曰声。”
战国早期“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不是中小诸侯国的兴亡,而是晋国一分为三,形成赵、魏、韩三足鼎立的局势。三家时而联合,时而对抗,但他们在“国际”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分量也越来越重。
楚悼王前期,楚被三晋所困,国力衰减,国内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公元前400年(楚悼王二年),三晋联军伐楚,楚军失利。公元前393年(楚悼王九年),楚伐韩,虽取得小胜,但引来一场大败。公元前391年(楚悼王十一年),三晋联军伐楚,攻克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和榆关(今河南中牟县一带)两处要地,后因秦国的援助,三晋联军才停止进攻。
面对内外交困的政治局面,楚悼王不甘心就这样下去,他也是一位有雄心壮志的君王,他要为楚国寻找出路,使楚国走上富国强兵的发展之道,继续霸主地位的争夺。早年北方的魏国重用法家李克进行变法,使得魏国国势大振,迅速进入“国际”争夺的行列。这引起了楚悼王的深思,也给他带来很大的启发。于是,他也要尝试对楚国进行改革,期望通过这样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霸业梦想。
历史带给这位楚王的是幸运,恰巧这时魏文侯去世,太子击继位,是为魏武侯,因佞臣进谗,魏武侯开始对一位贤臣吴起不信任,有意疏远,甚至想铲除他。吴起愤而去魏奔楚。这就为楚国变革复兴提供了人才基础。
吴起原为卫国人,家里很富裕。但他并不贪图享乐,而是想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于是,他开始到处进行游说,希望能得到诸侯的任用。几年下来,家业消耗殆尽,邻里乡亲也对他说三道四,甚至耻笑他、侮辱他。一怒之下,他杀了三十多个污蔑他的人,逃出了卫国。在和母亲辞别时,他咬破自己的手指,发誓说:“如果我当不上卿相,那我永远都不会回来。”
吴起先是来到了鲁国,拜孔门弟子曾参的儿子曾申为师,学习儒家学术。他读书认真、勤奋,在师生间也是小有名气。齐国的大夫田居因出差办事来到鲁国,有机会见到了吴起,一席谈论后,对吴起非常赏识,一高兴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吴起。
几年后,吴起听说自己的母亲去世了,他没有回家奔丧守孝,只能默默落泪,悄悄地在野外给母亲烧点纸钱,因为他还没有实现当初的誓言,觉得无脸面对逝去的母亲,同时也害怕被人告发而被捕。但他的老师曾申却认为,儒家是讲究孝的,可以说忠孝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所以曾申对他的不孝行为很生气,一怒之下,与他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没办法,又学起了兵法,且在鲁国当上了大夫。
这时鲁国遭到齐国的威逼和讨伐,鲁穆公听说大夫吴起很有才干,于是想重用他来对付齐国。但鲁穆公转念一想,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重用他确实让人有些不放心。吴起得到这一消息后,果断地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向鲁穆公自荐。鲁穆公这才放心,任命吴起为将军,率兵攻打齐国,结果大获全胜,由此吴起名声大振。
不知怎么,鲁穆公听说了吴起的身世,得知他在卫国曾杀人犯罪。鉴于鲁国与卫国的睦邻友好关系,鲁穆公只能忍痛割爱,辞谢了吴起,让其另谋他国。
吴起只得继续寻求诸侯的理解和支持,他听说魏国重用李克实施变法,国家富强,社会安宁,于是他又来到魏国,通过他人引荐,得到魏文侯的赏识,亦被任命为将军。公元前409年至公元前408年,两年之内,他率兵进攻秦国,一举夺得五城,攻占了秦国的河西地区,又和大将西门豹等攻灭了中山国。由于战功卓著,他被任命为西河守,负责魏国对抗秦国的重任。
吴起在担任西河守期间,认真研读各国兵法,总结以往战争的经验和教训,写成了《吴起兵法》一书。这部兵书可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相媲美,蕴含着他丰富而宝贵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战术。如他提出,军事斗争并非就军事而军事,军事与政治是分不开的。武备的基础是文德,他非常重视军政之间、军民之间、军队内部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将帅要爱护自己的士兵,军令要严明,只有这样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遗憾的是,这样精辟的军事思想和理论,魏国并没有好好吸收,反而拱手让给了自己的对手楚国。
魏文侯去世后,魏武侯继位。公元前390年(楚悼王十二年),吴起受到魏相公叔与贵族王错等人的嫉恨与陷害,被免去了西河守一职。他一气之下,离开魏国,来到了楚国。
楚悼王对吴起的贤能早有耳闻,但并没有敢奢望他来楚国为自己出谋划策。可命运往往就是出乎你的意料。当然,这与楚国不拘一格重人才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吴起也正是因为感受到这种文化气息而来的。楚悼王非常热情地接待了吴起,并马上任命他为宛守。宛是郡名,大致是申县故地。先前是县大郡小,这时则是县小郡大了。该地区是防御魏、韩两国的军事重镇。
吴起任职后,认真操练人马,向楚国将士讲解他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加强防御力量,改进吏治,体恤民情,爱民如子,当地进入了一个稳定而繁荣的时期。特别是吴起进行实地考察,对楚国的民情、社情、国情有了很深的了解,这为他之后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