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楚史传奇(北望长安系列丛书 )
5599800000025

第25章 虽败犹荣:城破国亡的衰败沉沦(1)

“结齐抗秦”的犹豫,“绝齐亲秦”的倾向,这样的政治抉择,让楚国国土大片沦丧,国力大为削弱。从此,楚国由盛而衰直至灭亡。历史是一面反光镜,这一百年的衰亡史,造就了一位伟大爱国诗人和政治革新者的诞生,他就是屈原。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帝国文化的孕育和诞生,亦是这历史的另一面。

一、西生秦患,北绝齐交

楚怀王在位时,楚国逐渐走向衰落。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六年),大司马昭阳率兵伐魏,破魏师于襄陵,夺取魏国八个城邑。继而挥师攻打齐国,这可把齐威王急坏了,一时不知所措。恰好陈轸代表秦国出访齐国,也在齐国国都临淄。齐威王赶紧问他如何是好。陈轸说:“您先别急,让我来帮助您劝退楚师吧。”于是,陈轸来到楚师营中,见到昭阳说道:“请问阁下,按照楚国的律法,作战中攻城杀将者能得到什么好处?”昭阳答道:“可被任命为上柱国,享受上爵待遇。”陈轸又问道:“还有比这封赏更高的吗?”昭阳回答说:“令尹。”陈轸遂说道:“您现在已是令尹了,这可是非常高的爵位了。臣下给您打一个比喻:一个将军把一壶酒赏给他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又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今阁下作为楚相攻打魏国,也没有比令尹更高的爵位赏赐于您。但如果失败,那您的性命和爵位都将失去,这对楚国是不利的,犹如画蛇添足啊。而引兵退却,对齐是一种恩惠,齐国会感激楚国的,这该多好啊。”昭阳听后,还真的撤退了。

大将拥兵自重,擅自下令撤退,这在楚国传统中是很少有的。而楚怀王并没有把这放在心上,根本觉察不出这是一种隐患,关键时刻甚至是亡国的潜在因素。他继续重用昭阳,听之信之。

最初,鼓吹连横之说的是张仪。他是魏国贵族的后代,曾拜师于楚国的鬼谷子。他学成之后,打算在魏国谋职,但魏惠王没有用他。他便携妻子来到楚国,成为令尹昭阳的一名门客。有一次昭阳大宴宾客,张仪也有幸被邀请前去。席上,昭阳拿出精妙绝伦的和氏璧,让大家一起欣赏,实际上是在炫耀。大家传来传去,都说这是块宝玉。之后大家边饮边谈,喝得尽兴,没有人再注意这块玉璧。宴席散了后,玉璧却不翼而飞。有人怀疑说:“张仪穷困,且品行不端,应该是他偷走了。”于是,昭阳命人把张仪抓起来,进行审问,直到打得遍体鳞伤,张仪仍矢口否认。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最后只好把他放了。张仪被抬回住处时,他的妻子说道:“你要是不读书,不到处游说,能受这样的毒打和羞辱吗?”张仪强忍着疼痛,微微抬头向妻子问道:“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苦笑一声说:“不在还能说话吗?”张仪说:“只要舌头还在,就足够了。”可见,在张仪看来,他的优势是游说,只有靠它,才能有出头之日。

公元前329年,张仪离开楚国,去了秦国。七年后,他又回到了魏国。魏国因受到齐、楚的打击,想实施张仪曾提出的联合秦、韩进攻齐、楚的策略,而张仪的真正用意是偏向秦国的,即让魏充当秦国连横政策的带头羊。魏惠王发觉这是个阴谋后,一气之下把张仪赶回了秦国。秦立即派兵讨伐魏国。这对东方各国震慑很大。因此,楚、齐、燕、赵、韩开始对公孙衍的合纵政策感兴趣。

公孙衍也是魏国人,他首倡合纵策略。公元前319年(楚怀王十年),魏惠王任他为相,第二年,公孙衍发起五国伐秦的战略决策,即楚、赵、魏、韩、燕联合攻打秦国。五国之中,楚最强,故推选楚怀王为联军司令,统一指挥作战。但由于楚、燕与秦国的利害关系不同,实际出兵与秦作战的只有赵、魏、韩。结果,秦军获胜,五国伐秦的计划失败了。

楚怀王的另一个缺点是,不懂得珍惜人才。公元前322年(楚怀王七年),魏相惠施因张仪入魏为相而离开魏国,来到了楚国。但楚怀王没有任用惠施,而是派人把他送回家乡。惠施,宋人,是名家的宗师。公元前319年,田忌去齐奔楚,齐宣王及其相邹忌害怕楚国利用田忌危害齐国,就派人唆使楚国封田忌于江南,也没有重用他。

公元前318年(楚怀王十一年),经苏秦游说,楚、韩、赵、魏、齐、燕六国合纵,楚怀王再次为联军司令,攻打秦国。但联军很快就退却了。六国个个身怀鬼胎,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说得头头是道,但真要前往讨伐秦国,都争当缩头乌龟。

虽然楚国君王和臣民以“天下莫富于楚”而自豪,但此时的楚国,物价昂贵,社会风气不正。这就是张仪所言的:“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

公元前316年(楚怀王十三年),秦利用巴、蜀矛盾而一举攻灭了巴、蜀两国,这极大地丰富了秦国的物产,推动了秦国国力的强盛。楚与秦角逐,最大的失策就是听任秦占领巴蜀地区。因为,从此以后,楚国就不得不瞻前顾后了。巴、蜀就在楚的西面,可楚国向来对它们不感兴趣。楚文化辐射力很强,覆盖面很广,向东、北、南三面扩散,唯独不向西面扩散。这与楚文化的平原情结息息相关。楚人从黄河中游到长江中游,一直生活在平原上,时间久了,便形成一种爱平原不爱大山的文化传统。楚人望祀,只祀大川,不祀名山。在这样的文化引导下,楚国积极向北、东、南三面扩张,而在西面仅仅是防御而已。

秦文化与楚文化似乎不同,它属于黄土高原文化形态,既能适应平原,又能适应山地。楚人之所以未能统一天下,或许因素很多,但平原文化的局限性和自我约束性不能不说是其中一大缘由。楚人对巴、蜀不屑一顾,而秦人则虎视眈眈,吞入口中,这样的两种态度,似乎预示着秦、楚争霸的结局,即楚败秦胜。

秦得巴蜀这一富饶之地后,如虎添翼,遂开始对其他六国不同程度的侵伐,比较成功地瓦解了六国合纵这一潜在的政治危机。

齐、楚为了自身利益,结为联盟。齐是东方大国,楚则是南方强国。齐、楚联盟对秦国是最大的威胁。公元前313年(楚怀王十六年),秦以楚、齐合纵为患,遂启用张仪的离间齐、楚的阴谋,假借罢免张仪丞相这一职务,让其到楚国游说。目光短浅的楚怀王,对张仪极为钦佩,听说他要来楚国,赶紧为其提供馆舍,好吃好喝地招待这位宾客。

楚怀王对张仪谦恭地说:“楚乃南方偏僻之陋国,不知先生可否指教点什么?”张仪趁机说道:“大王如果能听臣下一言,不如闭关与齐绝交,臣再游说秦王,让秦献出商於(今河南淅川一带)之地六百里给楚王,另让秦王美丽的女儿做您的妾,这样秦、楚两家是亲戚加盟友,即为兄弟之国。楚能北弱齐西益秦,秦感激楚,对楚也有利无弊,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楚怀王很高兴,接受了张仪的建议,并封张仪为相,日夜与之饮酒。

楚国大臣们听说此事后,纷纷来向楚怀王祝贺,唯独陈轸向楚怀王吊丧。楚怀王一看,很恼火,说道:“寡人不战而得六百里土地,你不向寡人祝贺,反而前来吊丧,你啥意思呀?”陈轸回答说:“大王,事情并不是您想象的那样。六百里土地没有得到,反而让齐、秦联合,那我们楚国就危险了。”楚怀王说道:“你把话给我说明白了,到底怎么回事?”陈轸答道:“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尊重大王您,那是因为害怕楚、齐联盟。如果我们闭关与齐绝交,就是在使我们楚国孤立。秦国到处夺取他国领地,哪能割让自己的土地给别人?张仪去秦国,必定又会用有利于秦国的条件去游说秦王,张仪的话是对您的欺骗,到头来,我们楚国就形成了北绝齐、西患秦的腹背受敌之局面。还不如表面上答应绝齐,而派人跟随张仪,如果秦割让土地给我们,我们再与齐绝交也不迟,如果不割地于我们,那我们就不能按照他说的去做。”楚怀王听后,让陈轸不要再进言了,以免误了他得到六百里土地这一好事。

于是,楚怀王派使者前往齐国,正式与齐绝交。还未等第一位使者回来,楚怀王又急不可耐地派第二位使者前去。

其实,陈轸说的话很简单,也很重要,但此时的楚怀王,已经被张仪游说得晕了头,根本听不见任何意见和建议。他只是一味地想得到秦国的六百里土地,于是他再三派使者前往齐国,催促齐国与其绝交,废除盟约。

同时,楚怀王派一位使者随张仪来到秦国,办理六百里土地的割让手续。张仪一行来到秦国,暂时住在张仪的住处。还没进门,张仪故意摔了一跤,说走不了了。家人赶紧出来将其抬进屋里,叫郎中看看。这位楚国使者一看,对张仪说道:“您得想办法上朝面见秦王,办理土地移交手续啊。”张仪答道:“不要着急,等我过两天伤好了,一定亲自前去,你放心住下吧。”可一等,就是三个多月。张仪以各种理由搪塞,就是不上朝。

楚怀王刚听说张仪迟迟没有上朝,以为张仪觉得楚国绝齐的决心和诚心不够,于是又派一名使者前往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对楚国的这种无赖行径感到愤怒,正好秦国所派的密使到了齐国,面见齐王,表达了秦、齐两国建立盟约的诚意,齐王遂与秦联合,共同抗击楚国。张仪得知秦、齐已结盟后,遂整装上朝。他对楚国这位使者说:“我有食邑六里,送给贵国,你办理一下交接手续,然后就回国复命吧。”这位楚国使者傻乎乎地说:“我来办理的是六百里土地的交接,没曾听说六里的事。”张仪说:“我是一个小人物,哪有那么多的封地啊?”

楚国使者赶紧回去向楚怀王禀报此事,楚怀王这才感觉是被张仪骗了,他气得暴跳如雷,下令出兵伐秦。陈轸忙安慰楚怀王,劝其不要因气伤了自己的身体,进而说道:“大王您不如以一名都,贿赂秦国,联合秦攻齐。失于秦的让齐来补偿,楚国还不至于有大的损失和危险。我们现在已和齐绝交,如果再去攻打秦国,那就会面临齐、秦联合讨伐我们的危险境地。这样,我们会吃大亏的。”

楚怀王为了报复张仪,以泄一己之愤,没有听从陈轸的忠言,派兵讨伐秦国。

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十七年),楚、秦双方大战于丹阳。结果,楚军大败,七十余将领被俘获,八万多士兵被杀,汉中郡也被秦国夺去。秦占领汉中后,遂与巴蜀连成一片,极大地巩固了它的大后方,基本解除了楚对秦本土的威胁。

战败的消息传来,令这头愚蠢的雄狮更加发昏,一心只想着报仇。在狂热的复仇情绪的支配下,楚怀王调集全部人马,对秦国发动全面战争。出发前,按照惯例进行祭奠,楚怀王祈祷神灵保佑楚国获得胜利。

秦师变换战略战术,以退为进。待楚师攻入蓝田,秦师才大举反击。起初,战况对秦师不利,毕竟楚师还是一支强大的军队。正在此时,韩、魏这些吃里爬外的小国,派兵偷袭楚国,已逼近汉水。楚师只好从蓝田回救,韩、魏见机撤退。

没过多久,楚师伐韩,秦人表面答应救韩,但迟迟不发兵。东周以军粮助韩师和秦师,楚师才退走。

就在楚怀王为征战而祭奠天神,祈求保佑时,秦国也进行了一场类似的行为,似乎在以非战争形式相互抗争。秦惠文王不但动员全部兵力投入战争,而且派人写了一篇文章,镌刻在石块上,诅咒楚怀王,祈求天神保佑秦师取胜。他为每一位天神刻石一块,在举行祈祷仪式中,投入江中或埋入地下。宋代在不同地方先后出土了三块石刻,命名为《诅楚文》。当时著名诗人苏轼还写有《诅楚文诗》一首。

公元前311年(楚怀王十八年),秦伐楚,夺取召陵。秦惠文王派使臣前往楚国,想以汉中郡的一半交换楚国的黔中郡。这是秦以易取之地换取难夺之地,进而对楚国进行迂回包抄的计划。

楚怀王被张仪欺骗后,不仅没得到六百里土地,还遭受了秦国的侵伐,在丹阳、蓝田之战中损兵折将,还丧失了一部分领地。因此,他对张仪可以说是恨之入骨,真想把他抓住,活扒了他的皮。正好秦国使者这么一说,楚怀王觉得报仇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向秦使者说道:“寡人不想得到土地,只想得到张仪。如果贵国把张仪交给寡人,寡人就会把黔中郡送给贵国。”为了报一己之仇,而随意割让自己国家的土地给他国,这明显是一种卖国行为。

秦国使者回来向秦惠文王详细地作了汇报。就在秦王犹豫不决之时,张仪自己请求前往楚国。秦王担心他这一去凶多吉少,楚怀王不会放过他,不料张仪淡淡一笑说:“大王放心,我会活着回来的。”原来,张仪与楚国的一位大臣靳尚关系很好,而靳尚又与楚怀王的宠姬郑袖关系很好。张仪接着对秦王说:“先前是我欺骗了楚王,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我必须得面见楚王解释清楚。况且有大王您,楚王不敢轻易杀我。即使真的杀死了我,我也不后悔。”秦惠文王听后,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