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很担忧。这时,从赵国来了一个叫李园的人,他有一位漂亮的妹妹。李园本来是想把妹妹献给楚考烈王,但听说楚考烈王不能生育,遂献给了春申君。不久,李园的妹妹有了身孕。然而,一场可怕的阴谋也随之而来。
李园怂恿妹妹向春申君进言说:“楚王对您恩宠有加,就连他的兄弟都比不上您。现如今您已当了20年的丞相了,楚王又没有儿子,一旦楚王驾崩,那么必定立其兄弟为王,到那时,新王一定重用他的旧臣和嫡系,那么您就会遭到排挤,失去丞相的尊贵,说不定还招来杀身之祸。婢妾现已有孕,无人知道,莫不如您将妾献给楚王,楚王必将宠信婢妾,如果将来生男子,则定为新的楚王,这样您不但保住了丞相之位与封地,还能执掌楚国大权,楚国就是您的了。”这位贤相竟听信了小女子之谗言,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事有凑巧,李园的妹妹果真生了一个男孩,楚考烈王老来得子,非常高兴,当即立为太子,以李园的妹妹为王后。李园害怕事情败露,决定设计杀死春申君。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危。门客朱英向春申君献计,如果君王驾崩,让春申君立即杀死李园。春申君认为李园对自己挺好,不能无故杀死他。朱英听后,恐怕祸及自己,遂离开了楚国。
没过几日,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果然杀死了春申君,尽灭其族人。这就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于是,他妹妹的这个儿子就当了楚国国君,即楚幽王。
公元前237年(楚幽王元年),秦国发生了著名的逐客令事件。而幸免于难的李斯是一位楚人。秦国统一天下,特别是吞并六国之后,在制度建设方面所作出的伟大贡献,都与这位楚人丞相分不开。我们说,楚国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留不住人才,这或许也是楚国未能统一天下,而最终被对手秦国所灭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尽管此时楚国仍是仅次于秦国的第二大国,物产丰富,疆域辽阔,但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百年的盛世将付诸东流,600年的艰苦奋斗之基业也将毁于一旦。
秦军如决堤之水,势不可挡,诸侯一个一个地倒在它的屠刀之下。公元前230年(楚幽王八年),秦灭韩。公元前228年(楚幽王十年),秦灭赵。这一年,楚幽王去世,无子,同母弟犹代立,是为楚哀王。楚哀王立仅两个月,就被庶兄杀死。庶兄负刍自立为王。公元前226年(楚王负刍二年),秦攻楚,掠十余城。第二年,秦灭魏。三晋亡后,楚人失去了屏障,将直接面对秦的攻伐了。
灭楚,可不像灭韩、魏那样容易。秦国有一位年轻的将领叫李信,他在追捕燕太子丹的过程中表现得很英勇,于是秦王政问李信:“寡人想攻灭楚国,你看需要多少人?”这位年轻气盛的将军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最多用20万人就足够了。”秦王政又回头问了问老将王翦。王翦说:“至少也得60万。”秦王政一听,说:“看来王将军真是老了,胆怯如此啊。还是李将军勇敢善战,就让他去吧。”于是,秦王政命李信、蒙武率领20万大军对楚发起攻击。李信等人起初连连获胜,引兵西向,各路人马相约会于城父。楚军尾随李信部三日三夜,李信竟浑然不知。楚军借机突袭,大胜,突破几道封锁,杀死秦军7名都尉,秦军败走。楚军士气大振,继续西进。
秦王政一听李信失败而归,觉得自己一时糊涂,轻信了年轻气盛的李信,看来姜还是老的辣。他亲自前往王翦的家乡,请这位老将出马。他向王翦致以深深的歉意,说道:“而李信率军在前方打了败仗,让我们秦军蒙羞。现在楚军已向我们步步进逼,将军虽身体不好,但也不能丢下寡人不管吧。”王翦说道:“大王如果让臣带领作战,必须得给我60万人马。”秦王政想了想,也只能这样了,就答应了王翦的要求。
公元前224年(楚王负刍四年),王翦、蒙武率领60万大军攻打楚国。楚国也不甘示弱,征集了所有将士,派往西线阻击秦军。王翦的战略是求稳,不轻易攻击。最初,秦军坚守防御,任凭楚军挑战,就是不主动攻击。双方对峙数日,王翦感觉可以进攻了,正好楚军因为给养问题,向东转移,于是王翦命令部队全线出击。结果,楚军大败。公元前223年,秦军挥师南下,攻破寿郢,席卷淮南,俘获负刍,楚国灭亡。秦设楚郡领淮水中游故楚地。
接着秦灭燕、灭齐。于是,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
三、荆楚文化,气息长存
历经800年的楚国,就这样结束了,但它所创造的楚文化,则远远没有结束,没有消亡。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止戈为武的思想,最早出自楚人。没有哪个民族,没有哪个文明将一个诗人之死化作自己的民俗,化作一个节日,年年度度地重复、感怀,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屈原的灵魂一直在中国文化中飞扬。“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归故乡”,这是典型的楚歌。
楚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春秋以前,在兼采华夏文化和蛮夷文化之长的基础上,楚人开始创造自己的特色文化。崇火、崇凤、好巫、开拓进取、不拘礼法、标新立异等特点为后来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时期是楚文化的发展期,这个时期,楚文化开始呈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表现在各个方面。
战国时期是楚文化的兴盛期。此时,铜器生产登峰造极,铁器普遍推广,丝织刺绣兴旺发达,漆器木器应运而生,物质文化可算是达到了顶点。同时,楚国精神文化大放异彩,从哲学到文学,从字画到乐舞,无不独具一格,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
秦汉之际为楚文化的转变期。秦国灭掉了楚国,使楚文化遭受重大打击。但楚文化并未被打倒,楚人刘邦、项羽大兴楚文化,使楚文化有复苏之势,但离开了物质文化根基的楚文化终究是不可能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下去了。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自成体系的楚文化不复存在,但楚文化的某些因子却与传统中原文化一样,成为新的汉文化的组成部分。
欲全面了解中国先秦文化,则不能忽视楚文化;欲全面了解中国青铜文化,则不能忽视楚国青铜器;欲了解中国漆器业,则必须了解楚国漆器;欲了解中国丝织业,则必须了解楚国丝织品。
从考古发掘来看,现在发掘的楚墓近万座,一般都有漆器,多则几百件,少则数件。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湖北荆州,这一地区出土量大、保存好、数量多、品种全,是楚国漆器的集中出土区域。
具有典型楚文化特点的漆器,是虎座飞鸟和镇墓兽。前者可能是用于丧葬,或者生时用于室内陈设的摆件;而后者可能是完全用于丧葬的某种灵物的象征。1965年出土于江陵望山楚墓的木雕座屏,是楚国漆器雕刻艺术中的集大成者。楚人超群的才智与精湛的技能,在这件漆木雕刻上得到充分的展现。木雕座屏体积很小,但是雕刻家用透雕、圆雕、浮雕相结合的综合工艺,刻出凤、鸟、鹿、蛙、蛇等55个生动活泼的动物。这些动物用整木雕成,每一局部都是单个可爱的圆雕作品,合起来则是一组生机盎然的童话世界。楚国漆器纹饰色彩斑斓,构成多样,线条婉转曲折,大多为吉祥的灵物或纹饰,显示升仙与长寿的文化意义。
迄今为止考古发掘出土的楚国漆器中大多为使用器,即日常生活中实用的物品,但楚人就是利用这些普通物品创造出了一件件艺术珍品。如漆豆是一件常见的器物,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果品盘,但在江陵雨台山的一座楚墓中出土了一件彩绘的鸳鸯漆豆,上为盖,下为盘,但盖和盘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只侧视的鸳鸯,若将其放在几案上,这只鸳鸯会悠闲、静谧地面对着观赏者。这是一件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极高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又如曾侯乙墓出土的漆鸳盒,全身雕成一只鸳鸯,较雨台山的鸳鸯漆豆,更加自然、灵巧。
还有些漆器纹饰中,穿插着主题性的绘画,有的甚至十分完整,体现了中国绘画在战国时期的重要特色。如1941年长沙黄土岭出土了彩绘车马、人物花纹漆奁,1952年长沙颜家岭出土了绘有图案的漆奁,1957年信阳长台关出土了绘有狩猎场面的漆瑟,1978年随州擂鼓墩1号墓出土了绘有二十八宿图案的漆箱和绘有人、物的鸳鸯形盒等。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的漆奁上的《迎宾图》,绘有众多的人、物,堪称楚漆画中的奇葩,在我国古代绘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考古发现的楚国丝织品至今已达几十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等地。品种十分齐全,几乎包括了先秦丝织品的全部品种。江陵马山1号楚墓是一座小型的贵族墓,共出土各类衣物35件,其中有刺绣的衣物21件。这些衣物由8个品种的丝织物制成,另在4件竹笥中装有12个品种的452片丝织物碎片。这座楚墓出土的丝织品品种之多、工艺之精、保存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江陵马山1号墓因此被称为“丝绸宝库”。
楚国丝织品质地轻薄。长沙左家塘44号楚墓出土的一块浅棕色络纱手帕,其轻薄程度相当于现代的真丝。这说明当时楚国在纺织生产上已经具有精湛的技巧。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的衣物中,绢的数量最多,计55件。其中枕套的绢面经纬密度最大,为每平方厘米164×66根,超过了长沙马王堆汉墓所出土的绢的经纬度。
最能反映当时丝织技术水平的织物是锦。在古代具有尊贵身份的人才能享用锦衣、锦衾和锦帽。锦的提花技术是相当复杂的。织造时,按设计的图案用提花技术控制经线的沉浮,织出花纹,花纹越大,技术也越复杂。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锦最多,不同花纹的就有十余种,充分说明当时已有了先进的提花织机和熟练的织造技术。
楚墓出土的刺绣品纹样精美,色彩鲜艳,对称平衡,线条流畅自然,给人以富丽堂皇、端庄典雅的美感。图案充满神话色彩,鲜明地反映了楚文化浪漫主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