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代怀乡诗词三百首
5600900000010

第10章

【题解】

这首五言绝句作于张说出使蜀地停留蜀中期间。由于诗人是首次入蜀,且为奉公出使,羁旅之愁尚不深重,流露出的主要是盼望早日归乡的急切心情。诗人仅用二十个字便表达出对蜀中生活的整体感受,对千里之外故园的强烈思念,以及对秋月归期迫不及待的思归心态。这首精致的五绝语短情长,耐人寻味,在张说全部诗歌创作中别具一格。

【注释】

a临邛:古代县名,治所在今四川邛崃县,当为张说此次出使蜀中之地。

b此句意思是预期的归程定在秋月。

兴州出行

唐·苏颋

危途晓未分,驱马傍江a。

滴滴泣花露,微微出岫云b。

松梢半吐月,萝翳渐移曛c。

旅客肠应断,吟猿更使闻。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作于苏颋入蜀途中。兴州在唐代属山南西道,是入蜀的必经之地。苏颋一生有两次入蜀游宦的经历,首次入蜀是在唐玄宗开元九年(721),此诗便作于此次入蜀征途之上,记录了蜀道风光以及行旅感受。诗中的景物描摹体现出苏颋入蜀山水行旅诗的特点,即取景视角开阖极大,且兴象组合颇具创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身为入蜀游子,昼夜兼程中的羁旅之愁。此诗情景交融,为苏颋山水行旅诗中的上乘之作。

【注释】

a(fén):水边,河旁高地。

b岫云:山洞里冒出的云烟。岫:山洞。

c曛:日落时的余光。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a怨遥夜,竟夕b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c,披衣觉露滋d。

不堪盈手e赠,还寝梦佳期f。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的具体写作年代难以确考,约为张九龄早年在外仕宦时期所作,有学者将其暂系于开元十五年(727)出守洪州前。此诗历来被公认为怀乡怀人题材的千古名篇,主旨是叙写诗人远离家乡,在某个月夜里望着皎洁的月亮,不禁想念起远方的亲友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怀念与对故乡亲友深切的思念。此诗首联看似平淡无奇,仿佛脱口而出,却自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意境,成为流传千载的名句。总之,这首五律体现了张九龄诗歌的主要特点,情与景完美交融,已初步体现出盛唐壮阔浑融的气象。

【注释】

a情人:多情之人,指诗人自己。另有一说指亲人。

b竟夕:整夜。

c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怜:爱。

d滋:湿润。

e盈手:双手捧满。盈:满。

f梦佳期:指梦中相会。

【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使还湘水

唐·张九龄

归舟宛a何处,正值楚江b平。

夕逗烟村宿c,朝缘浦树行。

于役已弥岁d,言旋e今惬情。

乡郊尚千里,流目夏云生。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为开元十四年(726)张九龄奉使祭南岳及南海返归途中所作。此次奉使南行是在张九龄任京官一年后,第一次出远门归来,旅途的心情是愉悦、兴奋、疲惫与思归等交织起来的复杂感受。诗人在记述沿途游踪的同时流露出对宦游羁旅生活的厌倦,以及渴望早日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此诗看似出语平淡,然而自有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流荡其间,因此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不失为张九龄五律中的上乘之作。

【注释】

a宛:通“湾”,停泊之意。

b楚江:指湘江。湘江流经之地湖南古为楚国之地,所以湘江又被称为楚江。

c逗:投。这句意思是夜晚投宿在烟雾迷茫的村庄里。

d于役:服劳役,此处指外出为官。弥岁:长年。此句意思是说自己出外为官已经多年。

e言旋:意为还乡。《诗经·小雅·黄鸟》:“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西江夜行

唐·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a乍一鸣。

【题解】

这首五言排律当作于开元十八年(730)秋张九龄赴桂州任后,次年春由西江返家途中。从诗题来看,此诗主旨在于记述诗人连夜伴着月光赶路,表达了希望早日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从“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一联来看,诗人归家的季节是在秋天,这更加重了归家途中的思乡之情与羁旅之愁。浩瀚无垠的天幕之下,寂静无扰的夜幕中,偶尔传来一两声鹤鸣,更反衬出日夜兼程中的诗人内心思乡之深切。

【注释】

a宵分:夜半。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a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b。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c。

乡书d何处达?归雁洛阳边e。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作于王湾往来吴楚两地的旅途之中。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王湾曾长期游历南方,频繁往来于吴地与楚地之间,深为清丽秀美的江南山水所倾倒,创作了不少歌咏江南风光的诗作,此诗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篇。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受到当时宰相张说的激赏,曾亲自手书挂于政事堂上,作为文士规模的典范,可见此诗在当时即有重要影响。诗题中的“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河岳英灵集》中所收录的此诗题为《江南意》,诗句内容亦有不同,首联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中“东行”,当是指诗人途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当诗人舟行至北固山下之时,只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诗人心底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等各种复杂的情思意绪一齐涌上心头,于是成就了这一千古名篇。此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高朗,已现出盛唐气象,是怀乡羁旅诗中的顶峰之作。

【注释】

a客路:指路途。青山:此处指北固山。

b这两句是说,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显得水面十分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船帆高悬。

c残夜:夜将尽之时。入:到来。这两句的大意是,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还未过去,新春已经来临。

d乡书:家信。

e归雁:北归的大雁。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此句的意思是,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给洛阳的亲人。王湾是洛阳人,故有此言。

【名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a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b。

羌笛何须怨杨柳c,春风不度d玉门关。

【题解】

这首七绝是为当时流行的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记载了“旗亭画壁”的故事:开元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其所作诗篇的多寡来定诗名高下。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的正是《凉州词》,王之涣颇为得意。此事未必实有,但说明王之涣此作在当时已被配乐传唱,流传甚广。此诗前两句写西北大漠壮阔的边塞风光,继而引出征夫的离愁。《后汉书·班超传》载:“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环境的寒苦,蕴含着无限的乡思离情。此诗虽极写戍边士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于壮观中寓苍凉,慷慨雄放而气骨内敛,深情蕴藉,写乡愁却丝毫不见衰飒颓唐之气,表现出盛唐人开阔昂扬的精神风貌,成为千古绝唱。

【注释】

a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远上:远远地向西望。

b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堡垒。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c羌笛:羌族的乐器,属横吹式管乐。何须:何必。杨柳:《折杨柳》曲。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

d度:吹到。

【名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秋浦寄内

唐·李白

我今寻阳a去,辞家千里馀。

结荷见水宿,却寄大雷书b。

虽不同辛苦,怆离各自居。

我自入秋浦,三年北信疏c。

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

有客自梁苑d,手携五色鱼e。

开鱼得锦字,归问我何如。

江山虽道阻,意合不为殊f。

【题解】

这首五言古诗当为李白于至德元载(756)由金陵赴寻阳途经秋浦而作。秋浦,指秋浦县,唐时隶属江南西道池州府。寄内,意为写给妻子的。诗人想到了刘宋朝的大诗人鲍照写给妹妹的《登大雷岸与妹书》,便写下了这首五古寄给妻子,以表达自己奔波异地的羁旅之思,对家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强烈的归乡之愿。此作体现了李白五古取法汉魏古诗兼具叙事性、抒情性的特点,在其怀乡题材的古体诗创作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注释】

a寻阳:唐代有浔阳郡,今江西九江。

b大雷书:刘宋诗人鲍照作有《登大雷岸与妹书》。

c北信疏:家里寄来的书信很少。北信:由于诗人是往南方游历,而他的家眷在河南开封府城东南的梁园,显然是在诗人游历之地的北面,因此称家信为北信。

d梁苑:一名梁园,位于河南开封府城东南,是汉代梁孝王建造的皇家园林,供其游赏娱乐之所。当时诗人的家眷正在此地。

e五色鱼:书信的代称。古人尺素多结为鲤鱼形,故以五色鱼指代书信。

f殊:断绝。此句意思是只要我们情投意合,虽然有山川阻隔其间,却不会断绝情义。

秋夕旅怀

唐·李白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a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b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题解】

这首五言排律约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当时李白已遭贬逐,人生陷入困境,情绪低落,又值秋风乍起,只见秋色苍凉,流落他乡的诗人于旅途之上顿生归乡之思,心底平添几许惆怅。最早整理出李诗注本的元代萧士赟评论此作云:“身在遐方,心怀旧国,词意悲惋,哀哉!”此作开篇便将“乡思”形象化,随秋风飞动,起笔不同凡响。全诗寓情于景,将描摹秋日暮色与抒发羁旅乡愁紧密融合,表达了漂泊流离中的诗人深切的怀乡之愁。

【注释】

a目极:看尽,尽力看。极:尽。

b银汉:银河。

游秋浦白笴陂二首(二首选一)

唐·李白

其二

白笴夜长啸a,爽然溪谷寒。

鱼龙动陂水b,处处生波澜。

天借一明月,飞来碧云端。

故乡不可见,断肠正西看c。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到白笴陂夜游的感悟。白笴陂在池州府城西南二十五里,又名白笴堰,为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棠溪乡曹村。诗人在一个朗月高悬的夜晚来到白笴陂,思念起自己的故乡,以至于产生了奇思妙想,借天上的明月飞至云端,向西俯瞰故乡,然而却依然不见其踪迹,因此诗人伤心到了断肠的程度。此作表现了李白诗歌富于浪漫主义幻想的艺术特征。

【注释】

a啸:动物长声吼叫。

b陂水:池塘中的水。陂:池塘。

c正西看:李白的家乡在四川江油青莲乡,位于池州的正西方,故有此言。

【名句】

故乡不可见,断肠正西看。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a,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b。

汉下白登c道,胡窥青海d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e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题解】

诗题《关山月》,为乐府《横吹曲》调名,多叙离别相思之情。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的传统,但又融入了新意。此诗的主旨是描绘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以及戍卒与家人之间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侧重点在望月引起的情思上。通过戍边将士望月怀乡,思念家人,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这也正体现了李白古体诗兼具社会性、叙事性与抒情性的艺术特征。

【注释】

a天山:即甘肃祁连山。

b玉门关:古时通往西域的要道,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北。此处泛指西北边地。

c下:出兵。白登: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围困于此。

d胡:胡人,此指吐蕃。窥:窥视,侵扰。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东北部,唐军在此曾多次与吐蕃交战。

e戍客:驻守边疆的将士。

【名句】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子夜吴歌四首(四首选一)

唐·李白

其三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a。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b。

何日平胡虏,良人c罢远征?

【题解】

《子夜歌》为乐府古题,据《宋书》载,子夜歌者,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又据《乐府古题要解》,《子夜歌》声调极其哀伤,后人改为四时行乐之词,名曰《子夜四时歌》,用吴声。李白的《子夜吴歌》便是在此基础上创作而成,分咏春、夏、秋、冬四季。其中歌咏秋天的第三首是最为成功的作品,营造出了自然浑融的意境,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此作的主题是抒写思妇对征夫的思念之情,从长安城月色下的捣衣声起笔,寓情于景,历来被公认为李白诗歌中的精品。

【注释】

a捣衣声:捣衣为古代的民俗。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帖,好裁制衣服。“捣衣”多在秋夜进行。捣衣声,即捣衣发出的声音。

b玉关情:玉关,即玉门关,汉代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关口,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此处用《汉书·班超传》典故,寓指戍边征人的思乡之情。

c良人:古代妻子称丈夫为“良人”。此句是以思妇的口吻对常年征战提出的质问。

【名句】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秋浦歌(十七首选一)

唐·李白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a非陇b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