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代怀乡诗词三百首
5600900000011

第11章

【题解】

诗题中的“秋浦”,在今安徽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北朝乐府诗《陇头歌》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诗句,作者因见清溪水流,遥想远方故地的流水,思念之情益深。

【注释】

a清溪:安徽池州内的一条溪流。

b陇:古地名,在今甘肃境内。

太原早秋

唐·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a流。

霜威出塞b早,云色渡河秋c。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d,无日不悠悠。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是李白约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居留太原时期所作。诗题中的“太原”,唐时为河东道北京太原府。这年夏天,李白应好友元演参军之邀,来到太原,意欲寻求仕途上的发展。然而半载过后依然未能如愿,李白因此心生归乡之愿。于是,这年入秋之时,心情低落中的李白写下了这首怀乡之作。此作格调高古,设喻新奇,鲜明地体现了李白诗充满浪漫主义幻想的艺术特征,梦可绕月、心可飞楼的大胆想象,将诗人归乡的强烈渴望呈现得生动而奇特。尾联将思乡之情比作汾水,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总之,这首五律代表了李诗擅长运用新奇想象进行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是匠心独运的上乘之作。

【注释】

a大火: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运行,故称“流火”。《诗经·豳风·七月》所云“七月流火”,即指此星。

b塞:关塞,指长城。

c此句的意思是,云彩飘过了黄河,也呈现出一派秋色。

d汾水: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后汇入黄河。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a外,来从楚国b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c。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题解】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初出夔门之时。诗题中的“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诗人远渡荆门之前,一直在四川读书、生活,对蜀中风物有深挚的感情。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最后以抒写远别故乡的惆怅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怀乡之情。

【注释】

a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

b楚国:今湖北、湖南一带,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c海楼:海市蜃楼,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a。

举b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题解】

这首五言绝句是怀乡诗中流传最广的千古名篇,主旨是写宁静的夜晚诗人望月而引发的乡思。此诗是李白于开元十五年(727)深秋在扬州旅舍所作,当时诗人的处境很可能正陷入“散金三十万”之后的贫困当中。“静夜思”是诗人自制的乐府诗题,《乐府诗集》卷九十将其列入《新乐府辞》,但此作仍具有旧题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特质。全诗仅用二十个字,便将游子月夜思乡的心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出语、造境都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境地,代表了李白诗歌甚至整个盛唐诗歌艺术所能达到的高度。

【注释】

a疑:好像,以为。此句意思是诗人看见床前洒在地上的月光,以为是地上的白霜。

b举:抬,仰。

【名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青溪半夜闻笛

唐·李白

羌笛梅花引a,吴溪陇水情b。

寒山秋浦月,断肠玉关c声。

【题解】

这首五言绝句为李白行至秋浦时所作。诗题中的“青溪”,当作“清溪”,在江南道池州府城西北五里,其地唐时为秋浦县,所以诗中有“寒山秋浦月”。此诗讲述了诗人李白在夜半时分听到悠扬哀伤的笛曲《梅花引》,不由产生了去国怀乡之思。全诗无一字明言思乡,却字字流露出乡关之思,抒情含蓄深沉,意境高华空灵,是李白五绝中的代表作。

【注释】

a羌笛:相传笛子是由羌族人发明的,故称羌笛。梅花引:古笛曲名。

b吴溪:指清溪,古代属吴地。陇水情:语出古歌,歌云:陇头流水,分离四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陇州有陇坡(今陕西陇县),山势高峻,坡上有清水从四面下注。此处借指游子离家在外的忧思。

c玉关:指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北。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a曾闻子规鸟b,宣城c还见杜鹃花d。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e三月忆三巴f。

【题解】

这首七言绝句是李白晚年客居宣城时创作的一首怀乡诗。诗人在宣城看到杜鹃花盛开,联想到往昔在四川家乡时常听到的子规鸟的啼叫,不觉有感而发故国之思。子规鸟啼声凄厉,令听者肠断,暮春三月,特别会令人思念故乡。“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不仅在对仗形式上别出心裁,也写尽了游子漂泊中的思乡情绪。

【注释】

a蜀国:四川省三国时为蜀国属地。

b子规鸟:即杜鹃,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

c宣城:今安徽宣城。

d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此时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e三春:暮春,春季的第三个月。

f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地,今四川。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a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b。

此夜曲中闻折柳c,何人不起故园d情。

【题解】

这首七言绝句作于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居洛阳时期。诗题中的“洛城”,指洛阳城,主旨是描述诗人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由笛声而引发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念起故乡,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怀乡之情。究竟是诗人听到了《折杨柳》的笛曲,触动了心底对故乡的思念,还是诗人的乡关之思使得他特别注意到了飘在空中的笛声?这也是此作引人遐想、供人玩味之处。春风拂面的夜晚、悠扬的笛声、思乡的心绪,共同构造出空明澄澈、忧郁感伤的抒情氛围,千载之下引发无数游子的共鸣,成为怀乡诗中的名篇。

【注释】

a玉笛:精美的笛子。

b洛城:今河南洛阳。

c折柳:即古笛曲《折杨柳》,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多抒发离情别绪。

d故园:指故乡,家乡。

【名句】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a,影入平羌b江水流。

夜发清溪c向三峡d,思君e不见下渝州f。

【题解】

这首七言绝句创作的具体年代难以考定,约为开元中李白尚未出蜀时所作。在短短的七言四句的容量中,诗人用了五个地名,但丝毫不觉拥挤累赘,而诗人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愁便在这不动声色的地名罗列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加之秋天的整体背景,更加重了诗歌忧郁哀愁的氛围。总之,此作诗境浑然天成,抒情用意不着痕迹,确为千秋绝调。

【注释】

a峨眉山:位于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b平羌:指平羌江,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c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的峨眉山附近。

d三峡:指位于巴东的三段峡谷,包括广溪峡、巫峡、西陵峡,一说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地理范围在今天的四川、湖北两省交界处。三段峡谷层峦叠嶂,隐天蔽日,共计六七百里,以水势险迅著称。

e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诗人的友人。

f渝州:因境内有渝水而得名,今重庆市一带。

客中作

唐·李白

兰陵a美酒郁金香b,玉碗盛来琥珀c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题解】

这首七言绝句具体的写作时间、地点不可详考,有学人依据诗中提及的“兰陵”,以及李诗所称名物多为实指,推断此诗约作于李白初至东鲁时期。诗题“客中作”,顾名思义,为客寓异乡而作,但全诗并未明言思乡,而是用希望醉后忘记身在异乡来委婉地表达出来,更觉怀乡之情至深至浓。虽然《客中作》篇幅短小,但诗人将客居他乡的怀乡羁旅心态表现得细致入微,又委曲动人,因此堪称李白怀乡诗中的代表作。

【注释】

a兰陵:古邑名,在今山东枣庄。

b郁金香:一种香草。古人用以浸酒,酒水呈金黄色。

c琥珀:一种树脂化石,呈黄色或赤褐色,色泽晶莹。这里是用来形容美酒的色泽如琥珀。

与史郎中钦德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a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b五月落梅花c。

【题解】

这首七言绝句约作于李白被流放夜郎,后遇赦再次来到武昌之时。诗题中提及的“史郎中”,此人具体身世背景不详,与李诗《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所言当为一人,为李白故交好友。黄鹤楼位于今湖北武汉蛇山,始建于三国时期,吴国出于军事目的建此楼,后在唐代名声大振,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此诗讲述了诗人与好友一起在黄鹤楼上吹笛观景,融入了诗人遭遇流贬境遇下的愤懑不平,以及对故园的牵挂与思念。此诗感情深沉、出语自然,营造出空灵浑融的意境,将思乡之情表达得委曲动人。“武汉”也因李白此诗而得“江城”之名,可见其影响之大。

【注释】

a迁客:因贬谪而漂泊异地为客。

b江城:诗人的本意是指濒临大江的城市,即黄鹤楼所在的武汉。

c落梅花:古笛曲有《梅花落》。此处“五月落梅花”并非实指,是说笛声太美了,以至于令人产生梅花漫天飘飞的美好幻觉。

菩萨蛮

唐·李白

平林漠漠a烟如织,寒山一带b伤心碧。暝色c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d归飞急。何处是回程,长亭e更短亭。

【题解】

本词曾被众多评论家判定为伪作,主要理由是此词发现在鼎州沧水驿楼,而《菩萨蛮》调至唐宣宗大中时始有。杨宪益在《零墨新笺》中对此予以辩驳,认为《菩萨蛮》本为古代缅甸之乐调,由云南传入中国内地,而李白是氐人,自幼便深受西南音乐之影响。此作是李白于开元年间流落荆楚时期,路过鼎州沧水驿楼,登楼望远,忽思故乡,遂以故乡之旧调创作而成。本词的主旨是写离家远游的旅人在异乡登楼眺望,只见日暮苍茫,山长水阔,唤起行客心头的羁旅思乡之愁,展望归程漫漫,不禁黯然神伤。此作笔法自然,画面清淡,格调高旷悲凉,与《忆秦娥》一起被奉为百代词曲之祖。

【注释】

a平林:指平原上的林木。漠漠:迷蒙貌,此处指被云雾笼罩的样子。

b寒山:冷寂的群山。一带:形容远方连绵的群山呈现带状。

c暝色:暮色。

d宿鸟:傍晚归巢栖息的鸟。

e亭:指古代设在城外大道旁供行人休息或食宿的处所。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a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b小儿女,未解c忆长安。

香雾云鬟d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e,双照泪痕干?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唐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自鄜州赴行在,途中被乱贼所得,并遭胁迫至长安,与远在鄜州的家人分隔两地,诗人因思念亲人而作此诗。此作历来被视为表达思念情绪的名篇。诗人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先是想象着家中的妻子望月思君的情态,继而又想到尚且幼小的儿女还不能理解思念之情,篇末描述幻想中与家人团圆的情景。此诗寄托了身处战乱中的诗人对家人深深的眷恋,以及有家不得归的凄苦惆怅的心境。

【注释】

a鄜(fū)州:即今陕西富县。当时杜甫的妻儿都在鄜州的羌村。

b怜:爱。

c解:懂得。

d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状如云朵,故称为云鬟。

e虚幌:轻薄的窗帷。

【名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得家书

唐·杜甫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

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a。

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b。

临老羁孤极,伤时会合疏。

二毛趋帐殿c,一命侍銮舆d。

北阙妖氛满e,西郊f白露初。

凉风新过雁,秋雨欲生鱼。

农事空山里,眷言终荷锄。

【题解】

这首五言古诗为杜甫至德二载(757)秋在凤翔所作,当时他出任左拾遗之职,与家人分隔两地。此诗讲述了诗人在战乱中收到家人来信之后欣喜、思念、担忧等情绪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受。诗人虽然满怀欣喜地在家书中得知家人仍在鄜州,生活尚且安好,然而想到自己日渐老迈,却又不能与家人相见团聚,独自漂泊异乡,自然感到凄苦惆怅。最后诗人想象着与家人聚首山中,一同荷锄耕作的田园生活场景。此作以古诗的形式,讲故事般娓娓道来,古朴质直,感情真挚,不失为杜甫五古中的上乘之作。

【注释】

a他乡:指鄜州。这句的意思是得知家人还住在鄜州的旧居。

b熊儿、骥子:杜甫两个儿子的小名。渠:第三人称代词,他。

c二毛:语出《左传》:“不禽二毛。”注曰:“鬓毛斑白二色。”意为上了年纪。趋帐殿:出仕为官。

d一命:据《王制》:小国之卿与下大夫,一命。此处意为职位低微的小官。銮舆:指皇帝的车驾。

e北阙:朝廷大臣上书奏事、谒见皇帝的地方。妖氛满:暗指安庆绪叛乱之事。

f西郊:古代有立秋时在西郊举行祭祀的礼仪。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a春草木深b。

感时c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d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