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杜甫被叛军所俘,身陷长安敌营时期。诗人望着为贼军所陷,满目疮痍的国都,山河尚在,王朝已碎,虽已是春回大地,但他却丝毫感受不到春满人间的温存与欢欣。身陷贼营的诗人整日被思乡之情、国破之痛强烈地冲击着,不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于战乱困境中写下了这首流芳千古的诗篇。此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思乡自伤的沉重心绪,全诗情景交融,抒情含蓄深沉,字字泣血,句句含泪,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
【注释】
a城:此处指长安城。
b草木深:草木生长得很茂盛。深:茂密,茂盛。
c感时:感慨时序的变迁以及时局的动荡。
d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军情而点燃的烟火。此处指代战乱。
e浑:简直。欲:就要。簪:古时一种束发的首饰。此句意思是由于愁绪太过强烈,诗人不停地抓满头白发,使得头发越来越短且少,都快无法用簪子束起来了。
【名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秦州杂诗(二十首选一)
唐·杜甫
其一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迴度陇怯a,浩荡及关b愁。
水落鱼龙夜c,山空鸟鼠秋d。
西征问烽火e,心折此淹留f。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是杜甫在秦州所作二十首杂诗组诗中的第一首。时间是在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到达秦州之后。秦州位于京师长安西七百八十里,唐时属陕西鞏昌府管辖。诗人在此诗中顺次交代了赴秦的缘由,入秦的艰难,抵秦后的见闻,尾联言及客寓秦州的感受。这首五律通过叙写战乱中被迫远走他乡的原委曲折,表达了诗人离乱中的漂泊之叹、羁旅之愁。全诗叙事清晰,言简意赅,声韵和谐,抒情含蓄深沉,作为二十首组诗的纲目,确为杜诗中的上乘之作。
【注释】
a迴:通“回”,此处意为掉转。陇:即陇山,地处甘肃和宁夏南部、陕西西部。怯:害怕。此句描述诗人在进入秦州时忐忑不安,犹豫不决的迟疑心情。
b关:陇山的安戎关,是进入秦州的关口。
c鱼龙:鱼龙川,发源于陇县西北的河水。此句描述了诗人进入秦州后看到鱼龙川河道的夜景。
d鸟鼠:鸟鼠山,位于陇西首阳县。此联诗人用鱼龙川与鸟鼠山指代秦州的山水。
e西征:向西跋涉。烽火:指代战事。此句意思是诗人向秦州进发时一路打听前方的战事。
f心折:中心摧折,形容伤感到极点。淹留:长久停留。此句意为诗人想到可能会长久滞留在秦州,心中十分感伤。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a断人行,边秋b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c,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d不达,况乃e未休兵。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当作于乾元二年(759)杜甫在秦州时期。是年九月,史思明攻陷东京及齐、汝、郑、滑四州,因此诗人开篇首联即云戍鼓未休的战乱时局。当时诗人的两个弟弟,一在许,一在齐,皆远在故乡河南。在某个月光皎洁的夜晚,白露已至,又是一度深秋,诗人不由慨叹战乱中流离失所,不得不与亲友分离的身世遭际,念及远在家乡的手足兄弟,心生无限惆怅。此诗为唐代乃至历代怀乡羁旅诗中的杰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曾引发无数游子的怀乡共鸣。
【注释】
a戍鼓:边防营垒里的更鼓。戍:边防的营垒或城堡。
b边秋:一作“秋边”,指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c此句指已经进入节气“白露”的一个夜晚。
d长:一直,总是。
e况乃:何况是。
【名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悲秋
唐·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a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秋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b。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是杜甫宝应元年(762)秋在梓州时所作。当时史朝义与吐蕃战乱尚未平息,而蜀地又有徐知道叛乱,所以诗人感叹:“群盗尚纵横。”由于时局板荡,蜀地又起叛乱,诗人本想出三峡却迟迟不能成行,无法与家人团聚。此诗抒发了诗人独自客寓异乡的寂寞惆怅,以及因思念故乡、挂念亲人而生发出的悲伤情绪,加之秋景的衬托,更加深了诗人怀乡思亲的悲苦之感。
【注释】
a群盗:内有史朝义、徐知道叛乱,外有吐蕃侵扰,故言群盗。
b两京:指长安和洛阳。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a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b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c,官应老病休d。
飘飘e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是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春,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途经渝州、忠州时写下的。诗题概括了全诗的意旨,即抒写旅途中的感怀。当然诗人并未局限于旅途见闻,而是融入了沉重的身世之悲、时局之叹。当时的杜甫已经年过五旬,且愁病满身,又见时局板荡,展望个人的前程更是黯淡渺茫,因此他旅途中沉重悲愤的心情可想而知。此作正是将诗人内心郁结的种种烦闷忧愁表达出来,并且做到了寓情于景,以景言情,颔联所描摹的辽阔景致成为千古名句,尾联“天地一沙鸥”的形象与踽踽独行、漂泊无依的诗人处境形成巧妙的对照,更凸显了诗人孤寂彷徨的心境。总之,这首五律以近乎完美的形式呈现出羁旅之思,是杜诗五律中的精品,代表了杜诗在诗歌艺术上所达到的情与景完美交融的境界。
【注释】
a危樯:高高的船桅杆。
b月涌:月光倒映在江面上,随着波浪涌动。
c岂:副词,表示反问或者疑问。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著称的,这句却对这个事实表示疑问,暗示诗人另有抱负。
d应:认为是。此句意思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退官职。
e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有一语双关的意味,也暗含漂泊、飘零之意,影射诗人自己四处漂泊的境遇。
【名句】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中夜
唐·杜甫
中夜江山静,危楼望北辰a。
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
故国风云气,高堂战伐尘b。
胡雏c负恩泽,嗟而太平人。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是大历元年(766)杜甫客寓夔州时所作。从首联提及的江山危楼来看,当作于夔州西阁。此诗记述了诗人在某个夜晚想到国家板荡,自己为了躲避战乱而漂泊蜀中的不幸遭遇,故夜不能寐。全诗的主旨是感时伤事,怀乡思归,表达对颠沛流离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太平日子的渴望。此诗表露的情感真挚深沉,是诗人身处乱世心态的真实写照,因此具有感发人心的艺术力量。
【注释】
a北辰:喻指京师长安。
b高堂:华丽的房屋,此处指皇宫。此句意为贼军叛变乱国。
c胡雏:此处指安禄山。
月圆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a。
委波金不定b,照席绮逾依c。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d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于夔州西阁所作。此诗讲述了某个月明人不寐的月圆之夜,难以入眠的诗人望着月色而生发出强烈的思念情绪,心中牵挂着远在家乡的亲朋是否安好,想象着故园的秋景,不禁感慨万千,只得托共享的月光捎去对故园深深的思念之情。诗题为“月圆”而人却不能团圆,两者构成反衬的艺术效果,更凸显出诗人心底浓烈的怀乡之情。
【注释】
a扉:门扇。此句意为江月倒影,水波摇晃而阁楼上的门扇也徐徐而动。
b此句的意思是月光照在水面波纹上,金光摇曳不定。
c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句的意思是月光照在席上,花纹显得更加艳丽。
d列宿:众星宿。
【名句】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江梅
唐·杜甫
梅蕊腊a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b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c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d郁嵯峨e。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是大历二年(767)春天杜甫客寓夔州时所作。此诗主旨是诗人见江边梅花虽占尽春意,景物自好,但毕竟与故乡春色有别,故有感而发,抒写“客愁”乃为全诗之眼,即客寓异地的怀乡羁旅之愁。此诗可见诗人的思归之心十分迫切,巫山之景固然好,但诗人日夜渴盼的还是回到自己的故乡,他乡的好风景不过增添了一份乡愁罢了。此诗从江梅起笔,以思乡收尾,是杜诗中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注释】
a腊:腊月,农历十二月。
b绝知:极其了解。
c元:通“原”,本来。
d巫岫:即巫山的峰峦。
e郁:通“鬰”,(云、气)浓盛的样子。嵯峨:山势高俊。
至后
唐·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a,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b有何意,金谷铜鸵c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d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题解】
这首七言律诗是广德二年(764)冬杜甫在成都严武幕中所作。诗题中的“至”指冬至,此诗主旨是讲冬至之后诗人在剑南思念远方的故乡洛阳,抒发客寓蜀中的感怀。当时杜甫已经投奔在成都任剑南节度使的世交严武门下,但后来却与严武发生了些许摩擦,心情陷入沮丧。置身人生低谷的他不由地思念起了留下过很多美好回忆的洛阳城。加之冬至后的严寒天气,更加剧了诗人漂泊异域的愁苦心境。此诗寓情于物,触物伤怀,催人泪下,是杜甫怀乡羁旅诗中的精品。
【注释】
a这句的意思是冬至之后日影开始变长。
b青袍白马:指剑南幕府。
c金谷铜鸵: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或者指代洛阳城。金谷:指的是金谷园,西晋石崇的花园。铜鸵:指铜鸵路,是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因立有铜鸵而得名。
d棣萼:指兄弟。典出《诗经·小雅·堂棣》:“棠棣之华,鄂不。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夜
唐·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a鸣。
南菊b再逢人卧病,北书c不至雁无情。
步簷d依杖看牛斗e,银汉遥应接凤城f。
【题解】
这首七言律诗是大历元年(766)九月初杜甫于夔州西阁所作,主旨是叙写诗人秋夜病中思家难眠,抒发了诗人独自漂泊西南的寂寞心绪与对早日归家的渴盼。此作景中写意,抒情婉曲深沉。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紧密融合,起承转合自然有度,结构安排得十分严谨。有学人认为此作与《秋兴八首》的诗意大致相同,不过这首七律创作时间更早些,《秋兴八首》不过是将其意旨铺展开来,抒写得更加详细罢了。
【注释】
a杵:捣物的棒槌,此处指秋天捣衣的棒槌。
b南菊:诗人的家乡在中原地区,故称地处西南异乡的菊花为南菊。
c北书:诗人此时客寓地处西南的蜀中,故称故乡来的家信为北书。
d步簷:古代六尺曰步,廊檐约六尺宽,故廊檐有此称。簷:同“檐”。
e牛斗:星宿名,指牛斗二星,在银汉边。
f凤城:指京城。
吹笛
唐·杜甫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a相和切b,月傍关山c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d。
故园e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于夔州西阁所作。此诗主旨是抒写由听到笛声而生发的感怀。首联扣题起兴,秋山空寂,月明风清,只闻横笛数声,而古代笛曲多思乡之作,这断肠之声令独自客居异乡的诗人怎能不感慨万千!诗人的思绪伴着笛声神游万里,从胡骑行军北归的场景到南行的愿望,以至对故园风景的想象。最后的自问震慑人心:如何在忧愁中度过余生?多用反问句是此作的一大特点,将诗人的感时伤世、去国怀乡之叹抒发得酣畅淋漓。
【注释】
a律吕:指代和谐美妙的笛音。
b切:指笛声凄切。
c关山:乐府横吹曲有《关山月》,是伤离别之曲。
d武陵一曲:指《武溪深》。马援门生爰寄生善吹笛作歌以和之,为其南征作《武溪深》。
e故园:指诗人的家乡杜陵。
秋兴八首(八首选二)
唐·杜甫
其一
玉露凋伤a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b。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c。
丛菊两开他日泪d,孤舟一系故园e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f,白帝城高急暮砧g。
【题解】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著名的组诗《秋兴八首》中的第一首。这组七律是唐朝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期所作。诗人因秋景而感发诗兴,因西晋潘岳有《秋兴赋》,故以《秋兴》为名。杜甫写下这组律诗时正当唐朝战乱,国无宁日,人无定所,他本人便流亡到了夔州,又逢秋风萧飒之时,难免触景生情,勾起诗人心底的乡关之思、身世之叹。这八首诗的主题高度统一,围绕的核心是“故国之思”,融入了诗人生逢乱世、动荡流离中的复杂感怀,历来被公认为杜甫七律乃至全部诗歌中的上乘之作。这首七律便是该组诗的开篇之作,也代表了《秋兴八首》即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整体艺术风貌。
【注释】
a玉露:指白露。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巫山巫峡:指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c塞上:指夔州。接地阴:形容风云盖地的状貌。
d丛菊两开:诗人自永泰元年秋至云安,大历元年秋已在夔州,已是两见菊花开,故云“两开”。此处“开”字语意双关,一谓菊花开,亦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过往动荡艰辛的岁月。
e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f催刀尺:赶着剪裁冬衣。
g白帝城:即今四川奉节县城,位于瞿塘峡上口北岸山上,与夔门隔岸相望。急暮砧:指黄昏时分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名句】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其二
夔府a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b。
听猿实下三声泪c,奉使虚随八月槎d。
画省香炉违伏枕e,山楼f粉堞g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