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著名组诗《秋兴八首》中的第二首,作于唐朝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期。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的深切思念以及强烈的归乡之念。夔州地处群山之间,又值落日斜照,在这样一个深秋的黄昏,诗人心底升起浓浓的思乡之情。“每依北斗望京华”是《秋兴八首》组诗的纲目。当时持续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虽已于广德元年(763)结束,但唐王朝依然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局势之中,无法挽回由盛至衰的颓势。诗人杜甫完整地见证了这一历程,个人遭际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期间历尽艰辛,辗转入蜀。写作这组诗的时候,杜甫已是一位长期在战乱中漂泊,备尝艰辛,拖着多愁多病之身的老人了。壮志难酬的他在异乡的暮色中循着北斗遥望都城长安,也是他故乡的方向,感慨万千。此作不仅为《秋兴八首》奠定了整体的艺术风格与感情基调,也是杜甫所有七律创作中的精品。
【注释】
a夔府:唐置夔州,州治在奉节,为府署所在,故有此称。
b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京华。
c这句化用《水经注》中的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d八月槎:民间传说天河与海相通,海边居民每年八月看到有浮槎来去,便准备干粮,乘槎而去,认为到时又可乘槎回来。浮槎:漂在水上的木排。
e画省:即尚书省。香炉:尚书省上朝时,有侍女二人捧炉焚香从入。伏枕:伏于枕上,这里引申为卧病。此句意为诗人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加之卧病伏枕的不幸遭遇,更加深了诗人的慨叹。
f山楼:指白帝城,即今四川奉节县城,位于瞿塘峡上口北岸山上。
g堞: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峡中览物
唐·杜甫
曾为掾吏a趋三辅,忆在潼关b诗兴多。
巫峡忽如瞻华岳c,蜀江犹似见黄河。
舟中得病移衾枕d,洞口经春长薜萝e。
形胜有余风土恶f,几时回首一高歌g。
【题解】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滞留夔州时期所作,诗人蜀中卧病而倍感思乡之情。诗题中的“览物”,指三峡山水而言。诗人因避乱而进入三峡,不幸抱病异乡,不由追忆起往昔在华州时的诗会雅集,眼前的峡江虽然与其风光类似,但毕竟是异乡风土,这更加剧了诗人怀乡之思与羁旅之愁。全诗从回忆起笔,在与眼前实景的对比中凸显诗人对往昔太平生活的无限怀念以及对北归的强烈渴盼。
【注释】
a掾吏:杜甫曾出任华州司功,故言“曾为掾吏”。掾:古代属官的通称。
b潼关:地名,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端。
c华岳:即华山,位于陕西渭南华阴市,是五岳中的西岳。
d移衾枕:指舍舟登岸。
e洞口:有学者认为指五溪之口,聊备一说。薜萝:薜荔和女萝。两者皆为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
f风土恶:指杂有蛮夷之风的民俗以及多瘴疠的气候环境。
g此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回首北归,仍然生发出引吭高歌的诗兴呢?
立春
唐·杜甫
春日春盘a细生菜,忽忆两京b全盛时。
盘出高门c行白玉,菜传d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e,杜陵远客f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g,呼儿觅纸一题诗。
【题解】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滞留夔州时期所作,时间约为大历二年(767)。此诗叙写诗人在立春之日回忆往昔两京生活而生发思乡之愁。诗的前两联叙写两京春日景况,后两联抒发晚年客寓夔江之春日感怀。诗人的悲伤之中有倦于羁旅的怀乡之愁,也有对两京繁华不再的家国之悲,亦包涵了个人身世之感。此诗反映了诗人杜甫长期漂泊西南的流离之叹,用欢快愉悦的两京立春日的回忆,反衬当下客寓流离生活的愁苦,深沉曲折地表达出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与浓烈的怀乡之愁。
【注释】
a春盘:唐时风俗,立春日食春饼、生菜,称为春盘。
b两京:指长安、洛阳两城。
c高门:指贵戚之家。
d传:经。
e那对眼:哪堪对眼。
f杜陵远客:诗人自称。杜陵:指长安东南的杜县,汉宣帝在此建陵,因此称为杜陵。杜甫的远祖杜预是京兆人,杜甫本人又曾经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过,所以他常自称为杜陵远客、少陵野老。
g归定处:意思是欲归两京,尚无定处。
绝句漫兴九首(九首选一)
唐·杜甫
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a,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b。
【题解】
这首诗里恼春烦春的情景,就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仿。只不过一在乱中,愁思激切;一在暂安,客居惆怅。虽然抒发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乐景写哀”(王夫之《姜斋诗话》)则哀感倍生的写法。所以诗中望江亭春色则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实际。仇兆鳌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
【注释】
a此句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
b丁宁:啼叫声频繁。
归雁
唐·杜甫
东来a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b,高高正北飞。
【题解】
这首五言绝句作于广德二年(764)暮春,杜甫自梓州还成都之时。当时诗人带着一家老小为避战乱,一路从长安、洛阳、秦州辗转流离入蜀,已经过去数年时光,思归怀乡的情绪异常强烈。然而,就在诗人打算出峡回到河南故里之时,又收到了时任东西川节度使的故交好友严武的邀请,只得返回成都。诗人日夜渴盼出蜀归乡,同时又答应了好友的邀约。此作便反映了诗人这种复杂矛盾的心境,见到江雁北飞,思乡之情与归乡之愿更加强烈。诗人使用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将怀乡之愁表现得含蓄隽永。
【注释】
a东来:长安、洛阳都在成都的东面,故云“东来”。
b江城雁:临江的城市上空飞过的大雁。成都有锦江流过,故云江城。
绝句二首(二首选一)
唐·杜甫
其二
江碧鸟逾a白,山青花欲燃b。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题解】
这首五言绝句当是杜甫广德二年(764)于成都所作,抒发了诗人羁旅异乡的感慨。此作以明媚欢愉的春光来写思乡之苦,别有一番风味。大好春色中的江山花鸟固然可爱,然而想到自己滞留他乡多年,归去无期,转眼一年又将过去,这怎不令人感伤!此作以外在景物与内心感受之反差,来烘托诗人内心浓烈的怀乡愁思以及渴望归乡却不得的焦灼心理。聊聊二十字,便呈现出饱受怀乡之苦的游子心绪,在杜甫五绝中别具韵致。
【注释】
a逾:更加。
b欲:好像。燃:燃烧。
【名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赴京途中遇雪
唐·孟浩然
迢递秦京道a,苍茫岁暮天。
穷阴连晦朔b,积雪满山川。
落雁迷沙渚c,饥鹰集野田。
客愁空伫立d,不见有人烟。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为孟浩然于开元十六年(728)离开家乡前往长安途中,遇到大雪有感而发。诗人此次赴京的目的是去参加科考,对个人前程既充满了期待,同时又有些许犹疑不定的茫然。途中又值大雪漫天,独自跋涉于风雪旅途之上的诗人自然敏感多思。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当时客行他乡的羁旅之愁以及对未来的恓惶无依之感。此诗写景方面很有特色,取景十分开阔,并且与诗人心灵镜像紧密呼应,运用比兴的手法,追求言外之意,描摹景物的同时,也完成了诗人个人形象的塑造。孟浩然在这首诗中成功实践了在五律中蕴涵比兴的创作手法,因此全诗显得含蓄隽永,回味悠长。
【注释】
a迢递:遥远的样子。秦京道:通向长安的大道。秦京:指长安,长安在秦地,故称秦京。
b穷阴:整日不见阳光。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第一天。这句意思是说整月整日都是阴天。
c迷:迷失。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小洲。这句是说满地积雪,大雁飞来都找不到沙洲栖息。
d伫立:长久地站立。
他乡七夕
唐·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a。
不见穿针妇b,空怀故国楼c。
绪风d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e,迢迢问斗牛f。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创作时间不可确考,讲述了诗人在异乡度过七夕的所思所感。七夕,是古代的传统节日,相传牛郎、织女二星在阴历七月初七的夜晚相会。《初学记》卷四“七月七日”条载:“《荆楚岁时记》曰,七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可知诗人的家乡在七夕这天是有特别风俗的。当漂泊异乡的诗人又逢七夕之时,不由想起了家乡的七夕风俗,思念起远在故乡的亲友,乡愁自然更深。此诗写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游子感受,出语自然,在孟浩然怀乡诗中具有代表性。
【注释】
a羁愁:旅客的愁思。
b穿针妇:指七夕这天穿七孔针的妇人。
c故国楼:相传南朝齐武帝建层城观,七夕宫女登之穿针,称为穿针楼。
d绪风:余风。绪:有余的意思。
e河汉:天河。
f迢迢:遥远的样子。斗牛: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宿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孟浩然
山暝a闻猿愁,苍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b非吾土c,维扬d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e。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是在开元十八年(730),孟浩然沿浙江西上,进入建德县境内,夜泊庐江而作。诗题中的“庐江”,指桐庐江,在今安徽庐江西南。浙江有两大源头,北部源自新安江,南部源自兰溪。两个源头在浙江建德县梅城镇东南汇合,以下至桐庐县一段称为桐江,一名桐庐江。广陵,指扬州。诗人独自漂流在庐江之上,舟行江上的所见所闻,客行中的寂寞凄清,令他不由思念起昔日扬州的好友,于是有感而发写下此诗,以寄托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内心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愁。
【注释】
a山暝:山色昏暗,天色将暮。
b建德:今浙江建德县。
c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土:乡土,故乡。
d维扬:即广陵,今江苏扬州。
e海西头:指扬州所在的方位。《乐府诗集》载隋炀帝《泛龙舟》诗云:“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名句】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a上寒。
我家襄水曲b,遥隔楚云端c。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d欲有问,平海夕漫漫e。
【题解】
这首五律写的是大诗人孟浩然在长江下游一带漫游,时值岁暮,放眼江面,遥望故乡,只见云水迷茫,引发诗人的怀乡之愁。此诗的具体写作时间已不可确考。诗题中的“早寒”说明当作于深秋或初冬时节,“江上”则说明诗人当时正舟行于长江之上。颔联与颈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与神往。“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则刻画出了诗人漂泊江海的独孤身影。此诗不仅抒发了诗人的怀乡之愁,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仕途坎坷、前途迷茫、满怀羁旅之思的游子形象。全诗起承转合自然妥帖,神思凝练,意脉贯通,营造出的高妙境界在盛唐律诗中具有典型性。
【注释】
a江:指长江。
b襄水:汉水流到襄阳境内称为襄水、襄河。孟浩然的家涧南园,位于襄阳郊外的岘山附近。此地正是襄水弯曲之处,故言“襄水曲”。
c楚云端:襄阳古代为楚地,地势较长江下游高,而诗人作此诗时正在下游,故遥望故乡仿佛在云端。
d迷津:找不到渡口在何处。
e平海:意思是长江下游水面平阔,与海相连。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这句是形容黄昏时分江水迷茫,让人无法辨清方向。
途中九日怀襄阳
唐·孟浩然
去国似如昨,倏然经杪秋a。
岘山b不可见,风景令人愁。
谁采篱下菊c,应闲池上楼。
宜城d多美酒,归与葛强e游。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是盛唐诗人孟浩然五律中的代表作。从题目不难看出,此诗为孟浩然于重阳节思念故乡襄阳而作。孟浩然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在南郭城外拥有田园。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隐居田园与漫游山水中度过的。此诗便是诗人因经年游历在外而生发出思乡之情而作。诗人在异乡的旅途上遥想襄阳故园的风景、美酒与友人,用看似平淡白描的诗笔,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与对田园生活的依恋之情。清淡自然、洒脱幽远,是孟浩然诗歌的整体风格,由这首怀乡诗可见一斑。
【注释】
a倏然:形容极快。杪秋:“季秋”的另一种说法。季秋指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
b岘山:位于湖北襄阳县东南九里。
c此句用陶渊明典故。诗人以隐士陶渊明自比。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宜城:今湖北宜城。汉代宜城出产美酒。据《方舆胜览》卷三二载:“金沙泉,在宜城县东一里,造酒极美,世谓之宜城春,又名竹叶酒。”
e葛强:晋征南将军山简部将。据《晋书·山简传》载,山简嗜酒,并州人葛强是其爱将,常随从山简嬉游豪饮。
永嘉上浦馆送张子容
唐·孟浩然
逆旅a相逢处,江村日暮时。
众山遥对酒,孤屿b共题诗。
廨宇邻鲛室c,人烟接岛夷。
乡关d万余里,失路e一相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