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代怀乡诗词三百首
5600900000016

第16章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为岑参于天宝元年(742)自长安东行途中作。关西,指潼关以西。东山,这里泛指归隐之所。山人,旧时用以称隐士。内学,道家以道学为内学,这里指崇玄学。高道举征,当指道举。唐玄宗时崇奉道教。开元二十九年(741)始于两京及诸郡玄元皇帝(老子)庙立崇玄学(后改称崇玄馆),置崇玄博士(后改称学士)、助教(后改称直学士)等,令生徒习《道德经》、《庄子》、《文子》、《列子》,学成后准明经例考试,称为道举。此诗写的是诗人在旅途中得见道举而怀念起两位故友,以诗为笺,向好友倾诉沿途孤寂的感受,并劝说他们应试出仕。此诗流露出诗人深切的羁旅之思与怀乡之愁。

【注释】

a渭北:指今陕西渭水以北地区。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今甘肃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b然:“燃”的本字。客:作者自称。

c寒杵:指秋天的捣衣声。

d严子:指东汉初隐士严光,字子陵。本姓庄,避汉明帝讳改。据《后汉书·逸民列传》载,严光少与刘秀同游学,秀即帝位后,光改名隐居,披裘垂钓于富春江畔,钓处有“严陵濑”之称。

e许由:相传为尧时隐者。据《史记·伯夷列传》载,尧到沛泽,要把君位让给许由,许辞谢,逃至箕山(在今河南登封市)下,躬耕而食。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认为这话玷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到颍水边去洗耳。

f林丘:树林山丘,指严光、许由隐居处。此句含有希望故人应试出仕之意。

【名句】

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

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唐·岑参

渭水a东流去,何时到雍州b?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c。

【题解】

这首五言绝句作于岑参离京西行途中。渭州,唐州名,治所在襄武(今甘肃省陇西县西南),渭水流经这里。秦川,即关中,指今陕西省中部地区。此诗记述了诗人赴安西途中经过渭州唤起思乡之情,而突发奇想,想象自己思念的泪水能够随东流的渭水奔向长安,寄托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挂念。这首小诗构思别致,出语自然,并未直言乡愁,却以寄乡思于流水的新奇想象,表达了诗人真挚浓烈的思乡之情。

【注释】

a渭水: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今甘肃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b雍州:唐初置雍州,治所在长安。开元元年(713)改为京兆府。

c此句是说东流的渭水引发诗人奇想,寄思乡之泪于流水而流向故乡。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a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b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c君传语报平安。

【题解】

这首七绝作于天宝八载(749)岑参离京远赴安西途中。此为诗人首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当时的岑参已经三十四岁,仕途不畅,只得出塞任职。他告别了长安的亲人与朋友,踏上了奔赴安西的漫漫征途。不料在途中独自为思乡而垂泪之时竟邂逅了一位入京述职的故友,二人不免寒暄一番,互诉衷肠。此作便呈现了“他乡遇故知”的动人场景,抒发了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深切的怀乡之愁。这首小诗出语质朴自然,感情真挚,体现了诗人豪迈放达的胸襟,虽言怀乡,并非一味言及愁苦,且不失慷慨之气,在唐代怀乡诗中亦属佳作。

【注释】

a故园:故乡。

b龙钟:沾濡湿润貌。

c凭:烦,请。

【名句】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碛中作

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a,辞家见月两回圆b。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c。

【题解】

这首七绝作于天宝八载(749)岑参远赴安西途中。诗题的“碛”,原指沙漠、戈壁。出玉门关至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出阳关西北行至鄯善、西州,均有沙碛。“碛中作”,表示此诗作于沙漠之中,记述了岑参行至沙漠戈壁的见闻与感受。诗人选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大漠之上的军旅生活。由于诗人是首次见到边塞的大漠风光,所以除新奇之外,更有对荒瘠恶劣的自然条件的不适应,以及旅途劳顿之苦,这在诗中都有所呈现。这首七绝表现了出塞文人眼中的边塞景观,抒发了诗人出塞征途中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平沙万里绝人烟”等句代表了岑参边塞诗“奇壮”的独特风格。

【注释】

a走马:骑马。欲到天:此处为夸张之语,意为西行已远。

b此句字面上是说诗人自离家已见到两回月圆,说明已过去了两个月。

c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绝:没有。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赴北庭度陇思家

唐·岑参

西向轮台a万里馀,也知乡信日应疏b。

陇山鹦鹉c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d。

【题解】

这首七绝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岑参离京远赴北庭途中。北庭,指唐代北庭节度使治庭州金满县,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北。陇,指陇山,又称为龙坂,在今陕西陇县,西北绵延至甘肃清水县,为赴河、陇必经之地。诗人此行是出任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僚属,行至陇山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而作此怀乡诗。诗人理性上明白随着自己愈行愈远,来自家乡的消息必当日渐稀少,但感情上却希望“家人数寄书”,表现了跋涉于征途上的诗人矛盾微妙的心理。全诗口语出之,但因贯注了真挚情感,故质朴动人。

【注释】

a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不同于汉轮台),治所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b乡信:家乡的消息。疏:稀少。

c陇山鹦鹉:《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九称陇山“上多鹦鹉”。陇山又称龙坂,在今陕西陇县。

d这两句是说,诗人希望陇山上的鹦鹉能够开口说话,传话给家人,让他们多多寄来书信。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时未收长安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沙场开!

【题解】

这首五绝是岑参至德二载(757)重阳节于凤翔作。诗题中的“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隋朝江总有《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此诗即步其原韵而作。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攻陷长安。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据《旧唐书·肃宗纪》载,唐军于至德二载(757)九月癸卯(二十八日)收复长安。此诗当为此前重阳节在凤翔时有感而发。岑参祖籍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但因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从诗题来看,此作是一首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诗,但又不是一般的抒发节日思乡之作,而是融入了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切。虽然全诗仅有寥寥二十字,却于怀乡之中更见感时伤乱之悲情,在岑参的怀乡诗中堪称上乘之作。

安西馆中思长安

唐·岑参

家在日出处a,朝来起东风。

风从帝乡b来,不异家信c通。

绝域d地欲尽,孤城天遂穷。

弥年e但走马,终日随飘蓬f。

寂寞不得意,辛勤方在公g。

胡尘h净古塞,兵气屯边空。

乡路眇天外,归期如梦中。

遥凭长房术i,为缩天山东j。

【题解】

这首五言长诗作于天宝九载(750)岑参在凉州安西幕府任上。安西馆,当指岑参在安西幕府任上的住所。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僚是岑参首次出塞,由于不习惯边地的荒凉景象与艰苦生活,加上感到在塞外和在长安一样“寂寞不得意”,所以诗人的情绪是低落的,常常陷入苦闷和思乡愁绪之中,此作便体现了这种愁苦心境。全诗主题是描述边塞地理环境的偏远荒凉,浓厚的战争气氛以及对帝乡长安的深切思念,让诗人突发奇想,希望能有《神仙传》里的缩地神术,把天山缩向东方,使得自己可以立刻返乡。此诗描述的塞外风光颇具异域特色,想象新奇。连东风都会令诗人联想到可能是从京师而来,希望能用缩地神术将天山缩向东方而即刻返乡的奇思妙想,也反映了诗人对长安强烈的思念与早日归乡的渴盼。

【注释】

a日出处:形容东方极远之地,指长安。

b帝乡:指京师。

c信:信使。

d绝域:绝远之地。

e弥年:整年。

f蓬:又称飞蓬,多年生草本植物,开白花,叶子似柳,根细,常被风拔起飞旋。

g在公:在官府任事。

h胡尘:意为胡兵来犯。因为兵马所至,尘土飞扬,故有此言。

i长房术:晋葛洪《神仙传》卷五《壶公》载:“(费长)房有神术,能缩地脉,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复舒如旧也。”

j此句字面意思是说把天山缩向东方,意谓得以回乡。

河西春暮忆秦中

唐·岑参

渭北a春已老,河西b人未归。

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

别后乡梦数c,昨来家信稀。

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作于天宝十载(751)岑参在凉州安西幕府任上,不久诗人便返回了长安。河西,指河西节度使治所凉州。秦中,即关中,今陕西中部地区。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凉州的暮春时节,看到边塞的春意将尽,便思念起自己的故乡与亲人。想到家信渐少,而自己远在暮春三月却仍著寒衣的塞外边疆,内心的孤寂悲凉无法尽言。此诗情景交融,具有边疆气候风物的特点,初步显示出岑参边塞诗“奇壮”的风格特色,在其怀乡诗中有一定代表性。

【注释】

a渭北:指今陕西渭水以北地区。

b河西:指河西节度使治所凉州(今甘肃武威市)。

c数:密,与“稀”、“疏”相对。

夕次盱眙县

唐·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a,停舫临孤驿b。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c,听钟未眠客。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约作于建中三年(782)韦应物出守滁州途中。盱眙,县名,今属江苏,唐代时原属楚州,建中二年(781)改隶泗州。韦应物自长安赴滁州刺史任途经此地。此作记述了诗人傍晚时分在盱眙留宿的见闻和感受。以情观景,由景衬情,表现出宦游途中诗人孤寂凄凉的羁旅感受。景物描写中“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最为人称道,尤其“白”字用法精妙,不动声色地描摹出一幅旅人眼中冷寂萧瑟的夕阳图景。最后一联直抒胸臆,呈现一位因思乡而失眠的游子形象,体现出韦诗淡泊宁静的艺术风格。

【注释】

a淮镇:即指盱眙县。《太平寰宇记》卷十六“泗州盱眙县”载:“淮河南去州五里。”

b驿:指驿站,古代供驿马中途休息的地方。

c秦关:古代要塞之一,位于今陕西洛川县秦关乡。此处当代指长安故里。

【名句】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寒食寄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雨中禁火a空斋冷,江上流莺b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c,杜陵d寒食草青青。

【题解】

这首七言绝句是贞元二年(786)春寒食韦应物在江州所作。寒食,是古代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一或二日。据《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又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饬大麦粥。”此诗讲述了独自在异乡游宦的诗人于寒食这天饮酒看花之时,想念起远在京师的几个从弟,又想到了故乡杜陵,想到故乡此时当是绿草如茵、春意盎然了。此作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切的怀乡念亲之情。

【注释】

a禁火:旧俗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为“寒食”,连续三日不举火,故称“禁火”,相传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在此日被焚。

b流莺:飞行不定的黄莺。

c诸弟:指韦应物的从弟韦端、韦武等人。

d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韦应物为京兆杜陵人,世居于此。

清明日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a方多病,开襟一欣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b犹堪食,榆羹c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作于建中四年(783)三月韦应物在滁州刺史任上。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历来受到百姓重视的传统节日。诗题中的“诸弟”,指韦应物的几个弟弟韦端、韦系、韦滌等人。从其诗集中多达二十多首的寄诸弟的诗歌来看,韦应物兄弟之间的感情很深。此作便表现了在清明时节,诗人大病初愈后思念起故乡以及远在故乡的众兄弟,只能独自体味与亲人生别离的愁苦。此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虽以自然平淡之语出之,却有浓烈的亲情流宕其间,体现出韦诗淡而有味的整体风格。

【注释】

a冷食:因寒食节禁火而吃冷食。寒食节在清明前一至二日,俗禁烟火。

b杏粥:杏仁粥,寒食节所食。

c榆羹:即榆粥,一种用榆树嫩皮研磨成碎屑而熬成的粥。

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a何处,归思方悠哉b。

淮南c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题解】

从诗题中的“淮南”来看,这首五言绝句当作于建中、兴元中韦应物在淮南道滁州期间。此诗记述了诗人在异乡的雨夜思乡之时又听到大雁的叫声,更加剧了归乡之愿,鸿雁的意象委婉地暗示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蒋仲舒在《唐诗广选》中评价此作:“更不说愁,愁自不可言。”以雁作结,更添无限含蓄。这首小诗构思别致,出语自然,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游宦中的诗人寂寞凄冷的游子感受以及真挚浓烈的思乡之情。

【注释】

a故园:故乡。眇:遥远。

b悠哉:思念很深。悠:思念。《诗经·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c淮南:唐贞观年间置淮南道,即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湖北应山、汉阳以东的江淮地区,治所在扬州(今江苏扬州市)。

松江独宿

唐·刘长卿

洞庭a初下叶,孤客不胜愁。

明月天涯夜,青山江上秋。

一官成白首,万里寄沧州b。

久被浮名系,能无愧海鸥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