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代怀乡诗词三百首
5600900000017

第17章

【题解】

从诗题中的“松江”来看,这首五言律诗当作于至德二载(757)刘长卿始任长洲尉之时。松江,又名笠泽,发源于太湖,经苏州东流入黄浦江。刘长卿曾遭遇应举十年不第的挫折,于天宝十一载(752)登进士第后已有高名,但直至数年后才得以出任长洲尉,故有“一官成白首,万里寄沧州”之感慨。此诗描述了诗人独自夜宿在松江的见闻与感受,表达了逆境中的身世之感、漂泊之叹以及宦游中的羁旅之愁。刘长卿长于五言诗,曾自许为“五言长城”。此首羁旅题材的五律意象省净而极富韵味,可代表其五言诗水准。

【注释】

a洞庭:苏州吴县西南有太湖,湖中有山,名洞庭山。屈原《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b沧州: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隐居之处。

c海鸥:典出《列子·黄帝》,记述了海上之人以纯洁之心待海鸥,与海鸥两无嫌猜,一旦有机心,海鸥则远离而去。后以海鸥比喻超逸脱俗的出世之心。

【名句】

一官成白首,万里寄沧州。

夕次檐石湖梦洛阳亲故

唐·刘长卿

天涯望不尽,日暮愁独去。

万里云海空,孤帆向何处。

寄身烟波里,颇得湖山趣。

江气和楚云a,秋声b乱枫树。

如何异乡县,日复怀亲故。

遥与洛阳人,相逢梦中路。

不堪明月里,更值清秋暮。

倚棹对沧波c,归心共谁语?

【题解】

这首五言古诗当作于乾元二年(759)秋天,刘长卿在洪州期间。诗题中的“檐石湖”,亦作担石湖,位于余干、洪州之间。据《太平寰宇记》对洪州的记载,因其湖水中有两石山,有孔,如人寄担状,故名担石湖。传说有壮士担此二石置湖中。此诗描述了旅途中的诗人夜宿担石湖的见闻,并记述了诗人寂寞无依中梦见远在洛阳的亲朋好友,表达出诗人在异乡漂泊的孤独感受与深切的怀乡念亲之情。刘长卿是洛阳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后,是位典型的大历诗人。他遭逢乱世,命运多舛,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逆境中度过的。长期的抑郁寡欢,明显影响到其诗歌的题材与风格,大多表现冷落寂寞的情调,加之惆怅衰飒的心绪,使其整体诗风显得凄清悲凉。此诗即体现了刘长卿在诗歌创作中偏爱黯淡萧瑟的景物,擅长表现孤独冷漠心态的特点,在大历时期怀乡羁旅诗中自成一格。

【注释】

a楚云:楚天之云。因洪州为楚国旧地,故有楚云之称。

b秋声:指秋季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如风声、落叶声、虫鸟的鸣叫声。

c棹:船桨。沧波:青绿色的波浪。

【名句】

倚棹对沧波,归心共谁语?

早下江宁

唐·钱起

暮天微雨a散,凉吹片帆轻。

云物b高秋节,山川孤客情。

霜留楚水,寒雁别吴城c。

宿浦有归梦,愁猿莫夜听。

【题解】

从诗题来看,这首五言律诗作于钱起沿长江乘船早发赴江宁途中。江宁为古代地名,地处长江下游南岸,位于今南京市南部,春秋时代属吴国,战国初期为越国管辖。此诗描述了秋天的清晨,诗人赴江宁途中的见闻与感受,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羁旅之思与盼望早归的怀乡之愁。钟惺在《唐诗归》中评价此诗云:“精神遨迥。”全诗气调高朗,抒写旅途中的凄凉之感却并无衰飒之气,在大历诗人的羁旅诗中显得尤为可贵。钱起的文学才能很全面,其诗各体皆工,被公认为“大历十才子”之冠,与刘长卿并称“钱刘”。此作代表了钱起五言律诗达到的艺术水准。

【注释】

a微雨:蒙蒙细雨。

b云物:景物,景色。

c吴城:即今江苏吴县,为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唐时属江南东道。

晚入宣城界

唐·钱起

斜日片帆阴,春风孤客心。

山来指樵路,岸去惜花林。

海气a蒸云黑,潮声隔雨深。

乡愁不可道,浦宿b听猿吟。

【题解】

此作《全唐诗》诗题一作《春江晚行》。这首五言律诗当作于钱起南行途中夜宿宣城之时。宣城地处江南,历来为风景奥区、鱼米之乡,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与江浙两省接壤,是东南沿海沟通内地的重要通道。域内襟山带水,风景绝佳。六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朓曾在出守宣城期间创作出大量山水名篇。但此诗的主旨并非表现宣城山水风光之美,而是通过描述春天的傍晚诗人雨中到达宣城时的见闻与所思所感,表达宦游中的诗人孤单寂寞的羁旅之思与难以尽言的乡愁。该诗在长于表现羁旅愁思的大历诗中亦属精品。

【注释】

a海气:江湖海面上弥漫的水汽。

b浦宿:即宿浦,住在水边。浦:水边,岸边。

【名句】

海气蒸云黑,潮声隔雨深。

长安春望

唐·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a,却望千门草色闲b。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c江上几人还?

川原d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e,独将衰鬓客秦关f。

【题解】

这首七律是卢纶在长安的春天怀念故乡而作。此诗抒发了诗人身处离乱中感时伤事、怀乡思归之情。卢纶是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故乡正位于长安的东面,所以首联中的“东风吹雨”暗含了登高望乡之意,东面吹来的春风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春草之闲与诗人之愁又形成强烈对比。继而诗人直接抒发对故乡魂牵梦绕的思念。颈联是以情观景,景中含情,诗人极目远眺,却只能想象远在浮云之外的家乡,所见的只是残阳下京城中参差错落的宫殿。尾联表达了感时伤事的慨叹与怀乡思归的主旨。此作体现出大历诗人创作中共有的冷落萧瑟的衰飒气象,带有一种特别的情思韵味。

【注释】

a此句从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化出。

b草色闲:形容草木茂盛。草色:一作“柳色”。闲:即闲闲,强盛貌。

c春生:一作“春归”、“春来”。

d川原:即郊外的河流原野,这里当泛指故乡的山川原野。

e逢世难:遭逢乱世。

f秦关:古代秦国管辖的关中地区,此处指作者所在的长安一带。

【名句】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宿杜判官江楼

唐·郎士元

适楚a岂吾愿,思归秋向深。

故人江楼月,永夜b千里心。

叶落觉乡梦,鸟啼惊越吟c。

寥寥更何有,断续空城砧d。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当为郎士元于大历十年(775)或十一年(776)出任郢州刺史时所作。首联所言“适楚”即指此事。郢州为南朝宋建元年(454)设置,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隋朝开皇九年(589)改为鄂州。关于郎士元的生平事迹,《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郎士元诗》一卷,其注载郎士元为中山(今河北定县)人,曾任渭南尉,后又历任拾遗郢州刺史。此诗描述了郎士元被迫出任郢州刺史时的见闻与感受,表达了他南下宦游中的思乡之情。“叶落觉乡梦,鸟啼惊越吟”表现出漂泊异乡的游子敏感而强烈的乡愁,体现出与孟浩然羁旅诗相似的纯净自然的格调。

【注释】

a适楚:指郎士元出任郢州刺史之事。

b永夜:长夜。

c越吟:用战国庄舄典。据《史记·张仪列传》载,战国时越国人庄舄到楚国为官,虽富贵,却始终不忘故国,病中吟唱越歌以寄乡思。此处诗人借庄舄之事表达个人乡愁之深。

d空城砧:西施山下有浣纱石,据《绝异记》载,崇山之上有玉女捣帛石,传说山下人在立秋前一日,半夜常听到杵声。

【名句】

叶落觉乡梦,鸟啼惊越吟。

贼平后送人北归

唐·司空曙

世乱a同南去,时清独北归。

他乡生白发,旧国b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c,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d。

【题解】

这首五律当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安史之乱”刚刚平定之时,写的是战乱结束后诗人送友人北归时的所思所感,描述了叛乱后的残破之象,以及自己滞留南方而不能与友人一同北归返乡的惆怅,寄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及衰的分水岭。虽然叛乱随着史朝义的自缢身亡而被平定,但此后的唐王朝元气大伤,社会经济呈现出颓败之势,百姓依然生活在战乱的阴影之下。司空曙在此诗中便记录下了这种颓势,呈现出战后的荒乱凋敝之景,寄托了诗人深切的怀乡之愁与家国忧思,流露出国势衰颓时代普遍的感伤情绪。司空曙在大历诗人中以五律见长,多写自然景物,表现怀乡羁旅情思,此诗堪称其代表作。

【注释】

a世乱:指天宝十四载(755)爆发,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b旧国:指故乡。

c残垒:残破的壁垒,指战乱后凋敝的景象。

d愁颜:愁容满面的样子。

从军北征

唐·李益

天山a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b。

碛里c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d。

【题解】

这首七言绝句当作于李益从军边塞期间。由于诗人对边塞生活有亲身体验,因此特别擅长从真实的军旅生活中截取某些画面,加以剪裁入诗。此作描述了一支穿越了天山下的风雪以及沙漠戈壁的北征军的行旅生活,在呈现戍边士卒异常艰苦的北征历程的同时,突出表现了他们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蕴藏心底的思乡之愁。诗人作为他们中间的一员,既是为思乡士卒代言,也表达了自己从军边塞期间的乡愁。《唐诗笺注》卷九评论此诗云:“《从军北征》妙在不说自己,而己在其中。”此诗写由乐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字字蕴含着浓烈的乡愁和悲凉的情调。

【注释】

a天山:唐时称伊州(今新疆哈密市)、西州(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带)以北的山脉为天山,也称之为白山、折罗漫山。

b横笛:即笛子,一种管乐器。相传笛子是由羌族人发明的,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长安,故又称羌笛。行路难:古乐曲名,声情哀怨。

c碛里:沙漠戈壁之中。

d回向月明看:回首望向皎洁的月亮,此处意为望乡。此句是说三十万边塞戍卒一到晚上都回首望向皎洁的月亮,陷入思乡之中。

【名句】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a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b。

不知何处吹芦管c,一夜征人尽望乡。

【题解】

这首七绝是李益出使边塞期间所作。此诗曾被教坊乐人取为声乐度曲。唐代有东、西、中三座受降城,唐代景云年间朔方军总管张仁愿所筑。根据李益一生数次从军的行迹,诗题中所言“受降城”指西受降城,位于今宁夏灵武县。诗人在此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描述了塞外沙飞月皓之夜,诗人夜登受降城上,举目凄凄,茫茫沙漠中月色如霜,忽然又听闻不知从何处传来悠扬的笛声。此情此景,令远戍边塞之人如何不起思乡之情!尾句显然是夸张之词,但又确切地表达了此情此景之下边关将士久戍思归的心境。李益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其边塞题材的七绝尤其出色,被公认为开元后堪与盛唐大家比肩的七绝高手,往往于悲壮、慷慨之中带有些许伤感和悲凉。此诗便以浑融悠远的意境代表了李益七绝的艺术水准。

【注释】

a回乐峰:回乐县境内的一个山峰。回乐县在唐时属灵州,为朔方节度治所,位于今宁夏灵武县西南。

b月如霜:月色莹白凄冷如冰霜一样。

c芦管:即芦笳,古代一种管乐器。芦管的构造是以芦叶为管,管口有哨簧,管上有音孔,下端为喇叭嘴状。吹奏时用手指启闭音孔,以调节音调。

【名句】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a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b,夜半钟声c到客船。

【题解】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人张继途经苏州枫桥时所作,是大历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诗题又作《夜泊枫江》。枫桥,位于今江苏苏州市阊门外寒山寺附近。本名为封桥,后因张继此诗而相沿作枫桥,可见此诗影响之深远。此诗描述了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停船夜宿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见江南水乡幽美的夜景,勾起了旅途中的诗人心头缕缕轻愁,表达了诗人孤寂惆怅的羁旅心境,营造出清幽隽永的意境。此作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大历诗坛的压卷之作。

【注释】

a江枫:指寒山寺旁边的“江村桥”与“枫桥”。

b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的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位于今苏州市西枫桥镇,在枫桥附近,又名枫桥寺。它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名僧寒山、拾得曾住此地而得名。另有一说法是,“寒山”非寺名,泛指肃寒之山。

c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半夜敲钟的惯例,也叫“时间钟”。

【名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夜发袁江寄李颍川刘侍御

时二公留贬在此

唐·戴叔伦

半夜回舟入楚乡a,月明山水共苍苍b。

孤猿更叫秋风里,不是愁人亦断肠。

【题解】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人戴叔伦宦游途中连夜从袁江出发南下楚地所作。诗题《全唐诗》卷二七四注:一本题只“夜发袁江作”五字。袁江,据《大清一统志》载,位于临江府(今江西樟树市临江镇)城南,自袁州分宜县流入新喻县界,又东入清江县界。古名南水,亦名牵水,又名喻水。诗题中所言李颍川,据《唐诗纪事》载,当指李嘉祐,当时他正流贬此地。刘侍御其人不详,二人当为戴叔伦的故交好友。此作是诗人以诗代书,与好友分享自己秋夜赶路时的见闻与感受。诗中描述了凄清苍茫的夜景与秋风里传来的猿鸣,烘托出诗人宦游途中的羁旅之思与怀乡之愁,体现了大历诗歌中常见的孤寂衰飒之气。

【注释】

a楚乡:即楚地。指古代楚国所辖之地,分为东楚、南楚和西楚,大约包括今湖南、湖北、安徽一带。

b苍苍:渺无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