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砧
唐·孟郊
杜鹃声不哀a,断猿啼不切b。
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c。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d。
【题解】
这首五言古诗的主旨是写诗人听到砧板捣衣声后的所思所感。表面看是咏砧,实际是倾诉游子怀乡思归之情。前四句描述游子见闻,引出砧声。后四句重在写感受,从游子、思妇两个角度出发,多侧面地描述了砧声勾起的愁苦情思。自古闻砧感怀的诗歌作品有很多,凄婉的砧声易引发游子怀乡之情,孟郊此作特点在于不事雕琢,质朴自然而又自出机杼。此诗体现了孟郊诗善于抒写愁苦情思的特点,正如苏轼《读孟东野诗》所云:“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此作所抒发的游子怀乡羁旅之愁苦情思便颇为真挚感人,是孟郊全部诗歌中的上乘之作。
【注释】
a声不哀:叫声并不哀怨。杜鹃鸟的叫声凄切,似“不如归去”,最易引发羁旅愁思。而诗人将其与砧声相比却说“不哀”,可见砧板声凄切更甚于杜鹃鸣声。
b切:急迫。
c这句是说捣衣妇并非专为牵动愁思才挥动捣衣棒,但游子听了却为之白头。
d这句是代捣衣妇设想,意为她此时捣衣并非为了寄给远方的游子,而是想让他听到砧声,引发其乡思而尽快返回家园。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a,欲作家书意万重b。
复恐匆匆说不尽c,行人临发又开封d。
【题解】
这首七言绝句是诗人张籍客居洛阳期间所作。秋风乍起,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此作的特别之处在于,诗人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即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晋朝的张翰相仿,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便联想到了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仿效张翰“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怀乡思归之情。这就使得本已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于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愁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总之,这首小诗以看似本色平淡之语寄寓了诗人对故乡与亲人的无限深情,是唐代怀乡诗中的名篇。
【注释】
a洛阳城:指今河南省洛阳市。见秋风:用《晋书·张翰传》所载张翰因见秋风起而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之典。
b意万重:形容想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c这句是说,担心这封信写得太匆忙了,表达的内容还不够多。
d行人:此处指送信的人。临发:将要出发的时候。开封:把封好的信又拆开。
【名句】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a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b谁家。
【题解】
这首七言绝句是一首以中秋夜望月怀远为主旨的诗。诗题一作《十五夜望月》。诗题中的“杜郎中”,其人身世不详,当为诗人好友。此作描写了中秋之夜的月色,抒发了诗人望月怀人的心绪。王建以诗代信,与好友分享了自己在中秋月夜的所见所感。诗的前两句呈现了一幅寂寥清冷的秋夜图画,后两句则从家乡亲友与在外游子两重视角来表达思乡念亲之情,与一般的中秋望月怀乡之作多正面直抒胸臆不同,显得蕴藉深沉,引人遐想。
【注释】
a中庭:即庭中,庭院之内。地白:描述月光照射在庭院中的景象。
b秋思:秋日里的情思,此处指思念故乡与亲友的心情。在:一作“落”。
【名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塞上逢故人
唐·王建
百战一身在,相逢白发生。
何时得乡信,每日算归程。
走马登寒垅a,驱羊入废城b。
羌笳c三两曲,人醉海西营。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当作于贞元十三年(797)王建辞家从戎后。他有过多年的军旅生涯,曾北至幽州、南下荆州等地,自称“从军走马十三年”,对边塞的环境和生活是相当熟悉的。人到边疆,孤独寂寞中生发思乡之情在所难免。一旦他乡遇故知,激动欣喜的心情可想而知。此诗便记述了他与好友在边塞邂逅,二人互诉衷肠,感叹相逢难得,共同回顾边塞生活的经历,表达了诗人深沉的身世之感以及出塞之人共有的怀乡思归之情。
【注释】
a走马:骑马疾走,驰逐。垅:田埂。
b驱羊:驱赶羊群。此句描述了边塞生活中常见到的颇具地域特色的生活画面,即赶着羊群进入城市的废址。
c羌笳:羌笛与胡笳,两种古代军乐演奏中常用的管乐器。
宿龙宫滩
唐·韩愈
浩浩复汤汤a,滩声抑更扬。
奔流疑激电,惊浪似浮霜。
梦觉灯生晕b,宵残雨送凉。
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c。
【题解】
这首五律写的是韩愈夜宿龙宫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据《山阳县志》,龙宫滩在陕西山阳县西十五里。诗人仅用两联便从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角度全方位描摹出在龙宫滩的见闻,激电、浮霜都传神地刻画出水势之大之急。残宵灯影中,诗人心底泛起浓浓的思乡之愁,于篇末集中抒发出来,令人感喟不已。黄庭坚称赞此作云:“退之裁听水句尤见工,所谓‘浩浩’、‘汤汤’、‘抑更扬’者,非谙客里夜卧饱闻此声,安能周旋妙处如此耶?”
【注释】
a浩浩、汤汤:语出《尚书·尧典》:“汤汤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形容水势很大。
b生晕:产生光影模糊的视觉效果。晕:光影模糊的部分。
c思乡:用《世说新语》典。《世说新语》载:“陆平原在洛,夏月忽思斋东头竹篠中饮,语刘宝曰:‘吾思乡转深矣。’”
湘中酬张十一功曹
唐·韩愈
休垂绝徼a千行泪,共泛清湘一叶舟。
今日岭猿兼越鸟b,可怜同听不知愁c。
【题解】
这首七绝作于韩愈从郴州到江陵途中。诗人与友人张功曹在宦游途中湘水之上邂逅,分别之际作此诗以示酬答,共话离情别绪。他乡遇故知,更容易引发诗人的故园之思。此诗借颇具地域特色的岭猿、越鸟,巧妙地融入古诗中表达思乡情绪的典型意象,抒发了身在异乡的诗人深深的怀乡羁旅之愁。
【注释】
a徼:边境,古代东北边境称为“塞”,西南边境谓之“徼”。
b越鸟:语出《古诗十九首》:“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c同听不知愁:意思是同听不同情,一起听到,感受却不尽相同。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a,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游人b。
【题解】
这首七绝作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白居易夜宿邯郸旅舍之中,时年三十三岁的诗人任秘书省校书郎。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唐代冬至极受重视,人们往往会在这一天阖家团圆,共同庆贺,因此有“冬至如大年”的说法。而诗人此时正宦游在外,冬至的夜晚只能在异乡的旅舍中独自度过。游宦之所尚未到达,只能投宿在驿站的旅舍。长途旅行本已困乏不堪,而在驿站陌生的环境中,听到的是异乡的方言,不免增添了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在凄清孤寂的环境中,诗人并未直言自己的乡愁,而是想象着远方的家人深夜叨念着自己,这便将思乡情绪推向了更深一层,表现出亲人之间心心相印的深厚感情。此诗是白居易早期的一篇佳作,表达了游子的思家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异乡逢节心底生发出的浓浓乡愁。
【注释】
a邯郸:唐代县名,今河北邯郸市。驿:驿站,古代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供出差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阳历的十二月下旬,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b远游人:指宦游在外的诗人自己。
客中守岁
在柳家庄
唐·白居易
守岁樽a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b。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约作于贞元十六年(800)以前。此诗记述了诗人独自在异乡度过除夕的所思所感。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古时除夕夜有庭前放爆竹,依次拜贺,进屠苏酒,插桃符,守岁等传统民俗。除夕历来便是全家团圆,一起庆贺的隆重节日。而就在这样本该欢乐喜庆的节日里,诗人却只能独自守岁,品味着思念故乡亲人的滋味。诗作尾联描述了诗人想象中亲人在故乡思念自己的情景,尤为真切动人。
【注释】
a樽:古代的酒器。
b未归人:此处为诗人自指。
【名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远望
唐·元稹
满眼伤心冬景和a,一山红树寺边多。
仲宣b无限思乡泪,漳水c东流碧玉波。
【题解】
这首七言绝句是元稹元和年间客居江陵时期所作。元稹于元和四年(809)出任监察御史,后因触犯宦官权贵,于元和五年(810)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短时间内的政治浮沉,使得客寓贬所的诗人心情沉重。元稹是洛阳人,来到陌生的南方独自远望冬景,想起了曾经同样怀才不遇的王粲在《登楼赋》里抒发久客异地的思乡之情,处在仕途低谷中的诗人感到心有戚戚焉,便勾起了深深的怀乡之情。此作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结合眼前之景而用典,情景交融,道出了古今怀才不遇的文士漂泊客寓中的怀乡羁旅之思。
【注释】
a和:和睦,协调。
b仲宣: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建安七子之一。汉末西京大乱,王粲前往荆州依附刘表,不被重用,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发久客异地怀才不遇之感。
c漳水:源出今湖北南漳县西北荆山,东南流至当阳县东南汇沮水,南入长江。
忆汉月
唐·李绅
花开花落无时节a,春去春来有底b凭。
燕子不藏雷不蛰c,烛烟昏雾暗腾腾。
【题解】
这首七言绝句是李绅于长庆四年(824)五十三岁时被贬端州司马期间所作。李绅是亳州人,出身魏晋以来山东五大士族之一的赵郡李氏。晚年遭遇贬谪,且是极为荒僻的端州(今广东肇庆),独居贬所远离家乡的诗人自然会时常想念起中原故土。诗题中的“汉月”,意为汉地之月,代指汉地,即唐时相对南蛮而言的中原地区。此处当特别指诗人的故乡。此作在唐代众多的怀乡诗中最为特别之处是,全诗只字不提故乡,只是呈现异地迥异于故乡的风土环境,以此来表达诗人内心深切的怀乡思归之愁。
【注释】
a时节:四时的节序。
b底:相当于“何”、“什么”。
c蛰:静。此处指贬所有冬雷,气候奇特。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a?萧萧b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c。
【题解】
这首五言绝句是刘禹锡于元和中贬居郎州时所作。独居贬所的诗人因见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羁旅思乡之情。诗题中的“引”,意为琴曲。刘禹锡的另一名篇《秋词》开篇云:“自古逢秋多寂寥。”历代文士的感秋悲秋之作多不胜数,而此作的妙处在于诗人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言及“孤客”,但也只写到“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则是以“最先”两字暗示出来的。秋风吹过庭院里的树木,每个人都可以听到,按说不应有先后之分。而唯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客居贬所的诗人对时序、物候有着特殊的敏感。而他之所以如此敏感,是由时时萦绕心头的怀乡思归之情引发的。此诗构思别致,出语自然,在唐代众多以秋气引发思乡情思题材诗作中显得别出心裁。
【注释】
a至:到。
b萧萧:形容风吹过树木的声音。
c孤客:孤独的异乡游子,此为诗人自指。闻:听闻,听到。
【名句】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南中书来
唐·刘禹锡
君书问风俗,此地接炎州a。
淫祀b多青鬼,居人少白头。
旅情偏在夜,乡思岂唯秋!
每羡朝宗c水,门前日夕流。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是刘禹锡于元和中贬居连州(今广东连县)期间所作。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参加王叔文等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与柳宗元等八人被贬出为州郡司马,史称“八司马”。刘禹锡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十年后又迁官更为遥远的连州。在长年累月的外放贬谪生涯中,诗人愤懑不平的内心自然蓄积了浓郁的乡愁。此诗记述了诗人在遥远荒僻的贬所收到家信后的所思所感。诗中描述了贬所迥异于中原的风土人情,以及在秋夜思乡难眠的情景,以至于诗人对流向长安方向的河水都产生了羡慕之情,表达了诗人独自在南方异乡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渴盼早日北归的迫切心情。
【注释】
a炎州:传说中南海中的州名。
b淫祀:不合礼制的祭祀。
c朝宗:诸侯朝见天子。
闻黄鹂
唐·柳宗元
倦闻子规a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
一声梦断楚江曲b,满眼故园春意生c。
目极千里无山河d,麦芒际天摇青波e。
王畿优本f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g。
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
翻日迥度昆明h飞,凌风斜看细柳翥i。
我今误落千万山j,身同伧人不思还k。
乡禽l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m。
闭声回翅归务速n,西林紫椹行当熟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