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这首七言排律是柳宗元在出守永州期间所作。被贬永州是柳宗元仕途的一个重要事件,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而陷入忧伤压抑的心境。在此期间,为了排遣抑郁情绪,他常常借山水自然景物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写政治上失意的苦闷恼以及对现实的种种不满。此作即叙写诗人听闻黄鹂的鸣叫后追忆长安春色,勾起身世之感与贬谪之叹,借着劝说黄鹂北归之言,抒发自己深切的思归之愿。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对“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二句赞赏有加,评价道:“其感物怀土,不尽之意,备见于两句中,不在多也。”此诗托物言志,借歌咏黄鹂啼叫而言思乡之情,是一首构思别致、感情深挚的怀乡诗。
【注释】
a子规:鸟名,又名杜鹃、杜宇、布谷,初夏常昼夜鸣啼,其声凄楚,能动旅客归思。
b楚:此处指贬所永州。永州旧时属楚国管辖,故有此言。这句大意是,黄鹂的一声鸣叫使置身异乡的我从梦中惊醒。
c故园:指长安。这句是说,在我眼前浮现出故乡春天的景象。
d无山河:指秦中地势平坦。
e际:连。青波:描摹麦浪如水波。这两句是描摹秦中平原的麦浪一望无际。
f王畿:京郊。优本:优待农民。古以农桑为本,以工商为末。
g饶:多。经过:来往。以上八句都是描写长安的春色,即诗人所谓“故园春意”。
h昆明:指昆明池,位于长安西南,汉武帝时为伐昆明国练习水战而修建的人工湖。
i细柳:细柳聚,又称柳市,地名,位于昆明池南。翥:飞举。这两句是描述黄鹂飞翔于昆明池和细柳聚一带。
j误落:指诗人遭遇贬谪。千万山:诗人被贬永州,该地多山,故云“误落千万山”。
k伧:《广韵》解释为“楚人别种”。此处指楚地人。不思还:不想还乡。
l乡禽:指黄鹂,因在北方多见,故云“乡禽”。
m生心:生出思念之心。桑梓:古代多以桑树和梓树植于家园内,后便以桑梓指代家乡。
n回翅:向回飞。务速:一定要快。
o椹:一作“葚”,桑树的果实。桑椹为紫色,故曰“紫椹”。结尾两句是诗人对黄鹂所言,黄鹂你不要叫,快飞回北方去,家乡的桑葚快熟了。
【名句】
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
与浩初上人同看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a。
若为化得b身千亿,散c上峰头望故乡。
【题解】
这首七言绝句是柳宗元出任柳州刺史期间所作。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后召还,之后却又改任柳州刺史,离家乡和长安更加遥远,他的悲愤情绪更加深沉而强烈,一直思归念亲,郁郁寡欢。被贬柳州期间柳宗元创作了很多表达思乡心绪的作品。此诗即叙述了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柳宗元与法名为浩初的僧人好友一同登山望景,只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了他的思乡愁绪,于是写下了这首七绝,寄给京城长安的亲友,以表达对他们强烈的思念之情。此作在柳宗元为数不多的绝句中别出心裁,山峰如剑、愁肠可割的比喻新颖奇特,历来颇受赞誉,是柳宗元七绝乃至全部诗歌创作中的精品。
【注释】
a剑芒:剑尖。这两句描述了柳州山峰尖削峭立有如剑锋,秋来观此景,处处像割我心肠。
b若为:怎能。化得:变成。
c散:分散。
客思
唐·贾岛
促织a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
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b。
【题解】
诗题点明了此诗的主旨,即表达客中游子的思绪。作者旅居外地,独自徜徉,对月思乡。耳畔传来阵阵的蟋蟀声令诗人思念起家乡,忍不住自言自语,却惊起了林中沉睡的鸟儿和屋子里熟睡的孩童。在“促织声尖尖似针”一句中,诗人将属于听觉的“促织声”转换成了视觉形象的“针”,仿佛那一声声促织的叫声,就像一根根尖针刺在因思乡而难以入眠的诗人的心上。贾岛作诗以重推敲字词著称,“尖尖似针”四个齿间音连用,读来如同针刺一般,令人感同身受。
【注释】
a促织:蟋蟀。
b宿禽:栖息的鸟。
谪岭南道中作
唐·李德裕
岭水争分a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b。
愁冲毒雾c逢蛇草,畏落沙虫d避燕泥。
五月畬田收火米e,三更津吏报潮鸡f。
不堪g肠断思乡处,红槿h花中越鸟啼。
【题解】
这首七言律诗为唐宣宗大中年间李德裕被贬岭南后所作。李德裕作为中唐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上都颇有建树,然而一生陷于党争,多次受到打击,晚年尤甚,最终卒于崖州(今海南琼山县南)贬所。大中元年(847)秋天,李德裕遭政敌排挤,以太子少保身份留守东都洛阳,不久出为潮州司马。此后又被贬为崖州司户,于大中三年(849)正月抵达珠崖郡。此诗便是李德裕赴任贬所途中所作。诗中描写了贬谪途中所见到的岭南风物,以及初次来到荒僻险恶贬所时的心理感受。异于北国的物候风俗既给诗人带来了新奇之感,同时也勾起了诗人强烈的怀乡情绪。诗人在结尾处便直接表达了身在充满瘴疠之气的异乡而生发出的浓烈的思乡之愁。此作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在抒发浓郁的思乡情怀的同时,也表现了老年政治家身处末路境况下的无限苍凉之感。此诗不仅是李德裕的代表作,也是晚唐抒情诗中的名篇。
【注释】
a岭水争分:指五岭一带山势高峻,水流湍急,支流岔路很多。
b桄榔:一种常绿乔木,叶子呈羽状复叶。蛮溪:泛指岭南的溪水河流。
c毒雾:古人认为南方潮湿多云雾的环境中含有毒气,故有此称。实际当指瘴气。
d沙虫:传说南方有一种叫沙虱的虫子,色赤,进入人的皮肤能毒死人。
e畬田:用火烧掉田地里的草木,耕田种植粮食。火米:指赤谷米。
f津吏:管理摆渡的人。潮鸡:因潮水到来而鸣叫的鸡。
g不堪:不能忍受。堪:经得起,忍受。
h红槿:一种落叶小灌木,花朵有红、白、紫等不同颜色。
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
唐·李贺
扫断马蹄痕a,衙回自闭门b。
长枪c江米熟,小树枣花春。
向壁悬如意d,当簾阅角巾e。
犬书f曾去洛,鹤病悔游秦g。
土甑封茶叶h,山杯锁竹根i。
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j。
【题解】
这首五言排律当作于李贺再度进京求仕期间。元和四年(809),李贺再次进京寻求仕途的发展。经宗人荐引与考试,于元和五年(810)初夏,被任命为奉礼郎,属于太常寺从九品上的小官。本诗便作于上任后不久。从诗云“小树枣花春”来看,枣树在五月开花,则李贺始任奉礼郎当在此之前。河南府福昌县之昌谷(今河南宜阳县西),是诗人李贺的故乡。作此诗时李贺离家已经一年,独自客寓京城,仕途发展并不如意,出任微职而无法返乡,思乡之情与日俱增。此作描述了诗人忙完公务闲暇之时怀念起在故乡轻松惬意的山居生活。诗人想象了昌谷家中的情景,回顾了昔日居家时出去游玩的悠闲日子,表达了对故乡山居生活的眷恋与神往,寄托了客寓异乡的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注释】
a扫断马蹄痕:意为谢客。
b衙回自闭门:意为公务之余追忆家乡故居。
c长枪:指形状如长枪枪头的江米。
d如意:器物名,用竹、玉石、骨、铁等材料制作而成,长一尺到二尺,一端呈灵芝或云朵状,作指示方向、赏玩之用。
e簾:门帘。角巾:四方形头巾,古人私居时戴用。
f犬书:此处用陆机家犬为主人返回故乡传送家信之事。
g鹤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四《艳歌何尝行》古辞:“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随。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乐府解题》曰:“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言雌病,雄不能负之而去。”用此事暗指诗人妻子卧病家中,诗人滞留京师不能前去守护而感到懊悔,所以说“悔游秦”。
h土甑:土制的甑。甑:古代做饭用的一种陶器。封茶叶:茶叶被封存在甑里。
i竹根:指用竹根制成的酒杯。这两句都是回忆昌谷故居的景物,“封”与“锁”都可见出主人不在。
j这两句是回忆在昌谷家乡时出行游玩,曾在船上望月,边划船边看溪上之云,如今在京师为官,谁能再去过那种逍遥自在的生活!
题归梦
唐·李贺
长安风雨夜,书客梦昌谷a。
怡怡中堂b笑,小弟裁涧菉c。
家门厚重意,望我饱饥腹。
劳劳一寸心,灯花照鱼目d。
【题解】
这首五律当作于李贺远离家乡在长安供职期间。根据诗中所提及鳏鱼不瞑事以喻自己劳思不眠,可知作此诗时其妻子已亡故,该诗当作于李贺长安供职的后期。当时诗人忙于公务而无法返乡,却时刻挂念着家中亲人,久而成梦。此作便描述了诗人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梦见自己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情景。诗人将梦境描述得栩栩如生,寄托了对故乡与亲人的深切思念。此诗在李贺众多描述阴森诡谲的怪梦作品中显得格外明亮温暖,充满了浓浓的亲情,表达了客寓异乡的诗人强烈的怀乡思亲之情。
【注释】
a梦昌谷:指梦见故乡。李贺是河南府福昌县(今河南宜阳)人,郡望陇西,家居福昌之昌谷(今河南宜阳县西),后人因称“李昌谷”。
b中堂:堂之正中,长辈座位在此。这里指代母亲。
c菉:草名,即荩草。裁涧菉:采摘芹藻。此句叙述梦中情景,梦见小弟见兄而喜,采芹藻以馈赠。
d鱼目:鱼目不瞑,比喻诗人劳思难眠。此二句是描述诗人梦醒后独坐灯前凝思的情景。
题齐安城楼
唐·杜牧
鸣轧a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b。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c。
【题解】
这首七言绝句约作于会昌四年(844)杜牧任黄州刺史的最后一年。诗题中的“齐安”,指齐安郡,亦即黄州,今湖北新洲。唐时每个州都有一个郡名,齐安即黄州的郡名。此诗塑造了一个宦游思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描述了诗人独自登上齐安城楼,俯临大江,凭栏回首,远眺乡关之路。忽然一声角鸣,使他不由地蓦然惊醒,这才发现天色已晚,夕阳已沉没在水天之际。暮色苍茫时分,最易勾起游子的乡思离情。诗人的故乡在长安杜陵,位于黄州西北,而“微阳潋潋落寒汀”正是西望景色。此作末句历来备受称赞,盖脱胎自李白《淮阴书怀》诗:“沙墩至梁苑,七十五长亭。”
【注释】
a鸣轧:吹角之声。
b潋潋:犹冉冉,渐近貌。汀:水边平地。
c长亭:路边设置的供行人休息的亭子。此处指驿站。古时三十里置一驿站,有驿亭。杜牧家乡长安距离黄州二千二百二十五里,约有七十五个驿站,故云“七十五长亭”。
【名句】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秋浦途中
唐·杜牧
萧萧a山路穷秋雨,淅淅b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c无?
【题解】
这首七言绝句约作于会昌四年(844)杜牧由黄州刺史改任池州刺史的行役途中。诗题中的“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地。会昌二年(842),杜牧因受到李德裕排挤而由朝官外放为黄州刺史,后又改任池州刺史,转徙于僻所小邑之间,这对于立志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杜牧而言,自然是落魄痛苦的境遇,心情苦闷。加之诗人赴任池州正值秋凉之时,萧索的秋景更加剧了怀乡羁旅之愁。此诗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在人生低谷中的苦闷心绪,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与亲人的挂念,以及漂泊异乡的羁旅情思。此诗体现了杜牧绝句擅长透过看似平常的景物描写,含蓄而蕴藉地抒情言志的艺术特点,堪称杜牧怀乡羁旅诗的代表作。
【注释】
a萧萧:象声词,形容下雨声。
b淅淅:象声词,形容风声。
c杜陵:地名,位于长安西南,是杜牧的故乡。
寒食行次冷泉驿
唐·李商隐
归途仍近节,旅宿倍思家。
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
介山a当驿秀,汾水b绕关斜。
自c怯春寒苦,那堪禁火赊d。
【题解】
这首五律当为唐会昌五年(845)春李商隐往来太原、永乐时期所作。“寒食”禁烟火,只吃冷食。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冷泉驿,驿站名,位于汾州。归途,指归永乐。李商隐的故乡本在郑州,后移家永乐,并隐退于此地。此诗讲述的是诗人夜宿冷泉驿的所见所感。由于冷泉驿位于寒食节的发源地,所以诗人恰逢寒食节夜宿此地,自然联想到子推隐死之事,加之客寓中怀乡思归情绪,感慨尤多。全诗风格清疏明秀,在李商隐五律中别具一格。
【注释】
a介山:山名,位于山西汾州灵石县东。传说介子推曾隐居此山,故名介山。
b汾水:水名,出自山西汾阳县北管涔山,南至汾阴县北,西注于黄河。“驿”与“关”当为一事,地在介休、灵石之间,汾水沿岸,东对介山。
c自:已经,与“那堪”相应。
d禁火赊:禁火甚严。赊:剧甚。“赊”由有余义引申。此二句意为本已畏惧春寒之苦,又怎么受得了逢此寒食节,禁火甚严呢?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a,巴山夜雨涨秋池b。
何当c共剪西窗烛,却d话巴山夜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