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代怀乡诗词三百首
5600900000020

第20章

【题解】

这首七言绝句的诗题一作《夜雨寄内》,明嘉靖刊本《唐人万首绝句》等多数版本均作《夜雨寄北》。有学人考证此诗为李商隐于大中年间长期羁留梓州柳仲郢幕府期间所作。此作是寄给妻子(一说友人)的。当时诗人游宦在蜀地,而妻子却远在长安,故言“寄北”。在秋雨霖霪的夜晚,诗人独自漂泊在外,不由思念起家中的妻子,想象着归家后与妻子团聚的温馨场景。结合此期义山全部诗文,首句所言“巴山”,泛指东川一带之山,且为其滞留梓幕期间诗文创作的习用语,并非具体实指某座山。此作主旨是表达诗人长期留滞异地、归期无日所引发的羁旅思乡之愁。首二句点明诗人愁思之源,一个“涨”字表现出滞留异乡的愁思随着滴答的雨声涨满秋池,直接表达急切的归思。后两句转入新境,遥想未来与家人重逢时刻,今夜巴山夜雨之情景都会成为西窗夜话之谈资。在重逢的欢娱中回首凄清往事,不仅使重聚更显珍贵而富有诗意,而且这种畅想本身也为原本孤寂凄寒的雨夜增添了几许温存,为寂寞的心灵带去了些许慰藉。此诗体现了义山诗善于将生活中凄清之情事化为凄美之诗境,也体现了其格调虽感伤却并未流于绝望颓废的诗美特质。

【注释】

a期:期限,日期。

b巴山:泛指东川一带群山。涨:涨满。秋池:秋天里的池塘。

c何当:什么时候才能。

d却:再,还。

【名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写意

唐·李商隐

燕雁迢迢隔上林a,高秋望断正长吟。

人间路有潼江b险,天外山惟玉垒深c。

日向花间留返照,云从城上结层阴d。

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

【题解】

这首七律为唐宣宗大中七年(853)秋天李商隐滞留梓州幕府时期所作。从大中五年(851)九月起,李商隐入蜀追随时任东川节度使的柳仲郢,开始了漫长的滞留东川的生涯,这一时期诗人思乡念子之情屡见于诗文中。直至当年十一月中下旬,诗人才得以启程返回长安。此诗约作于启程前夕,题为“写意”,自然包含写思乡之意,但又不限于此。从尾联来看,诗人内心蓄积的思乡之情已达到了心理承受的极限,归家之愿格外迫切。此作以秋天怀乡为背景,以情观景,写景抒情,体现了义山诗善于营造凄美诗境的特点。

【注释】

a迢迢:遥远的样子。上林:即上林苑。此处借指长安。诗人暗用《汉书·苏武列传》之事,以表达思归京城而不得之情。

b潼江:水名。梓州射洪县有梓潼水,与涪江合流。

c玉垒:山名,位于成都。此二句描写蜀中山川之险阻,暗中表达滞留异乡的厌倦心绪,亦暗寓世道之险阻。

d此二句表达诗人远望时的迟暮之感与羁旅之愁。

菩萨蛮

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a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b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c,皓腕凝霜雪d。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e。

【题解】

此作是韦庄避乱南方时期所写,描摹出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与卖酒女子的姣好容颜,从风景和人物两方面极力渲染江南之令人陶醉忘返之处。尽管如此,下片笔锋一转,词人发出了“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喟叹,一方面表达了词人还是有老而返乡、落叶归根的愿望,同时也暗示出中原战乱,有家难归之创痛。此词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对江南旖旎风光的传神呈现,更在于结尾处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浓郁的思乡之绪。唐代词人韦庄与温庭筠齐名,《花间集》收录其词四十八首,其词风除了花间词的婉媚、柔丽、轻艳的共有特征之外,还具有深婉低回之致。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其词风“似直而纡,似达而郁”,外在劲直旷达,同时内含曲折悲郁,此作集中体现了韦庄词风的这种特点。

【注释】

a合:应该。

b画船:装饰华丽的船。

c垆边:酒炉旁边。这里用汉代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在临邛卖酒的故事。人似月:美人面如满月。

d皓腕:女子洁白的手腕。凝霜雪:比喻女子洁白的手腕仿佛霜雪凝结而成。

e断肠:形容忧伤到极点。

【名句】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长安晚秋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a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b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c。

鲈鱼正美不归去d,空戴南冠学楚囚e。

【题解】

这首七言律诗是赵嘏客居长安时期所作。赵嘏是楚州山阳(今江苏淮阴)人,曾于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从诗题来看,此诗显然是以悲秋为主旨,通过描述深秋时节在长安的见闻与感受,表达了诗人独在异乡,怀乡思归之情。诗人清早起身,只见清幽的白云缓缓在长安宫殿的上空飘动,意识到又是一度深秋降临。只见清晨的天空还挂着几点残星,大雁已横越边塞,飞往南方。由于赵嘏是江南人,目睹此情此景,乡关之思油然而生。恰在此时,传来一曲悠扬的笛声,更勾起诗人浓郁的乡愁,思归不能,只有斜倚楼上,独自品味着思乡之苦。尾联诗人用两个典故表达故土难忘,直抒思归之情。“长笛一声人倚楼”一句历来为人称道,王定保《唐摭言》载,杜牧对此句“吟咏不已,因目嘏为‘赵倚楼’”。自此“赵倚楼”也成为诗人的美称,可见此句影响之深远,确实营造出了一个闻笛思乡的悠远诗境,引发古今思乡游子的共鸣。

【注释】

a汉家宫阙:泛指唐王朝的宫殿。唐人喜用“汉”来自称。

b紫艳:此处指代紫色的秋菊。这句是说篱笆旁边紫色的秋菊静静地开放。

c红衣:指代莲花。渚:水中的小洲。这句是讲莲花也渐渐落尽了。

d此句用晋代张翰典故。据《晋书·张翰传》载,吴人张翰于洛中为官,见秋风吹起,想到菰菜羹、鲈鱼脍这些家乡美味,于是挂冠而归乡。

e此句用春秋时钟仪典故。据《左传》载,楚国人钟仪被俘虏到晋国,却难忘故土,依然带着楚人的帽子。诗人借此表达对故乡的眷恋。

【名句】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a,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b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c。

因思杜陵梦d,凫雁满回塘e。

【题解】

这首五律当为唐宣宗大中末年温庭筠离开长安赴襄阳,路过商山而作。商山,又名尚阪、楚山,位于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之处。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温庭筠于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四十八岁时投奔镇守襄阳的徐商。他从长安出发南下当途经商山。温庭筠虽祖籍山西,却久居杜陵,将其视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地方官,心绪自然不佳,离开长安时生发去国怀乡之情在所难免。此诗便描述了他在南下宦游途中的见闻与感受,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与羁旅之愁。诗人以其细腻敏感的洞察、准确传神的景物描摹以及对故乡梦境的描述,道出了引发游子共鸣的心声。其中颔联纯用名词结构而成,写早行情景宛在目前,堪称“意象具足”的晚唐佳句,也成就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怀乡羁旅诗中的名篇。

【注释】

a征铎:古代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铛。

b槲:陕西山阳县盛产的一种落叶乔木。每逢端午节用这种树叶包槲叶粽是当地的风俗。

c枳:一种落叶灌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食,可入药。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代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d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上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故名杜陵。这里指长安。这句大意是说,因此回忆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e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描述的是所谓“杜陵梦”的梦中景象。

【名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杨柳枝八首(八首选一)

唐·温庭筠

其二

南内墙东御路旁a,须知春色柳丝黄。

杏花未肯无情思,何事行人最断肠b。

【题解】

《杨柳枝》是温庭筠创作的组词,共计八首,主要写男女相思之情,但第二首的主题有别。这首小词以抒写游子怀乡情思为主旨。词的前半部分叙事,讲述游子因见柳丝变黄而觉春光已至,引发怀乡之愁。后半部分拿杏树与柳树作比,以杏树为多情之物,为何亦似柳树而当春发花,令人见之思乡断肠。词人将游子见春色而唤起的思乡之情,欲归不得的感伤情绪,转化为对柳杏炫耀春色,撩人思乡之情的责备。此作构思别致,感悟写怀,含蓄蕴藉,寄托了词人深沉丰富的思乡感慨,也体现了温词特有的风格。

【注释】

a南内:指兴庆宫。原为唐玄宗为藩王时的故宅,登基后扩建为宫,因位于大明宫(东内)之南,故名南内。御路:皇帝车驾经过的道路。

b何事:意为“为何”,为什么。行人:出门远行之人。

【名句】

杏花未肯无情思,何事行人最断肠。

河渎神三首(三首选一)

唐·温庭筠

其二

孤庙对寒潮a,西陵b风雨萧萧。谢娘惆怅依兰桡c,泪流玉箸d千条。

暮天愁听思归乐e,早梅香满山郭。回首两情萧索,离魂f何处漂泊?

【题解】

黄升《花庵词选》卷一曰:“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女冠子》则述道情,《河渎神》则咏祠庙,大概不失本题之意。”温庭筠创作的这组词即借歌咏祠庙、赛神活动等,营造一种肃穆、悲凉的意境,以抒写离愁别绪。此作为该组词中的第二首,以抒发游子的羁旅相思之情为主旨。此词上片写主人公泊舟于孤庙之前,只见西陵风雨,不禁泪如雨下。下片解释伤心的缘由,描述了暮春黄昏之时,主人公耳闻“思归乐”之声,更增添了思念之情。想到自身漂泊遭际,所思之人又音信杳无,顿觉伤心无限。此作将游子的离情别恨、羁旅思归之愁苦写得曲折细腻,不失为唐代羁旅词中的精品。

【注释】

a寒潮:寒冷的潮水。

b西陵:即巴峡,长江三峡之一。此处用以渲染思念的愁苦悲情。

c谢娘:本指唐朝宰相李德裕家的歌妓谢秋娘,后泛指歌妓。兰桡:即兰舟,是对船的美称。

d玉箸:玉石制成的筷子。此处喻指眼泪。

e思归乐:唐代有曲调名《思归乐》。一说杜鹃鸟的叫声因近似“不如归去”,故亦指杜鹃的鸣叫。元稹《思归乐》云:“山中思归乐,尽作思归鸣。”

f离魂:指离家远游的旅人。

除夜有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路a,羁b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c。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题解】

这首五律当为晚唐诗人崔涂游历巴蜀期间所作。崔涂是江南人,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及第。他一生漂泊,游踪广泛,遍及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此诗叙写了除夕之夜,离家在外的诗人置身异乡的感怀,呈现出游子漂泊生涯之况味,抒发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羁旅愁思。此诗呈现乡愁的视角较为独特,“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写尽了游子内心的悲凉与无奈。全诗将除夕夜的离情、漂泊生涯的苦辛表现得真实感人。此作明显受盛唐王维《宿郑州》和中唐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的影响。颔联显然从戴诗“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化出,而颈联则脱胎自王维的“他乡绝俦侣,孤客亲童仆”。此诗融合了前代除夕感怀题材的精华,是晚唐诗中的上乘之作。

【注释】

a迢递:遥远的样子。三巴:古地名,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相当于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地区。此处当泛指四川。

b羁:寄居在外。

c这句的大意是诗人常年在外,自觉与骨肉亲人逐渐疏远,反而与朝夕相处的仆人亲近起来。

西江月三首(三首选一)

唐·佚名

其二

浩渺天涯无际,旅人船薄孤洲a。团团明月照江楼b,远望荻花c风起。

东去不回千万里,乘船正值高秋d。此时变作望乡愁,一夜苦吟云水e。

【题解】

这首小词是敦煌词一组联章歌辞《西江月》中的第二首,作者不详。这组歌辞描写了一群少女在秋天的月夜泛舟江面的见闻和感受。第二首的主旨是描述少女们泛舟江面时只见江面浩渺无垠,皓月当空,风吹荻花,旅船独泊,江楼耸立,这一幅秋夜江景图唤起了少女们的思乡之愁。这首词在刻画景物方面很成功,营造出了空灵杳渺的意境,由江景继而引出乡愁,以景衬情。在词体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唐代,此作显得难能可贵。

【注释】

a浩渺:形容水面旷远。薄:泊近,停靠。孤洲:水中孤立的小块陆地。

b团团:圆圆的。江楼:江边的楼阁。

c荻花:多生长在水边的芦荻花。

d高秋:秋季天高气爽,故称高秋。

e苦吟云水:指把游历中的感受用诗词表达出来。云水:由于漫游正如云水般漂泊不定,故此处用“云水”指代漫游中的感受。

定西番

五代·牛峤

紫塞a月明千里。金甲b冷,戍楼c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d数声呜咽,雪漫漫。

【题解】

《定西番》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名。《词林纪事》载,南宋陆游云:“牛峤《定西番》为塞下曲,《望江怨》为闺中曲,是盛唐遗音。”《花间集》中所收录的《定西番》,多与调名本意有关,述征夫思妇之怨。此作即是其中代表,抒写戍边士卒的思归心绪。上片由望月言及思乡之情,下片从满怀希望的望乡过渡到有家难归的失望感伤。结尾处的塞外雪景衬托出戍卒们埋藏心底的沉重乡愁,呈现出悲凉的气氛,韵味悠长。

【注释】

a紫塞:长城。秦筑长城,用紫色泥土,故称紫塞。

b金甲:铁甲。

c戍楼:驻守边境的营房。

d画角:军中所用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