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溪驿
北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a,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b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题解】
这首七言律诗作于皇祐二年(1050)。葛溪,地名,位于今江西弋阳。驿,指驿站、客舍。王安石知鄞县任满后归临川,当年秋天,他又离开临川赴钱塘(今浙江杭州),途经弋阳时作此诗。这是一首典型的行旅抒怀之作,抒发了诗人宦游异乡的天涯漂泊之感,抱病行旅之苦,又融合了诗人旅途中生发出的思乡之情、忧国之念,使得其感慨愈发复杂深沉,发为吟唱更显慷慨顿挫。与王安石早年的大部分诗作较为直露的特点不同,此作尽显沉郁含蓄之妙。此作不仅在王安石早期诗歌中显得别具一格,在宋代的怀乡羁旅诗中也是意境不凡之作。
【注释】
a漏未央:夜还没有尽。漏:漏壶,古代的计时器具。央:尽。
b行人:此处为诗人自指。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a,钟山只隔数重山b。
春风自绿c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
【题解】
这首七言绝句作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赴汴京任职途中。瓜洲,地名,在今江苏扬州市南,位于长江北岸,大运河入长江处。治平四年(1067)九月,宋神宗召王安石为翰林学士,转年即熙宁元年初,王安石自江宁府赴汴京任职,经过京口稍作停留,在金山寺与僧人宝觉会晤,并留宿一晚。告别京口后他又在瓜洲停船稍事休息,此作即作于此时,是王安石向宝觉表明将来功成身退的心志之作,因此开篇便点明金山寺所在的“京口”,向友人传达隔江相望之意。此作成为思乡诗中的名篇不仅仅因其所抒发的思归之情,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春风”句中的“绿”字,历来被视为王安石作诗精于锤炼的例证。
【注释】
a京口:地名,即今江苏镇江,位于长江南岸。瓜洲:地名,在今江苏扬州市南,位于长江北岸,与京口隔江而望。
b钟山:即紫金山,位于今江苏南京市东。这里指代江宁(今南京)。此句是说江宁与京口之间只隔着数重山,相距并不远。
c春风自绿:今通行本多作“春风又绿”,所据为洪迈《容斋随笔》所记,实不足为据。今存南宋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李壁注《王荆文公诗笺注》等三个不同版本系统的王安石诗集,此处均作“春风自绿”。并且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句》自注引此诗亦作“春风自绿江南岸”,故“自”最为可信,故从之。绿:吹绿。
d还:指归还江宁。王安石景祐四年(1037)随父定居江宁,后父母皆葬于江宁,他便将江宁视为自己的故乡。
【名句】
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寄友人
北宋·王安石
飘然羁旅尚无涯a,一望西南b百叹嗟。
江拥涕洟c流入海,风吹魂梦去还家。
平生积惨应销骨d,今日殊乡又见花。
安得e此身如草树,根株相守尽年华f。
【题解】
这首七言律诗疑为王安石早年任职舒州时期所作。当时诗人已经很久没有回过故乡临川了,只得一次次向着西南故乡的方向眺望。而收到故乡友人的来信更会牵动诗人心底对故乡深切的思念,思乡的泪水在心底流淌,蓄积已久的乡愁顷刻间喷涌而出。他在诗中向朋友倾诉了漂泊异乡孤苦凄凉的感受,抒发了怀乡思归之念,以及对命途多舛的身世之叹,表达了希望与朋友相守相持的美好愿景。全诗营造出凄凉哀婉的意境,对客居异地的乡愁有深刻的表达,代表了王安石早年诗歌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水准。
【注释】
a飘然:漂泊的样子。羁旅:客居他乡。涯:边际,尽头。
b西南:指诗人故乡临川所在的方向。
c涕洟:指因思乡而流下的涕泪。
d积惨:长期积蓄的悲伤。销骨:使人毁损。
e安得:怎得,表示一种希望。
f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尽年华:度过全部岁月。
阮郎归
北宋·晏几道
天边金掌a露成霜,云随雁字b长。绿杯红袖趁重阳c,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d。欲将沉醉换悲凉e,清歌莫断肠f。
【题解】
《阮郎归》又名《醉桃源》、《醉桃园》、《碧桃春》。唐教坊曲有《阮郎迷》,疑为《阮郎归》的初名。词名用刘晨、阮肇遇仙之事。据《神仙记》载,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留住半年,思归甚苦。既归则乡邑零落,经已十世。曲名本此,故作凄音。双调四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这首小词写重阳宴饮所引发的复杂感受,以抒发羁旅乡愁为主旨。开篇以北雁南飞,带出思乡情绪。下片点出“佩紫”、“簪黄”等重阳风习,恍如回到了故乡,更加深了词人的怀乡意绪。这首小词整体流露出比较开朗的情怀,在晏几道词中是极其少见的,也是其怀乡羁旅词的代表作。
【注释】
a金掌:用汉武帝铜人金掌的典故。据《三辅黄图》载,汉武帝为求长生,在长安建章宫铸造高二十丈的铜柱,上有铜仙人,手掌托铜盘承接露水,供汉武帝服食。
b雁字:指飞翔的大雁排成的一字形或者人字形的行列。
c绿杯:指绿酒。红袖:代指美女。此句意为要趁重阳佳节饮酒听歌,寻欢作乐。
d旧狂:往昔放浪不羁的性格和行为。
e这句意为想以沉醉来暂时忘记心中的悲凉。
f这句是说不要再唱凄凉的歌曲这会令人更加悲伤。
醉落魄·席上呈杨元素
北宋·苏轼
分携如昨a,人生到处萍漂泊。偶然相聚还离索b,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
尊前一笑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故山犹负平生约c,西望峨眉d,长羡归飞鹤e。
【题解】
《醉落魄》,南唐李煜词即有此调,载《尊前集》。又名《一斛珠》、《章台月》、《怨春风》等。这首小词约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离开京口赴密州,好友杨元素还朝,二人是四川同乡,在杭州相遇,他乡遇故知又面临分别,感慨自然颇多。此作便是二人自杭州同行至润州,苏轼为赠元素而作。此词表现了苏轼对游宦漂泊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回归故乡的无限向往。此词感情深沉,意境旷远,超越了一般以抒写离情别绪为主旨的词,堪称苏轼怀乡羁旅词中的上乘之作。
【注释】
a分携:分离。如昨:好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
b离索:离群索居。
c故山:故乡。平生约:指苏轼与其弟苏辙在京城应试时,读到韦应物的诗句凄然有感,相约早退,共践雨夜联床之约。此句意为本想早日回到故乡,却一直不能实现此愿。
d西望峨眉:苏轼的故乡在四川眉山县,离峨眉山很近,而峨眉山地处西南,故言西望峨眉。
e归飞鹤:指学道成仙,用丁令威典故。据《搜神后记》载,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华表柱云:“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里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北宋·苏轼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a。北固山b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c。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d成归计。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题解】
《蝶恋花》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于梁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这首小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此年正月苏轼在京口,此作为苏轼在润州收到家书时所作。春日收到催归的家书,倍增了身处异乡词人的思乡之情。清丽明媚的春光与词人怀乡之愁形成反差,更衬托出其乡愁之深,令词境含蓄蕴藉,韵味悠长。最后两句讲到春已归去人却不得归,只能以醉酒来慰藉内心无尽的惆怅。这首小词将游子心底深切的怀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注释】
a此句意为自己滞留他乡的离愁别恨难以被雨水冲洗掉。
b北固山:山名,在江苏镇江市北。据《元和郡县志》载:(北固山)下临长江,其势险固,因以为名。
c青螺髻:女子盘起的发型,此处以女子发髻之形比喻山峰的形状。
d真个:真正地。
【名句】
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临江仙·送王缄
北宋·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a。凭将清泪洒江阳b,故山知好在c,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d。殷勤且更尽离觞e,此身如传舍f,何处是吾乡?
【题解】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最初多咏水仙,故名《临江仙》。后用作一般词牌,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等。双调,五十八字或六十字,别体甚多,皆用平韵。题目中的王缄当为王箴,字元直,苏轼的妻弟。这首小词抒写词人见到故乡亲人后生发出的思乡之愁与身世之叹,写作时间难以确考。此作上片记述了词人因见到故乡来人而唤起了故园之思,得知亲故安好,愈发感到独自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下片是由送别亲人而引发的身世慨叹。词人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离愁别恨的叙写上,而是进一步追索精神层面的归属感问题,对如何安放心灵,寻找到精神家园进行反思。这是此作超越一般送别词之处。
【注释】
a成都:宋代西川路的首府。苏轼的故乡眉州隶属西川路,此处当是以成都代指故乡。这两句是说淡忘家乡已经有十年了,如今见到你才又思念起来。
b江阳:即江北。水北为阳。
c故山:即故乡。好在:安好。此句意为知道故乡亲朋都健在安好。
d欲断无肠:古人用“断肠”来形容悲伤的情绪,此处言无肠可断,表示悲伤到了极点。
e离觞:送别的酒。
f传舍:古代为官吏提供食宿的旅舍。这句的大意是感觉自己的身躯仅是一个暂时借住的旅舍,精神上并没有真正安顿下来。表达了词人四处宦游漂泊中的孤苦无依之感。
【名句】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题宝鸡县斯飞阁
北宋·苏轼
西南归路远萧条a,倚槛魂飞不可招b。
野阔牛羊同雁鹜c,天长草树接云霄d。
昏昏水气浮山麓e,泛泛f春风弄麦苗。
谁使爱官轻去国g,此身无计老渔樵h。
【题解】
这首七言律诗作于嘉祐七年(1062)苏轼初登仕途,出任陕西凤翔判官期间。斯飞阁,登高观景的阁楼名,据《宝鸡县志》载,斯飞阁位于县治西南部。此诗叙写了诗人在公务之暇来到斯飞阁登高远望,眼前呈现出辽远开阔的景象,但因思乡之情牵绕而无法释怀,流露出初涉仕途的苏轼对仕与隐的矛盾心理。
【注释】
a西南归路:返回故乡的路。苏轼的故乡眉山位于宝鸡西南方。萧条:冷清的样子。
b槛:栏杆。此句用宋玉《招魂》典,暗指帝王的召唤。《招魂》曰:“乃下招曰:‘魂兮归(来)。’”
c野阔:原野十分辽阔。鹜:鸭子。
d天长:天宇深广。云霄:天空。
e山麓:山脚下。
f泛泛:形容广大无边际的样子。
g去国:此处指离开故乡。
h老渔樵:指以隐居而终老。
游金山寺
北宋·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a,宦游直送江入海b。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c。
中泠南畔石盘陀d,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旅畏晚寻归楫e,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f。
是时江月初生魄g,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h,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i,有田不归如江水j!
【题解】
这首七言古诗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0)赴杭州通判任途经镇江金山寺时所作。熙宁初年,苏轼由于写了《上神宗皇帝书》、《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批评新法的文章,受到诬陷,难以在京任职,自请外放,被任命为杭州通判。苏轼在经过位于今江苏镇江西北长江边的金山时,游览了金山上的寺庙。据《太平寰宇记》载,金山之寺原名为泽心寺,因头陀开山得金,故更名为金山寺。此作叙写了诗人游览金山寺的见闻与所思所感,通篇寓情于景。诗人有意略去对寺景的刻画描摹,着重写登高眺远之景,将古与今,虚与实,情与景融为一体。尤其是在对景物的刻画中,渗透着浓郁的思乡之情,真挚动人。此诗体现出苏轼七古波澜壮阔、开阖自如的艺术特点。
【注释】
a江:长江。初发源: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在岷山,而苏轼的故乡眉山正在岷江边上,故有此言。
b直送江入海: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故言“直送江入海”。
c这两句是讲,由于苏轼登临金山寺是在冬天,水位下降,而他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如今只见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令人想见涨潮时的情形。
d中泠:泉名,位于金山西面。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e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楫:船桨,此处指代船。
f这两句是描述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身上片片的红鳞。
g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
h江心似有炬火明: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某种幻象。
i谢:告诉。岂得以:犹言“不得以”。
j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苏轼认为所见江中炬火是江神向他发出的示警,所以他说,自己如果有了田产而不归隐,就“有如江水”。由此可见,诗人现在未能弃官还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北宋·苏轼
万里家山一梦中a,吴音渐已变儿童b。
每逢蜀叟谈终日c,便觉峨眉翠扫空d。
师已忘言真有道e,我除搜句百无功f。
明年采药天台去g,更欲题诗满浙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