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这首七言律诗是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十一月间,陆游携带家眷从南郑到成都府任职,在由陕入川途经剑阁武连县时,由于仕途上的不得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剑门道中遇微雨》等佳作,此诗亦为其中一首。武连驿,据《大清一统志》载,位于剑州南八十里,旧属绵州梓潼县。诗中用绵长不尽的春茧比喻自己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此作堪称陆游律诗的代表作。
【注释】
a此句是诗人自嘲树立功名不过是空自期许而已,表达了陆游对仕途的极度失望。
b头颅:陶弘景《与从兄书》:“仕宦期四十左右作尚书郎,即投簪高迈,今三十六方作朝奉请,头颅可知。”此处用头颅比喻自己的政治生命,表示诗人对仕途生涯已彻底灰心失望。
c宦情:做官的意愿、志趣。
d下程:停驻,休憩。
【名句】
宦情薄似秋蝉翼,乡思多于春茧丝。
临安春雨初霁
南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a,谁令骑马客京华b?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c,晴窗细乳戏分茶d。
素衣莫起风尘叹e,犹及清明可到家f。
【题解】
这首七言律诗是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被任为朝请大夫、权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奉召自山阴赴临安觐见皇帝时所作。临安,即今浙江杭州,南宋于绍兴八年(1138)建都于此。霁,本指雨止,引申为天气放晴。此诗作于陆游在临安朝觐之时,此时他年事已高,历经世态炎凉,对于仕途已无太多期望,故身在京城繁华之地却甚感无聊。然而一场春雨激发了极富诗人气质的陆游的诗兴,令他在这无趣的时光中信笔漫书,写下这篇流畅工整、情味浓郁的佳作。此诗描述了一场春雨过后诗人在临安的见闻与感悟,从对日常生活、平凡事物的体察中抒发了诗人对仕宦客寓生活的厌倦,委婉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早日回家的渴盼。
【注释】
a世味:对世俗情事的兴味。薄:淡薄。
b京华:即京城临安。
c矮纸:幅面短小的纸张。草:草书。
d细乳:烹茶时浮于盏面的细白泡沫,又称乳花。分茶:宋代流行的一种烹茶方法,宋人诗词中常常提及。
e素衣:白衣。此句化用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f此句是说可以赶在清明节前回家,委婉地表达了身在京师的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名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南宋·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a,一夜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b。
闻道绮陌c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d。旧恨春江流不尽e,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f。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g?
【题解】
此词是辛弃疾渡江南下,途经东流村时所作。东流村,在今安徽东至县,临近长江。长江是当时南北统治者的分界线。辛弃疾渡江南下,故乡山东便被阻隔在了江水的另一边。当他在清明时节经过江边东流村时,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作此词以抒发怀乡之情。此作颇具特色之处在于,词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借对往昔佳人的追怀而寄托乡思。全词追往伤今,无限惆怅,华发早生的身世之悲,“春江流不尽”的乡思之切都蕴涵其中,体现了稼轩词以文为词,沉郁悲壮的艺术风格。
【注释】
a刬地:无端地、平白无故地。欺客梦:寒意侵扰客子(词人自指)的睡梦。
b此句用苏轼《永遇乐·夜宿燕子楼》词意。苏词写唐代关盼盼事:“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c绮陌:繁华的街道。宋人往往指妓女聚居之地。
d纤纤月:喻指女子纤柔的小脚。
e此句化用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f“料得”三句:料想明天和伊人在酒筵上重逢之时,她的容颜已老,残花已不堪重折了。
g华发:白发。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南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a,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b,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c,山深闻鹧鸪d。
【题解】
此词是辛弃疾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任江西提点刑狱时在造口壁上所书。诗题中的“造口”,又名皂口,今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处有皂口溪,赣江由此流入鄱阳湖。此作从叙写南渡初年,金兵追击隆裕太后至江西皂口之屈辱往事起兴,继而表达故国之思、身世之感与故乡难回的抑郁之情。词人登台远眺所见的绝不仅仅是奔腾不息的江水,在他眼中还流淌着无数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逃难者的血泪!词作最后以伫立江边独自听闻深山鹧鸪鸣叫的个人形象作结,暗示出词人乡思之痛切,意味深长。
【注释】
a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东南。清江:指赣江。
b长安:此处借指北宋京城汴京。
c愁余:使我愁苦。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d闻鹧鸪: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悲切,听似“行不得也哥哥”。这里喻指时局艰难,暗示故乡难归之郁闷心绪。
【名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添字采桑子
南宋·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a。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b。
伤心枕上三更雨c,点滴霖霪d。点滴霖霪,愁损北人e,不惯起来听。
【题解】
此调一作《添字丑奴儿》。《丑奴儿》、《采桑子》同调而异名,来自唐教坊曲名。“添字”是唐宋曲子词中的术语,词的句数和声韵,皆须按谱填写,不能变换。若要变旧曲为新声,需增减字数,词牌上须有“添字”或“减字”加以标示。“添字”在本词中具体表现为,在《采桑子》原调上下片的第四句各添入二字,由原来的七字句,改组为四字、五字两句。增字后,音节和乐句亦相应发生了变化。宋廷南渡后,李清照避乱江南,漂泊无依,日夜思念故土。此作即是她借咏叹芭蕉,来抒发对故国乡土的深切怀念。
【注释】
a阴满中庭:芭蕉树的树阴遮满庭院。中庭:即庭中。
b此句讲芭蕉树的树叶舒展,而蕉心却卷缩。一舒一卷的样子都似带着情意。舒:以状蕉叶。卷:以状蕉心。
c三更雨:深夜下的雨。三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三更即深夜。
d霖霪:雨下个不停。霖:久下不停的雨,超过三日的雨为霖。霪:久雨。
e北人:李清照自称。作者自幼生长在北方,如今背井离乡流落南方,故自称北人。
菩萨蛮
南宋·李清照
风柔日薄a春犹早,夹衫乍著b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c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d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题解】
这是一首主题颇为鲜明、情感极其深挚的怀乡词。从语言、内容、风格来看,此词当是李清照南渡后客寓建康时期所作。此作抒发了词人客寓异地期间时刻萦绕心间的思乡浓愁。当时北宋王朝已经灭亡,北方金兵不断南侵,词人的故乡已陷入金人之手。而词人独自在南方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内心积蓄着国破家亡的悲凉苦楚。但这种巨大的情感浓度并非一触即发,而是由涓涓细流而渐进至波涛汹涌。上片词人从春日里的日常生活画面起笔,本该尽情领略大好春光的时节却只想昏睡,并感觉到阵阵寒意,无心梳妆打扮。下片道出了其中因由,原来昏睡是因为醉酒,而酒醉又是为暂时消解思乡之愁。上片之喜反衬出下片之悲,悲喜对照之下,将汹涌澎湃的怀乡之思推向了高潮。此作婉约情深,体现了李清照南渡之后创作的主要风格,也是宋代怀乡词中的代表作。
【注释】
a日薄:指阳光和煦宜人。
b乍著:刚刚穿上。
c梅花:插在鬓角上的春梅。另一说指梅花妆。据《宋书》载,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此后便有梅花妆。
d沉水:即沉水香,一种熏香料。
清波引
南宋·姜夔
余久客古沔,沧浪之烟雨,鹦鹉之草树,头陀、黄鹤之伟观,郎官、大别之幽处,无一日不在心目间。胜友二三,极意吟赏。朅来湘浦,岁晚悽然,步绕园梅,摛笔以赋。
冷云迷浦,倩谁唤、玉妃a起舞。岁华如许,野梅弄眉妩b。屐齿印苍藓c,渐为寻花来去。自随秋雁南来,望江国d、渺何处。
新诗漫与e,好风景常是暗度。故人知否,抱幽恨难语。何时共渔艇,莫负沧浪烟雨。况有清夜啼猿,怨人良苦。
【题解】
此词为姜夔于淳熙十三年(1186)客湘中所作。小序中提及“古沔”,即今湖北武汉汉阳,此地为词人的第二故乡。姜夔是江西鄱阳人,其父曾任汉阳知县,他幼年随父居汉阳,其姐姐亦出嫁在汉阳,后又曾依姐姐生活,往来汉阳二十年。沧浪之烟雨,是指汉水。头陀,指头陀寺,位于汉口西北。黄鹤,指黄鹤楼,在武汉蛇山黄鹄矶,下临长江,风光优美。郎官是湖名,在汉阳东南。大别是山名,即今龟山。此作表面看似是歌咏梅花,实际是借咏梅而寄托怀乡怀人之思。上片写独自“步绕园梅”,引发乡关之思与漂泊之叹。末句“望江国”引出汉阳故里。下片写怀乡思友。友人与己关山远隔,心事难通,以至“抱幽恨难语”。继之表达期盼再与友人相会同游的愿望。结尾处转向低沉,“清夜啼猿”的意境烘托哀思欲绝,感人至深。
【注释】
a玉妃:喻梅花。
b眉妩:眉目妩媚,此处形容梅花美丽之姿。
c屐齿:古人登山爱穿一种底子有齿的木鞋。苍藓:青苔一类的植物。
d江国:当指汉阳,因其濒临长江、汉水,故有此称。
e新诗漫与:即兴写诗。
惜红衣
南宋·姜夔
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亦可见矣。丁未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
簟a枕邀凉,琴书换日,睡馀无力。细洒冰泉,并刀b破甘碧。墙头唤酒c,谁问讯、城南诗客。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
虹梁d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维舟试望,故国e眇天北。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f秋色。
【题解】
此词约为姜夔淳熙年间往来江淮时所作。白石词前多有小序,交代作词的缘起。淳熙十四年(1187),姜夔投靠时任湖北参议的福建诗人萧德藻而寓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吴兴为水乡,北临太湖,境内有苕、霅二溪,水清如镜,亭台楼阁皆可倒映水中,仿佛水中宫殿,故有水晶宫之美称。令姜夔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吴兴的荷花。他引用陈与义居住吴兴青墩镇时写的《虞美人》词句,赞美吴兴荷花之美。继而记述了丁未夏天,词人独自游吴兴之弁山千岩,印证了简斋词中“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之境。姜夔对此有所感而作此词。取调名为《惜红衣》,有惜荷花凋零之意。此曲为姜夔自制,属无射宫调。此作借歌咏荷花表现了词人客居异乡的生活和心境,抒发了词人的怀念故国之情与羁旅愁思,风格清新刚健,声情并茂,代表着白石词的基本特点。
【注释】
a簟:凉竹席。
b并刀:并州(今山西太原)出产的刀具,以锋利著称。
c墙头唤酒:隔着院墙买酒。此处反用杜甫《夏日李公见访》诗意:“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表现出词人独居之寂寞。
d虹梁:构建精美的桥梁。
e故国:指北宋的汴京(今河南开封)。
f三十六陂:指数不清的水塘。宋王安石《题西太乙宫壁》:“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浣溪沙
南宋·姜夔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a西,打头风浪恶禁持b。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c门枝,一年灯火d要人归。
【题解】
此词为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姜夔舟行归家途中所作。白石于当年移家行都(今浙江杭州)投靠张鉴,居近东青门。这年岁末,姜夔由无锡返回杭州,其时距年夜只有五天,归舟至吴松而作此词。这首小词虽属短制,写来却颇有波澜起伏之致。上片借雁写人,大雁面对重云“怯”的表现,也带有些许“近乡情更怯”的意味。眼看归舟渐近余杭,还是顶风逆浪,层云密布,怎不令归家心切的词人心焦发愁呢?下片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船过余杭之后,两岸春风拂面,但见一江绿波。词人的情绪也随之一振,黯淡的心情被归家的欣喜所冲淡,继而引出词人对故园的想象,猜测着园中的梅花应已长高,家人们都在翘首企盼自己回家。将返乡途中急于回家团聚的游子心态呈现得真切动人。
【注释】
a石塘:在苏州小长桥附近。
b打头风浪:顶风,逆浪。恶:猛,厉害。禁持:宋人口语,意为摆布。
c亚:旁,靠。
d一年灯火:词人岁末除夕前五日才得以归家,故言“一年”。
【名句】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萧萧a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b。
知有儿童挑促织c,夜深篱落一灯明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