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科普鲁卢完全仿照苏莱曼大帝的战略方针来推行他的对外征服计划。首先,他派遣帝国大军进攻塞尔维亚,然后再派军征服匈牙利等中欧国家。他这么做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塞尔维亚是通向匈牙利和波兰的桥梁,是奥斯曼帝国在中欧实行征服扩张政策的关键所在。在穆罕默德·科普鲁卢执政以前的帝国衰败时期,塞尔维亚的君主乔治二世拉科齐发动领导了一场旨在驱逐奥斯曼人的运动,使奥斯曼帝国长期以来在塞尔维亚的统治权威丧失殆尽。塞尔维亚的君主乔治二世拉科齐不但驱逐了奥斯曼人,而且还怀有统治波兰的野心。因此,他于1655年与瑞典人结盟,联合发兵侵占波兰。而对塞尔维亚的君主乔治二世拉科齐声势日隆、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穆罕默德·科普鲁卢决心除掉他。他首先宣布废除那个不服奥斯曼人管束的乔治二世拉科齐的王位,然后推举了一个通过竞争为王的候选人就位塞尔维亚的君主。当乔治二世拉科齐试图起兵把奥斯曼人的傀儡驱逐出塞尔维亚时,穆罕默德·科普鲁卢以伸张正义,讨伐叛逆的名义,向乔治二世拉科齐发动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
在激烈的战斗中,除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奋勇杀敌外,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克里米亚鞑靼人也积极参战。面对人数众多的奥斯曼帝国军队,乔治二世拉科齐统帅的军队因寡不敌众,溃不成军,一败涂地,他本人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身亡。新继任塞尔维亚君主的凯希公爵宣布无条件地同意每年增加向奥斯曼帝国纳贡的数额,并完全接受由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在塞尔维亚军事要地驻防。不过穆罕默德·科普鲁卢在世时也从来未能见到过塞尔维亚境内完全恢复平静,不满奥斯曼人统治的起义和叛乱时有发生。
1661年10月,具有文治武功才能的穆罕默德·科普鲁卢在他的威望和权势走到顶峰时,不幸因病去世,终年72岁。穆罕默德·科普鲁卢是奥斯曼帝国兴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位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他忠于他的伊斯兰宗教信仰和奥斯曼的生活方式,无私地献身于他的国家。他对导致奥斯曼帝国衰败的各种社会制度的弊端疾恶如仇,发誓要重建奥斯曼帝国的权威。在他任期大维齐的短短数年中,通过他的辛勤操劳,不懈努力,颇有建树,初步完成了恢复奥斯曼帝国国运和权威的任务,使帝国再次重振雄风。
3.执掌大维齐的家族
由穆罕默德·科普鲁卢本人举荐,奥斯曼帝国大维齐的职务传给了他的儿子艾哈迈德·科普鲁卢,一位年方26岁,充满朝气,性格刚毅,勤奋好学,知识渊博的年轻人。艾哈迈德·科普鲁卢从小就跟随着父亲在帝国境内四处奔波,对帝国世道的混乱,政府官员们的贪赃枉法,社会经济的千疮百孔以及广大民众的疾苦早有深刻的认识,因此,从小立下宏愿,要读尽天下好书,成为国家与社会的栋梁之才。他的父亲也对他寄托着无限的期望。
在穆罕默德·科普鲁卢言传身教的精心培养下,艾哈迈德·科普鲁卢从一个不懂世故的小孩长成了一位气宇轩昂,思维机敏,秉性刚直,颇具才华的一代英才。艾哈迈德·科普鲁卢接替父亲出任帝国大维齐的职务,不仅仅是一个举贤不避亲的范例,更主要的是保证了穆罕默德·科普鲁卢开创的复兴奥斯曼帝国计划顺利完成的连续性。况且,艾哈迈德·科普鲁卢本人也确实是一位有政治经验、有治国才能和充满智慧的行政官员和军事指挥官。与其父的铁腕政治统治相比,艾哈迈德·科普鲁卢则更温厚,更富有同情心,是那种思路宽纵,极富幽默感,刚柔并济,绵里藏针的人。不过这时,他父亲在恢复帝国元气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为他的治国方略创造出了一种比较宽松的政治气氛。
虽然素丹穆罕默德四世整日沉溺于狩猎和在后宫取乐,但是他对科普鲁卢家族的支持一直是坚定的。1663年6月,当艾哈迈德·科普鲁卢率领一支军队准备去平定匈牙利边境,向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发动进攻时,素丹穆罕默德四世亲自把军旗授给艾哈迈德·科普鲁卢,于是他统率了一支庞大的帝国军队,人数多达二十多万。在这一年和第二年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奥斯曼帝国军队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的战事是捷报频传。在强大的军事攻势下,1664年7月,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主动要求同艾哈迈德·科普鲁卢通过谈判签订了一项条约,让出部分匈牙利的领土,并向奥斯曼帝国政府纳贡。后因奥地利人变卦反悔,条约最终没有签订。此后,艾哈迈德·科普鲁卢统率帝国大军渡过拉卜河,在圣哥达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军队再次交锋,决一死战。在震耳欲聋的炮火中,双方的攻势都异常凌厉,人员伤亡惨不忍睹,最后在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援军的配合下,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军队,把奥斯曼帝国的军队驱逐回了拉卜河彼岸,但是他们并没有追击撤退中的奥斯曼人。不久双方再次停战谈判,并签订了《华斯瓦条约》,两国之间的战争终于宣告结束。根据《华斯瓦条约》的规定,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再向奥斯曼帝国的政府纳贡,并将哈布斯堡王朝皇帝的地位提高到了同奥斯曼帝国素丹相等的程度。但条约也规定,除匈牙利的北部和西部仍在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控制之下外,剩下的领土全部归奥斯曼帝国所有。所以,艾哈迈德·科普鲁卢作为帝国军队最高指挥官的威望,并没有因为在圣哥达的失败而降低,特别是当1669年7月艾哈迈德·科普鲁卢率军最后完成对克里特岛的征服之后,他的威望甚至比以前更高,影响益大。
克里特岛是地中海上一个具有重要军事战略意义的岛屿。1645年4月,前素丹易卜拉欣一世曾下令派帝国军队征服该岛。因为马耳他的海盗们经常截获来往于地中海的奥斯曼帝国的商业船只,并在威尼斯统治者的庇护下把掠夺来的船只弄到克里特岛去,从而严重妨碍了奥斯曼帝国与西方的商贸往来。因此,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克里特岛成了一个在溃疡流脓的疮伤。当艾哈迈德·科普鲁卢结束了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战事以后,很快就把他的注意力完全转向克里特岛,并亲自率领帝国大军围攻克里特岛三年之久,直到1669年3月攻陷该岛为止。地中海上的克里特岛从第四次基督教十字军远征起,一直在威尼斯人的手中,此时它已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一个属地。
精力旺盛的艾哈迈德·科普鲁卢不久又把对外征服的战场转移到了波兰。他亲自率领奥斯曼帝国大军攻克了第聂伯河畔的科廷和卡梅内波多斯基两个城堡,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军队已经远达波兰的重要军事城镇勒沃。第聂伯河畔的哥萨克人在挣脱了波兰人的统治枷锁以后,联合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向奥斯曼帝国政府寻求保护。当哥萨克的首领于1672年3月来到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时,他接受了艾哈迈德·科普鲁卢亲自授予的双马尾军旗,并被任命为统治乌克兰的总督。当波兰政府表示不满提出抗议时,艾哈迈德·科普鲁卢率军攻占了波兰的卡美涅茨和伦贝格,从而迫使波兰人割让了波多利亚和乌克兰,并同意每年纳贡22万块金币。每当波兰人表示不满,没有及时向奥斯曼帝国缴纳贡赋时,艾哈迈德·科普鲁卢就亲自率领帝国军队对波兰进行武力讨伐。在奥斯曼帝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下,1676年9月,波兰主动提出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一项条约,根据此项条约,波兰的波多利亚和乌克兰正式并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条约签订后不久,长年征战奔波的艾哈迈德·科普鲁卢终因积劳成疾,长期卧床不起,虽经多方努力治疗,但还是因突发性脑溢血病逝于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享年38岁。
欧洲一些政治观察家认为,通过勤政和大刀阔斧地治理,穆罕默德·科普鲁卢及其儿子艾哈迈德·科普鲁卢不仅恢复了奥斯曼帝国的元气,而且还使得奥斯曼帝国重新焕发出新的雄威和尊严。总之,16世纪曾经充斥于欧洲的对奥斯曼人的恐惧感,现在又重新蔓延开来,古老的奥斯曼帝国的活力和生机的光芒又重新闪烁在地平线上。
艾哈迈德·科普鲁卢去世以后,他的姐夫卡拉·穆斯塔法帕夏被任命为大维齐。卡拉·穆斯塔法帕夏从小接受过宫廷学校良好的教育,在宫外服务部门几度担任重要职位后,成为安纳托利亚一个县的一名县长,最后靠自己的政绩荣升为安纳托利亚的总督,成为权势显赫的帝国封疆大臣。卡拉·穆斯塔法帕夏性格粗犷刚强,敢想敢干,具有丰富的政治统治经验和军事才能。此外,他本人也是穆罕默德·科普鲁卢和艾哈迈德·科普鲁卢父子二人的崇拜者,并坚定不移地贯彻追随他们所制定的政治路线,即维护帝国内部的稳定统一,清除社会腐败,健全吏治的管理,实行强有力的对外征服政策。他认为,对外征服是奥斯曼帝国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是奥斯曼社会古老的传统,是帝国复兴的前提。为了实现科普鲁卢家族重振奥斯曼帝国雄风和国威的宏图,从1682年开始,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发动了一场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战争,后来波兰、威尼斯和俄国等都陆续地被卷入了进来。
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力图恢复奥斯曼帝国雄风和国运的计划,首先是率领帝国大军进攻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城,此城是1529年苏莱曼大帝唯一未取得的战利品。如果这次征服获得成功,人们将会把他的名字列入伊斯兰教历史上杰出的加齐之中。1662年奥斯曼帝国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签订的《华斯瓦条约》到1682年期满需要重新修订,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在修订条约进行的谈判中,有意采取了强硬的态度。同年10月,在双方的谈判不可避免地破裂之后,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开始整军备战,在埃迪尔内集结了一支二十多万人的庞大军队。1683年3月底,当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奥斯曼帝国的军队由素丹穆罕默德四世亲任统率,在其他盟国军队的积极配合下,向北挺进,途中经过贝尔格莱德,并在7月中旬到达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都城维也纳。维也纳仅由斯塔累姆伯格公爵统率的1.1万名士兵防守,因此该城防守的空虚和兵力不足的缺陷十分明显。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完全有信心攻占维也纳,但广大将士对于大维齐卡拉·穆斯塔法帕夏迟迟不肯下达命令向该城发动进攻而感到焦躁不安。迟迟不下命令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卡拉·穆斯塔法帕夏以为该城的众将士在帝国军队重兵的围困之下能够自动投降,这样,维也纳城中的财富将归他所有,如果由帝国军队的士兵们把该城攻陷,那么城破后,只能听任帝国军队的士兵肆意对财富进行掠夺。
按照伊斯兰宗教法的宗旨,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多次敦促维也纳城中的守军投降,并接受伊斯兰教的信仰,否则就要攻破该城池。当一直没有得到答复之后,他终于下令并指挥帝国军队向维也纳发动全面进攻,决定用大炮和刀剑来解决一切问题。欧洲各国对维也纳这座城市的援救姗姗来迟,除勃兰登堡和萨克森提供了一些有限的援助以外,欧洲强国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却按兵不动,他企图利用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挫折,以促进他自己反哈布斯堡王朝的事业。在最危难的时刻,波兰国王约翰·索别斯基统率了一支7万人的军队前来解围,他在波多利亚与奥斯曼人作战时取得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对奥斯曼帝国军队的情况颇为了解。而久经沙场,骄横一世的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却无视这一情报,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此,当波兰国王约翰·索别斯基率军驻扎在卡伦贝格时,卡拉·穆斯塔法帕夏既没有采取果断的行动来对付他,也没有充分利用许多深山峡谷给波兰军队的行军所造成的困难予以拦击阻截,从而贻误了有利的战机。1683年
9月12日,一场决定双方历史命运的大决战开始了。在重炮的掩护下,欧洲基督教联军率先向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发起了反攻。卡拉·穆斯塔法帕夏闻讯起兵相迎,试图决一死战。经过一番血腥的搏杀之后,双方死伤惨重,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晚,有些支持不住,即将败下阵来的卡拉·穆斯塔法帕夏被迫率军撤退,并一直退守到贝尔格莱德驻扎了下来。在追杀中,欧洲基督教联军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其中一些有价值、有趣的样品至今仍能够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里面见到。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原计划在贝尔格莱德过冬进行休整,然后在来年的春天再率领奥斯曼帝国的军队进行反攻。但是此时,他那些在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的政敌们,通过对他的诬蔑和诽谤,成功地破坏了他的威望。素丹穆罕默德四世也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把帝国军队在维也纳战败的责任,完全都归罪于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对维也纳城的冒进。1683年12月25日,帝国政府在素丹穆罕默德四世的同意下,派人前往贝尔格莱德绞死了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卡拉·穆斯塔法帕夏被处死,使奥斯曼帝国失去了一位精明强干的栋梁之才,也使得许多帝国政府官员从此不再愿意秉公办事,害怕以自己的性命作为失败的代价。因此,在其后的四年中,灾难一个接一个地降临到奥斯曼帝国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