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帝国史话 奥斯曼帝国
5602900000040

第40章 滞止与变革:帝国命运转机的唯一出路(6)

新即位的素丹马赫默德二世授予巴拉克达尔为大维齐,于是奥斯曼帝国的社会改革运动仍然按照塞利姆三世拟定的方针继续进行。大维齐巴拉克达尔在素丹马赫默德二世的全力支持下,开始拟定一项无比雄阔的社会改革计划。他首先改用新番号,对新式军团进行整编。其次,全面恢复塞利姆三世时期的各项改革法令,并召集了一次大型的帝国会议,帝国各地的高级政府官员、省总督和地方显贵均被邀请参加,在众多高级政府官员和乌里玛的陪同下,巴拉克达尔亲自主持在帝国皇宫举行的这次重要会议的正式开幕式。在一篇使人情绪激动的演讲中,他向与会的代表们提出了一项包括彻底改组帝国近卫兵团的改革方案。这样一方面可以清除一系列沿袭已久的弊端,同时又能使得新兴地方上层社会集团的利益和特权得到肯定。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很快便和帝国中央政府之间达成了一项协议,并得到素丹马赫默德二世的批准。但是,等到真的要将此项涉及社会改革的协议付诸实施的时候,除了大维齐巴拉克达尔的几个少数挚友外,所有的人又都同他疏远了。尤其是巴拉克达尔在一支欧化的新式军团正式组成,允许他从前部队里的波斯尼亚士兵和阿尔巴尼亚士兵返回家园之后,被他的改革方案惹恼了的帝国近卫兵团,再一次掀翻汤锅发动了武装叛乱。内战在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的街头持续了一个多星期,带来了严重的纵火、爆炸和混乱。在骚乱中年逾古稀、老态龙钟的巴拉克达尔被暴民们烧死在他的官邸里。素丹马赫默德二世本人也不免沾上了改革墨渍的污点,仅仅由于他是奥斯曼帝国王室硕果仅存的一位男性,这才保全了他的王位,甚至他的生命。此时,以近卫兵团为首的帝国顽固派再度得势,控制了中央政府,从此全部改革心血毁于一旦。不过,胸怀大志的素丹马赫默德二世并没有被险恶的形势吓倒,他洞若观火,伺机而动,准备先打垮帝国的保守势力,然后再重新启动奥斯曼帝国的社会改革。

应该指出,素丹塞利姆三世除了操心改革,苦心经营他的新式军团外,还有其他一些事情够他烦心。1798年拿破仑率军入侵埃及,再次证实了西方的优势,同时也表明奥斯曼帝国的南疆也像北疆区域一样脆弱。这次入侵事件,除了使人们怀疑在帝国的法国顾问们是否真正毫无私心之外,还给俄罗斯人提供了一个同奥斯曼帝国结盟的机会。作为盟友,俄罗斯人赢得了在地中海驻扎海军,设置基地,让其舰队自由通过海峡的权利,从而激起了帝国广大穆斯林的极大愤慨。在法国人撤离埃及以后,法国与奥斯曼帝国又重新确立了友好关系,并且拿破仑竭力敦促奥斯曼帝国政府在1806年同俄罗斯人开战。可是,等到法国1807年跟俄国沙皇缔结了和平条约之后,拿破仑又把奥斯曼人给甩了。塞利姆三世可能并未完全意识到,他自己的地位和帝国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听凭法国皇帝和俄国沙皇摆布的。在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及海峡地区该落入谁的势力范围这个问题上,俄国沙皇同他没有丝毫的商量余地。俄国沙皇经常把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称之为“进入朕之家门的钥匙”。从这里也能说明,奥斯曼帝国社会改革的历史进程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由外部事件,而并非完全由帝国内部因素所决定的。

此外,素丹塞利姆三世所倡导的改革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奥斯曼帝国的改革家们,以及整个帝国的广大民众,仅仅限于对西方一些军事知识的了解,只是接受了法兰克文化的世俗主义和表层事物,而很少有人被法国大革命民主、自由、人权的炽热理想所打动,尤其是塞利姆三世也像帝国历史上的许多素丹一样,是一位地道的传统改革派素丹,他希望用一种新手段来维持一个本质上属于旧传统的社会制度,这就是他所倡导的改革具有的历史局限性。不过在奥斯曼帝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塞利姆三世是传统改革家和现代改革家之间的连接环节,他所从事的改革事业,为日后奥斯曼帝国新型改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马赫默德二世的改革

1.劫难继位

在塞利姆三世亡故,马赫默德二世被迫接受帝国顽固派控制之后的一年半里,奥斯曼帝国的形势似乎变得更加糟糕。此时的奥斯曼帝国正在同俄罗斯进行着一场毫无胜利可言的战争,同法国的友谊也荡然无存。随着帝国改革的停顿和新式军团被彻底的解散以及许多改革家死于非命,奥斯曼帝国的改革热情大为减退,西化的改革成果所剩无几。不过有心人可以从塞利姆三世改革失败的经验中吸取到这样的教训:只有把奥斯曼帝国顽固派势力的后盾近卫兵团剪除掉,帝国的改革,特别是效法西方的社会改革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聪明过人、思维敏锐的马赫默德二世很快便领悟到了这一点,可是他不敢在时机尚未成熟的时候贸然下手,因为顽固派分子和近卫兵团还控制着帝国的京城。就算在帝国京城以外,马赫默德二世一开始也行使不了多少权力。此时他统治下的奥斯曼帝国,用西方外交官的话来说,不过是一个“各类无政府状态的大联盟”。所以,马赫默德二世的第一个奋斗目标,是想尽办法制定措施,维护帝国中央政府对地方各省的控制。或是用武力,或是设狡计。不久,他削平了一些具有独立倾向的总督省的权力,任命了一大批比较顺从听令的总督。

素丹马赫默德二世1784年7月出生于萨拉伊。他从小聪慧豁达,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被人们称之为奥斯曼帝国的彼得大帝。据说他的母亲是一位法国人,但这种说法不足以使人相信,因为他本人根本不懂法语,也不会任何其他的西方语言。他的父亲阿布杜尔一世在位时,曾经创办了一批西式学校,当时在帝国影响甚大,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马赫默德二世似乎受到他的堂兄塞利姆三世的影响极大,特别是在从塞利姆三世被废黜直到被害去世的最后一年里,他们两人一直被幽居在一起。他从塞利姆三世那里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治国经验,为他以后试图通过社会改革,转变奥斯曼帝国积弱贫瘠的现状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从马赫默德二世以后实行的改革实践来看,他的改革指导思想和治国方针,同塞利姆三世是一脉相承的,但他吸取了塞利姆三世改革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把改革与强化素丹的统治权力结合了起来。他认为,要想在奥斯曼帝国推行社会改革,必须首先要加强和巩固素丹至高无上的权力,废除并非来自素丹的一切权力,彻底地铲除敌视和反对帝国社会改革的各种顽固势力,否则改革就难以实行。在改革内容上,他将军事改革放在首位,试图建立一支效忠于素丹的强大的新式军队,认为这是保证素丹至高无上权力的需要,也是帝国抗御外敌的需要。同时,马赫默德二世也特别关注奥斯曼帝国在政治、经济、教育、法律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改革。在实行改革的策略和措施上,他吸取了塞利姆三世失败的经验教训,做了相应的调整和必要的部署,尽量避免伤害广大穆斯林的宗教感情,引导和利用乌里玛的影响为帝国的改革计划服务,在打着恢复帝国传统的旗号下,行改革之实。

1808年即位的素丹马赫默德二世在经过18年卧薪尝胆的准备之后,终于等来了他大显身手的机会。1826年,他借在鲁米利亚和安纳托利亚等地平息了诸省总督及地方显贵们的武装叛乱,帝国中央政府及他本人的权力有所加强的有利形势,决定全面恢复前人在改革道路上所曾经主张过的改革方案,并且下令组建一支完全按照欧洲方式训练和装备的新式军队。1826年5月28日,马赫默德二世颁布了一项关于成立新式军团的御诏。在御诏中,虽然帝国近卫兵团仍予以保留,但是要求近卫兵团驻守帝国京城的每一个营都必须要抽调150人参加新式军团。尽管这支新式军团实际上就是塞利姆三世的新秩序的复活,马赫默德二世却小心翼翼地在成立新式军团的命令中避免提起改革或是改革派。相反,他竭力设法把新式军团说成是已故苏莱曼大帝军事体系的复活,并特别规定新式军团的军事训练不得由基督教徒或外国人来负责,而只能由熟悉现代军事技术知识的穆斯林军官来负责指挥。这一举措在“对异教徒的圣战需要高于一切”的大旗下得到了具有保守倾向的帝国总法典官、乌里玛以及近卫兵团将领们的认可,他们每个人都在改革的文件上签了名,盖了章。

2.大刀阔斧的军事改革

然而,桀骜不驯的近卫兵团根本就不听素丹马赫默德的指令,当他们穿上合身的西式新制服开始训练的时候,驻扎在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的近卫兵团又发动了兵变。近卫兵团中的五个营首先打翻了汤锅作为举行叛乱的传统性信号,紧跟着便在赛马场集合,并很快又纠集了一伙愤怒的民众,企图重演1807年的大屠杀。不过,这一回他们却遭到了大多数民众的坚决反对,同时,足智多谋的马赫默德二世也早已料到了这一点,他早有防范。此时,忠君的高级军官许塞因一接到马赫默德二世的命令,便迅速率领新式军团、携带着大炮来到了皇宫。在新式军团的大炮对准人群密集的广场和近卫兵团的兵营连续开炮轰击30分钟之后,近卫兵团变成了一群乌合之众,四处溃散。结果,在这次平息叛乱的战斗中,有数千名近卫兵团的成员遭到屠戮,这种一度成为欧洲、后来又成为素丹及其守法民众所恐惧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制度从此被彻底地摧毁掉了。6月17日,在马赫默德二世发布的一项通告中正式宣布废除近卫兵团,而代之以一支号称“穆罕默德常胜军”的新式军团,其任务是“捍卫宗教和帝国”。另外,马赫默德二世还趁机消灭了最后一批采邑封建骑兵部队,一些残存的采邑不久也全部被废除,而必须保留的骑兵部队改发饷银,全部由国家来供养。

一个月以后,素丹马赫默德二世又借口贝克塔希斯派托钵僧曾经煽动反对废除近卫兵团的叛乱,将这个数世纪以来一直与近卫兵团保持密切政治关系的宗教团体予以解散。在设法得到帝国总法典官和正统派宗教人士的支持后,马赫默德二世宣布贝克塔希斯派为非法宗教团体,没收了它的财产,毁掉了它的寺院,并将它的三名主要首领公开处死,而把其余成员全部流放到外地。此后,马赫默德二世又通过将乌里玛划归政府管理,享受国家俸禄,使他们增加了对政府的依赖性,减弱了他们与穆斯林民众的联系和影响,以及对素丹权力的制约作用。另外,马赫默德二世还宣布结束各省的自治权,削弱和限制来自世袭传统习惯或是由群众和地方所同意授予的各种权力。这些举措极大地强化了素丹的权力,为马赫默德二世多年期待实行的社会改革彻底扫清了道路。总之,马赫默德二世王朝以后,以素丹为首的帝国中央政府的权力极大地加强了,这标志着奥斯曼帝国从此完成了由封建军事联合体向中央集权体的转变,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只有这种转变,才能使得奥斯曼帝国以后的政治体制便于向世俗化、民族化、现代化的政治体制过渡。

由1826年消灭帝国近卫兵团直至1839年马赫默德二世去世,在这段时期内,马赫默德二世进行了一项巨大的社会改革计划。他为这项社会改革计划所规定的主要路线和方向,成为此后的19世纪,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20世纪奥斯曼帝国改革家们所一直遵循的政治路线。从各方面实行社会改革的实践情况来看,总是先有对旧秩序的破坏,然后才建立起新的秩序来,而所有这些初步破坏之所以可能,完全是由于帝国近卫兵团这个曾经作为传统制度的军事力量终于被消灭了的缘故。因此,在消灭了近卫兵团这一祸患之后,马赫默德二世加速了进行组建新式军团的计划,这也是过去那些不像他一样幸运的素丹们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素丹马赫默德二世首先设置了“塞拉斯克”,以代替帝国近卫兵团的统领“阿加”。塞拉斯克是奥斯曼帝国一个旧日的称号,在过去是授予陆军司令官的。按照马赫默德二世所规定的这一官职来看,它相当于总司令兼陆军部长,专门负责新式军团的一切事务。另外,还由塞拉斯克接管过去由近卫兵团阿加在帝国京城所负有的保安、警务、消防以及诸如此类的职责。在不断加强帝国中央集权和强制推行社会改革的历史时期,保安与警务工作变得日益重要,因此,管理和指挥帝国的警务系统,已经成了塞拉斯克的主要职责之一。

1845年,帝国中央政府下令成立单独的警务部门,向西方国家学习,把警务与军队区分开来,从此,帝国的警务部门不再属于塞拉斯克管辖了。为了使帝国的新式军团更加正规化和制度化,1826年,马赫默德二世下令制定了一项有关帝国新式军团的组织管理条例。其中规定全军共为1.2万人,分为8个大队,全部驻扎在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此外,他还发布了有关帝国各省招募新式军团的命令,规定新式军团的服役期限为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