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帝国史话 奥斯曼帝国
5602900000041

第41章 滞止与变革:帝国命运转机的唯一出路(7)

废除近卫兵团,组建新式军团,这是马赫默德二世改革计划的初步胜利。然而,要想按照既定的改革计划,真正成立一支完全欧式的、强大无比、所向披靡的新式军团并非易事。这不仅有财政上的原因,还有人力资源上的困难,特别是缺乏具有现代军事科学知识的穆斯林军官。寻找兵源和招募士兵相对来说还是一件较容易办的事情,但是在新式军团的各个部门中,能够完全胜任职责的军官普遍奇缺,它使在新式军团中讲授欧式操练和学习使用新式武器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影响了新式军团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在早期马赫默德二世组建的新式军团主要是由来自欧洲一些国家的军事教官帮助训练,用欧洲人编写的军事教材作为教本。19世纪30年代,奥斯曼帝国用重金聘请普鲁士军官团来帮助改进奥斯曼帝国的防御工事,指导新式军团的日常训练,从而开始了同德国军事顾问建立起了一种不断得以更新的相互关系。此外,帝国海军在这一时期也同样进行了整顿和改革,这方面主要是依靠美国船舶制造专家和英国海军顾问的帮助和指导。为了设法弥补在新式军团中缺乏具有现代军事科学知识的穆斯林军官,同时也为了在帝国各级政府部门中充实具有专业知识的称职官员,马赫默德二世对于帝国的教育事业也日益重视起来。因为他逐渐认识到,如果没有适当数量的政府官员,首先得到西方现代式的学习和训练,再由他们去负责教育和训练别人,从而提高帝国各级政府官员的现代综合素质,那么,他所倡导和推行的整个社会改革体系,不但缺乏勃勃生机,而且注定垮台。

3.开明教育,造就人才

在马赫默德二世上台执政以前,奥斯曼帝国已经有了两所培养现代人才的学校,即1773年创办的海军工程学校和1793年创办的陆军工程学校。这两所学校都经历过一番风雨,但是经过马赫默德二世的整顿,此时又都生机勃勃。1827年,马赫默德二世不顾各方的强烈反对,效法俄国的彼得大帝,毅然向欧洲各国派出了大批的留学生,其中主要是帝国陆军和海军青年军官。他们分别被派往欧洲不同国家的首都学习军事和科学技术,学习西方的思想和文化。这些人在回国后都成了奥斯曼帝国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在改变他们国家的社会面貌方面扮演了无比重要的先驱角色。

1827年,马赫默德二世下令在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开办一所医学院,其目的是为帝国新式军团培养军医。新成立的医学院还附设了一个预科,进行相当于普通初等与中等学校程度的教育。这在奥斯曼帝国的教育体系中还系首创。医学院中的教师主要来自欧洲各国,讲课的时候有时用突厥语,大部分时间用法语。

1831至1834年间,帝国中央政府还另外开办了两所学校。它们的目的全部都直接与军事有关。一是帝国音乐学校,主要是为新式军团培养同他们的军装和军裤相配的鼓手、号手。奥斯曼帝国著名作曲家唐尼泽提的弟弟便是这所学校的一位教官。另一所是更为重要的军事科学学校,这所院校经过几年的筹划,于1834年正式开学。马赫默德二世对这所学校格外青睐,准备把它办成奥斯曼帝国的西点军校,因而它的办学方式都尽可能地模仿西方一些国家中的著名军事学校,希望成为它们的原版。在这里,西方人士在日常教学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而精通一门外国语,尤其是法语,又是在所有课程中首先和最重要的要求。此外,像帝国的医学院一样,这里也有专门为儿童和少年设立的一个预科学校。

另外,在马赫默德二世统治时期,人们除了进专门培养军官、军医或文职人员的各类军事学校以外,还可以通过其他两个渠道学习到外语和西方的科学知识。其中之一便是帝国的外交机构。塞利姆三世在欧洲设立的常驻大使机构,在他死后纷纷被取消了。马赫默德二世实行社会改革后,又重新在欧洲各国建立了这些使馆机构,这样,有机会一边在国外供职,一边学习进修的奥斯曼青年数量也就不断增多了。另一条渠道是帝国中央政府新设立的翻译局。该局的设立,是为了处理日益增多的外交信函,培养奥斯曼帝国的外语人才。随着翻译局的建立,有越来越多的奥斯曼人学会了外语。正如欧洲的军事压力推动了奥斯曼帝国军事学校的创办一样,欧洲的外交压力也推动了奥斯曼帝国翻译局的设立。

外交机构和翻译局日后成了造就奥斯曼帝国人才的苗圃。19世纪奥斯曼帝国的许多著名政治改革家都是从这里培养出来的。这些人代表了帝国官僚集团内部新形成的一批英才荟萃的“西方通”。他们往往都是支持奥斯曼帝国社会变革的改革派,他们对奥斯曼帝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在奥斯曼帝国官僚集团内新出现的这种分化,同帝国军队内军官阶层的分化现象遥相呼应,把受过西方式教育,并略懂得某种欧洲语言的人物,同由行伍出身或靠个人奋斗起家的人物截然区分开了,因而也使得奥斯曼帝国的整个社会比以前更为松散,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虽然此时的统治集团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传统壁垒依然泾渭分明,但如今无知无识的乡民同那些以西方为楷模的洋派上流人士之间的鸿沟,要比他们同旧式官僚之间的鸿沟更深。

在早期,马赫默德二世的教育改革,十分关注与军事有关的问题。从1838年以后,他也开始逐渐注意到非军事性的初等和中等教育问题,并且创办了许多传授西方近代知识课程和其他世俗学科的学校,为奥斯曼帝国的社会发展培养了许多专门人才。在非军事性教育领域内实施改革,一般来说特别困难,因为这里是乌里玛传授伊斯兰宗教课程的传统世袭领地,所以改革的阻力特别大。在由乌里玛控制的宗教学校中,普通小学用死记硬背的办法教授阿拉伯文《古兰经》,另外也涉猎一些念书写字之类的文化学习,根本不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在高一级的宗教学校,如经学院,给学生教授的几乎全部都是伊斯兰宗教方面的课程。这类宗教学校根本就培养不出来帝国社会改革亟须的新式政府官员和专业人才。所以要想办西式学校,就会在帝国宗教界人士中引起无休止的争论。为了避免与帝国宗教界人士的全面冲突,马赫默德二世在非军事性教育领域内实施改革的时候,也相应地做了一些妥协。如把此类学校的校址选在一些清真寺内,也选择一些具有博学知识、懂得一些西方现代科学的乌里玛在学校任教。在主要讲授外语和西方现代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和机械学知识的同时,学校也为学生讲授一些传统的宗教课程。开办此类学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训练政府官员和外语翻译人员。这些学校的学生,也和其他各类军事学校的学生一样,一律领取帝国政府的公费补助或奖学金。在这些学校的毕业生中,有几个人成了奥斯曼帝国未来社会改革的领导人物。

4.倡现代文明生活

除了建立一支西方式的新型现代军队,关注帝国的教育改革之外,马赫默德二世在19世纪30年代奥斯曼帝国的社会改革中,还致力于开创一套新的官僚管理体制。在这方面也同样以摧毁旧体制为先导,或破旧与立新同时并举。其目的就是要将奥斯曼帝国的一切权力都集中在他自己的手里,使素丹的权力成为帝国境内一切权力的唯一源泉。建立一套新的官僚管理体制,马赫默德二世首先从整顿宫廷开始。因为奥斯曼帝国原来的宫廷职务,此时有好多已经成为光拿薪水的挂名差事,办事效率极低,所以现在一概加以废除。此外,帝国政府机构经过整顿改革之后,大小政府官员一律都有了新的职衔,他们的职权都由素丹授予,而再不靠过去传统的惯例获得。另外,马赫默德二世开始将原有的帝国行政机构改换成了西方样式的政府各部,并除了塞拉斯克以外,还设置了外交大臣、内务大臣、财政大臣等官职。大臣国务会议有意仿效欧洲国家内阁的格局,大维齐也不再是旧式素丹绝对意志的代理人,而是内阁首席大臣,称之为首相。马赫默德二世还规定了统一的官服,让帝国政府官员们穿起欧式马裤、黑皮靴、礼服大衣,为他们预备好办公室、写字台和若干新换上西式服装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杜绝贪污腐败行为,克服政府官员工作能力不断下降和精神面貌不振的状况,马赫默德二世在政府官员领取薪俸方面也进行了改革,由帝国中央政府统一付给所有政府官员以适当的固定薪俸,并彻底废除了无理没收政府官员私产的传统做法,给予政府各级官员经济上更大的保障。此外,马赫默德二世还下令创办了一份官方报纸,起先用法文发行,后来改用突厥文出版。他要求每位政府官员都必须订阅,因为政府官员的任命和帝国中央政府制定的规章和法令,都在这份报纸上发表。这份名叫《大事概览》的报纸,也代表了奥斯曼帝国新闻事业的开端。

在诸多的帝国改革项目中,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变革,不可避免地在这个伊斯兰传统势力根深蒂固的国家,引起激烈而广泛的怨恨与反对。但为了在奥斯曼帝国社会日常生活中减少宗教色彩和伊斯兰性质,追求西方式的现代文明生活,踌躇满志的马赫默德二世试图打破旧有的穆斯林习俗和装束上的保守性,下令废除帝国穆斯林的头饰,规定他们一律戴圆筒形无边的毡帽,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费兹帽。长期以来,服装尤其是头饰,是每一位穆斯林用来表示自己所属的宗教与社会地位的一种方式。在一般民众的思想中,认为放弃自己的服饰和改用别人的服饰,就是一种大逆不道和变节的行为。为了预防让穆斯林一律都戴新型头饰可能会在帝国民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对,马赫默德二世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并准备在必要时实行镇压。

另外,在马赫默德二世积极的倡导下,欧式家具和生活用品也开始在奥斯曼帝国民众的家庭中出现。在帝国宫廷和上层社会中,欧洲那套彬彬有礼的社交方式也被广泛采用。尤其是马赫默德二世此时在公开场合,已经开始不按照奥斯曼帝国的传统仪式,而是完全按照欧洲仪式来接见客人,同他们促膝交谈,甚至对妇女也表示出极大的尊敬。此时,在马赫默德二世的影响下,帝国上下出现了一股学习西方生活方式的时尚。帝国政府规定星期四为不分宗教的休息日的做法,就是从法国那里学习来而行之于政府各机关的,特别令人惊异的是,在帝国政府机关办公室里的墙壁上,还出现了素丹的肖像和西方的艺术品。

当然,奥斯曼帝国的这些社会变化,也不过是一些事物的表层现象,因为对于伊斯兰教的神圣法典,特别是涉及帝国社会和家庭的问题,仍然是丝毫不可动摇的。所以有关结婚与离婚、财产与继承以及妇女和奴隶的社会地位等极为敏感的问题,实际上都仍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并且在这一时期马赫默德二世所有的改革计划中,似乎也还没有想到过要对帝国的宗教及机构进行任何形式的改革。

5.改革面临的挑战

马赫默德二世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在实行扩大和加强帝国中央政府对全国各省的直接控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要想真正建立一个统一完整的帝国,马赫默德二世时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马赫默德二世及其帝国的统一,面临着四种不同的挑战,其中只有一种一度成功地被平息,这就是来自阿拉伯半岛瓦哈比运动的挑战。瓦哈比运动是提倡严守古兰经教义的伊斯兰宗教改革运动,它在18世纪随着沙特家族政治势力的崛起在阿拉伯半岛境内广泛传播开来,到1806年已经控制了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和麦地那。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瓦哈比派教徒是被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的军队所击溃的,而这位总督则代表了对奥斯曼帝国另一类型的、更具威胁性的挑战,这种挑战虽属于伊斯兰世界,却又带着西方化的色彩。

穆罕默德·阿里是一位自打天下的埃及强人。此人出生于阿尔巴尼亚,年轻时随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来到了埃及。18世纪初拿破仑征占埃及后的混乱状态,正好给了他大显身手的机会,他一举消灭了因循守旧的竞争对手,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他既是一位统治者,又是一位卓有成效的社会改革家。他麾下的那支具有西方风格的军队,经过最初几番周折,迅速发展壮大。他在其他领域内的一些社会改革,也取得了成功。虽然穆罕默德·阿里反复申明他是一位对奥斯曼帝国无比忠诚的总督,但是他的所作所为既掩饰不了他的野心,也掩盖不住他日益增长的、足以直接威胁素丹马赫默德二世统治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