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帝国史话 奥斯曼帝国
5602900000048

第48章 最终解体:从专制君主帝国到现代民主共和(3)

登基之后,穆拉德五世由于受到两次不幸事件的打击,弄得他果真神经错乱了。第一件是老素丹阿布杜尔·阿齐兹的暴卒事件,他在逊位几天之后,被发现两腕割破惨死在奇拉安宫里。第二件事是他的一些亲信大臣在内阁会议上惨遭杀害,凶手是曾经任素丹阿布杜尔·阿齐兹之子伊泽丁亲王的副官哈桑。新素丹因这些事件受到过度打击,竟变得无法在公共场合露面,更完全不能料理国家大事。经过帝国医生和外国医生的仔细会诊,人们似乎已经弄明白,新素丹的病症已经无可救药了。

在对外战争和帝国内部危机两面夹击的情况下,这样一种形势不久便使人感到无法容忍了。具有改革精神的大臣们,不管他们心里怎样的不愿意,但又不得不开始考虑着素丹退位的可能性。下一个素丹继承人是穆拉德五世的弟弟阿布杜尔·哈米德。1876年8月27日,精力充沛、具有耿直贤官美名的米德哈特前往阿布杜尔·哈米德母亲所住的王宫去会见他,以便事先得到他对于帝国自由主义事业表示同情的诺言。这位未来的素丹,在看了由大臣们准备提出的一份帝国宪法草案之后,表示同意,并且答应予以支持。初步工作完成以后,米德哈特又从帝国的总法典官那里得到了一份根据神经失常不堪任事为理由,而准许素丹穆拉德五世退位的判决书。8月31日,苦命的穆拉德五世被废黜,阿布杜尔·哈米德正式宣告继任素丹。据说,纳米克等人曾经含着眼泪苦苦哀求米德哈特暂缓让穆拉德五世退位,但最终没有结果。退位后的素丹被带到奇拉安宫,在被囚禁了28年之后,于1904年病逝。

短短的四个月内,素丹根据自己手下大臣们的决定,两次被废,两次易人。在这一事件中,米德哈特起到了主要的组织和操纵作用。米德哈特1822年生于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是鲁歇克地区一个法官的儿子。当他还只有十几岁的时候,便在大维齐的办公室谋得了一个职位,从此在帝国政府里步步高升。1858年,他被准假6个月前往欧洲进修,访问过伦敦、巴黎、维也纳、布鲁塞尔等城市。回国后,他做过不同地方的总督,因勤政廉洁博得了一个能干耿直的贤官美名。1864年,他被召进帝国京城,商议关于该年草拟新地方行政法的事情。同年晚些时候,他被任命为新多瑙河省总督。在这次以及后来担任巴格达总督的任内,他都表现出杰出的治国才能,给这些省份带来了多少年来都未曾有过的安全和繁荣。1872年8月,米德哈特被素丹阿布杜尔·阿齐兹任命为大维齐。然而,他却不是那种心甘情愿为反复无常和绝对专制的阿布杜尔·阿齐兹充当工具的人,所以在仅仅就任两个半月后便被免了职。在此后的几年里,由于不同敌对派系在帝国政府内的操纵,他曾经担任过各个不同部门的大臣,但为期都不长,并且每次都没有什么很大的建树。米德哈特的主要政治目的就是要使奥斯曼帝国获得一个宪法。

4.独裁味浓的新宪法

1876年秋季,面对泛斯拉夫主义和欧洲列强的干预,奥斯曼帝国上下群情激昂,出现了一股爱国主义热潮和伊斯兰教的狂热情绪,这种气氛进一步催化了有关帝国宪法的讨论。11月末,在米德哈特主持下的一个由乌里玛成员和文官组成的专门委员会,提出了一部宪法草案。可是等草案的最后文本呈递给素丹阿布杜尔·哈米德之后,他又压着迟迟不表态,最后虽然总算批准了,但宪法又加上了这么一句:“凡属危及国家安全的人物,素丹皆有权将其放逐。”1876年12月9日,米德哈特被任命为帝国大维齐,四天以后,奥斯曼帝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成文的宪法公之于众,庆典是在刚被大雨冲刷过的帝国广场上举行的。

这部1876年的帝国宪法,从头至尾显露出西方的影响。它对内阁,对由素丹任命的帝国上议院,对由选举产生的帝国众议院,对独立的司法机构以及人权法案等,都做了明文规定。但帝国的内阁并非像米德哈特最初提议的那样对议会负责,而完全是对素丹负责,所以帝国的立宪主义者都把希望寄托于由选举产生的众议院。另外,帝国宪法还规定素丹拥有批准立法,任命各部大臣,召集和解散议会等各项大权。这种状况的政府,一些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有限制的独裁政府”,并认为开明的比利时宪法,以及更带君主主义色彩的普鲁士宪法,为它提供了某些重要的启示作用。

奥斯曼帝国的新宪法还宣布素丹为哈里发,宣布他本人神圣不可侵犯。虽说历史上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一直都在使用哈里发的衔称,甚至还正式载入了18世纪以来所签订的一些条约中,但是没有谁像阿布杜尔·哈米德在他当政的最后几年里那样大量地使用这个头衔,并试图给它增添新的光泽。这与当时奥斯曼帝国特别强调伊斯兰性和在伊斯兰教旗帜下团结的泛伊斯兰主义理论有关。正当亚非两大洲的大多数伊斯兰国家相继沦落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时,这种理论很快便得到了相当多的人们支持,而积极倡导这一理论的奥斯曼帝国,也就很快成了反对西方化和反对西方世界的各种力量的汇合点,从而使得奥斯曼帝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更加曲折复杂。

1876年的帝国宪法再次强调了奥斯曼帝国全体臣民的平等地位。在公民的自由方面,在所有的法律权利方面,在担任政府的公职以及在当选议会议员方面,均一视同仁。宪法规定伊斯兰教为帝国的国教,但除了这一点以及素丹的哈里发称号之外,宪法没有再提关于区分教区的事情。这一时期帝国的政治家们正全力以赴,免得帝国在危机时期出现分裂局面,而这部宪法显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这在宪法的第一项条款中明确反映了出来。这项条款规定:奥斯曼帝国,包括像罗马尼亚这样的特许区在内,是一个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分割的整体。其实此时的奥斯曼帝国政治家们也像“坦齐马特”时期的改革家们那样,有意要向欧洲列强表明,帝国完全有能力自行改革,有能力处理自身的问题,希望用这部宪法作为对付欧洲列强的有力武器。

1877年4月,俄国从巴尔干地区和高加索两翼向奥斯曼帝国发动了一场进攻。俄国人在19世纪前三次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中,始终是打着保护他们的东正教兄弟的有宗教色彩的旗号。1877年俄国人发动的战争,则具有种族的泛斯拉夫主义色彩。在战争的初期,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出色地阻挡住了俄国人的进攻。可是在1878年初,俄国人越过了埃德尔纳,一路推进至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郊区,迫使奥斯曼帝国接受了一份具有泛斯拉夫性质的条约,使奥斯曼帝国正式承认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完全独立。条约还划定了一个拥有大片疆土的自治保加利亚。至于俄国人自己,则拿到了比萨拉比以及奥斯曼帝国东部的卡尔斯和阿尔达汉等战略要地。此时奥斯曼帝国的两翼,特别是巴尔干半岛这一翼,遭到了重创。

奥斯曼帝国的巨大损失,也影响到了英国及奥地利的利益。英、奥两国生怕俄国的影响会迅速向地中海地区渗透,因此希望通过支持奥斯曼人,以阻止俄国的不断扩张。尽管对俄战争最终失败了,但是这一仗的英雄气概还是赢得了英国人对奥斯曼人的钦佩,认为奥斯曼人不愧为俄国的强劲对手。英国在其他欧洲列强的支持下,以强硬的立场诱劝俄国沙皇同意参加1878年6月在柏林召开的国际性会议,核定俄国与奥斯曼帝国已签订的和约。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和约的大部分条款都被确定了下来,只是大保加利亚被砍削掉了一部分领土,塞尔维亚的版图也有所收缩,而奥地利则被允许占领并管辖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另外,根据一项强加于奥斯曼帝国的单独协议,英国也获得管辖塞浦路斯,并利用它作为军事基地的权力。而作为回报,英国许诺帮助奥斯曼帝国抵御俄国。因此,以上发生的种种事件再一次证明,在近代历史上,奥斯曼帝国的前途命运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由一半外部因素决定的,这已属屡见不鲜的现象了。

在此期间,奥斯曼帝国宪法的事宜并未被置诸脑后。根据一项临时选举法,并利用省政府议会作为选举机构,由此推选出了奥斯曼帝国的第一批众议院议员。众议院在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先后召开了两次会议,一次是从1877年3月至6月,另一次是从1877年12月至1878年2月。由于素丹阿布杜尔·哈米德和大臣们在法案提出或批准时,一味地拖延扯皮,所以众议院没有取得什么立法结果。但是众议院本身总的来说表现不错,许多议员对奥斯曼帝国的事务不仅抓住了问题的要害,而且发言切中时弊,显示出独立的见解和远大的目光。此外,穆斯林议员和基督教徒议员们之间虽然有分歧,但都能够以大局为重,在谋求奥斯曼帝国的福祉方面取得一致的意见。众议院的第二次会议适逢俄国军队突破了帝国军队的防线,正向埃德尔纳和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步步紧逼。议员们在会上慷慨陈词,直言不讳地指责帝国政府的无能、腐败和指挥战事的不当,这一下可惊醒了素丹。

尽管素丹阿布杜尔·哈米德为了登上素丹王位,当时答应制定一部帝国宪法,但从许多史料来看,他对立宪一事从来都没有给予过任何积极的支持,也许他真正中意的是宪法草案的最后文本,因为它赋予了素丹各种大权。

1877年2月,阿布杜尔·哈米德意识到议会不愿受任何约束,爱怎么做就怎么做,将会给自己的统治带来许多麻烦,而且议会还有可能成为公众不满情绪的聚焦点,因此他赶在议会召开之前,抢先放逐了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大维齐米德哈特,而后者一直希望利用立宪政体来实现他关于政权机构的原始设想,即帝国的内阁对议院而不是对素丹负责。

1883年,米德哈特和他的几位自由主义者同胞,被素丹阿布杜尔·哈米德下密令绞死在阿拉伯半岛麦加附近的塔伊夫地牢中。

1878年2月14日,素丹阿布杜尔·哈米德以俄国与奥斯曼帝国战争结束时的危急形势为借口,宣布帝国议会休会。这一休会整整持续了30年。素丹阿布杜尔·哈米德强行解散议会,恰恰充分说明帝国议会具有反对专制统治的潜在战斗力。奥斯曼帝国的宪法虽然被搁置了,但它始终是日后帝国政治家们回顾瞩目的一盏明灯。

二、专制君主阿布杜尔·哈米德

1.个人独裁者

在历史上,国内外对素丹阿布杜尔·哈米德的评价大都不太好。青年奥斯曼党人和青年土耳其党人,以及他们在现代共和国的思想继承人都把他看成是冷酷无情、令人厌恶的专制君主。认为他在1876至1878年的第一次宪政和1908年革命开始的第二次宪政期间践踏了自由。西方人则因19世纪90年代奥斯曼帝国大肆屠杀亚美尼亚人而大为震惊,他们不仅把阿布杜尔·哈米德视为暴君,还称他为“血腥的素丹”和“该死的哈米德”。但是这些看法都未能够全面地把握住这位人物或他的时代。因为与前任三位素丹相比,阿布杜尔·哈米德留给他那个时代的印记更加难以抹掉。在这方面,他堪与19世纪初马赫默德二世素丹相媲美。他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实际上使他成了这样一位人物,既是独裁者、暴君,又是改革者、奥斯曼帝国的爱国主义者,还是国际政治环境的牺牲品。他尽管极端仇视自由或是立宪的思想,但他绝不完全反对帝国的改革和西方化。他认为,只要经过审慎地选择和应用,改革和西方化便都可以成为加强奥斯曼帝国以及他个人地位的一种工具。因此,他是那个专制主义时代积极推行奥斯曼帝国现代化的真正继承者。

从阿布杜尔·哈米德头几年统治期间奥斯曼帝国所发生的内外事件,可以解释他的一些态度和行为。从继位时发生的有关事件中,他深深地懂得,对于哪怕有一点阴谋味道的事情都应该加以猜疑。因为他毕竟是在1876年由一小撮官吏两次图谋废黜素丹后才掌权的。所以,他自然不愿意受到那些自封为王位拥立者的庇护,也不愿意再重蹈前任素丹的覆辙。前任素丹阿布杜尔·阿齐兹在放逐后的自杀,使他坚信这是王位拥立者所犯下的一件谋杀案。此外,他那位被放逐的哥哥穆拉德五世,当时还活着被监禁在王宫,但在1878年,帝国曾经不止一次发生过青年奥斯曼党人的未遂政变,企图把穆拉德五世释放出来重新登上王位。

在阿布杜尔·哈米德统治头几年发生的外部事件同样糟糕。1878年的柏林会议宣布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独立并永远脱离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则获得自治;奥地利占领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英国占领了塞浦路斯。此外,俄国还取得了奥斯曼帝国在欧亚具有战略意义的边疆地区。1881年,欧洲列强为了贯彻柏林会议的诺言,要奥斯曼帝国给予希腊一块相当大的北方领土。同年,法国占领了突尼斯。翌年,英国占领了埃及。由于对外关系的种种失败,阿布杜尔·哈米德对欧洲列强的干涉格外小心,担心欧洲大国将会继续支持帝国境内少数民族的骚动,从而会给新的叛乱分子以可乘之机,所以他一心一意地想通过血腥的铁腕统治,来保全奥斯曼帝国剩下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