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帝国史话 奥斯曼帝国
5602900000054

第54章 最终解体:从专制君主帝国到现代民主共和(9)

1881年的春天,凯末尔诞生于巴尔干半岛南端美丽的爱琴海城市萨洛尼卡的一个中等木材商家庭,凯末尔的祖父是萨洛尼卡地方的一名小学教员。父亲阿里·李查曾经是一名帝国政府海关的低级职员,在凯末尔童年时代,奥斯曼帝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以素丹为首的专制统治集团的无能和卖国,奥斯曼民族的屈辱,外国人的跋扈,这时期在整个奥斯曼帝国表露得尤为明显。特别是巴尔干地区的政治动乱冲垮了他的家庭赖以为生的木材生意,父亲经受不住这个打击,在凯末尔7岁那年不幸身染重病,虽多方求医,耗尽了家中的大量钱财,但终因病情太重,不久离开了人世。社会的动荡,家庭环境的险恶,都在凯末尔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凯末尔从小酷爱军事,似乎对军事有着一种天生的悟性。12岁那年,他违背母亲的意愿,偷偷考入了萨洛尼卡的一所军事中等学校。在军校学习期间,除军事课程外,他对数学、化学、历史、文学也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立下宏愿,要读尽天下的好书,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自己学习的楷模,长大后成为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才。随着眼界的开阔,阅历的增长,新思想的冲击,他变得更加成熟、干练,从而为日后的政治军事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895年,凯末尔在萨洛尼卡军事中等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其后,升入玛纳斯提尔军事预备学校。他在这所学校不仅数学课程成绩优异,而且外语与化学等课程都获得优良的成绩。凯末尔的远大抱负与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得到了校长与教师们的一致好评。从玛纳斯提尔军事预备学校毕业后,1899年,凯末尔进入伊斯坦布尔陆军大学学习步兵。不久,他的军事才能得以崭露头角,深得有关部门的赏识,所以又让他改学军事参谋专业。1905年1月毕业,被授予陆军上尉军衔。

凯末尔在伊斯坦布尔大学学习期间,正巧也是奥斯曼帝国素丹阿布杜尔·哈米德黑暗专制统治最严厉的年代,而陆军大学又是当时奥斯曼帝国境内秘密反抗素丹专制统治的主要中心之一。学员们不顾学校当局采取的一切纪律性措施,偷偷地在宿舍里阅读青年土耳其党流亡分子的著作,并且相互就国家的弊病及其挽救之术交换着意见。起初,凯末尔对社会政治同题不予过问,在学校里只是埋头读书,很少关心与军事无关的一些事情。但是,不久,奥斯曼帝国的现状终于对他产生了影响。奥斯曼帝国的软弱,社会的不公正以及西方列强外交官的飞扬跋扈、傲慢无礼,都在凯末尔的脑海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凯末尔一面刻苦学习,一面思虑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社会的黑暗与人民的痛苦,时常使他不能合眼。他逐渐抛弃了政治上的天真,越来越深入地卷入了青年军官中的政治活动,最终加入了青年土耳其党人的政治组织——统一进步协会,成为了一名反对素丹血腥专制统治的坚定革命者。

1905年,当凯末尔即将得到毕业证书时,由于他积极参与反对素丹专制统治的政治活动,终于被人告发,他和几个同学一起被捕,关在皇宫里面拘押犯人的地方。经过长时间毫无结果的审讯,帝国政府把凯末尔和他的几位密友一起放逐到大马士革的第五军团去服兵役。大马士革是当时奥斯曼帝国国内外各种社会矛盾的集合点之一,奥斯曼帝国内部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在这里表露得最为激烈。帝国政府在那里派驻重兵,残酷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凯末尔到达第五军团以后,曾经在叙利亚各地到处游览,亲眼目睹素丹专制统治下无能腐败的社会现状以及人民大众受苦受难的悲惨情景。为了把帝国从素丹专制残暴的统治下拯救出来,在这里,凯末尔又把在军校学习期间开展的革命活动恢复了起来。他和四位最可靠的战友,在大马士革成立起“祖国与自由协会”的秘密政治组织,并通过这一革命组织同许多朋友们建立起了联系,团结更多的人们参加革命活动。

1907年,年轻有为、充满朝气、敢想敢干、性格刚强,对军事具有一种天生悟性的凯末尔,被晋升为少校,调往马其顿的第三军团任职,开始了他战功卓著、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随后,他同青年土耳其党的秘密政治组织同盟进步委员会取得了联系,并积极参加他们的革命活动。然而,这一时期的青年土耳其党领导人恩维尔等,刚愎自用,排斥异己,他们并没有重用像凯末尔这样一些革命品质坚强、非常有才干的青年军官。因此,在奥斯曼帝国著名的1908年革命中,凯末尔并未显露头角。

1908年的奥斯曼帝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因青年土耳其党人的政治纲领只满足于帝国宪法的恢复和暴君的下台,国家并未获得真正的解放和进步,革命的发展趋势与凯末尔的想法和政治信仰相冲突,为此,凯末尔十分不满。他很快脱离了青年土耳其党,一度放弃政治而专心致力于军事。他曾经先后翻译并发表了德国著名将军李兹曼的步兵排战斗操典和步兵连战斗操典,使受训的官兵颇有收益,他的军事才能得以崭露头角。

1910年,凯末尔第一次访问欧洲,参加了当年在皮卡尔迪举行的法国军事大演习,亲眼看到了欧洲经济上的繁荣和军事上的强大,接触和学习到了许多欧洲的新思想以及先进的军事科学,并通过对比,对奥斯曼帝国国势衰微、政治腐败、民众疾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段经历对凯末尔日后树立治国平天下的雄心有着很大的影响。

此后,在奥斯曼帝国对意大利和巴尔干地区的战争中,凯末尔亲率部队奔赴前线,总是身先士卒,屡建奇功。他的所作所为与军事才能,深得上级的赏识。不久,他就被任命担任大大超越他军衔的军事指挥职务。他当时只是一名少校军衔的副官,可是上级却命令他统率一个团的军队。由于凯末尔任人唯贤,不拘一格,善待士兵,深受广大官兵的衷心爱戴。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对国际形势洞察敏锐的凯末尔预见到,不管奥斯曼帝国的同盟者德国是否获胜,等待奥斯曼帝国的都将是一场可怕的灾难。凯末尔曾经多次给最高军事当局建议,竭力反对把奥斯曼帝国的命运同德国拴在一起,反对听任德国摆布奥斯曼帝国的命运。但是,对德国人言听计从,希望依靠德国的武力,建立以奥斯曼王室为首的突厥民族大帝国的最高政府当局,充耳不闻,无论如何不愿意接受凯末尔的劝告和批评。1911年,凯末尔被调离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在此后令人惴惴不安的和平年代里,他任驻保加利亚大使馆的武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斯曼帝国成为以德国为首的同盟集团成员之一。1915年初,由于凯末尔本人的恳切请求和大声疾呼,不久,被帝国政府召回国内参加战争,奉命统率当时在马尔马拉海欧洲沿岸泰基尔达地区正着手建立的“几乎属于空想”的第19师。随后,踌躇满志的凯末尔率领他的军队由泰基尔达奔赴加利波利半岛前线。一时间,战云密布,一触即发,奥斯曼帝国境内社会动荡,人心不安。凯末尔感到救国家与民族于水火之中,是一名军人责无旁贷的崇高天职。他到达前线后,亲临阵地视察,关心士兵的疾苦,人们对他充满了尊敬。

凯末尔经过周密、细致的研究部署之后,率领军队顽强地抵挡住了英国军队强大的攻势,成功保住了达达尼尔海峡,为扭转整个不利战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达达尼尔海峡保卫战的辉煌胜利,虽然一方面给凯末尔带来了晋升和荣誉,使他赢得了“伊斯坦布尔大救星”的美称,但另一方面也遭到了帝国政府最高军事长官恩维尔的嫉妒和猜疑。不久,凯末尔被调往距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数百公里外的东部前线执行一项任务。因为恩维尔认为,如果把凯末尔这样一位家喻户晓、光彩夺目的民族英雄留在帝国京城,总不免过于引人注目。

1916年2月27日,凯末尔受命正式接任迪亚尔巴克尔地方的一项军职,并被授予将军军衔。在同俄国人进行了一场速战速决的战斗之后,他为奥斯曼帝国夺回了比特利斯和穆什等地,同时也为他自己赢得了新的荣誉。1917年7月,凯末尔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帝国第七军军长。他曾经竭力反对青年土耳其党人军政府的轻率进攻战略,相反,他多次强调守卫国土和帝国人力与物力的必要性。他同时反对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认为那是幻想。他相信西方化,私下认为伊斯兰教在许多方面阻碍着社会的进步,他的思想比他的同事们更加世俗化。因此,可以公正地说,如果他早先还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的现实主义和独立意识也足以使他成为这样的历史人物。

1918年初,长年卧床不起的奥斯曼帝国素丹病故,由皇太子瓦希代丁继位。瓦希代丁对具有非凡体力、超人精神和具有独创军事才能的凯末尔颇有好感,所以委任他为驻战略重地叙利亚的第七军团总司令。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整个战局不断恶化。装备精良的英国与法国军队已马不停蹄地向奥斯曼帝国与德国军队发动强大的进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帝国与德国联军赶出了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广大地区,奥斯曼帝国军队兵败如山倒的噩耗纷纷传来,帝国的许多重要城镇纷纷沦陷于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军队的铁蹄之下。

凯末尔指挥军团,在撤退下来的其他各军团的协助下,经过周密筹划,组织了多次卓有成效的反攻,并在哈来卜北部地区集中优势兵力打垮了法国军队,后又腾出手来有效地阻止住了英国军队的进攻,获得了局部战役的胜利。特别是凯末尔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果断地命令手下虎将伊斯梅特上校率其部强渡沙姆特斯河,将英军退路切断,准备在阿勒颇以北地区同英军进行最后一场殊死之战,以雪洗民族之耻。然而,此时的奥斯曼帝国气数已尽,在军事上彻底被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军队击垮,再也无力进行抵抗了。

1918年10月3日,奥斯曼帝国正式在《摩德洛司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停战协定规定,德国元帅应从奥斯曼帝国军队中离开,而任命凯末尔担任奥斯曼帝国最精锐的部队、闪电集团军总司令。但是,两个星期之后,精锐的闪电集团军被帝国政府勒令解散,凯末尔本人也被召返回伊斯坦布尔。1918年11月30日,当凯末尔抵达首都伊斯坦布尔的这一天,也正是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庞大舰队开到伊斯坦布尔的同一天。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惨败,使得凯末尔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击,他暗中发誓一定要洗雪民族之耻。

返回首都后的凯末尔很少抛头露面,曾经引起许多人的猜疑。凯末尔时常一个人默默无语,感觉到这眼前的世界变得很茫然。在等候、期盼和焦虑之中,阴郁地度过了一段归隐生活。但是,就在凯末尔归隐期间,西方列强对奥斯曼帝国贪得无厌的疯狂瓜分以及素丹王朝的摇摇欲坠,为凯末尔日后在政治上、军事上的东山再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3.凯末尔的领导策略

早在《摩德洛司停战协定》签字之前,凯末尔就给帝国政府发去电报,陈述奥斯曼帝国对敌人无条件的投降是极其危险的。然而,软弱无能的帝国政府仍然在丧权辱国的协定上签了字,宣布奥斯曼帝国无条件投降。面对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试图在众目睽睽之下瓜分奥斯曼帝国的狼子野心,凯末尔给帝国大维齐伊泽特将军发去一个电报,再次指出,如果帝国政府未对停战协定条款的错误之处加以争辩修改之前,就解散本国军队,敌人必然要长驱直入侵占许多地方,奥斯曼民族必将遭受灭顶之灾。但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已摇摇欲坠,满朝的皇戚贵族都吓得魂飞魄散,一心只想妥协求存,根本听不进凯末尔的建议和忠告。因此,凯末尔私下将其部属的军队尽可能地悄悄转移到托罗斯山脉以北的广大地区,并把余存的武器和阵地设施,采取发给奥斯曼帝国南部各省民众收藏等必要措施。这些必要措施,在后来伟大的民族独立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为取得安太普、乌尔法、马拉斯等保卫战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决定性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