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帝国史话 奥斯曼帝国
5602900000056

第56章 最终解体:从专制君主帝国到现代民主共和(11)

协约国军队的这次镇压行动与上次希腊军队在伊兹密尔登陆一样,对于奥斯曼帝国的民族主义者来说,是一次新的推动和促进,使凯末尔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转化成了一个有效的独立政府。1920年4月23日,一批被称为大国民议会的代表,在安卡拉举行了正式会议,选举了大国民议会政府,这一天就成了以后土耳其共和国的国庆日,也叫作儿童和国家主权日。大国民议会政府并没有宣布废黜素丹,只是声明由于素丹是协约国的俘虏,所以只有大国民议会政府才代表国家。第二天凯末尔当选为大国民议会主席,并主持了部长会议。1921年1月大国民议会颁布的法律把这一组织具体化了,法律宣布主权无条件属于国家。这个国家现在第一次被正式称为“土耳其”。

甚至到了此时,大国民议会的代表们仍然非常不愿意采取任何可能被认为是叛逆行为的步骤,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持政治运动的合法性。以凯末尔为首的民族革命派,尽可能地在各种公开场合表示他们对奥斯曼帝国素丹兼伊斯兰教哈里发瓦希代丁的忠诚,并且重申要把他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抢救出来的愿望。但是不久,随着双方斗争的白热化,这种妥协的可能性也就不复存在了。

1920年4月28日,素丹再度召回反动透顶的外国侵略者的走狗费里德为大维齐,并且成立了讨伐民族革命派的讨逆军,任命长期以来一直同民族革命派为敌的安扎费尔为总司令,开始向民族革命派发动新的猛烈攻击。此外,伊斯兰教教长埃芬迪也发布了一道通令,宣称遵照哈里发的命令和宗教义务,要杀死所有的叛逆者。5月11日,经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军事法庭缺席审判,郑重其事地宣布凯末尔等其他民族革命派领导人死刑。此时的素丹和他的政府正准备利用宗教、政治、军事等一切手段,向在安纳托利亚的民族抵抗运动大本营,发动最为猛烈的进攻。这些行动使得安卡拉政府与素丹政府之间几乎不可能再有任何和解。

面对以素丹为首的反动政府的倒行逆施,民族革命派给予了坚决有力的还击。以凯末尔为首的大国民议会首先任命了一个大臣会议,其次让安卡拉的法典官伯雷克奇扎代替原伊斯兰教教长埃芬迪的职务,并在安纳托利亚其他152名法典官的一致赞同下,发布了一道通令,宣布大维齐费里德为叛徒、卖国贼;宣布在外国侵略者强迫下素丹政府发布的任何命令无效,呼吁所有的穆斯林行动起来,把他们的哈里发从囚禁中解放出来。

不过,民族革命派当时的这些措施,在用来抵制像素丹、大维齐、伊斯兰教教长等这些历史悠久的至尊人物所拥有的极高声势方面,只起到了极其有限的作用。同时,在安纳托利亚的许多地方,因首都伊斯坦布尔素丹当局的鼓励和支持,发生了反对民族革命派的骚乱与暴动,弄得民族革命派甚至在安卡拉附近也得不到安宁,时局日趋紧张。

此时,形势的发展对以凯末尔为首的民族革命派越来越不利,使他们确实感到有些为难,陷入了被反动武装四面包围的困境。他们既要抵挡装备精良、来势汹汹的素丹军队,又要时刻提防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军队的武装干涉。当时在奥斯曼帝国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心脏地区安纳托利亚,西部是英国支持下的希腊侵略军,法国军队则在叙利亚边境不断向奥斯曼帝国进攻,而意大利军队也相继占领了安塔利亚等地区,并且还不断进行挑衅。从民族革命派本身来说,关键性的问题主要是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统一指挥的正规军。虽然在镇压反叛和粉碎素丹军队进攻的战斗中,游击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抗击外国侵略军的战斗中,游击队也表现得英勇善战、不怕牺牲,但是,分散不统一的游击队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和组织指挥系统完备的西方列强侵略军面前,却处处表现出了劣势和被动。

不过,到了1920年下半年,整个形势的发展开始变得对民族革命派越来越有利。在西方,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终于为处理奥斯曼帝国这个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病夫留在人世间的财产做出了最后的安排。经过在伦敦和圣雷莫一系列幕后的肮脏交易与喋喋不休的争吵之后,他们起草了一份条约。1920年8月10日,在色佛尔由协约国家与奥斯曼帝国素丹政府的代表在上面签了字。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色佛尔条约》是一个内容非常苛刻、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奥斯曼帝国将支离破碎,陷入绝境,变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国家,仅能依靠吞并了它最富庶地区的那些西方列强的怜悯和宽容来生存。这比强加于当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德国的条约还要严厉得多。因此,《色佛尔条约》的签订,在奥斯曼帝国境内引起了广大民众对于接受这项条约的素丹政府的极大反感,并把签订条约的那一天定为国耻日。凯末尔代表安卡拉革命大本营发表声明,坚决拒绝接受该项条约。

此时的素丹政府内部也发生了分化,一些对所签订条约不满的大臣和重要官员,纷纷投奔加入了民族革命派的安卡拉政权,把自己同奥斯曼帝国的民族独立解放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在奥斯曼帝国人民的眼里,似乎所谓不忠不敬的正是那些反对安卡拉民族政权的人,而不是坚决支持这个政权的人,凯末尔成了他们心目中的民族大救星。

5.民族解放战争三大步

奥斯曼帝国的民族解放战争共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凯末尔率领游击队在阿达纳、腊代加和济安普特等地,曾经有效地阻止过法国侵略军,使他们没有能够越过雷池半步。然而,在著名的安特鲁战斗中,由于游击队在人数上与武器装备上都远远不及敌方,虽然经过了十个多月的浴血奋战,终因敌我力量悬殊,遭到惨败,几乎丧失了全部人马和武器装备。凯末尔肩部负伤后,仅带着剩下不到500人的队伍,西渡萨卡里亚河撤往山区。而此时的10万希腊侵略军,则凭借着协约国雄厚的财政和大量武装的支持,更是气势汹汹,不可一世,占据了奥斯曼帝国的许多重要城市和大片土地,奥斯曼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历史时刻。

军事上的失败并没有使凯末尔沮丧、绝望,他以一个军事战略家的眼光,很快找出了失败的主要原因,并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这就是政治纲领确定之后,急需建立一支纪律严明,指挥统一,英勇善战,能够担负起民族革命战争主力军的正规部队。凯末尔为了建立这支正规部队,与他的助手们到处招募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他过去的许多老部下、老战友也纷纷脱离素丹政府,率领数百人、数千人甚至数万人参加了新组建的国民军。

1921年初,奥斯曼帝国的民族解放战争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在战斗的初期,同样还是外国侵略军占据了上风。新组建的国民军仓促应战,处处被动挨打,形势十分严峻。军事上的接连失败和人员所遭受的重大伤亡,时常使凯末尔彻夜难眠,变得很茫然,甚至心存退意。有些重要的领导人也建议凯末尔与素丹政府妥协,接受协约国的条约。经过数日痛苦的反思,再三考虑,他觉得妥协与退让,只能最终导致奥斯曼帝国被瓜分,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只能殊死一战,决不能仅顾虑个人的荣辱安危。”在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上,凯末尔慷慨激昂地对他的部下说道。一句豪言壮语,反映出凯末尔大义凛然、报效国家民族、平定天下的大志向,他不愧为挽救奥斯曼民族的中枢人物。

凯末尔决定重整旗鼓,发动民众。一方面利用协约国之间的矛盾,同部分国家签订友好条约,让他们停止对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干涉,承认安卡拉民族革命派政权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争取苏俄政府在经济、军事上的支持,使奥斯曼帝国有一个安定可靠的后方。此外,由农民为主体组建的国民军,受到广大民众的广泛支持。青年人纷纷参军入伍,老人和妇女们帮助士兵们挖战壕、修工事、护伤员、运枪弹,把水和粮食运到了前沿阵地。广大民众这种忘我的精神和全力以赴的支援,使凯末尔深受感动,更坚定了他与外国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信念。

1921年夏天,骄阳烤灼着安纳托利亚的大地,希腊侵略军在英国军事顾问的指挥和英国军队大炮、坦克的火力支援下,由国王君士坦丁亲自统率,气势汹汹地向国民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8月,希腊侵略军兵临安卡拉城下。但是,凯末尔坚信他所领导的民族独立解放战争是正义的,最终是一定会胜利的。

在希腊侵略军得意忘形之际,凯末尔经过周密、细致的研究,针对希腊侵略军速战速决、急于攻占安卡拉的战略计划,决定采取稳定后方、迂回作战和突破重点的作战方针,抓住有利战机,志在必得,同希腊侵略军展开了一场事关奥斯曼帝国民族前途命运的大决战。为了给大决战做好充分准备,凯末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首先平定了素丹军队的武装围剿,消除了肘腋之患,并重新调兵遣将,使一支支由工人、农民新组建的国民军的生力军,如离弦之箭冲入敌阵,锐不可当,迅速分割包围了希腊侵略军。

1921年8月23日至9月13日,在广大民众的大力支援下,在凯末尔卓越的指挥下,国民军发动了为时20天的“萨卡里亚战役”。这是一场充满英雄主义色彩,可歌可泣,非常感人的战斗。在战斗中,国民军前仆后继,英勇冲杀,数度攻占敌军阵地。而希腊侵略军凶悍善战,又几次反攻击退了国民军的进攻,战场被一片冲天的火海吞噬,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一次夜间作战中,亲临前线阵地指挥的凯末尔不幸被流弹打断了一条肋骨,用绷带包扎好以后,他又继续指挥战斗。在凯末尔大无畏精神的鼓舞下,国民军士气大振,越战越勇,所向披靡。而此时的敌军已成惊弓之鸟,不堪一击,落荒败逃。在国民军的追杀下,希腊侵略军大部分被歼灭,少数溃逃到萨卡里亚河西岸。这是一场关系到奥斯曼帝国历史命运的大决战,决战的结果改变了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奠定了凯末尔以后的辉煌业绩。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胜利,表彰凯末尔的功勋,奥斯曼帝国大国民议会授予凯末尔“加兹”称号,意思是“圣战的胜利者”,并晋升他为国民军元帅。

“萨卡里亚战役”的胜利,不但改变了战场上国民军长期处于劣势的状态,而且还促使协约国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在这次战役结束后的一个多月,法国首先同奥斯曼帝国民族革命派政府签订了和约,并撤出了自己的军队。意大利也停止了对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干涉,同以凯末尔为首的民族革命派政府建立了友好关系。此时的英国,对奥斯曼帝国的武装干涉完全陷入了一种孤立的状态,只有它的小伙伴希腊侵略军在奥斯曼帝国维持着被动的军事局面。面对协约国土崩瓦解的局面,凯末尔唯恐因自己的失误和犹豫不决而失去一个有利的战机。他多次到战火纷飞的前线视察,亲自主持军事会议,详细讨论军事反攻计划,并把那些缺乏进取精神,徘徊观望,停滞不前的军官撤职查办。在极其周密的安排下,凯末尔完成了军事上总反攻的准备工作。

此时国民军的人数和武器装备,与希腊侵略军几乎相等。虽然在飞机、大炮、坦克等重型武器方面的数量,希腊侵略军略占优势,但国民军却有强大的骑兵,并且通过苏俄的大力援助,获得了许多重型的远射程大炮,从而为大部队的全面反攻和轰城拔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国民军斗志昂扬,充满必胜的信心,而希腊侵略军却由于内部意见不合,加上国内政权和决策的不断变化,导致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

文韬武略的凯末尔制订的反攻军事计划是:针对外国侵略军各怀异志、军心不齐、兵力分散、一触即溃的特点,决定集中主力部队,首先攻击希腊侵略军一翼,击溃并消灭其主力,然后分路包抄歼灭其他侵略军。

在大反攻的前夕,前线一片寂静,看不出一场决定历史命运的大决战即将爆发的任何迹象。这是凯末尔为麻痹敌人,掩护反攻,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的结果。凯末尔在安卡拉向新闻界宣布:他将在1922年8月25日举行茶话会,招待国民议会的议员和外国使节。而实际上,凯末尔早在8月6日已经向全军秘密下达了准备总攻的命令,并于8月20日在前线召开了各路军司令长官的联席会议。8月25日,大国民议会的议员和外国使节们都在安卡拉等待凯末尔为他们举行茶话会,而此时的凯末尔根本就不在安卡拉,他正在前沿总指挥部下达立即出击的紧急命令。

发起总攻的国民军,如同离弦之箭冲入希腊侵略军的阵地,所向披靡。在国民军的猛烈攻击下,敌军无法抵挡,纷纷弃城而逃或投降。因此,第二天傍晚,国民军便占领了不堪一击的希腊侵略军的大量阵地,俘虏敌军数万人,缴获武器弹药不计其数。胜利大大激发了国民军将士们的斗志,军官们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士兵们也不甘示弱,前赴后继,越战越勇,一路势如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