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帝国史话 拿破仑帝国
5603000000045

第45章 光荣不复存在——走向覆亡(2)

吕岑会战的第二天,拿破仑用非同寻常的言辞向部下发布了嘉奖令:

将士们:

对你们的表现我表示由衷的喜悦!你们没有辜负我的期望!由于你们自觉服从命令,英勇作战,完成了所赋予的一切作战任务。在举世闻名的5月2日,你们打垮了俄皇亚历山大和普鲁士国王指挥的俄普联军。你们给法国光荣的鹰旗增添了新的光彩。吕岑会战将高踞于奥斯特里茨、耶拿、弗里德兰和莫斯科诸战役之列……

我们要把那些鞑靼人毫不留情地撵回他们也许永远走不出来的严寒地带。让他们永远呆在他们坚冰覆盖的不毛之地,过着奴隶般野蛮的、腐臭的生活,在那里人类堪与野兽同伍。

拿破仑在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惨败之后,又重新获得了胜利,其喜悦和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可感觉得到,他对曾令他一败涂地的对手是多么地痛恨与憎恶。

包岑:虎头蛇尾的胜利

吕岑会战之后,反法联军退守德累斯顿。5月3日,内伊的部队在休息了24小时后继续追击。面对法军的进逼,俄普联军经过激烈争吵,决定放弃德累斯顿,继续向东退往西里西亚的布雷斯劳(今波兰的弗罗茨瓦夫),以获取巴克莱将军1.3万人的增援,比洛将军率领3万多普军留守北面的柏林。拿破仑于5月8日进入萨克森首都,恢复了其盟友腓特烈·奥古斯都的王位,并在此地建立他的主要前进基地。指挥左翼法军的欧仁亲王始终无所作为,未能实施追击以扩大战果,拿破仑对他忍无可忍,便解散了“易北河军团”,把他的继子打发到相对平静的意大利去指挥部队。赶走欧仁后,拿破仑对他的军队进行了改编,组建了一个新的左翼军团,改由内伊元帅指挥,下辖他自己的第三军、维克多的第二军、洛里斯顿的第五军、雷尼耶的第七军和塞巴斯蒂安将军的一个骑兵军,共有步兵7.95万人、骑兵4800人。拿破仑自率的主力包括贝特朗的第四军、马尔蒙的第六军、麦克唐纳的第十一军、奥热罗的第十二军、莫蒂埃的近卫军以及另一个骑兵军,拥有步兵10.7万人、骑兵1.2万人。

俄普联军且战且走,退至德累斯顿以东35英里处的包岑,在附近的施普雷河东岸筑起了阵地,准备在此坚守。这道防线由俄军6.4万人、普军3.2万人据守,从战术上看相当坚强,易守难攻,但是在战略上却颇为不利,因为包岑以南再过20英里就是奥地利帝国的领土波希米亚。奥地利此时尚保持中立,如果俄普联军被迫退入波希米亚境内,就有被扣留的危险。奥地利本来已经在与俄普两国进行着结盟谈判,但因为俄普联军新近在吕岑战败,奥地利的态度又变得暧昧起来。

5月19日,法军推进至包岑。拿破仑在侦察了敌人的防御阵地后,决定以麦克唐纳的第十一军、乌迪诺的第十二军和马尔蒙的第六军发起正面进攻,牵制联军左翼,同时命令由内伊指挥的4个军在包岑以北渡过施普雷河,迂回联军的右翼,把他们赶到波希米亚山地上一举消灭。这是拿破仑惯用的包抄迂回战法。但不幸的是,先前他已命令内伊的第二、第七两个军向柏林进发,虽然不久以后他便取消了这个命令,改令内伊的全部兵力都向包岑进发,但这两个军还是赶不上参加新的战斗。这是拿破仑的重大失误,他太着迷于拿下柏林,实际上柏林不过是一个次要的政治目标,假使包岑的联军遭到毁灭性的失败,那么占领柏林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如果他事先就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包岑战役就不会变成第二个吕岑了。

5月20日上午,法军右翼向前推进,逐退据守河岸的敌军前哨,在炮火的掩护下架起桥梁跨越施普雷河,并在对岸获得了一个立足点。这时,拿破仑命令正面进攻的法军暂停前进,等待左翼内伊的军队赶上来。他用铅笔匆匆拟了一份命令让贝蒂埃派人送给内伊,要他向东南方向前进,切断敌人的退路。但是内伊似乎没有理解这一命令,他在包抄敌人右翼成功后,不是继续推进而是停下来坐等法军的总攻命令,但总攻一直迟至下午3时才发动,结果内伊的军队刚参战就被敌军的右翼纠缠住了,未能截断其退路。这是个致命的失误,到底是拿破仑的参谋长贝蒂埃的过错,还是内伊参谋长若米尼的过错,抑或是拿破仑字迹太过潦草难以辨认的缘故,一直没有弄明白。贝蒂埃与若米尼长期不和却是不争的事实,而正是在这次战役之后,若米尼投奔到反法联军的阵营里去了,后来他成为一名卓越的军事理论家。

由于右翼被法军迂回,害怕退路受到威胁的俄普联军放弃了继续作战的努力,于下午4时撤离了阵地,向东退却。整个撤退行动得到骑兵和炮兵的掩护,井然有序。法军既没有抓到一名俘虏,也没有缴获一门大炮,而且由于骑兵不足,无法坚决实施追击,只好听任敌军安然走远。维克多军和雷尼耶军在会战结束时才刚刚赶到,来不及参加战斗。拿破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损失了1.35万人,除了令对方损失2万人外,一无所获。包岑战役的胜利对拿破仑来说意义不大,他在战斗中也不像以往那样实行坚决有力的领导,一些命令含混不清,而内伊虽被赋予大权,却庸碌无为,缺乏战术眼光,要让他指挥一个军以上的兵力实在是勉为其难,歼灭敌军的大好时机就这样丢掉了。包岑战役和吕岑战役一样,成为拿破仑又一个虎头蛇尾的胜利,本来他是准备不顾一切地追击退却的敌军的,但是他的心腹迪罗克将军在战役中突然被一颗炮弹击中身亡,这令他的神经大受震动,于是他下令停火。

不过俄普联军的连续失利也使他们处于不太有利的境地,在吕岑和包岑连续损失了很多兵力,导致俄国和普鲁士之间出现了激烈纷争,几乎丧失了获胜的信心。沙皇只好用巴克莱取代维特根斯坦出任联军总司令,但巴克莱认为,法军气势很猛,联军目前很难取得军事胜利,坚持要从西里西亚撤往波兰。拿破仑顺势于6月1日不战拿下西里西亚首府布雷斯劳,此前达武和旺达姆的部队已收复汉堡。但是拿破仑的日子并不就此好过一些,他的战略形势不容乐观,法军正置身于一个充满敌意的国度里,后勤补给线延伸得太长,而且由于连续作战,弹药供应开始出现问题,伤病员也急剧增加,日甚一日。再者,西里西亚离奥地利边境只有咫尺之遥,而近来奥地利对法国的态度日趋强硬,倘若它此时加入俄普阵营,拿破仑的处境就会变得更加险恶。可是法军也无力立即将联军一举全歼,先前的战斗使它损失的兵力比敌军多,所以没有足够的实力进行另一次会战。法军炮兵火力依然强大,但是骑兵太少,面对敌方的优势骑兵,法军步兵难以发起有效的攻击,也抓不住逃跑的敌人,所以很难取得决定性的战果。骑兵的不足正成为拿破仑军队的致命缺陷。

由于交战双方都急欲争取一段喘息之机,6月4日对阵两军达成休战协议,休战期限为7个星期,至6月底,后又延长至8月17日。拿破仑向他的陆军大臣克拉克这样解释他的意向:

这次休战进程干扰了我的胜利进程。我之所以作出这一决定是基于以下两个理由:一是我缺少骑兵,使我难以实施强有力的打击;二是奥地利的敌对态度……

我认为,休战将持续到整个六月份和七月份……假如可能,等到九月份我将实施一次决定性的打击。我希望到那时我将处于一种足以摧垮敌人的有利形势。

拿破仑做出休战的决定确实有他的战略考虑,但他显然对停战之后的形势发展过于乐观了。许多军事评论家,包括若米尼在内,都认为签订休战协议是拿破仑一生中犯下的最大的错误之一。事后表明,这段喘息时机,实际上更有利于反法联军,而不是法军。法军的处境并没有通过这段休战得到有效的改善,相反,反法联军却得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反法阵营的力量又得到了新的加强。

德累斯顿:得小失大的会战

6月10日,拿破仑在德累斯顿设立了大本营,将该城作为下一步作战的基地。然后,他着手改编军队,增强各军团实力。他又在汉堡组建了第十三军,由达武指挥,该军在驻地修筑了强大的设防工事,使汉堡成为拿破仑帝国北部边境上的重镇,也是防卫北德意志和法军左翼的支撑点。7月1日,拿破仑获悉驻西班牙的法军在维多利亚遭到了威灵顿的毁灭性打击,他立即把苏尔特元帅派往西班牙去收拾残局,统一指挥驻在那里的法军,坚守防线顶住威灵顿的持续进攻。

7月底,拿破仑又重新调整了军队的部署,以应付奥地利一旦加入反法同盟可能带来的危险,这一可能性正一天天成为现实。他的主力部队人数现已超过20万,集中在德累斯顿和包岑一带,面对着波希米亚。另有一个独立军团,由第四军、第七军、第十二军和第三骑兵军组成,共计7.2万人,统归乌迪诺元帅指挥,部署在稍北一些的地区,准备对柏林再次发起冲击。

与此同时,反法同盟一边也没闲着。6月14日至27日,英、俄、普、奥四国在莱兴巴赫开会,决定由奥地利出面向法国提出和平条件,如果调停失败,则奥地利参加反法同盟。英国按照同盟协议,给俄、普两国提供了200万英镑的补助费,并宣称若是奥地利也加入反法阵营,也可得到50万英镑。反法同盟各国并且商定,今后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不冒单独与拿破仑交战的风险,但可以进攻拿破仑手下那些平庸的将帅,如果在战场上单独地遇到他,就应立即退却,等到联军集中兵力之后,再来对付他。这是阴险但却高明的一着,说明反法同盟各国在吃够拿破仑各个击破的苦头后,终于变得聪明起来。消除杂念并肩携手,使他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7月7日,瑞典军队也正式加入反法联军。瑞典王储贝尔纳多特原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元帅,也是他的姻亲,曾经为拿破仑立下不少战功,但后来因作战不力而失宠,于是在驻守北德意志时开始与反法同盟勾勾搭搭,后因瑞典国王没有子女而被选为王储,现在公然走到了拿破仑的对立面,翻脸成为死敌。

看到反法同盟的实力强大无比,奥地利的胆子也壮了,不久以后,它向法国提出和平条件:取消华沙大公国和莱茵邦联,将伊利里亚地区归还奥地利,普鲁士恢复在1805年时的地位。这是拿破仑绝对不会接受的条件,奥地利名为调停,实际上是在寻找参战借口。由于法国拒绝这些条件,俄、普两国遂于8月10日宣布废止休战协议,紧接着两天之后的8月12日,奥地利也向法国宣战。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只好在战场上获取了。

奥地利参战之后,反法联军就在人数上取得了对法军的明显优势,其中俄军18.4万人,普鲁士军16.2万人,奥地利军12.7万人,瑞典军3.9万人,盎格鲁日耳曼联军9000人,内有英军的一个火箭炮连。这几支军队是联军的主力,共拥有556个步兵营,572个骑兵中队,68个全团哥萨克骑兵,火炮1380门。在他们的后面还有预备队和攻城部队14.3万人,驻守普鲁士和波希米亚境内要塞的兵力11.2万人,反法联军总兵力达到了70万以上,的确是十分强大,但他们也存在着战略意见不一的弱点。为此,俄国沙皇、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专门成立了一个联军司令部,以协调战略战术,互相配合行动。战场上的最高指挥权交给了奥地利的施瓦岑贝格亲王,因为他们预计奥地利的参战会使拿破仑先对波希米亚采取军事行动。施瓦岑贝格亲王当年42岁,此人虽没有什么军事才干,但为人较随和,易于相处,他的参谋长拉德茨基将军则是一个很精明的军官。

奥地利的参战使得拿破仑面前的战略态势愈加恶化,奥军现可以通过波希米亚与萨克森边界上的山地,从南面进攻易北河地区,并从法军的侧翼威胁德累斯顿和莱比锡。事实上,反法联军也正是将这里作为了主攻方向。根据这一方针,联军主力组成了三个军团:西里西亚军团,9.5万人,归普鲁士的布吕歇尔将军指挥,从先前被拿破仑放弃的布雷斯劳向西前进,牵制法军主力;波希米亚军团,23万人,由联军总司令施瓦岑贝格亲王直接指挥,从波希米亚首府布拉格向西北方向运动,越过北部山麓从南面进攻德累斯顿;北方军团,11万人,由贝尔纳多特指挥,负责掩护柏林,并威胁易北河下游驻扎在维腾贝格、马格德堡和汉堡诸要塞的法国守军。完成战前准备的联军力争将拿破仑军队包围消灭在德累斯顿-莱比锡地区。到了8月14日,未俟停战期满,布吕歇尔便重启战端,开始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