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主欧洲:绞杀拿破仑帝国
18世纪末叶,欧洲大陆掀起了革命的狂飙。在不久前刚刚发生并取得胜利的美国独立战争的鼓舞下,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市民发动起义,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堡垒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如惊雷滚动震撼了整个欧洲。它不仅推翻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法国封建制度,而且敲响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丧钟。这就不能不使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如丧考妣,惶惶不可终日,也不能不引起他们的切齿痛恨,疯狂反扑。他们很快勾结起来,组织了一次又一次反法同盟,力图尽快绞杀这场革命以及革命的产物——拿破仑帝国。在这场绞杀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斗争中,被称为欧洲反动势力堡垒的沙皇俄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此时的俄国正值风流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执政。这位女皇一贯以“开明君主”自居,她曾附会风雅,多次同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狄德罗、达兰贝尔等人通信,向他们讨教,并邀请狄德罗访问俄国。然而当法国大革命发生时,她却恨得要死,恶毒咒骂巴黎是“盗贼的巢穴”,法国新建立的国民议会是“1200个头的怪物”,扬言要与“法兰西瘟疫”决一死战,唯恐法国革命殃及俄国。
沙皇俄国要绞杀法国革命,但当时它正忙于对瑞典和土耳其的战争以及镇压波兰的革新运动,无力直接出兵干涉,便一方面对法国流亡的王室和法国境内的王党慷慨解囊,提供资助,支持他们进行复辟活动;一方面积极推动其他国家组成反法同盟,对法国进行武装干涉。叶卡特琳娜二世旗帜鲜明地宣称:“法国君主的事就是所有君主的事。”她不顾俄国的财政困难,给流亡的法国王室和法国境内的王党资助300万卢布巨款。1790年和1791年,为尽快组织反法同盟,全力以赴绞杀法国革命,沙俄匆忙结束了对瑞典和土耳其的战争。1792年,在叶卡特琳娜二世的鼓动组织下,瑞典、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萨丁、那不勒斯等国都答应参加反法同盟,派军队联合进攻法国。但不久奥地利皇帝突然去世,瑞典国王遇刺身亡,武装干涉被迫推迟。1792年9月21日,法国国民公会宣布废除王权,次日,法兰西共和国成立。1793年1月21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沙皇俄国政府对法国革命更加仇恨,它迅速断绝了同法国的外交关系和贸易关系,同英国签订了《关于俄国和英国反对法国共同行动的协定》,制订了对法国联合作战的计划,任命了指挥联军的司令。之后,俄国伙同英国用海军封锁了法国的沿海港口,禁止各国把粮食和武器运往法国。同时英国又分别同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荷兰等国签订共同反法的协定,正式结成反法同盟,史称第一次反法同盟。
第一次反法同盟组成后,很快发动对法战争,英、奥、普、荷、西五国均派兵侵入法国。然而年轻的法兰西共和国的公民们不畏强暴,踊跃报名参军,英勇捍卫革命成果。反法同盟的反动军队在士气旺盛、斗志昂扬的法国革命军的猛烈打击下屡遭惨败,溃不成军。到1795年,普鲁士、西班牙、荷兰等国军队经受不住法国革命军的铁拳痛击,加之反法同盟内部矛盾加剧,相继退出了战争,反法同盟眼看就要瓦解。这时,叶卡特琳娜二世决定赤膊上阵,派名将苏沃洛夫率领6万大军进攻法国。1796年9月,她下达了征兵令。然而天不相助,11月7日,风烛残年的叶卡特琳娜二世突然中风身亡,俄军尚未出师,国君先死,俄国进入“国丧”期,出兵攻法的事便暂时搁了下来。不久,奥地利也向法国乞和,退出了战争。至此,只有英国尚与法国处于交战状态,沙俄精心策划组织的第一次反法同盟彻底瓦解。
叶卡特琳娜二世死后,她42岁的儿子保罗一世继位。其时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法国周边地区建立了一系列共和国,如在意大利出现了依附于法国的南阿尔卑斯共和国、利古里亚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在荷兰出现了巴达维亚共和国,在瑞士出现了海尔维第共和国。同时,法国资产阶级也开始乘民族自卫战争胜利之机向外进军扩张,争夺欧洲霸权。这就使法国同沙皇俄国等欧洲各封建君主国以及英国的矛盾更加尖锐。1798年夏,法国年轻的拿破仑将军率领3万大军,乘坐350艘舰船,从意大利进军奥斯曼帝国所属的埃及,企图切断英国同印度的通道,途中占领了地中海的重要战略据点马耳他岛。此举不仅对英国和奥斯曼帝国造成极大威胁,而且沉重打击了沙皇俄国争夺地中海的计划。因为沙皇俄国早就觊觎着马耳他岛,企图把马耳他作为其争夺地中海的重要基地。对此,沙皇俄国当然不会善罢甘休,决心重新拼凑反法同盟,对法国开战。1798年12月底,俄国首先同英国签订了同盟条约。之后,奥地利、土耳其、那不勒斯等国也加入同盟,第二次反法同盟形成。
第二次反法同盟组成后,沙皇俄国毫不犹豫,立即投入了战斗。保罗一世首先命海军大将乌沙科夫率领由16艘军舰、792门大炮、8000名水兵组成的黑海舰队,在俄国历史上首次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驶入地中海,攻占法军占领的爱奥尼亚群岛和科孚岛要塞,建立了一个隶属于俄国的“七岛共和国”。与此同时,保罗一世重新起用了年近七旬、退职在家的俄国最杰出的军事指挥家苏沃洛夫元帅,派他统率俄奥联军,对法作战。苏沃洛夫不愧为俄国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他虽然年老体迈,但老当益壮,运筹帷幄,指挥有方。1799年4月,苏沃洛夫率领俄奥联军在意大利向法军发起进攻,屡战屡胜,不断给法军以重创,先后攻占了法军控制的米兰、都灵、热那亚等地,到8月,便将法军赶出意大利北部。之后,乌沙科夫统率的黑海舰队又伙同英国海军在那不勒斯登陆,北上攻占了罗马,法军被全部赶出意大利。
但反法同盟毕竟是一个不稳固的联盟,参加国都各怀鬼胎,打自己的小算盘。法军被赶出意大利后,奥地利坚持要苏沃洛夫指挥的俄军转向瑞士战场,同瑞士的奥军会师,肃清瑞士境内的法军。英国也支持奥地利这一要求。奥、英两国坚持要俄国这样做,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不愿让俄国留在意大利,同时进一步削弱俄国的力量。奥地利想独占意大利北部和中部,英国则想排除俄国在东地中海的影响。但保罗一世并未识破奥、英两国的用心,却想经由瑞士进攻法国本土,从而取得反法同盟的主宰地位,便同意了奥、英两国的要求。他指令苏沃洛夫率俄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至瑞士,与在瑞士的俄军会合,在那里展开对法国的进攻。
1799年9月8日,苏沃洛夫率2万俄军从意大利北部的亚历山大里亚出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阿尔卑斯山远征。他们冒着彻骨的寒风,攀登陡峭的山崖,强渡湍急的河流,突破法军严密防守的要塞,经过二十多天艰苦的行军与战斗,终于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瑞士境内。这时苏沃洛夫获悉,原在瑞士境内的俄奥联军已在3天前被法军歼灭,自己也已陷入占绝对优势的6万法军的包围之中,而且,己方的弹药和粮食即将消耗殆尽,又没有任何增援。法军夸下海口,要生俘苏沃洛夫。9月29日,苏沃洛夫召开军官会议,他分析了俄军面临的险恶形势,悲愤地说道:“我们处于绝境,无人来援助,只能寄希望于上帝和英勇的士兵们。我们面临世界上最艰险的困难。”69岁的老元帅痛苦地闭上眼睛,双膝跪地。众将领深受感动,他们逐一拥抱元帅,发誓要战胜敌人。9月30日俄军开始突围,苏沃洛夫率主力部队猛烈进攻,打开缺口。后卫部队拼死抵抗,多次打败法军追击。10月4日,后卫部队与主力部队会合,苏沃洛夫决定绕道而行,向莱茵河谷转移。又经过几天艰苦行军,他们翻越了白雪皑皑的潘尼克斯山岭,终于逃出了法军的包围圈,从瑞士边境转移到莱茵河谷。这时,俄军只剩下1.5万人。
苏沃洛夫率军历尽千难万险远征瑞士,使他再次成为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保罗一世授予他全俄军队大元帅的荣誉军衔,他的事迹被人们到处传颂。
在俄军劳师远征、遭受重大损失时,奥地利不仅没有设法增援,反而在俄军离开意大利后乘机占领了伦巴底和皮蒙特。这有如当头棒喝,惊醒了保罗一世。他大骂奥地利背信弃义,竟然暗算盟友,入舍抢劫,果断下令苏沃洛夫班师回俄,并断绝了同奥地利的外交关系。然而苏沃洛夫此时却积劳成疾,一病不起。1800年4月20日,奄奄一息的苏沃洛夫返抵彼得堡。5月18日,这位为沙皇俄国南征北战近半个世纪的一代元戎终于油尽灯灭,溘然长逝。
奥地利在背后暗算俄国,英国也没有闲着。1800年9月,英国舰队打败法国海军,占领了马耳他岛。马耳他岛在1798年被法国占领之时,该岛的圣约翰骑士团曾请求俄国庇护,并奉保罗一世为骑士团总管,因此沙俄早将马耳他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占领马耳他,显然侵犯了俄国的利益。消息传来,保罗一世大为恼怒,立即中断了同英国的贸易关系,将停泊在俄国港口的所有英国船只和货物全部没收,逮捕了英国海员。俄英矛盾迅速恶化,大有触发战争之势。
在此期间,法国政局也发生了变化。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政变,执掌了政权。拿破仑上台后,为了拆散第二次反法同盟,企图拉拢俄国。保罗一世估计,拿破仑即将称帝,而随着拿破仑的称帝,法国革命便将结束,因此也想联法抗英。于是,拿破仑和保罗一世从1800年12月开始通信,商谈签订和约和共同对付英国的问题。两人在信中互相吹捧,拿破仑答应释放6000名俄国战俘,把马耳他岛让给俄国。两国商定共同派军队出征印度,从英国手中夺取印度殖民地。保罗一世随即命令顿河哥萨克经中亚的布哈拉和希瓦汗国向印度进军。不久,法国同土耳其也签订了和约,第二次反法同盟遂告瓦解。
保罗一世这一联法反英的政策引起了许多贵族、商人和军官的不满。英国是俄国传统的贸易伙伴,俄国传统的出口商品铁、木材、亚麻、大麻、油脂等大多输往英国,同英国断绝贸易,使俄国许多贵族和商人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俄国的军官们也不愿到中亚的荒漠和遥远酷热的印度去送死。英国政府对此更是恨得要死。于是,在英国大使馆的参与策划下,在急于抢班夺权的保罗一世的长子亚历山大·巴夫洛维奇的支持下,在彼得堡总督帕连的直接指挥下,1801年3月23日晚,彼得堡近卫部队的一些军官闯入保罗一世的米哈伊洛夫宫,用丝带缢死了保罗一世。3月24日,亚历山大继位,是为亚历山大一世。
亚历山大一世执政后,立即改变了其父联法反英的政策,下令召回了远征印度的哥萨克骑兵团,并同英国签订了海上协定,恢复了两国的关系。
1804年11月6日,拿破仑·波拿巴加冕为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称帝后,继续推行其扩张争霸的对外政策,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吞并他国领土,在所占领地区推行资产阶级的《拿破仑法典》。拿破仑野心勃勃,有一个庞大的称霸世界的计划。他企图在欧洲恢复至莱茵河和阿尔卑斯山的法国天然疆界,在海外恢复18世纪法国丧失的殖民地,建立以法国为母国的欧罗巴合众国。这个合众国不仅包括欧洲的附属国,还要包括埃及、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西印度群岛、北美洲的路易斯安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等。这就和同样想称霸世界的沙皇俄国以及大英帝国产生了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就注定了它们之间还要继续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
1805年4月11日,俄、英两国在彼得堡签订同盟条约。条约宣称,俄皇和英王“不能坐待法国政府从事新的侵略活动”,双方要“最迅速地采取最有效的手段组成欧洲各大国的大联盟……以便迫使法国政府自动或被迫恢复欧洲的和平和均势”。条约还宣布,同盟的目的也在于恢复法国旧的君主制度。之后,第三次反法同盟迅速组成,参加国除俄、英两国外,还有奥地利、瑞典、那不勒斯和土耳其。
第三次反法同盟组成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起用俄国另一位杰出将领——年届花甲的库图佐夫率俄军出征。10月中旬,俄军经过近两个月的长途跋涉,抵达布劳瑙,准备同乌尔姆的奥地利军队会合。然而此时乌尔姆的奥军已被法军包围,几天后战败投降。法军在歼灭乌尔姆奥军后,迅速占领维也纳,然后向俄军扑来。当时俄军总数不超过5万人,而法军却有15万人。面对法军的绝对优势,库图佐夫决定大踏步撤出布劳瑙地区,同捷克境内的其他俄军和奥军会合。11月下旬,库图佐夫率领的俄军经过近一个月的行军,转战四百多公里,粉碎了法军多次的围追堵截,终于撤退至捷克的奥尔米茨,同后续的俄军会师,并占据了附近的有利地形。紧接着,拿破仑亲率的法军也尾追至布尔诺,准备同俄军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