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3年10月16—18日,反法同盟军与法军在德意志境内的莱比锡平原上进行了一场大决战,史称“诸民族之战”。联军方面投入战斗的兵力多达22万人,法军方面也有15万余人。战斗结果,法军损失近半,拿破仑无力再战,率余部撤离。联军虽也付出近6万人的代价,却取得决定性胜利。1814年1月,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为首的联军攻入法国境内(库图佐夫因偶染风寒,已于1813年4月28日猝然病故)。3月1日,反法同盟俄、英、普、奥四国代表在法国上马恩省的首府肖蒙签订了《肖蒙条约》,协调了各国在对法作战及战后欧洲秩序上的矛盾,规定各同盟国不得单独与法国和谈,要把对法作战进行到底,迫使法国恢复到1792年的国界;缔约各国必须各自提供15万人的军队对法作战。3月20日,联军向巴黎发起进攻。其时拿破仑尚在外地,闻讯后急率近卫军火速返回,于30日晚抵达尚距巴黎90公里的枫丹白露。但守卫巴黎的他的爱将马尔蒙元帅已于当日下午献城投降,皇后也于前一日携年幼的皇储及贵重财物逃走了。
3月31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骑着高头大马,在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的并肩陪伴下,在全副武装的近卫军和达官显贵的前呼后拥下,俨然以巴黎“解放者”的姿态趾高气扬、威风凛凛地进入巴黎。当时拿破仑本想反攻巴黎,但他身边的几位元帅认为大势已去,不愿再战。4月6日,拿破仑无可奈何,被迫宣布退位。随后联军将其放逐到意大利的厄尔巴岛,将该岛作为拿破仑的私产,允许拿破仑在岛上继续使用皇帝称号,领取年俸。5月3日,联军扶持路易十六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登上法国王位,称路易十八。这样,拿破仑帝国终于被以俄、英为首的反法同盟绞杀,波旁王朝复辟。
但拿破仑不愧为一代枭雄,他不甘就此沉沦。被流放厄尔巴岛后,他始终密切注视着国内局势,暗中进行准备,企图东山再起。1815年2月28日,他带领900名卫兵避开英国海军的监视,偷偷乘船离开厄尔巴岛,于3月1日在法国登陆,直驱巴黎,沿途受到法国民众的热烈欢迎。路易十八派已经归顺的前拿破仑帝国的元帅内伊领兵去捉拿拿破仑,内伊则弃暗投明,重新投入故主怀抱。3月20日,拿破仑不费一枪一弹,在“皇帝万岁”的欢呼声中回到巴黎。路易十八狼狈逃窜,拿破仑帝国恢复。
其时,俄、英、普、奥等国君主和外交大臣正在维也纳召开会议,为绞杀拿破仑帝国后欧洲政治地图的划分争吵不休,闻讯后大惊失色,立即停止了争吵,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调集七十多万大军,向法国扑来。拿破仑也迅速募集了70万人的军队,准备迎战。6月18日,双方在比利时的滑铁卢决战,拿破仑亲率法军主力7万余人投入战斗,联军参战人数多达11万余人。由于双方力量悬殊,加之拿破仑指挥不当,法军损失惨重,伤亡、被俘者达3万多人,拿破仑败阵而归,逃回巴黎。6月22日,拿破仑自知大势已去,无力回天,第二次宣告退位。7月8日,路易十八重新复位。拿破仑被放逐到遥远的南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拿破仑帝国在复活97天之后再次被绞杀,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从此结束。1821年5月5日,拿破仑病逝于圣赫勒拿岛。拿破仑帝国曾在法国起到稳定局势、巩固革命成果的进步作用,但它无休止的对外侵略扩张却给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造成巨大灾难,导致众叛亲离,这就注定了它不可避免的覆灭的命运。
从1793年到1815年的22年中,欧洲各反动的封建君主国以及大英帝国,为绞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先后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对法国作战。其中,沙皇俄国参加了六次,是反法同盟的核心和主力军。特别是第六次反法同盟,俄军乘卫国战争胜利之势追击法军,成为打败法军、绞杀拿破仑帝国的最重要的力量。俄国绞杀拿破仑帝国,不仅在欧洲部分地恢复了反动的封建旧秩序,也使俄国在欧洲的影响空前高涨,攀上了欧洲大陆霸主的顶峰。
二、欧洲宪兵:镇压欧洲革命
1814年10月1日,以俄国为首的同盟国击败法国,把拿破仑放逐到厄尔巴岛后不久,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了规模盛大的国际会议,以解决战后欧洲的政治和领土问题。这次会议,欧洲各国均有代表参加,但操纵会议的却是俄、英、普、奥四大国。会议表面上笙歌曼舞,一派欢乐气氛。作为东道主的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为显示王室的豪华与帝国的慷慨,不顾国家财力匮乏,拿出巨款,让与会各国贵宾尽情享乐。走马灯般的舞会,一场接一场的音乐会,还有溜冰、滑雪、打猎、赛马等,好像这里不是在开会,而是在过节。正如奥地利一个亲王在给友人的信中所描述的:“会议不是在行进,而是在跳舞。”然而在幕后,四大国的代表却为瓜分赃物展开了激烈的争吵,进行着尔虞我诈的斗争。为了争夺波兰和萨克森,俄国把普鲁士拉到自己一边,奥地利同英、法结成联盟,双方几至爆发战争。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斗,直至1815年6月9日,即拿破仑再次杀回巴黎、赶跑路易十八、重建拿破仑帝国两个多月后,双方才匆匆忙忙达成协议,签署《最后议定书》,尔后又联合摧毁了拿破仑帝国。
根据维也纳会议签署的《最后议定书》,沙皇俄国如愿以偿,夺得了拿破仑建立的华沙大公国的绝大部分领土,组成“波兰王国”,由沙皇兼任国王,并赐予宪法,实行自治;波兹南划归普鲁士,加里西亚划归奥地利,克拉科夫定为由俄、普、奥三国监护的永远自由、独立、中立的城市。波兰第四次被瓜分。此外,根据该文件,恢复被拿破仑推翻的欧洲各封建王国封建君主的统治,建立德意志联邦,意大利继续处于分裂状态,等等。
这样,俄国通过对拿破仑帝国的战争,不仅乘机夺得了芬兰和比萨拉比亚,并再次攫取了波兰绝大部分土地,使其领土进一步扩展,使其势力深入中欧。俄国成为欧洲大陆第一强国,无论就面积、人口、资源而言,还是就军事实力来说,法、普、奥等国都非其对手。法国对它俯首听命,普鲁士和奥地利对它言听计从。一时间,俄国登上了欧洲大陆霸主的宝座。当然,在欧洲还有一个强国,那就是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它执工业革命之牛耳,其经济实力远远超过沙皇俄国,海军实力无与伦比,但它的扩张重点在海外。在欧洲大陆,当某国或某国家集团的势力过分强大,危及欧洲局势的稳定与英国国家利益时,它便会出面加以制衡,以其强大的海军或经济力量扶持弱国,遏制强国。这是近代以来英国在欧洲国际关系中扮演的主要角色。沙皇俄国在称霸欧洲的道路上便一再受到英国的阻遏。
维也纳会议后,沙皇俄国便以欧洲霸主的姿态登上欧洲政治舞台。为了维护对法战争的成果,镇压可能发生的新的革命,扼杀时起时伏的民族解放运动,1814年12月31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又提议欧洲各国君主建立“神圣同盟”。奥皇弗兰茨一世、普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随声附和。1815年9月26日,三国君主在巴黎签署了《神圣同盟条约》。条约规定“缔约三国的君主应以真正的、牢不可破的兄弟情谊联系,互视为同胞,无论何时、何地,应相互给予支援、帮助和救护”,并欢迎其他各国君主加入同盟。不久,欧洲大陆所有国家的君主,除土耳其素丹外,都加入了神圣同盟。从此,沙皇俄国便以《神圣同盟条约》为依据,不断干涉欧洲各国事务,镇压那里日渐兴起的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欧洲的反动堡垒。
1820年,西班牙人民不堪复辟的波旁王朝的反攻倒算,首先发动革命,迫使国王斐迪南七世宣布恢复拿破仑时期实行的君主立宪制和1812年宪法。在西班牙革命的影响下,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王国也发生了起义,起义烈火迅速燃遍意大利全境。
以沙俄为首的神圣同盟当然不会坐视革命的发展。1820年年底,根据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建议,俄、奥、普三国君主在奥地利小镇特劳波召开了会议,决定对西班牙、意大利进行武装干涉。他们在通过的议定书中公然宣称:一国政府如果被叛乱所推翻,则其他各国有采取共同行动保护的责任;对革命所建立的政府决不承认;他们的唯一目的在于维持欧洲和平与摆脱革命运动之祸患。1821年1月,神圣同盟又在莱巴赫(今斯洛文尼亚的卢布尔雅那)开会,决定由意大利的邻国奥地利派军镇压意大利革命,以俄军为奥军的后援。之后,奥地利迅速派出8万大军,残酷镇压了意大利那不勒斯和皮蒙特的革命,恢复了哈布斯堡皇室在意大利的统治。
神圣同盟在扑灭意大利革命烈火之后集中全力镇压西班牙革命。1822年年底,神圣同盟在意大利北部的维罗那召开会议。在会上,英国为了把持西班牙市场,反对干涉西班牙革命。但俄、奥、普、法四国君主不顾英国的反对,签订了武装干涉西班牙的议定书,并授权西班牙的邻国法国去执行。当英国企图阻挠法国入侵西班牙时,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公然宣布,如果在战争期间英国攻击法国,俄国将认为这是对神圣同盟各国的宣战,俄国将做出相应的反应。同时,亚历山大一世提出组织6万俄国后备军,作为“神圣同盟军”,供联军出兵之用,企图直接出兵西欧,但遭到对其怀有警惕心理的其他列强的反对。1823年4月,法军进入西班牙,血腥镇压了西班牙革命。西班牙国王斐迪南随之复辟。1824年11月,为奖赏积极支持武装干涉西班牙的法国外交大臣沙多布里昂,沙皇授予他俄国最高级别的勋章——圣安得烈十字勋章。
1830年7月,法国巴黎的工人和小手工业者等革命群众不满波旁王朝的反动统治,发动武装起义,仅用3天就推翻了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代表金融资产阶级的“七月王朝”。此即著名的“七月革命”。一个月后,在法国“七月革命”的鼓舞下,在维也纳会议上被并入荷兰的比利时也发动了反对荷兰统治的起义,取得独立。法国“七月革命”和比利时起义发生后,沙皇尼古拉一世暴跳如雷,恨之入骨。他大骂法国国王查理十世胆小如鼠,没有亲自指挥军队镇压起义,只知狼狈逃窜,还攻击被大资产阶级推举即位的新国王路易·菲力普是“篡位者”和“街垒王”,企图对法国和比利时进行武装干涉。他派奥尔洛夫伯爵和陆军元帅迪比奇分别前往维也纳和柏林,和奥皇、普王共商武装干涉法国、复辟波旁王朝的大计。他下令俄国西部边境驻军进入戒备状态,密令其兄、波兰军队总司令康斯坦丁动员波兰驻军,通知普鲁士国王随时准备派俄国远征军开赴莱茵河:一切似乎都已准备好了。为了镇压法国、比利时革命,沙皇可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但就在这时他的眼皮底下燃起了熊熊烈火,阻止了他对法国、比利时革命的镇压。
1830年11月29日,波兰首都华沙的革命人民发动了反俄民族起义。绞杀拿破仑帝国后,沙俄重新占领了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由沙皇亲任波兰国王,把波兰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但波兰人民是富有革命传统的人民,他们不甘忍受沙俄的殖民统治,决心争取民族独立。早在19世纪20年代初,他们就建立了“爱国协会”等革命组织,和俄国十二月党人建立联系,积极准备武装起义,推翻沙皇的统治。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沙皇政府加强了对波兰的控制,不仅取缔了“爱国协会”等革命组织,而且下令禁止议会开会,严禁报界评论时政,派出秘密警察四处活动,疯狂镇压一切对沙俄不满的言行,将在“自由主义”高调下“赐予”波兰人民的一丁点儿自由也剥夺得一干二净。然而这只能激起波兰人民新一轮的更猛烈的反抗。1828年,他们又建立了新的革命组织“军事同盟会”,积极准备武装起义。1830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鼓舞下,波兰人民终于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反俄民族起义。
当天夜里,华沙的一批青年军官和学生首先起事,袭击驻华沙俄军及其总司令康斯坦丁的官邸,康斯坦丁仓皇逃命。华沙爱国市民闻讯后,迅速响应,他们占领了军火库,夺取了枪械,投入了战斗。经过一夜的战斗,起义者解放了华沙,夺回了被沙俄官吏把持的权力。1831年1月,波兰议会通过决议,废黜了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波兰国王王位,取消了罗曼诺夫皇族继承波兰王位的资格,成立了波兰民族政府。
波兰起义发生后,沙皇尼古拉一世大为震怒。他先是以军事围剿相威胁,迫令起义者投降,但酷爱自由独立的波兰人民岂肯将起义的胜利成果拱手相送,于是,沙皇便派遣陆军元帅迪比奇率11.5万大军开赴波兰进行镇压。当时,波兰起义军约有9万人。面对在数量和装备上都占绝对优势的沙皇军队,波兰起义军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备战,严阵以待,奋勇杀敌,在战争初期屡屡给敌军以重创。由于波兰起义军的顽强抵抗,俄军未能迅速取胜,就连其首脑康斯坦丁和迪比奇也因染上热疫而命丧黄泉,暴尸异乡。之后,沙皇又派凶狠残忍的帕斯凯维奇指挥俄军,对华沙发动猛烈进攻。9月8日,华沙终于被攻陷,波兰反俄民族起义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