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3月,巴黎无产阶级爆发起义,在历史上破天荒地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伟大的革命政权——巴黎公社。这场革命虽然发生在数千里之外的法国,却痛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心头。因为他意识到,“这种暴动一朝传布出去便将威胁整个欧洲社会”,也即威胁到整个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旧制度、旧秩序的生存。因此,沙皇政府积极参与了对巴黎公社的镇压,必欲从速除之而后快。首先,沙皇政府操纵的《政府通报》等反动刊物疯狂攻击巴黎公社,恶毒咒骂革命者是“嗜血成性”的怪物、“成群的骗子”、“天生的强盗和杀人凶犯”、“只会偷盗抢劫和屠杀”的“暴徒”,可谓用尽了一切最恶毒的语言。其次它全力支持法国梯也尔反动政府镇压巴黎公社,并敦促德国政府帮助梯也尔镇压巴黎公社。再次,其特务机关“第三厅”组织特务窃取公社的情报,“为第三厅迅速扑灭欧洲动乱的根源开辟道路”。最后,公社被镇压后,它第一个支持梯也尔政府提出的不给巴黎公社社员以避难权的要求,企图协助法国反动政府把革命的参加者一网打尽。沙皇政府用行动再次表明它是欧洲最反动的宪兵。
三、亚洲消防:扑灭亚洲烈火
沙皇俄国不仅充当欧洲宪兵,镇压欧洲革命,成为欧洲的反动堡垒,而且把手伸到亚洲,充当亚洲的消防队员,扑灭亚洲的革命烈火。
19世纪末,已经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蹂躏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人民忍无可忍,再次掀起一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义和团的成员们高唱“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帝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的雄伟战歌,矛头直指那些欺压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分子及其走狗,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可侮的英雄气概。
在侵略宰割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中,沙皇俄国可谓最凶残奸诈的一个。从19世纪中叶以来,它或明火执仗,或巧取豪夺,已侵吞了中国东北、西北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现在,它还在向中国扩张,妄图吞食中国整个东北,使中国东北变成它的“黄俄罗斯”。它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被中国人民切齿痛恨。如此一个帝国主义强盗,它对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自然不会置之不理,而是急欲除之而后快,因此,它也就成为扑灭义和团反帝烈火的急先锋。
1900年年初,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4月18日,沙俄驻华大使格尔思向俄国外交大臣穆拉维约夫发出一个急件,汇报说义和团运动已具有相当严重的性质,已由山东省进入直隶,向北京推进;他已劝告清政府总理衙门“不要失去时机,在义和拳还没有强固和还没有在集于北京周围的大队士兵中获得信徒时,有力地将他们镇压下去”。这暴露出沙皇俄国企图借清政府之刀来镇压义和团运动的目的。为达此目的,沙俄出动军舰,开到天津大沽口,和英、美、法三国的海军一起胁迫清政府在两个月内把义和团镇服,否则它们将“联合征伐”。
但此时义和团运动已成燎原大火,清廷已无力镇压,沙俄遂伙同英、法、德、意、美、日、奥等七国组成“八国联军”,直接出面镇压。6月初,沙俄及各国军舰会聚于北直隶湾和大沽口,其中沙俄军舰多达9艘,为各国之最。6月17日凌晨,在沙俄海军将领海尔德布朗的策划下,八国联军攻占了大沽炮台。之后,联军急速向天津推进,与租界内的联军会合,集结在天津租界及附近的联军总数已达1.5万多人,其中俄军多达5800人。在天津,八国联军与义和团及清军展开激战,义和团和清军多次击败沙俄等侵略军的进攻。此时,沙俄太平洋舰队司令阿列克赛也夫来到天津租界,召集各国海军将领开会后,于7月13日向天津发起进攻。八国联军首先炮轰天津城,城内燃起熊熊大火。之后,联军兵分两路,一路由一名俄国中将指挥,进攻东北角水师营炮台,另一路由一名日本少将指挥,直扑天津南门。经一昼夜激战,7月14日,天津陷落,侵略军大肆焚掠。
天津失陷后,俄军立即抢占海河东岸近6000亩地为俄租界,其面积超过原英、法、德、日租界的总和。同时,俄军统帅企图成立以俄为首的天津临时政府,由于遭到各国反对而作罢,改为由俄、英、日各派一名军官组成的委员会。可见,掠夺成性的沙俄时时不忘掠夺。
之后,沙俄提议进攻北京。7月底,沙俄西伯利亚第一集团军司令里涅维奇奉命来天津指挥作战。8月3日晚,八国联军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第二天出发进攻北京。8月4日,两万联军从天津出发,其中有日军8000人,俄军4800人,英军3000人,美军2000人,法军400人,意、奥不足100人,俄军为联军主力之一。八国联军在进犯北京的途中,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激烈抵抗。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出逃,侵略军在北京大肆烧杀抢掠,不仅屠杀英勇抵抗的义和团,而且大肆屠杀和平居民,其中以俄军尤甚。对此,俄国驻华财政代表璞科第在发给时任沙俄政府财政大臣维特的电报中也不得不承认:“士兵们现在应用很大的暴力,杀死大量中立的和平华人,并大肆抢劫。”八国联军德籍总司令瓦德西认为,俄军的行径“超出一切其他军队到现在为止所犯的暴行”。此时,腐朽无能的慈禧太后为讨好侵略者,屈膝求和,谕令各地剿办义和团,务必斩尽杀绝。在以沙俄为首的帝国主义强盗的胁迫和野蛮屠杀下,在无能抗外敌、有力杀臣民的腐朽透顶的清政府的血腥镇压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烈焰终于被扑灭。1901年,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在被迫偿付的4.5亿两白银的赔款中,沙俄分得1.3亿多两,为获得赔款最多的国家。帝国主义强盗在别国领土上肆意烧杀抢掠,还获得如此丰厚的报酬,岂不是咄咄怪事!
1905—1911年,伊朗(波斯)发生革命,沙俄千方百计进行镇压,再次充当了扑灭亚洲革命烈火的消防队。
伊朗是沙俄的南邻,直到20世纪初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扩张成性的沙皇俄国自彼得大帝以来就不断对伊朗进行侵略,吞食了伊朗的大片土地,正如马克思所言,沙皇俄国“在波斯获得的领土面积不亚于一个英国”。不仅如此,沙皇俄国还加紧对伊朗的控制:在经济上把伊朗变成自己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沙皇俄国成为伊朗最大的对外贸易国,并完全垄断了伊朗的公路运输、银行信贷、邮政电讯、渔业开发等经济部门;在政治上大肆干涉伊朗内政,甚至官吏的任免、法律的制定、税额的高低也要进行干涉;在军事上控制了哥萨克旅。哥萨克旅是1879年在伊朗成立的,由俄国军官直接组织、训练和指挥,常驻伊朗首都德黑兰,名义上归伊朗国王统率,实际上由担任该旅旅长的俄国参谋本部的军官掌握。这就使它成为沙俄推行侵略政策,干涉、控制伊朗的工具。此外,19世纪下半叶,英国也加紧向伊朗南部扩张。这样,伊朗又沦为俄、英两国的半殖民地。
有着一百多年半封建半殖民地历史的中国人民,对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处境有着深切的体验。他们身受外国殖民者和本国封建主的双重压榨掠夺,不仅贫困者更加贫困,衣食几乎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民族资产阶级也难以得到发展,同时国家的主权、民族的尊严也几乎被一扫而空。人们在饥饿、疾病、贫困、屈辱、痛苦中挣扎、呻吟。19世纪末的一次饥荒,伊朗全国竟有10%的居民被活活饿死!这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真实写照。
在这种情况下,忍无可忍的伊朗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及广大下层群众从1905年开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他们建立革命组织“恩楚明—马赫维”(秘密委员会)和革命的武装队伍“费达依”(为正义事业献身的人)。他们在德黑兰、大不里士、设拉子、吉朗等城市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要求举行普选,成立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在革命运动的强大压力下,伊朗国王被迫同意施行宪法。1906年8月至1907年8月,伊朗召开了第一届国民代表大会,产生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宪法规定,议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未经议会同意,不得给外国人以租让权,不得向外国借款,不得缔结条约和协定;宣布人身、财产不受侵犯,人民有集会、结社、出版等自由。这显然是一部反对殖民掠夺、维护伊朗主权的革命宪法。
伊朗革命发生时,俄国国内恰好也发生了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沙皇政府自顾不暇,无力干涉。1907年,沙皇政府镇压了国内的革命运动后,立即着手扑灭伊朗革命烈火。
1907年8月31日,沙皇俄国首先同英国在彼得堡签订三个《英俄协定》,两个强盗划分了在伊朗的势力范围:北部五省(面积达79万平方公里)归沙俄,南部地区(35.5万平方公里)属英国,中部各省为“中立地区”,双方均不得染指。
这是两个帝国主义强盗宰割殖民地的典型范例。消息传来,伊朗人民群情激愤,举国抗议,掀起新一轮反帝爱国斗争的高潮。与此同时,沙皇俄国也正同以伊朗国王为首的反动势力暗中策划,准备进行反革命政变。1908年6月22日,国王穆罕默德·阿里指使哥萨克旅发动反革命政变,炮轰国会大厦和清真寺,宣布解散国会和一切革命组织,大肆逮捕和严刑拷打国会议员和“恩楚明”委员,残酷屠杀了数百名革命者。在沙俄控制的哥萨克旅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伊朗反动势力成功地实现了反革命复辟。
但伊朗革命的烈火没有就此熄灭。在首都德黑兰以外的地区,革命的烈火在继续燃烧。在阿塞拜疆省首府大不里士,“恩楚明”和“费达依”完全控制了地方政权,使之成为革命运动的中心。德黑兰反动政府虽多次派军队前来围剿,但都遭到可耻的失败。沙皇政府见伊朗国王腐朽无能,无力攻占大不里士,便直接出兵干涉。1909年4月25日,沙皇政府以“保护外国侨民”为借口,派出3个步兵营、4个哥萨克骑兵连、1个工兵连、2个炮兵连,在斯纳尔斯基将军统率下,越过俄伊边界,向大不里士发动猛烈进攻。大不里士的革命者进行了英勇的保卫战,最终力不能敌,大不里士失陷。之后,俄军又攻占了呼罗珊、马什哈德等地,铁蹄所至,肆意蹂躏践踏,屠杀革命群众。
不久,革命烈火又在拉什特、吉朗等地燃起,当地革命者夺取了政权。他们联合伊朗南部的巴赫蒂亚尔部落酋长,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向首都进军,于1909年7月一举攻克了德黑兰。面对滚滚的革命洪流,国王穆罕默德·阿里怎能抵挡得住,只得逃往俄国大使馆“避难”,随后被沙俄政府接到俄国。与此同时,伊朗革命者召开了非常国民代表会议,宣布废除其王位,立14岁的王子艾哈迈德为王。
废王穆罕默德·阿里逃亡国外后,在俄国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准备复辟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准备,1911年7月,穆罕默德率3万多名纠集拼凑的反革命武装经由俄国在里海东南岸登陆,向德黑兰扑来。但伊朗政府军和革命武装“费依达”迎头痛击,很快将这伙乌合之众打得作鸟兽散。穆罕默德再次亡命国外,沙皇俄国镇压伊朗革命的阴谋活动又成泡影。
沙皇政府可谓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扑灭伊朗革命烈火心不甘。它见穆罕默德“烂泥扶不上墙”,再次决定亲自出兵镇压。1911年11月29日,沙皇政府借口伊朗政府聘请的国库总监(美国人苏斯特)所采取的整顿财政措施触犯了俄国的利益,向伊朗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伊朗政府罢免苏斯特;今后不经俄、英两国同意不得聘请外国顾问;赔偿驻伊朗俄军费用。这些蛮横无理的要求遭到了伊朗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高呼“不独立,毋宁死”的口号,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议沙皇政府干涉伊朗内政。伊朗议会理所当然地拒绝了沙俄的荒谬要求。这时,沙皇政府便图穷匕首见,派出大批军队侵入伊朗。俄军的入侵遭到伊朗人民的激烈抵抗,大不里士、拉什特、恩齐列、马什哈德等城市人民展开了激烈的保卫战。当俄军攻入城后,他们又进行激烈的巷战,顽强保卫着每一个区、每一条街、每一所房屋。后来,沙俄只得又增派大批军队,才最终攻占了大不里士等地。与此同时,沙皇政府通过哥萨克旅在德黑兰再次发动反革命政变,解散了议会,废除了宪法,恢复了卡扎尔王朝的专制统治。伊朗的革命烈火终于被沙皇俄国扑灭。
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历史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无产阶级革命酝酿发生的社会大动荡时期。在这一时期,沙皇俄国政府不是紧跟时代步伐,革故鼎新,而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凭借其几百年来掠夺扩展的广阔疆土,凭借其庞大的国家机器,在继续扩张掠夺、争夺世界霸权的同时,充当旧世界的反动堡垒、旧秩序的顽固维护者、疯狂镇压世界人民革命的宪兵。特别是在欧亚大陆,哪里发生革命,哪里有人民斗争,它就穷凶极恶地出现在哪里。如此,沙皇俄国的反动角色表演得淋漓尽致,俄罗斯帝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达到巅峰。然而,爬得越高,摔得越惨,谁又能保证俄罗斯帝国的大厦不会在一夜之间倾覆呢?这样的时刻不久便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