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帝国史话 俄罗斯帝国
5603100000045

第45章 大厦倾覆:帝国的覆灭(4)

如前所述,早在1898年3月,俄国无产阶级就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布建立自己的政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但由于这次大会没有制定党纲和党章,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很快就被沙皇政府破坏,社会民主工党各地方组织实际上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领导,建党任务并没有完成。1900年列宁从流放地返回后,立即投入建党工作。为了躲避沙皇政府的破坏,他来到国外,首先在德国莱比锡创办了《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机会主义,为建立一个坚强巩固的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思想上、理论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从1900年到1903年,他在《火星报》上发表了五十多篇文章,批判主张无产阶级只应进行经济斗争的机会主义派别“经济派”,号召无产阶级同资本家和沙皇政府进行政治斗争,推翻专制制度,并阐述了建党计划、党的性质和任务等。他还领导编辑部制定了党纲草案。1903年7月30日至8月23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同样是为了防止沙皇政府的破坏,大会在国外举行——先在布鲁塞尔,后移至伦敦。出席大会的有来自彼得堡、莫斯科、图拉、哈尔科夫等地共26个组织的43名代表,列宁也出席了这次大会。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党纲、党章和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这些问题上,与会代表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关于党纲,以列宁为首的火星派(围绕《火星报》形成的派别)制定的党纲规定党的最低纲领是推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行8小时工作制,消灭农村中的一切封建残余;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但经济派等机会主义者坚决反对把无产阶级专政写进党纲。关于党章,以列宁为首的多数派主张党员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活动,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少数派则认为党员无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每个罢工者、示威者都能宣布自己为党员。关于党的领导机关,列宁坚持要让火星派在中央委员会和党中央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中占优势,但马尔托夫等人坚决反对。双方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由于列宁的火星派在会议中占多数,大会最终通过了火星派提出的党纲,选举出了全部由列宁拥护者组成的中央委员会。同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也就此分裂成两个派别,列宁的拥护者因在会议中占多数,在大会选举时获得多数票,从此被称为“布尔什维克”(俄文“多数派”一词的音译);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在会议中占少数,在选举中获得少数票,从此被称为“孟什维克”(俄文“少数派”一词的音译)。之后两派分道扬镳,往往各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名义举行自己的会议,所不同的是前者自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简称“布尔什维克”,后者自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孟什维克)”,简称“孟什维克”。这便是布尔什维克党的来历。布尔什维克党成为真正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

1905年革命的导火线是沙皇政府对1月22日和平请愿群众的血腥屠杀。

1905年1月16日,彼得堡最大的兵工厂普梯洛夫厂的工人为抗议厂方无理解雇4名工人举行罢工。之后,布尔什维克党号召首都的工人起来支援普梯洛夫厂工人的罢工。罢工迅速扩展到其他工厂,到1月20日,参加罢工的工人已达15万人。这时,在彼得堡颇有影响的一个叫格·阿·加邦的牧师开始组织工人到冬宫向沙皇呈递请愿书。在加邦牧师的动员下,1月22日(俄历1月9日),彼得堡约20万工人及其家属举着三色旗、圣像和沙皇肖像,唱着祷歌,前往冬宫,向沙皇呈递请愿书。请愿书由成千上万名工人签名,它言辞恳切,句句泣血,申诉了工人的痛苦生活,并提出了一些最低限度的要求。它写道:“我们贫困,备受压迫,我们承受着难以忍受的劳动负担,我们被人辱骂,不被当人,对待我们如同对待应当忍受自己的苦命而默不作声的奴隶一样。我们都忍受了,但是我们更被推进赤贫、无权和愚昧的深渊,专制和恣肆压抑着我们……我们的忍耐达到极限了。对我们来说,一个可怕的时刻来到了:死倒比继续忍受难堪的痛苦更好。”它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将土地转交人民,实行大赦和各种政治自由,召开根据普遍、平等、秘密投票选举产生的立宪会议。

然而,工人们太善良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对他们的和平请愿,沙皇的回答是子弹、马刀和铁骑。当请愿队伍来到冬宫入口处时,他们被沙皇早已部署的军队挡住了。接踵而来的便是血腥屠杀:军警向手无寸铁的和平请愿队伍猛烈地开枪射击,宪兵马队冲进人群挥舞马刀横冲直撞肆意砍杀,当场有一千多人被打死,三千多人受伤。皇宫广场和邻近街道上留下了具具尸体,殷红的鲜血融化了广场和街道的积雪,此情此景让人想起了80年前的十二月党人起义……这一天恰逢星期日,从此便以“流血的星期日”载入史册。

沙皇政府对和平请愿群众的血腥屠杀暴露了沙皇的凶残本质,教育了善良的人民,擦亮了千百万人的眼睛。人民不再信任他了,不再把他看成是自己的保护者,而把他看作最凶恶的敌人。工人们用质朴的语言愤怒地说:“沙皇痛打了我们,我们也只好把他痛打一顿。”他们的愤怒、怨恨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当天晚上,工人们自发地行动起来,夺取兵工厂和武器商店的武器,用大车、圆木、电线杆、铁丝网筑起街垒,同军警展开英勇搏斗。各地工人闻讯后,迅速掀起罢工浪潮,抗议沙皇政府的暴行,支援首都工人的斗争。当月全国罢工人数达40万,超过过去10年罢工人数的总和。

1月9日事件发生后,布尔什维克党积极进行引导,把群众自发的斗争转变为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自觉的推翻沙皇制度的革命。当时正在日内瓦的列宁写了《俄国革命的开始》一文,盛赞这场革命。1905年4月25日至5月10日,布尔什维克党在伦敦召开了第三次代表大会,列宁参加并领导了会议。大会分析了正在进行的这场革命的性质,指出这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任务是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等农奴制残余,建立工农革命民主专政,并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条件。无产阶级是这次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党在目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组织无产阶级举行反对专制制度的武装起义,罢工则是发动群众的一种主要方法。这就为党在这次革命中的路线、方针、策略指明了方向,使得这次革命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迅速走向高潮。

1905年5月14日(俄历5月1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全俄有近200个城市举行了“五一”大罢工,充分显示了俄国无产阶级的力量。5月25日,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伊凡诺沃—沃兹涅先斯克7万名工人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举行罢工。这场罢工历时72天,直至8月5日才结束。罢工期间,工人们选举出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机构“工人全权代表苏维埃”,苏维埃组织工人民警,维持市内和工厂秩序,禁止饭店、酒馆出售烈酒,禁止商人抬高物价,成立工人战斗队和粮食委员会、财政委员会,开始扮演革命政权机关的角色。这是俄国无产阶级的伟大创举。6月20日,俄罗斯帝国境内波兰工业重镇罗兹的工人举行总罢工和示威游行,抗议沙皇军队打死打伤无辜的集会工人。野蛮残忍的沙皇军队根据上司“不吝惜子弹,无情地行动”的命令,再次向手无寸铁的示威游行工人开枪射击,打死打伤一百余人。愤怒的工人忍无可忍,迅速举行起义,筑起街垒,同沙皇军队激战三天,300名工人壮烈牺牲,一千余人被打伤。这是1905年革命中的第一次武装起义,罗兹工人的英勇斗争,极大地推动了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在俄国无产阶级展开反对沙皇专制制度斗争的时候,俄国水兵也造反了。6月27日,黑海舰队“波将金号”装甲舰的水兵发动了起义,导火线是午餐时水兵们发现煮汤的肉已腐败生蛆,他们不堪忍受这非人的待遇,拒绝吃饭,横蛮暴虐的舰长便下令把拒绝吃饭的水兵抓起来,准备枪决。水兵们再也无法忍受了,他们迅速夺取了武器,打死了包括舰长在内的平时骑在水兵头上作威作福的7名军官,选出了30名代表组成军舰委员会,在舰上升起了红旗。

起义发生后,沙皇尼古拉二世下令黑海舰队立即镇压,如拒不投降,就把它击沉。但黑海舰队的水兵们拒绝向“波将金号”开炮,还向起义的水兵们高呼:“乌啦!”其中一艘“乔治常胜号”军舰则投奔“波将金号”,站在了起义军舰的一边。黑海舰队司令见状,唯恐整个舰队哗变,急忙命所有军舰掉头撤离,镇压归于失败。

至于两艘起义军舰,由于内部意见不统一、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等原因,“乔治常胜号”在敖德萨附近搁浅,向当地驻军投降;“波将金号”向罗马尼亚政府投降,起义归于失败。

“波将金号”军舰起义是沙皇政府的一支巨大军事力量第一次公开转向革命,标志着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运动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之后,革命运动进一步高涨。10月下旬,布尔什维克党领导莫斯科实行全市总

罢工,罢工的口号是“打倒沙皇政府”、“立宪会议万岁”、“全民武装起义万岁”。紧接着,总罢工扩展到全国,参加罢工的产业工人达一百多万,铁路职工达75万,此外还有小店员、小官吏、律师、工程师、教师、作家等。总罢工使工厂停工,商店停业,学校停课,车船停驶,邮电不通,许多政府机构陷于瘫痪。到处是工人、学生、知识分子的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到处是打倒专制制度、实行立宪民主的强烈呼声。在总罢工的过程中,彼得堡、莫斯科等许多城市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作为组织领导罢工和武装起义的机关,同时也是革命政权的雏形。首都彼得堡的工人代表苏维埃拥有代表562名,代表147家工厂、34家作坊和16个职工会。全国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革命景象,沙皇政府的统治开始动摇。

面对全国出现的革命形势,沙皇政府已无力进行镇压,但如若允许革命进一步发展,沙皇政府的统治将岌岌可危,沙皇尼古拉二世进退维谷。这时,俄国著名的国务活动家、前财政大臣谢尔盖·尤里耶维奇·维特伯爵恰好同日本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从美国归来。沙皇立即任命他为大臣会议主席,企图利用他来寻找出路,摆脱危机。维特是位沙皇制度的虔诚卫士,又是善于根据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而改变统治方式的官僚。他建议沙皇因势利导,实行君主立宪,以平息人民的革命情绪。沙皇别无选择,只得暂时接受了维特的建议。10月30日(俄历10月17日),他签署了由维特起草的关于《改善国家制度的宣言》,宣布“赐予”人民言论、出版、结社、集会自由和人身不可侵犯的权利,扩大选举权,承认国家杜马为立法机关,未经杜马批准任何法律无效。这样,沙皇被迫在俄国改行君主立宪制。

10月17日宣言颁布后,俄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以为从此他们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了保证,沙皇政府也向他们敞开了大门,为此他们成立了“十月十七日同盟”(即十月党)和立宪民主党,以便和沙皇合作,共行宪政。但布尔什维克党认为这只是沙皇被迫做出的让步,是斗争的第一个胜利,必须继续推进革命,推翻沙皇制度,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0月31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发表《致俄国人民书》,揭露了10月17日宣言的虚伪性,号召人民继续斗争。11月1日,彼得堡、莫斯科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散发传单,号召无产阶级准备武装起义,推翻沙皇制度。不久,列宁也从瑞士回国,直接领导起义的准备工作。

沙皇尼古拉二世虽然颁布了10月17日宣言,决定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并没有停止对革命的镇压。12月15日,沙皇政府查封了布尔什维克的《新生活报》等彼得堡的8家报纸。第二天,反动军警包围了正在开会的彼得堡工人代表苏维埃,将二百多名与会代表逮捕。消息传来,莫斯科的工人群众异常愤怒。莫斯科的布尔什维克很快召开了全市代表会议,决定进行总政治罢工,继而转变为武装起义。随后莫斯科苏维埃举行会议,通过了告全体工人、士兵、公民书,号召从12月20日中午12时起开始政治总罢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