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堡(1767—1835)出身于波茨坦一个贵族家庭,是才干出众的洪堡两兄弟中的兄长(其弟亚历山大·洪堡为著名地理学家)。他早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哥廷根大学学习法律,以后转向语言学、哲学、美学和古典文化的研究,是歌德和席勒在学术界的朋友。1802年,洪堡出任普鲁士驻罗马使节,这使他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古典文化,并初步形成从文化教育入手改造国民性的思想。1809年3月,他被任命为普鲁士内政部文化教育司司长,受命进行教育改革。
洪堡的教育改革思想立足于通过对青年的教育培养,使之成为忠实的爱国者和能够发挥全部天赋与才能的人才。他认为教育不应以服务于某种职业需要为目的,而应以发展人的自由个性、培养素质优秀的人才为目的。他受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和费希特的思想影响,认为学校教育不光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该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全面发挥。因此,他主张实行普遍教育,发展普通学校,着眼于民族素质在整体上的提高与加强,同时要逐渐适应自然科学的发展。按照这一思路,洪堡首先加强了对完全中学的教学计划的修订,将反映人文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科目,如古典语言、德语、法语以及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列入必修课程范围,通过扩大普通基础学科的教学,贯彻通才教育的目标。为了强化教师素质,普鲁士从1810年起开始实行中学教师考试制度,通过严格选拔,逐渐形成一个脱离教士影响而独立存在的教师职业队伍。1812年建立了中学毕业考试制度,规定男孩必须通过以大学预科标准为依据的考试,方可升入大学。
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洪堡最重要的贡献是在1810年创办了柏林大学。由于这一具有科学潜力的学府的出现,柏林开始成为德国哲学、科学和学术的中心。柏林大学注重高深的专门知识的探讨和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倡导学术“自由”、科学研究领先的原则;同时也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智力结构、判断能力和道德修养为办学目标,科学、艺术、哲学都被视为创造性和意识的最高能力的组成部分。这些突出的特点很快使柏林大学成为德国各大学相继仿效的楷模,也吸引了来自德意志各地的驰名学者,如哲学家费希特(荣任第一任校长)、施莱尔马赫,语言学家沃尔夫,历史学家尼布尔,法学家萨维尼、艾希霍恩,国民经济学家霍夫曼以及医学家赖尔和胡费尔兰德等。他们既是第一流的学者,也是德意志民族运动和改革的协作者。他们的到来,使年轻的大学不仅在德国达到第一流的科学水平,而且成为德意志解放和统一运动的精神中心。至1813年春,几乎所有柏林大学的学生都踊跃报名,参加了解放战争。这是洪堡教育改革重要影响的集中反映。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改革原则在他去职以后持续得以贯彻,历经一个世纪之久,依然在发挥作用。
从1807年开始,以施泰因和哈登堡之名著称的普鲁士改革,是普鲁士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冲击下所进行的一场具有现代内容的社会变革。改革的结果,使普鲁士逐步从一个封建专制国家演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鲁士社会也开始从传统的贵族社会向早期的国民社会转变。由于改革的进步性质,普鲁士不仅成为德意志经济发展的中心,而且成为民族运动的中心。普鲁士的改革吸引了全德意志的进步力量,它的改革成就及其在解放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开始具有全德意志的意义。因此,改革是德意志民族复兴、社会转型和走向统一的历史过程的重要起点。
四、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
拿破仑在德国的统治和局部控制,直接推动了德意志的社会变革进程。从莱茵河两岸所进行的最彻底的改革到奥、普两大邦的改革反应,特别是普鲁士改革的成功,人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拿破仑的巨大影响。但是,德意志在异族统治下能带来多少资产阶级改革,它在历史上的合法权利也就失去多少。特别是当拿破仑通过大陆封锁体系把德意志和他的附属国纳入一体化轨道,服务于法国资产阶级的反英目标时,各国的民族利益开始受到严重侵害。
自1806年11月21日拿破仑从柏林发布大陆封锁令以来,包括整个德意志在内的直接或间接为法国控制的欧洲大陆地区都被纳入这一体系。拿破仑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大陆封锁直接打击英国对大陆国家的出口贸易,以便在经济上制服这个岛国对手。拿破仑的经济制裁战略的确取得了一定成效,英国同欧洲大陆的贸易是大为减少了,但是英国采取的反封锁政策也对参加大陆体系的各国带来严重损害。由于法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远远落后于英国,它无法满足大陆各国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消费品的短缺和昂贵,使它们难以拒绝来自英国的走私贸易的诱惑。此外,英国通过强大的海军对大陆海岸的反封锁,直接造成了大陆对外贸易和航运的萎缩,为以往经营海外物品的商人、船主、造船厂主和技工带来了灭顶之灾。从法国到荷兰的沿海港口一片萧条,的里雅斯特的年出口总吨数从1807年的20.8万吨跌至1812年的6万吨。昔日繁盛的港口已变得杂草丛生、满目荒凉。在德国,脆弱的工业生产遭受了严重打击,除了棉纺工业有所发展之外,传统亚麻织业由于失去海外市场陷于破产境地;粮食出口量下降惊人,使得长期依赖农作物出口的普鲁士遭到沉重的打击,它既不能推销自己的农产品,也不能合法地从英国取得工业品。这种打击也波及毗邻的波兰和俄国,东欧的贵族已无法再接受大陆封锁,他们在憎恶法国人的同时,开始同情英国人。
大陆封锁作为一种反英战略最终失败了,因为只要英国海军控制着海洋,它在大陆贸易中的损失就可以通过在别处的贸易中得到补偿。从1805年至1809年,英国对拉丁美洲的出口从30万英镑升至630万英镑。它表明,一个海外世界的存在是大陆封锁制度难以奏效的根本原因。此外,大陆封锁作为一项强化法国在欧洲统治的手段也遭到了失败,因为它引起了对拿破仑政权的广泛对抗。对抗的第一道闪电出现在1808年的西班牙,西班牙人是大陆体系中第一个公开拿起武器反抗法国侵略的民族。他们通过武装的民众打败了法国正规军的入侵,首次在欧洲粉碎了拿破仑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此后又以游击战牵制着大约30万法军达五年之久,成为拿破仑帝国久治不愈的“溃疡”。在德意志,自1809年蒂罗尔—奥地利富有起色的反抗遭到失败以来,各地多次爆发人民起义,在法兰克尼亚、波美拉尼亚、黑森和威斯特伐利亚不断有反法暴动发生。起义多由爱国军官或贵族领导,他们试图用自己训练的义勇军通过局部行动来引发全民起义,但因力量分散,先后遭到失败。
此外,德意志蓬勃兴起的民族文化运动也为渴望摆脱异族统治的德国人提供了走向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在民族主义先驱赫尔德(1744—1803)的思想影响下,德意志知识分子开始突破法国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世界主义观念,着重从民族差异来论证德意志民族文化的优越性。他们呼吁民族团结,反对异族压迫,要求恢复德意志的独立地位。在法军占领下的柏林,激进的民族主义者费希特(1762—1814)发表了一系列《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论证了存在着一种不可磨灭的德意志精神,号召建立一个“作为人类理性王国核心”的德意志国家。演说影响了整整一代德意志青年,激励他们为复兴德意志进行义无反顾的斗争。在海德堡,浪漫主义文学家阿希姆·阿尼姆(1781—1831)、克莱门斯·布伦塔诺(1778—1842)和约瑟夫·格雷斯(1776—1848),通过他们的文学作品揭示了德意志的历史意义,宣扬德意志民族权利,被誉为从海德堡燃起的一股吞噬法国人的熊熊烈火。此外,一些由青年爱国者建立的宣传性的秘密团体也展开积极活动,他们竭力宣传德意志的民族特性,呼吁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这场发生在文化领域的民族运动,曾有力地影响了普鲁士的改革,同时也为未来的民族解放战争做好了舆论准备,是反拿破仑的斗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在德意志民族意识普遍觉醒的条件下,普鲁士改革的成功又为民族运动提供了坚固中心,德意志反法民族解放运动的主、客观条件已经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1812年拿破仑侵俄战争的失败,为民族解放战争的爆发提供了外部条件。
自1808年西班牙人揭竿而起以来,在西欧、中欧不断发生的抵抗斗争不是拿破仑大陆封锁体系所遭受的唯一挑战,在东欧,沙皇俄国同拿破仑法国关系的恶化,构成了对这一体系的另一严重威胁。自1807年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以来,俄国作为法国的盟友参加了大陆封锁体系,但是如同中欧各国那样,俄国也经历了无法同英国通商所带来的财政破产的过程。俄国的地主抱怨同法国的结盟,认为这是他们陷于贫困的主要原因,他们向沙皇施加压力,要求脱离大陆体系。另一方面,沙皇也对拿破仑在东欧的扩张心存戒备,特别是华沙大公国的建立,直接威胁到俄国的安全。因此,从1810年12月31日起,沙皇正式宣布退出大陆封锁,恢复了英俄商业关系。俄国的退出不只涉及俄国一国的利益,而是为大陆封锁体系打开了一道巨大的裂口,它使得进入俄国的英国商品沿着俄国广阔的西部边界,经过成千上万的细孔流入欧洲,从而从根本上破坏了大陆封锁。拿破仑无法容忍沙皇的“背叛”行为,决心用武力来压服俄国。1811年1月,拿破仑已着手进行对俄战争的军事准备。1812年2月和3月,他又通过外交压力迫使普鲁士和奥地利与法国缔结反俄同盟条约。1812年5月,拿破仑在东部德意志和波兰集结他的侵俄大军,共约70万人。这是一支全欧洲的军队,除了1/3的法军,还包括从西欧和德意志各个部分以及波兰征调的大量军队。6月24日,这支操着12种语言、来自欧洲不同国度和地区的大军渡过涅曼河,向俄国进发。
拿破仑期望打一场激烈而短暂的战争,以达到迅速使俄国屈服的目的。但是俄军一直避免正面冲突,不战即退,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渡过涅曼河的法军面对的是一片广阔无垠的土地,除了褐黄色的旷野、枯萎的植物以及在遥远的地平线上隐约闪现的树木,看不到任何进行抵抗的迹象。拿破仑首次遇到这种情况:他不是在同一支军队作战,而是在占领一片漫无边际的平原。直至8月15日,疲惫不堪的法军才与俄军在斯摩棱斯克发生了首次遭遇战,战败的俄军继续撤退。到9月7日,双方在博罗迪诺进行了一场血战,拿破仑勉强取胜,但损失惨重。此后在9月14日,法军进入莫斯科,但俄国的首都已变为一座空城。自侵入俄国以来,法军就因在这块广袤、敌对的土地上难以找到必要的物资而遭受给养不足的困苦,现在俄国人纵火莫斯科,情况就变得更为严峻。拿破仑在这座空城驻守一个月,一无所获,所有的和谈建议也遭到拒绝,于是,他被迫从10月19日开始撤退。由于严冬降临和俄军与农民游击队的追击阻截,备受寒冷、饥饿和袭扰之苦的法军伤亡惨重、疲于奔命。渡过别列津纳河时,仅有两万残兵败将逃出了敌人的包围。拿破仑的大军不复存在了。
拿破仑在俄国的溃败,成为西方以普遍起义反对法国统治的信号。它直接引发了德意志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的主要参加者是德意志的劳动群众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贵族中的爱国者也加入民族解放战争的行列。1812年12月30日,当追击溃逃法军的俄国军队乘胜向西挺进的时候,随拿破仑远征的普鲁士军团指挥官汉斯·冯·约克将军(1759—1830),未经国王授权即与俄军签订了一项普军保持中立的协定。这是一个大胆的步骤,它使俄军在波罗的海沿岸通行无阻,并导致普鲁士与法国的公开决裂。约克的行动得到流亡在俄国的施泰因的支持,他们在柯尼斯堡率先组织起地区性的反拿破仑斗争,并在克劳塞维茨(当时任俄军顾问)的帮助下组织起两万人的地方武装,从此拉开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