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安乐公主与昆明池、定昆池
唐代,皇帝女儿众多,终唐之世,十九位皇帝,有记载的公主就多达212位,仅玄宗李隆基一人就多达三十位。唐中宗李显,虽只有八位公主,其中却出了一位娇侈跋扈、桀骜不驯、干预朝政,最后招致杀身之祸的安乐公主。
安乐公主生于唐中宗嗣圣元年(684)。这年二月,武则天废李显为庐陵王,立豫王李旦为帝,改元文明,九月又改元光宅,一年之中有三个年号。四月李显被迁至湖北房陵,安乐公主诞生,仓促之间,“解衣作褓”,所以安乐公主有个小名,叫“裹儿”。裹儿从小娟秀美丽,伶牙俐齿,甚得其母韦氏宠溺。长成后,她先嫁武三思之子武崇训,武崇训死后,再嫁与她本就关系暧昧的武承嗣之子武延秀。史书记载其二次婚姻时的仪典,规格之隆重,耗费之铺张,令人咋舌,不禁使人联想到现代流行的说法“世纪婚礼”。后来她参与韦氏企图仿效武则天临朝称制,毒死其父李显,于710年,在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的宫廷政变中被杀,时年仅26岁。
安乐公主,生前常作非分之想,曾申请“皇太女”的名号,又曾向李显提出,将昆明池据为己有,李显答复:“前代已有,不以与人,不可。”讨了没趣以后,她竟选在昆明池的东边,“夺百姓庄园,造定昆池四十九里直抵南山,拟昆明池”。取名“定昆”,欲与昆明池相匹配并含抗命之意。当时为安乐公主承办其事的,是主管皇家上林、宫苑等事务的司农卿赵履温,此人对安乐公主极尽效忠谄媚之能事,在宫廷政变中为李隆基手刃而死。
史书和笔记中对定昆池摹拟昆明池有以下描述:
累石为山,以象华岳,引水为涧,以象天津。飞阁步檐、斜桥磴道、衣以锦绣、画以丹青、饰以金银、莹以珠宝。又为九曲流杯池,作石莲花台,泉于台中流出,穷天下之壮丽,言之难尽。
这段记载,也为昆明池的景物园容,丰富了后世的想象空间。在安乐公主事败以后,定昆池“配入司农”,每日去游览的男男女女络绎不绝,致“车马填噎”,近于失控,后来奉敕:“辄到者,官人解现任,凡人决一顿。”对擅自前往进入的,是官员,就罢免现职,凡百姓,就要挨一顿杖责,这才控制住局面。现在看来,定昆池的景观固然吸引官员百姓前往,但不应排除对宫廷政变中“女一号”安乐公主相关事物的好奇心理。前面说过,安乐公主出生那年,大唐政局一年之中出现三个皇帝三个年号的动荡;她被杀的这一年,同样也是一年之中有三个纪年:景龙四年、唐隆元年和景云元年。安乐公主生于乱、死于乱,生时她虽不能自己选择,死却是她自己造成的。
当初,在定昆池建成以后,中宗李显曾前往观看,并命随从公卿赋诗,黄门李日知的诗中有“但愿蹔思居者逸,无使时传作者劳”两句,对安乐公主的突立独行,有讽劝之意。后来安乐公主事败,睿宗李旦即帝位后,曾对李日知说:“当时朕亦不敢言,非卿中正,何能若是!”不久李日知升迁为侍中。
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分别是高宗李治的第七位和第八位王子,均为武则天所生,论辈分,安乐公主是李旦的侄女,李日知作诗时,他位居安国相王,尚且“亦不敢言”,可见当时安乐公主炙手可热的权势。
李旦即帝位后,即封第三子李隆基为皇太子,两年后退位,传帝位于李隆基,这便是唐玄宗。李隆基也有一则在昆明池的故事,记载于《唐语林》中:
玄宗为潞州别驾,入觐京师,尤自卑损,暮春,豪家子数辈游昆明池,方饮,上戎服臂鹰,疾趋至前,诸人不悦。忽一少年持酒船唱曰:“今日以门族官品自言。”酒至,上大声曰:“曾祖天子,祖天子,父相王,临淄王李某。”诸少年惊走,不敢复视。上乃连饮三银船,尽一巨觥,乘马而去。
这则有声有色的笔记文字,记载了李隆基以临淄郡王的身份,出任山西潞州(今长治一带)地方长官的副手,李隆基入觐是为了参加郊祀,应是景龙四年(710)的事。“暮春”是三月,这则故事反映了昆明池是允许贵族子弟进入游宴的。李隆基“戎服臂鹰”,证明昆明池周边是可以行猎的,这和唐太宗昆明池大蒐的记载相呼应。
这则故事的三个月后,六月就发生了宫廷变乱,李隆基走进皇权统治的核心,两年之后,李隆基登上帝位,再过一年(713),唐代便进入到标志性的盛唐开元时期,恰是唐代建国将近100年,这时,唐代的离宫别苑和皇家游幸活动也出现了新的格局,但“昆明池”、“定昆池”有时还出现在盛唐诗人的笔下。
(3)玄武湖曾号称昆明池
南京玄武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吴后主孙皓宝鼎年间(266~269)。孙皓引渠入宫,至晋元帝大兴三年(320)筑堤而成,沿用至今的“玄武湖”名称则始于南朝刘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三年(446)。根据史书记载,这一年为“大有”丰收的年份。但一般认为“玄武”的由来,是因为湖中出现“黑龙”的缘故。其实,出现“黑龙”是元嘉二十五年(448)五月的事,一个月中两次出现,相隔22天,第一次是在玄武湖北部,由园丞王世宗报告;第二次是在东北部,为扬州野吏张立之报告,取名在先,“黑龙”出现在后,因果关系颠倒。正确的理解还是因为湖在南京城(当时称建康)和钟山的北侧,取方位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而来。在此之前,玄武湖还有过桑泊、北湖、练湖、饮马塘等名称,此后曾一度号称“昆明池”。南朝梁文学家沈约《登履舟山》诗中有“南瞻诸胥馆,北眺昆明池”的句子。到宋孝武帝年间(454~464)和齐武帝年间(483~493)皆曾于玄武湖阅水军,有了昆明池的号称,但正史仍以玄武湖名称记载阅水军的活动,倒是在文人笔下,时以“昆明池”用之。这里选录一首清代文人袁枚的《太平堤望玄武湖》:
昆明池绕旧宫墙,过客遥看饮马塘。
兵器昔普屯上将,水声今尚怨舒王。
丝桐曲尽渔歌读,图籍烟消鸟语忙。
此日茭租三百顷,中朝应赐贺知章。
定居南京的袁枚以这首诗概括了玄武湖的历史,在诗题下赘有按语:“梁朝名饮马塘,萧道成出屯玄武湖,至王安石而湖废,明太祖贮图籍焉!”点出了诗中所提到的几件大事。其中关于王安石废湖,用了一句“水声今尚怨舒王”。“舒王”,王安石死后18年,曾于崇宁三年(1104)被宋徽宗赵佶追封为“舒王”,高宗赵构时被削。
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再次罢相退居江宁(南京)有一个“特判江宁军府”的知府衔。熙宁十年,给神宗上了一道疏——《乞废玄武湖为田》。疏中说:南京山多地少,“为富者田连阡陌,为贫者无置锥之地”,接着便打上了玄武湖的主意:“其北关外有湖二百余顷,古迹号为玄武之名,前代以为游玩之地,今则空贮波涛,守之无用。”他提出的改造方案是:“臣欲于内,权开丁字河源,泄去余水,决沥微渡,使贫困饥人尽得螺蚌鱼虾之饶,此目下之利。水退之后济贫民,假以官牛、官种,又明年之计也。”在疏奏中,他还对“贫民春耕夏种”的收获,只根据田地的成色和面积收取赋税,“无令豪强大作侵占”作出了安排。
作为知府,确有劝课农桑、赈灾救荒、征收田赋等职责,但王安石的竭泽而渔、退湖造田的办法,若是民情所急,尚在情理中。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不可取的。好在200多年以后,经过元代的两次疏导,恢复了水面,据说只是原来面积的三分之一。难怪袁枚在诗中有所非议了。
这则历史公案,倒是透露了号称昆明池、昆明湖的水面,不只用来习武,作为演练水军的场所,它们还都有鱼蒲之利。汉代长安昆明池中就养鱼,史书中有不少记载,张衡在《西京赋》中还列举了池中罕见的“诡类殊种”的许多鱼名。至于养鱼的用途,记载也够明细:主要是供给皇帝陵墓的祭祀,多余的送进皇帝的御厨,再有多余的,就在长安上市出售。有一则记载说:“余付长安市,鱼乃贱”,大概数量不少,居然引发了市场鱼价的下跌。
颐和园昆明湖有关鱼的记载很多,管理处设置过专门养殖捕捞的班组,并拥有相应的科研技术队伍,不但成鱼上市,无形中形成了品牌,而且还孵化育苗供给外地的水库放养。“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虽是毛泽东笔下的诗,却是事实。据老厨师说,周总理就曾在听鹂馆品尝出不是产自昆明湖的鳜鱼。
撇开观鱼、吃鱼不说,湖池养鱼得法,对调节生态,优化水质是既古老又现代的绿色环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