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御园漫步:皇家园林的情趣
5606700000013

第13章 李元妃与杨贵妃

民间流传甚广的一副巧对,“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是出自金代中都城内皇家苑囿的故事,见于元代诗人迺贤所作《南城咏古十六首》中题为《妆台》的一首:“废苑莺花尽,荒台燕麦生。韶华如逝水,粉黛忆倾城。野菊金钿小,秋潭石镜清。谁怜旧时月,曾向日边明。”作者在诗注中说,妆台“李妃所筑,今在昭明观后,妃常与章宗露坐,上曰‘二人台上坐’,妃应声曰‘一月日边明’,上大悦”。李妃,即金章宗极为宠幸的李元妃,小名师儿,从小因家中获罪,没入宫籍,监养父母也很微贱,后以监户女子入宫当宫女。当时宫中培训宫女的教师称为“宫教”(类似现在的家庭教师称为“家教”),宫教讲授时要隔着一层青纱帐,宫教在外,宫女在内,认字时将书本贴映在青纱帐上,解读问答,只能听到声音,见不到面。金章宗曾向宫教张建打听,宫女中谁是可教之才,张建回答,有一个声音清亮的领悟理解力最强。根据这一线索特征,对上号的便是师儿,又经宦官梁道的夸赞怂恿,明昌四年(1193)封为昭容,第二年晋封淑妃。当时正宫缺位,章宗虽有扶正之意,终因大臣们以师儿出生微贱,极力反对,只晋封为元妃,权势地位与皇后相当。金章宗死后,元妃在宫廷倾轧中被赐自尽。金章宗是一位喜爱汉文学,能书擅画的皇帝,李元妃聪颖伶俐,知文识字,“尤善伺候颜色,迎合旨意”。这副巧对,能够反映帝妃之间的生活情趣,只是在流传中,将“二人台上坐”衍改作“二人土上坐”更通俗,近似拆字谜的格局。这则故事,被后人误解成产生在北海的琼岛,是因为金中都城内的西苑中先有琼华岛、妆台、太液池的景物名称。北海琼华岛名称出现在此之后,是一种时空的误读。

历代帝后妃嫔在苑囿中的活动,往往是后世史家和文人墨客的关注焦点,并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妇孺皆知的故事和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剧情。其中华清宫长生殿的故事,最为典型,它既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艳史,又是盛唐爆发“安史之乱”和国运兴亡的痛史。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到清朝初年戏剧大师洪昇的传奇《长生殿》,都将长安郊外骊山温泉华清宫内的长生殿,设定为故事舞台场景。清代诗人袁枚一首著名的《马嵬坡》七绝:“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中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论思想性,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安史之乱”更多的是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不只是帝妃的生离死别,而且巧妙地引用了杜甫所写“三吏三别”中的《石壕吏》的纪实之作。有人挑剔,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诀别,并不发生在长生殿。要知,这是写诗,用“长生殿”和洪昇的《长生殿》传奇剧名相扣,并不离谱。中国皇家园林,留下了数以千百计的殿堂名称,华清宫的长生殿,应数知名度最高的一座,或不为过。

这里再引用一首元代人以《骊山》为题所写的七律,作者郭思的生平不详,仅知是提举陕西路茶事的官吏。诗作既含蓄又别具风情,而且描绘出长安郊外一带的景致。

春风跃马上骊山,山到平颠得景宽。

地迴远帆知渭水,天晴高塔见长安。

缭垣缺处桃花闹,辇路湾头草色寒。

多少故唐留恨事,不堪卮酒一杯酸。

触景生情,一处六百年前的唐代废苑,勾起并非身居要津小吏的伤感,可见发生在这里的故事,给人印象之深。“缭垣缺处桃花闹,辇路湾头草色寒”一联,更让人浮想联翩,当初唐明皇杨贵妃驻跸华清宫往返辇路的草色被诗人捕捉到诗篇之中,既有开元、通宝极盛时羽葆华盖恢宏的车仗行列,也有乱后,李隆基自蜀中回到长安,以太上皇的身份重幸华清宫的故事。对李隆基重幸华清宫,唐代人郑处诲在所著的《明皇杂录》中,有一段细节记载:

至德中,明皇复幸华清宫,父老奉迎壶浆塞路。时上春秋已高,常乘步辇,父老进曰:“前时上皇过此,常逐从禽,今何不为?”上曰:“吾老矣,岂复堪此!”父老士女闻之,莫不悲泣。新丰市有女伶曰谢阿蛮,善舞《凌波曲》,常出入宫中。杨贵妃遇之甚厚,亦游于国忠及诸姨宅。上至华清宫,复今召焉。舞罢,阿蛮因出金粟装臂环云:“此贵妃所与。”上持之凄怨出涕,左右莫不呜咽。

至德,唐肃宗年号(756~758),李隆基返回长安是758年,重幸华清宫应是当年的事,已是七十三岁的古稀老人。“从禽”即狩猎,“金粟装”是唐代的一种首饰工艺,贵妃赠谢阿蛮的臂环应是这种工艺制品。

《凌波曲》,为唐明皇所作。传说李隆基在东都洛阳,夜梦龙女,向他说:“妾是陛下凌波池中龙女,卫宫护驾,妾实有功。今陛下洞晓钧天之音,乞赐一曲,以光族类。”梦中,明皇“为鼓胡琴,拾新旧之曲声,为《凌波曲》”。梦醒之后记下来,时值国丧期间,宫中禁止乐舞,李隆基自抱琵琶在凌波宫为文武大臣临池演奏新曲,池中波涛涌起。谢阿蛮是临潼东北新丰人,以能歌善舞入宫。《凌波曲》舞曾受到唐明皇杨贵妃的亲自调教,表现龙女在水面上翩翩起舞的场景,谢阿蛮遂以《凌波曲》舞闻名宫内。据考证,《凌波曲》舞以琵琶、笛、羯鼓、方响、觱篥、箜篌、拍板伴奏。

李隆基的音乐成就最值得一提的是:“开元二年(714),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传授给‘皇帝梨园弟子’。”据记载,受教的坐部伎弟子有三百人,还有数百宫女,演习中有错误的,李隆基都能听出来,并为其矫正。梨园机构虽在大历十四年(779)被裁撤,但影响至今仍在,一是唐明皇被奉为戏曲的祖师爷,一是至今戏曲演员仍以“梨园弟子”自居。梨园应属宫内太常机构,在什么地方,说法不一。笔者多年以前曾在华清宫参观过梨园发掘遗址。有多种说法并不奇怪,宫廷机构向来有随着离宫别院分设的习惯,比如,清代内务府管理宫廷乐舞戏剧的昇平署,圆明园、颐和园皆有设置。华清宫是李隆基、杨玉环乐活动的重要场所,怎能少得了梨园弟子落脚演练的活动空间。